书城政治中国舆情报告(2013-2014)
48868600000001

第1章 时代大舆情(1)

中国梦新时代中国最大的舆情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之努力奋斗的使命。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体中华儿女要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的时代含义什么是“中国梦”

人类因为有梦想而伟大,世界因为有梦想而美丽。

梦想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人一生的追求其实都是对梦想的追寻。梦想给予人们以方向和目标,赋予人们动力和能量,促使人们不断向前进步。历史上任何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梦想的召唤,梦想之于个人可能会成为改变命运的动力,之于国家和社会则可能成为发展进步的源泉。梦想凝聚社会能量,推动社会发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奋斗。

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中央层面阐述“中国梦”。他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新领导人以梦想为主题的公开宣言,被外媒解读为“一个大国对梦想的追逐”。新加坡《联合早报》有这样的解读:中国梦的动力有三大来源,一是追求生活改善和物质进步;二是追求民主法治和文化繁荣;三是追求富国强兵和领土完整。“习近平誓言追逐跻身强国之列的‘中国梦’”,印度媒体以此为题,将“中国梦”解释为中国要变成全球强国。“中国复兴时刻”,泰国《民族报》以此为题的文章说,还无法辨识中国走怎样的新路,但可以肯定,亚洲各国政府和人民期待着伟大事情的发生。

毫无疑问,中国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梦想,而是一种特定的、整体性的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是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的高度融合统一,是中华民族正在万众一心、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成为一种神圣的国家意志、民族意志,就会成为不可抗拒的变革社会的伟大力量,并创造出让世界景仰和称颂的人间奇迹。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据有关学者测算,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20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中华儿女也从此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中国梦经历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遭受空前屈辱和磨难的洗礼,经历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奋起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抗争,经历了千万次中国向何处去的上下求索和反复追问。历史学家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在当代中国,中国梦具体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把这一总目标具体分解为两个百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对此进行了重申。第一个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具体勾勒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里程碑式的标志。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辛鸣认为,从很大程度上说,“中国梦”是以开拓创新为支撑的梦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在13亿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在为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的和平发展等,所有这些都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全新事物、全新探索、全新实践。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梦”也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的梦。中国梦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自觉意识,表明了我们党对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道路所蕴含的价值方向的坚守,进一步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恪守的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尊重,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郑重申明。

中国梦的中国特色

中国梦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基于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价值追求、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梦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历史积淀和现实依据。

从文化背景来看,中华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追逐梦想的精神,这种追逐梦想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刚健有为的强大精神动力。从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看,中华民族是最富有整体性追梦精神的强大民族,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数千年来,潜伏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梦想,始终是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成就了中华民族享誉寰宇的秦汉大业、唐宋富足、元明清帝国。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追逐梦想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资源。

从历史积淀来看,中国梦不是重塑汉代雄风、大唐伟业,也不是再造康乾盛世,而是完成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现代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实现现代化,追求目标是不断提高和跃升人民群众的现代文明素质和程度。摆脱贫穷落后是现代转型的起点,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是现代转型的首要目标。中国的现代转型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和现代化体征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梦,不是复兴封建帝国的旧梦,也不是食洋不化的他国梦,而是基于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实践的现代梦。

从现实依据看,中国梦基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过90多年艰苦奋斗,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不到250美元,提高到2011年的5432美元,中国经济总量上升到第二位。这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强国的热情和不畏他国围堵、遏制而努力进取的斗志。中华民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这是中国梦能够实现的根本动力所在。

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一句话,“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接续了毛泽东、邓小平强调的中华民族要为人类做较大贡献的思想,对人类有所贡献是中国梦的要义和基本内涵。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心理,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基于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和谐共生、相互包容、互为一体的整体性思维和世界观。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维和世界观,中华民族从来不敢忘记对世界发展的责任,并时刻以这样的责任要求自己、鞭策自己。

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回答“中国的世界梦是什么”的问题时说:“我们希望,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都能够共享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各国人民的意愿都能够得到尊重,各国能够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坦桑尼亚访问时,习主席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梦”“非洲梦”与“世界梦”的关系,把中国人民的追求与世界人民的期盼连接在一起。舆论认为,“中国梦”与“世界梦”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中国“世界梦”的实现,而中国“世界梦”的实现过程又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3年第一网络热词——“中国梦”

2013年8月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编的2013版舆情蓝皮书发布会在沪举行,正式发布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2012年度网络热词更新速度加快,对抗性热词继续减少,平民化倾向明显,民众的社会心态更加宽容。有关“正能量”“中国梦”等内容的热词比重增加。

“中国梦”等系列热词引发国人民族自豪感的提升。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创造境外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实现“奥运梦”;莫言圆了中国多年的诺贝尔文学梦,国内迅速兴起一场“莫言热”;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让国人激动万分,指挥员在起降过程中的“走你”手势受到网友的追捧和模仿;“神九飞天”提升了中国的“高度”“‘蛟龙’号深潜”体现了中国的“深度”。“航天梦”“航母梦”的逐步实现,铸就了中国人“强国梦”的信心。

关于“中国梦”的舆情调查

十六大以来,有关“中国梦”的社会关注与日俱增,据中国政务舆情监测系统的统计,标题上出现“中国梦”一词的文章总数累计达到14.8万篇。其中,十六大到十七大之间为800余篇,关注较为有限;十七大至十八大之间有所增多,相关论述文章达到4万余篇;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梦”一词逐渐进入官方语汇,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阐述,引起包括国际社会在内的媒体的空前关注,相关文章猛增至10万余篇。

有关“中国梦”论述文章内容主题分布情况

在中国政务舆情监测数据库中,有52%的文章对“中国梦”重新提出的巨大意义进行了论述。主要从新时期国内背景、国家战略、民族复兴、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等角度全方位进行了解读。

例如:

人民网文章《“中国梦”吹响民族复兴的“集结号”》:“中国梦”进一步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共识,凝聚了几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

有41%的文章涉及对“中国梦”的定义、新内涵的论述与解读。

例如: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中国梦”的内涵极为丰富,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通过诚实合理纳税,希望政府能提供、建立和建设满意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就是每一个中国人工作和生活在生态优美、环境卫生、空气清新的环境之中,我们的家园是“美丽中国”。

有39%的文章对“中国梦”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论述,对不同时期中国的“梦”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例如: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刘昀献教授: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100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标志,已经完成了。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100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有28%的文章将“中国梦”引述于国际环境中进行论述,结合国际发展背景,论述在全球化、区域合作的时代主题下,如何实现“中国梦”,让“中国梦”惠及世界。

例如:

《光明日报》文章《中国愿与周边国家共享“中国梦”》: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的响亮口号引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共鸣。现在,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也是世界和平、共同繁荣的“发展之梦”,我们愿与周边国家共享“中国梦”。

有24%的文章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进行了论述。

例如:

《中国青年报》文章《“中国梦”就是改革梦》:宏大的“中国梦”,只有在改革开放这个时代才更关乎民意,关乎民利,才更显得真实具体。

“中国梦”其实是你的梦,他的梦,我的梦,是国人美好梦想的汇集。

可以说,没有改革作保障,“中国梦”将是一场空梦;无视人们的上学梦、买房梦、就业梦,“中国梦”更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