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你一定要学的20堂养生课
48745500000033

第33章 无病别惹病,有病别怕病(1)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三灾六病。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没有好的心态不会有真正健康的身体。现代人的健康主题之一就是心理养生,即从精神状态上达到青春长驻,延年益寿。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关联系。如果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相反,则会降低或破坏这种功能,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还能导致各种疾病。面对生活中的浮沉和起落,你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防止病由心生、无病想病的情况出现。

恐惧比疾病更可怕

因急性肺炎68岁的老张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但出院后总感觉肺部隐痛,于是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尽管家人一再劝解说他得的只是普通肺炎,静养一段时间可痊愈,但他却认为家人故意隐瞒病情,整日变得焦虑不安、忧心忡忡,肺部不适症状也因此越来越严重。

李老太70岁本来生活得好好的,可最近由于哥哥患肝炎去世而惧怕肝炎,到了惶惶不可终日的程度。她手不敢碰墙,见到痰盂、桌椅等绕开走,怕邻居来串门,走后,她都要用消毒液擦洗人家坐过、碰过的地方。

其实这些都是心理恐怖的表现,心理的恐惧比疾病往往对健康损害更大,尤其是老年人。长时间的忧愁、烦闷、不安会加快人体的衰老死亡速度,为整个家庭投下不和谐的阴影。

专家透露目前死亡的肿瘤病人有三成被活活“吓”死的,而70%~80%的肿瘤病人(其中老年人比例最大)有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烦躁、恐惧等。

再举个例子,自从墨西哥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以来,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媒体大力报道疫情状况,互联网火速传播相关信息。可以说,甲型H1N1流感的实际影响尚不明显,更大的是对民众的心理影响。人们开始恐慌,取消前往墨西哥以及美国等地的航班旅行,高频度地与疫情区亲友联系。

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的心理活动状态,通常称为情绪的一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

心理专家认为,人面对大自然的重大灾难,特别是突如其来的灾难时,都会表现出恐慌心理。就像“非典”的情况一样。

“非典”是一种新的病情,刚刚出现时人们对它知之甚少,这种“不知情”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从而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在面对“非典”的过程中,一些人可能出现下面一些过激反应:情绪改变,人变得麻木、焦虑、恐惧、做噩梦、感到被遗弃、被孤立、忧伤、悲哀、抑郁等。记忆、计算和思考理解都出现困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思绪从灾害事件上转移开等。有的甚至出现生理的改变,像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恶心、腹泻、出汗或寒战、肌肉抽搐、酸痛、头痛、耳朵发闷、听觉丧失、疲乏过敏、烧灼感等。

而对于人类来说,紧张焦虑会让人唾液里面的抗体比率大幅下降。

而唾液正是抵挡呼吸道传染病进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也就是说,如果你过度紧张、焦虑,你就是正在破坏自己身上比口罩更有用的防护罩——你的免疫力。

从生理的角度来解释,人类的脑子当意识到外来压力讯号,如紧张、焦虑、恐慌、气愤等等,下丘脑就会传递信号给脑垂体分泌激素,引导肾上腺素分泌来对抗。如果压力长期出现,脑子还会命令身体制造一种由胆固醇转化而来的皮质固醇,这是一种压力蛋白,如果在体内累积过高的量,就会阻挠免疫细胞兵团的运作。许多医学研究也表明,人若是生活作息混乱,令身体无法充分休息或造成失眠的问题,体内的T细胞与巨噬细胞的数目都会下降,免疫力也会降低。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专家们认为,“H1Nl恐惧症”就像“非典”一样会使一些过去有心理障碍或个性缺陷的患者,如强迫症、疑病症、抑郁症病情加重。我们洗手很重要,洗3遍足以,强迫症患者却可以洗20遍,甚至老在洗手,把手洗得脱皮,还在洗;还有的人反复消毒,一把钥匙消毒很长时间;还有的人一天到晚脑子里就只有“H1N1流感”几个字,其他的事情都做不下去了。

出现恐慌心理,究其根本是对“H1N1流感”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会导致心理上出现不安全感,继而不信任自己,而宁愿相信他人,不去主动获得正确的预防知识,不采用有效的预防手段,而是跟风从众,以讹传讹。应该自己去认识疾病,提高自知力,也对自己的不良个性有自知之明,这样,就能以理性的态度对环境做出健全的反应。阅读有益读物,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参加文娱活动,观看使人开怀大笑的演出等来缓解此症。健康的内心是健康身体的基础,克服恐怖的心理,我们才有更大的力量来战胜疾病。

有病切莫乱投医

俗话说得好:“有病不能乱投医。”人们往往把这句话当作茶前饭后的话柄来谈论:某某人得病,怎么怎么着。事情恰恰相反,有的人在没有把病情搞清楚之前,就觉得快找医生瞧瞧,不是上正规医院去,而是去那些小诊所。这些人认为上大医院要花时间,检查项目繁琐,功夫耽误不起,所以就出现上面的问题。有病乱投医十分危险,如果医治不当,甚至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多是妇女和老人,这些人由于文化偏低,对医术知之甚少,常被走村串街的游医骗去钱财。

某村一位张姓妇女,因为腿疼,花300元买了一个游医的膏药,结果一点作用也没有,那位游医称自己膏药是祖传秘方,具有贴到病除之疗效,但却是假的。无独有偶,前一段时间,小镇上李老汉买游医中药泡药酒治腰疼,也被骗去300元钱,与他一块儿上当的还有200多人。

还有一些城市居民,为了省去治病疗程繁多的麻烦,乱投一些没有卫生条件的小诊所,结果延误了治疗时机。

小马患了感冒,她闲麻烦,没有去正规的医院就医,而是到她家对面的一家小诊所就医。为了方便,诊所的医生将药品和液体拿到家里给她输液,结果发生药物过敏反应,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乱投医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有病乱投医”,是说病人大都渴望尽快治好自己的病,听到哪里能治好他的病就往那里跑,这往往会造成病人的经济负担,甚或耽误了自己治病的时机。所以,有了疾病,不乱投医,对治病或许更有好处。

那么,怎样做到有病不乱投医呢?

(1)就近就医。病有轻重、急慢之分,在就医时要摸清居住处医院(社区医院、区级医院、市级医院)的设备条件、医疗质量与水平,做到心中有数。谁都愿意到医疗设备条件好、医疗质量水平高的医院就诊。相对来说,选择好的、质量水平高的医院,距离近,治疗方便、放心。

(2)掌握自身病情。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应有所了解。对所患疾病治愈的可能性、慢性病的转归、并发症等,要一清二楚,切莫跟着广告宣传跑。诊断明确后,治疗办法大同小异,不必乱投医。

(3)选不同层次医院。病人与家属应改变就诊观念。大医院、老医生、名医、专家未必都好。大医院病人多、忙乱,小病初发未必给你细心治;小医院医生也有很好的医疗水平,能减少交叉感染,就诊方便、花费少,这些对患者都是有益的。疑难病、诊断不明确的病,找名医、找专家也要辨真假,不可盲从偏信。要选择l~2家中小医院、一家大医院或专科医院,按病就诊,既方便、省钱,又不会乱投医。不要相信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也不必相信外地的医生更高明。但是不要选择那些没有卫生条件,没有许可的诊所,这样会很有危险。

(4)选对医生。自选医生,从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方面选好的。

好医生的标准应该是德艺双馨,技术上精益求精,服务上满腔热忱。关键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药到病除,又能专注聆听,感同身受地体验病人的痛苦,明了病患者的所知所想,因人而异。通过实践认识医生是好是坏,才能放心治病。概括起来应该是四看:看知名度、看职称、看学位、看医德。选好医生后要相对固定。医患双方都能互相了解,有利于疾病治疗。

医学上确实有奇迹发生,但那是有科学依据的,是靠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是以悉心的医疗护理为支撑的。寻医看病关乎身家安危,马虎不得。.望君无照诊所莫靠前,江湖“医托”需提防,游医奇药细思量,选对医生少花钱。

疑神疑鬼,无病变有病

乐观心态是防病治病的最佳方法。如果一个人整天胡思乱想,认为自己这儿不舒服、那儿有问题,长此以往一定会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就真的成了无病想有病了。

如果你还没有认识到心态的重要性,那么要告诉你一些事实。如果有人告诉你有65%的胃病是因为患者心理原因导致的器官病变,你相信吗?而这的确是事实,在医学上,类似这样的病症被称为心身疾病。

曾有这样一个临床试验:给一组消化性溃疡病人服用治疗药物,给另一组消化性溃疡病人服用与治疗药物外观毫无差别的安慰剂,结果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安慰剂仅仅是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并不是什么治疗药物,但它也取得了与治疗药物几乎同样的疗效,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心理治疗在胃病治疗中的作用。可见心态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