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大参考(2013-2014)
48867900000031

第31章 智库报告(13)

不过在中国的努力下,近年来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希望再次大增。2012年的中欧领导人峰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公开呼吁欧盟方面抓住机遇,尽早采取行动,解除对华武器禁运。除了法国等一贯支持解禁外,波兰等欧盟新成员国对中国的要求也反应热烈。

爱尔兰政府也是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支持者。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强与爱尔兰的交流,2012年3月,中爱两国发表了包括解除武器禁运相关内容在内的联合声明。

欧盟对华武器禁运的解除已是大势所趋,这引起了日本方面的担忧。

今年3月,安倍晋三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通电话时称,在东亚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欧盟维持对华武器禁运措施不可或缺。

2007年1月,安倍晋三接任日本首相之后即访问了位于布鲁塞尔市郊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总部,成为第一位访问北约总部的日本首相,表示日本将加强和西方盟国的军事合作。安倍首次访欧暗藏4大玄机:军事参加更多维和行动,为日本军力重出太平洋开通道路;外交全面联手欧洲,提升日本的影响力;入常寻求欧洲支持;游说欧盟继续维持对华军售禁令。

“安倍经济学”背后的军国主义魅影

安倍出身于二战甲级战犯家庭,安倍的右翼政治理念来自祖传。

在安倍的家族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外祖父岸信介。岸信介是日本侵华时期,操纵中国东北伪满政府的五大头目之一岸信介和佐藤荣作都是日本战后政坛极为重要的人物,也是奠定和发展日本战后右翼政治路线的两名代表性首相。岸信介原姓佐藤,后被过继到岸家,他与佐藤荣作是亲兄弟,因此佐藤荣作是安倍的外叔祖父。

岸信介是日本侵华时期,操纵中国东北伪满政府的五大头目之一。

1942年以后,岸信介又出任东条英机内阁的国务大臣。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定为甲级战犯而锒铛入狱。出于政治需要,美军在1948年将岸信介释放。岸信介刚一出狱就大力鼓吹重整军备、再建“大东亚共荣圈”。1957-1960年,岸信介成为日本首相,其间曾多次发表强硬的反华言论,被称为日本“台湾帮开山鼻祖”,是一个彻头彻尾反华亲美的“鹰派”人物。1957年2月,岸信介一上台,就极力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1957年6月2日,他上台仅3个月,就访问了台湾,与蒋介石签署“共同声明”,支持国民党反攻大陆。他屡次表示:“对日本的安全来说,不使朝鲜和台湾落入共产党之手是绝对必要的。”次年5月,岸信介怂恿日本极右翼分子制造了侮辱中国国旗的“长崎事件”。

岸信介的最大“勋业”就是强行通过“安保改定”。所谓“安保改定”,就是要美国从“可以”保卫日本,改成“必须”保卫日本。他在1957年6月访问美国,和以反共反华而着称的国务卿杜勒斯就安保改定达成协议。1960年,岸信介不顾国内外的反对,与美国签署新的《日美安保条约》,协防台湾。岸信介是个早期的修宪积极分子,他的“安保改定”是和修宪紧密相连的。宪法没有修改,日本没有摘下战败国的帽子,他死不瞑目。

安倍跟随这样一位“鹰派”外祖父长大,深受其影响,一直把岸信介视为榜样。在台湾问题上,安倍继承了岸信介“以台制华”的政治理念,并素与日本“台湾帮”关系密切。2004年3月,时任自民党干事长的安倍在东京发表演说,“祝福陈水扁再次当选”,又说“像李登辉这样了解日本的‘卓越领袖’,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见的。”当年12月,在安倍等人的活动下,日本政府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允许李登辉访日。

2006-2007年间,安倍曾担任首相一年,始终坚持二战的侵略立场不认罪。安倍与日本的右翼组织关系密切。在安倍内阁中,有半数以上的大臣加入了“大家一起参拜靖国神社国会议员会”等右翼组织。

安倍2013年1月7日出席执政党自由民主党一场会议时唱起日本国歌,当天是安倍在2013年中第一个完整工作日。日本《产经新闻》

援引安倍的话报道,在工作开始前唱国歌是“‘夺回日本’的第一步”。

路透社分析,安倍唱国歌的举动会加剧外界对日本“向右转”的担忧。

1999年,日本把《君之代》定为日本国歌,把“日之丸”定为日本国旗。

反对者认为,《君之代》和“日之丸”象征军国主义。

“国家利益优先”是安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6年9月14日,安倍在东京发表的一次讲话中说,“日本未来应该是世界上制定规则的国家之一,作为世界领先国家,日本应该加入制定规则国家的行列。”

他标榜的新保守主义“国家观”,明显带有岸信介的“鹰派强国论”色彩。他力主修改宪法,实行集体自卫权,主张改变日本的战败国形象——既不受“和平宪法”的束缚,也不背历史包袱。

安倍念念不忘的是通过“自主制定宪法”,实现日本的“真正独立”。安倍重回宝座时高呼“挽回日本”的新口号。这口号表示着他对日本现状深感不满,而对过去存在过的、将来会恢复的“美丽日本”抱有向往和希望。

安倍再任首相后的首要大事与作为,就是修改《和平宪法》。现行日本宪法1947年5月3日生效,因第九条规定“永远放弃发动战争”而获称“和平宪法”。日本宪法第9条规定,永远放弃发动战争这一国家主权,永远放弃以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因此,这部宪法也被称为“和平宪法”。日本首相、执政的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上台后一直致力于修改这部宪法。安倍意欲先修改宪法第96条再修改第9条,妄图恢复日本军国主义。这也是日本右翼长期图谋的目标。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教授认为,突破二战后日本政治禁区、修改宪法,是以安倍为代表的日本右翼保守势力的长期国内政治目标。安倍提出要制定“交战规定”和将自卫队正名为国防军队的做法,明显的是要从法律上突破二战战败国的限制条款,去掉和平,摆脱束缚日本发动战争的绊拦;加快扩充军备部署,不但要扩充自卫队为陆海空三军,还要发展空天军队,行使国家交战权,重新打造一支新型日军,安倍要走70年前军国主义老路,野心呼之欲出。在日本资深政治分析人士森田实眼中,“ 安倍晋三是个可能把国家引向战争的政客”。

概而言之,安倍服膺和欣赏战后日本的保守主义政治理念,这与他特殊的家世有深切的关系。他认为,当年自民党结党的精神与理念,具体体现在经济、政治两大目标上:一为实现战后经济复兴,二是终结“战后体制”。作为后者的标志和象征的,是通过“自主制定宪法”,实现日本的“真正独立”。他感叹战后日本经济的繁荣在自民党手中得以实现,但第二个目标——他认为本来应该是首要目标的“自主制定宪法”,却至今尚未达成,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而这一历史的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系教授田岛英一《安倍晋三首相的理想和现实》的文章指出,2006年他第一次执政时的口号是“美丽的国家:日本”。这口号的含义是什么呢?宛如他想说,首先日本在本质上是美丽的。他相信日本有美丽的传统和道德,文化保守主义能保持日本“原生态文化”的美丽。其次日本在历史上是美丽的。他曾经反复地试图对1993年的“河野谈话”和1995年的“村上谈话”平反,甚至2012年底第二次就任首相后还说过“侵略这个词没有学术性定义”。最后,日本在未来也是美丽的。在政治制度方面,未来的日本应该修改美国“强迫给日本”的《日本国宪法》,拥有名副其实的军队,确保集体自卫权。

在经济方面,他认为未来的日本还能继续成长,也能克服人口减少、生产资源的对外转移等不利因素。“安倍经济”“三箭政策”就是这方面的具体方案。安倍这次重回宝座时高呼“挽回日本”的新口号。这口号表示着他对日本现状深感不满,而对过去存在过的、将来想恢复的“美丽日本”抱有向往和希望。

安倍在《致新的日本》前言中指出:“在长期经济低迷、紧迫的外交、安保危机——这些日本所处的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到底应该把这个国家引向何方?”安倍此问,恰恰也是世界对安倍政权对今日日本的疑问。

日本参议院选举投票于当地时间2013年7月21日上午7时至晚上8时进行,自民党及其执政盟友公明党获得压倒性胜利。这是2007年以来自民党联盟首次重新占据两院多数席位,日本的“扭曲国会”现象得以消除。曾经“短命”过一次的安倍有望迎来一段稳定执政期,争取当一回“长命首相”。

安倍得意之际,世界舆论的心却悬了起来,因为这名以“鹰派”着称的政客带给世界太多担心的理由:试图否定侵略历史、主张修改和平宪法、后悔没有参拜靖国神社……执政底气更足的安倍会更加无所忌惮地施展他的“右倾抱负”。日本时事通讯社称,自公联盟在国会的优势地位给安倍为日本寻求“独立和强大的战略”、追求成为“正常国家”提供了难得良机。

韩国《每日经济》评论称,随着安倍执政可能长期化,东亚地区可能会陷入惊涛骇浪之中。美国《外交政策》报道称,自民党的修宪计划不只限于安全问题,可能让日本重回以前的面孔。

2013年8月6日是广岛原子弹爆炸68周年纪念日,就在当天下午,日本新一代直升机护卫舰22DDH 举行下水命名仪式,被正式命名为“出云”号。那是当年侵华战争时期一艘日本旗舰的名字。它舰长248米,宽38米,满载排水量2.7万吨,可搭载14架舰载直升机,也能搭载固定翼战斗机。它的实际“块头”比英、意及西班牙现役的有些航母都要大。

它挂了个“护卫舰”的名,其实就是“轻型航母”。

日本战败快70年了,日本国内有一股执着的力量想要打破至今仍套在它身上的种种限制。日本官方在历史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纠结,在迈向军事大国的问题上难以掩饰自己的踌躇满志。“出云”号再度“披挂上阵”,是日本重回军事大国强烈愿望的象征,是它怀念曾有二十几艘航母,把美国人打得晕头转向那段历史的无声呐喊。日本被憋了这么久,它太想重新登上亚太政治军事的主舞台走几步。日本或许以为可以通过实力膨胀重塑它的地缘政治环境,以为建造先进的舰队和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能实现其在亚太的政治军事“突围”。

日本如今“一身枷锁”,但它同周边的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摩擦何其活跃。如果世界为日本“解套”,这个国家将有极端主义恶性泛滥的风险。

安倍政权的命运能否存续,实际上取决于“安倍经济学”的成功与否。安倍在《致新的日本》前言中指出:“在长期经济低迷、紧迫的外交、安保危机——这些日本所处的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到底应该把这个国家引向何方?”安倍此问,恰恰也是世界对安倍政权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