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最具魅力的名城古镇
4875100000018

第18章 魅力名城古镇——非洲篇(3)

坎帕拉曾在1890—1905年沦为英国殖民统治的据点。自乌干达于1962年独立以来,坎帕拉城市建设不断得到发展,如今它已拥有77万人口,是乌干达的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中心。虽然乌干达是非洲东部横跨赤道的内陆热带国家,但是因坎帕拉地势较高而气候凉爽,终年如春,花木争艳,绿草似茵,宛如一座山丘花园。一幢幢房屋依山势起伏,层层掩映在片片翠绿之中。站在全城最高的克洛洛山之巅,眺望四周,全城各山头尽收眼底,宏伟壮观的议会大楼、国际会议中心和政府各机关整齐地分散在纳卡塞罗山上,近处山脚下的乌干达国家博物馆、独立广场、独立纪念碑等历历在目。东南郊的维多利亚湖,水域广阔,波平似镜,帆影点点;滨山坡上森林密布,一幢幢非洲式别墅坐落其间,环境幽静;山脚下有草坪、高尔夫球场等,是散步或从事运动的理想地方。坎帕拉正是以它悠久的历史、绚丽的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成为非洲的一处旅游胜地。

在非洲,坎帕拉还有“芭蕉城冶的称号,这是因为坎帕拉大街上到处都是绿色的芭蕉树,而且品类繁多,姿态各异,茎粗叶阔。当地人十分喜爱这种用途广泛的芭蕉树。

芭蕉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在炎热的非洲地区,新苗出土后,生长得很快,只需稍加管理,便一年四季可以收获。芭蕉一般不生吃,可以烤熟或炖熟后吃,也可以磨成粉制作成各种糕点,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粮之一。坎帕拉居民还用芭蕉酿制啤酒或烧酒,并用晒干后的芭蕉叶来包装米、豆、咖啡、甘薯、烟草、盐和蛋品等。芭蕉叶还可以用来编织盘子、帽子、凉鞋以及母亲下地劳动时安置小孩的帐篷等。大雨滂沱的时候,很多人手撑着巨大的芭蕉叶安然行路。青翠整洁的芭蕉树,还可以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芭蕉树同高大的棕榈树、浓密的芒果树、芳香的花木、大片的草坪交织在一起,将坎帕拉装扮成一座空气清新、苍翠似海、绚丽多姿、风景秀丽的热带城市。在坎帕拉的大街小巷,芭蕉树竞相生长,棵棵茎高叶密,浓荫如盖,而且姿态婀娜,亭亭玉立,招人喜爱。

孟菲斯——音乐蔓延在神秘的天堂

孟菲斯位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南端,周围是广袤的棉田和森林,其生态环境宛如开罗。因为它的水文地理酷似尼罗河畔的古城孟菲斯,且兼有埃及开罗的炎炎烈日,故叫做孟菲斯。历史似乎给我们开了个玩笑。曾经的壮丽城市,如今孟菲斯的博物馆竟然可以算得上是全世界最小的一个,里面只有一尊躺着的拉穆斯二世雕像和几尊残破的小石雕。在博物馆的花园里有一座代表阿迈诺菲斯二世的人面狮身像,高4米多,由一整块80吨重的岩石雕成。

单单只凭借这样少的遗迹就想将这个过去的埃及都城了解清楚,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古埃及时期都城孟菲斯的景象也只能依靠史学家的考古分析来想象当时城市的辉煌。但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无法否认孟菲斯的古老。

孟菲斯从公元前3100年前起就是埃及最古老的首都,且定都长达800年之久。当时是全世界最壮丽伟大的都市,我们单看孟菲斯的墓地就可想而知当时有何其壮观了。孟菲斯墓地在孟菲斯城西南萨卡拉,这里有80多处古代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其中最瞩目的是吉萨大金字塔,共有三座。在萨卡拉墓地中除了马斯塔外,也有阶梯金字塔,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三王朝第二代法老祖赛尔的六层金字塔,是第一座规模最大的砌石结构。法老祖赛尔的阶梯金字塔是阶梯金字塔建筑的发端。而它的后继者胡尼王在此基础上建造了八层的金字塔,并且在外面覆盖上了优质的石灰石,形成了具有倾斜面角锥体的真正的金字塔。

它以毁灭为代价换来了今天的安静,它穿越了历史的时空,仿佛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却又好像不是。也许我们只有接近它,倾听它,才会真正地了解一个非比寻常的孟菲斯吧!

杰内——神圣之光

被世人称为“尼日尔河谷的宝石冶的杰内古城,坐落在尼日尔河与巴尼河交汇处,这座苏丹建筑风格的古城曾是非洲内陆重要商路的中转站,也曾是撒哈拉商道上黄金、象牙、奴隶贩卖的重要途经之地和贸易中心。

杰内古城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出土的文物有公元前3世纪的石器、铁器以及手镯等装饰品。坐落在杰内古城西南3千米处的杰内朱诺可能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最古老的城市。从14世纪起,杰内先后被马里帝国、桑海帝国和摩洛哥人所统治。1893年,法国人侵占了这座城市。

杰内古城是古代非洲内陆商路上的重要中转站。杰内人有经商传统。杰内商人从南撒哈拉地区用船运来黄金、象牙和奴隶等转卖到北撒哈拉地区,然后再将从北、中非洲运来的岩盐、烟草、衣服和皮革制品等转售到南撒哈拉地区。

杰内的富裕商人们在城内择地而居,保持着特有的生活习惯、服饰以及烹饪方式。

13世纪,随着繁荣的黄金贸易的兴起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建立,杰内得到迅速发展,在极盛时期居民达到5万人,伊斯兰教得到广泛传播,市内建起一批伊斯兰建筑和摩尔式建筑,成为蜚声西非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14世纪,杰内古城达到了鼎盛期。黄金帝国马里的名声甚至传到欧洲。杰内城的中央广场将古城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的建筑物较多,有河港,商业活动频繁,王侯宅第颇具特色;西部为手工业区。

杰内古城的民居也颇具特色,远远望去宛如一块块切削整齐的大泥块,院墙用泥沙涂抹。院子中央有一个公共场院,整座院子只有一个出口,木制大门用粗大的铁钉装饰。现在马里北部的建筑也还保留着杰内的古建筑传统。

杰内清真寺结构新颖,色彩鲜明,式样独特,巧妙地将萨赫勒建筑风格和苏丹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马里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和精湛的建筑技艺,被称为精美的建筑杰作。在14世纪清真寺旧址上重建的杰内大清真寺,属于典型的撒哈拉—苏丹式建筑,竣工于1909年。杰内清真寺的独特之处在于,整座建筑见不到一砖一石,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和树枝修建的。寺院占地面积6375平方米,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100根粗大的四方体泥柱支撑着祈祷大厅屋顶,屋顶上开有104个直径10厘米的圆孔,寺门宽阔高大。寺院的主墙由三座塔楼组成,塔楼之间由五根泥柱相连。

杰内城作为一座著名历史文化古城,为研究西非早期的水稻种植、青铜器和铁器的使用以及伊斯兰教在西非地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因杰内城位于低洼地带,历史上巴尼河曾数次在洪水季节河水泛滥,淹没城市,冲毁建筑,泥房倒塌,加上终年气温干燥以及外部势力的入侵,市内许多建筑多是后来修缮的。那些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清真寺、建筑别致的王宫府第和独具特色的民用住宅,使这座城市依然显得古香古色,典雅朴实。

大津巴布韦——神秘的石头城

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以南约350千米、马斯文戈市东南24千米处,这座占地7郾25平方千米的古城坐落在三面环山、风景优美的丘陵地上,北面是波光粼粼的凯尔湖。城池大致由三大部分构成:由很高的石墙围成的椭圆形的大围场,人们也称之为庙宇或王城;早期建在山顶的有些像堡垒的卫城或叫做山地要塞;在卫城和大围场之间河谷中的平民生活区的各类建筑遗址。在现在来看,这座城池的地势也很理想,但是这些看起来像房子的建筑似乎都没有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