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国力报告(2013-2014)
48868200000017

第17章 区域发展(4)

如果按照2011年各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计算,到2015年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人口总量会进一步增长,人口密度也会进一步加大。根据测算数值显示,到2015年,上海人均占地面积仅为0.3平方米,也就是说如果将所有人都以这样的密度排开的话,两个人之间的最短距离为55厘米,最远为78厘米,这一距离已经到达或接近心理学上个人距离的“极限值”(46-76厘米),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而北京(89-125厘米)、天津(95-141厘米)均处在心理学上的社交距离范围内。

另外,京津地区虽可以在一段时期内享受劳动力红利,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老龄化将导致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近一段时间,关于人口红利和计划生育的问题已经被提及多次,2011年的数据显示,全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而15-59岁(含不满64周岁)劳动年龄人口100283万人,占总人口的74.7%,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达到12.3%,较2001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从地方的数据来看,2011年,全国共计有24地区已经达到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重庆、四川、江苏等8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其中重庆老年人口占比最高,达12.42%,其抚养比也达到了17.36%,相当于近6个劳动力抚养一位老人。

环境——空气质量(PM2.5)平均超标41.2%

大气污染已成京津冀生态承载力的“软肋”之一。2013年初在中国大范围地区持续遭遇严重的雾霾天气,进而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的地区中,京津冀地区情况最为严重。

根据2013年2月的数据显示,2月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PM2.5)平均超标率达到了41.2%。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2013年2月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月报》显示,石家庄、邯郸、乌鲁木齐、济南、衡水、唐山和郑州的空气污染较重;海口、舟山、福州、拉萨、丽水、惠州、南宁、江门、珠海和贵阳的空气质量较好。

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是人口、产业、交通、生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高空气质量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和长期不懈的努力。为此,2013年3月28日,北京正式公布《北京市2013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含补充措施)任务分解表》。

对“2013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新增17条措施,其中包括“研究更加严格的机动车分区分时限行”“加大城乡接合部燃煤清洁化力度”等。

北京市长王安顺表示,未来3年北京市在垃圾清理、污水处理、造林方面的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

交通——6地区民用汽车超500万辆

北京交通基础设施承载力严重超负荷。据北京市交管部门监测,每日在二环内行驶的机动车达到91.5万辆,使二环内成为全市最拥堵的区域。

2011年,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北、河南等地的民用汽车总计超过500万辆,广东省更是超过900万辆。如果按照每个停车位的面积为16平方米计算,广东省所有民用汽车光停车面积就能达到145.75平方公里,换算成足球场地的话将超过2万个。

同期,2011年各地高速公路里程也有了新的突破,除新疆外(西藏高速公路里程数据暂无)各地高速公路里程数占公路总里程数占比均超过1%,天津、上海、宁夏等地占比超过5%。

垃圾——粤、沪、黑垃圾处理缺口超万吨/日

“垃圾围城”“生态超载”将使京津冀地区深陷窘境,这是《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对京津冀提出的又一警告。以北京为例,2009年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669万吨,日产生量1.83万吨,但全市垃圾处理能力仅为1.27万吨/日,缺口较大。

面临“垃圾围城”窘境的不仅仅是北京,据2011年的数据,广东、上海、黑龙江三地的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与垃圾日处理量相差超过1万吨,也就是说每天有超过1万吨的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除上述三地区外全国还有20个地区(西藏的生活垃圾处理量数据暂无)出现缺口,“垃圾围城”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21世纪城市经济三大支柱及其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发展,使总部经济、临空经济、智慧经济成为21世纪城市经济三大支柱。总部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中心城市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临空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它是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高端资源全球化配置的产物。而信息数据引领的智慧产业开启了社会经济发展新时代。

总部经济:企业总部与加工制造基地在空间上的分离

总部经济通过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的聚集,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大城市结构升级和功能提升。其典型表现形式是企业总部与加工制造基地在空间上实现分离,总部日渐集中于中心城市。目前,中国总部经济主要集中于一线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并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强调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这种局面将呈现新的趋势。

跨国企业总部在机场周边地区布局成为全球趋势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全球性总部是其实现顺畅经营的神经中枢,需要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进行控制协调,因此,其要求的区位条件重点在于便利的空中交通条件,尤其是要临近大型枢纽机场,这样,跨国企业总部布局在机场周边地区便成为一种趋势。

在欧洲,跨国企业总部云集巴黎,带来了大量高质量的旅客和货物运输服务,使得巴黎机场服务地区创造了全国GDP的30%,戴高乐机场是该地区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维也纳机场具有与东欧地区的便利连接优势,这使该机场服务区成为包括可口可乐、爱立信、IBM、卡夫食品和麦当劳等许多跨国公司的东欧总部所在地。在亚洲,为吸引跨国企业亚太总部、物流企业总部,仁川机场在其临近的国际商务中心区建设了国际商务中心大厦和百货商店、购物中心、会议中心、高级宾馆等设施,并通过绿化、金融保险服务、娱乐休闲等设施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建设,努力为入驻企业营造良好的办公和生活环境。在美国,达拉斯·沃特沃斯堡国际机场(DFW)服务区吸引的世界财富500强公司总部接近20家,促使机场业务量近年来大幅增长。

中国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京沪深居前三

2012年9月20日,在浙江宁波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上,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2012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天津、南京、成都、武汉、宁波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位列全国前10名。北京(88.66)、上海(86.35)、深圳(75.81)和广州(74.27)四个城市,位居第一能级。成都排名全国第八和西部第一,宁波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为52分,排名第10位,较上年度提升1个名次,首次跨进排行榜前十。

总体来看,2012年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主要呈现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总部经济发展引领全国。这4个城市稳居第一能级,是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竞争优势最明显的城市。

二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总部经济综合发展能力逐步提升。在国家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导向下,一系列区域性规划陆续出台和实施,推动了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发展环境等方面均得到大幅提升,也带动了一批重大总部型项目的落地,发展总部经济的综合能力逐步提升。三是部分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特色竞争优势更加彰显。部分城市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以吸引特定领域和特定职能的总部企业聚集,形成了城市特色竞争优势。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谭维克在论坛上指出,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企业组织模式,也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对于城市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总部经济通过企业总部和生产制造两块功能在空间上的再配置,实现跨行业、跨区域乃至跨国的资源整合,从而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发展,通过规模效应、产业带动效应、知识外溢效应等,加快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不过,论坛认为,以北京总部经济为例,北京拥有的总部企业仍以国内企业为主,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较少,不仅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差距较大,与新加坡、中国香港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相比也有很大提升空间。上海所提出的“四个中心”中,包括国际金融中心,但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人才规模等方面仍无法和纽约等国际城市相比。

临空经济:高端资源全球化配置,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当今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机场的建设成了每个大中城市所必需的硬件设备,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机场所带来的巨大客货运量产生的商机,如何为旅客们和客货运公司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就国内来看,由于机场建设相对较晚,成熟的临空经济区尚在少数,关于临空经济的理论研究也尚在起步阶段。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临空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是十分显着的,相关产业也集聚于园区内并形成产业集群,产生连带效应相得益彰。可以说,临空经济是继总部经济之后城市发展的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临空经济的本质是流量经济。21世纪城市经济有三大支柱,一是总部经济,二是临空经济,三是智慧经济,也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大数据产业。临空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它是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高端资源全球化配置的产物,通俗地讲,就叫买全球,卖全球,这种全球高端资源集聚、辐射、流通、增长所形成的高附加值,正是流量经济的关键所在。

第二,临空经济的商业模式是临空产业体系或者叫现代服务经济体系。从狭义上讲,临空经济指航空经济加临空产业。但是,作为国际枢纽机场的临空经济,至少包括四个要素:一是城市要素,二是航运要素,三是商务要素,四是研发要素。这四大要素构成现代服务经济体系,这个体系中既有产业链,又有产业群,既包括航空产业,又包括非航空产业。临空经济最重要的支点是非航空产业。非航空产业是城市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临空经济造就国际航运中心。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北京新机场定位为四句话,“世界枢纽、中国门户、区域引擎、美丽新城”,其功能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制高点,背后是与国际航运中心配套的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北京新机场而言,这个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特殊,不仅要“三港”协同,就是首都机场、北京新机场、天津滨海机场三个空港协同作业,而且要“三航联动”,就是航空、航海加航天,更要“三位一体”,就是空地一体、港城一体、港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