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你一定要学的20堂养生课
48745500000012

第12章 夏季养生,严防暑与湿(2)

做法:将南瓜去皮去瓤用清水洗净,切成约1厘米见方的块后用水汆熟,放凉待用;锅内将水烧沸,用沸水冲果汁,把话梅用沸水烫一下,烫话梅的水弃去不用,将话梅倒人果汁中浸泡;果汁放凉后,将凉的南瓜块放入果汁中,人冰箱即可。

消暑还要保持心情平静,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保持良好的心态对炎热的夏天特别有帮助。

别让湿气渗入你的骨骼

人体的五脏六腑和骨骼等都存在十分奇特的相关性。养好身体,很多疑难杂症将会不治而愈;养好身子骨,可能连感冒发热、头痛脚酸等很多小毛病都不会出现,何乐而不为呢。

有专家认为,在过去,冬天没有暖气,病人容易因为着凉而发生关节痛。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这种因素的影响就比较少了,相反,由于夏季温度高,人体皮肤暴露,表皮血管扩张,毛孔张大,极易导致“风、寒、湿、邪”的侵入,如果贪凉用凉水冲澡,加之使用电风扇、空调等消暑,会使毛孔、汗腺急剧收缩,将“风、寒、湿”闭于体内,极易导致颈椎病、腰腿痛等骨关节病的发生。夏季湿气重,应该积极采取一些清热消暑的办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中医讲究“冬病夏治”,这么说来,冬天的骨头也需要夏养。其原因是,夏天阳光充足,皮肤裸露面积大,皮肤受紫外线照射后,可将皮肤内的7一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使骨密度增高。另外,夏天多在室外活动,可增强骨骼的弹性。总之,夏天养骨能改善一些人冬季腰背酸痛、小腿抽筋、关节活动不灵活等骨质疏松的症状。

人体表皮血管扩张,毛孑L张大,血液循环加速,药物透皮吸收性会成倍提高,极易透过表皮达深层病灶,实现深度治疗,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特别对老年重症患者,表皮组织及毛细血管老化,一年中仅在夏季毛孔才处于完全张开状态,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尤为难得和重要。

从小暑至立秋,人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此时予以治疗,可以使患者的阳气充实,增强抗病能力。此是依据中医“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除了在冬天发作时治疗之外,就常常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在夏天未发病时,就“培本”以扶助正气。人体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

人们对骨骼的了解可能还很浅显,沿着脊椎的3l对神经分别由脊椎骨与脊椎骨之间的椎间孔伸出而贯穿全身;所有的脊神经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信息,因此,当脊椎发生异常时,就会影响到器官;同样,当器官不健康时,也可以从脊椎骨上找到异常之处,且直接通过养护脊椎拔除病根。

夏季气候炎热,体能消耗较大,该怎么处理养生和饮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夏天的营养结构应以清爽可口而又能刺激食欲的饮食为主。

长夏多雨,是一年中最湿的时期。湿气过多会伤害脾胃,脾胃受伤影响食欲,所以盛夏季节我们总是没有胃口。这时候在饮食上就要“多甘多苦”,多吃甜的食物能补充脾气;按五行来讲,属火的心滋养属土的脾,多吃苦味强心的结果也是健脾。

在这样闷热又有很重的湿气的夏季,如果吃些苦味食品可以降低体内“火气”,抵制湿气。苦瓜味道虽苦,却具有保健作用,它的维生素c含量高,每100克高达84毫克,含铁6.6毫克,另外还有多种氨基酸、无机盐类和维生素等。在夏季如能合理调整饮食,适当食补,既能吃得香,还能保健康,一举两得。

这里介绍几种夏季养护骨骼的好方法,令骨骼强壮起来:(1)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每天应保证喝1杯牛奶,常喝骨头汤和虾皮冬瓜汤。

(2)晒晒太阳。每天10点至14点多进行室外活动,活动时穿半袖衫和短裤,露出肘关节和膝关节,让阳光直射关节部位。

(3)适当运动。只要室外温度不太炎热,就可以外出活动。广播体操中的俯背运动较适合老人做,就是将双臂上举,弯腰用双手够脚,然后手扶膝盖下蹲,再站起来,让腰部、肘部和膝关节都得到锻炼。

(4)强腰健肾。以腰为轴,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可起到强腰健肾的作用,肾又主骨,对骨骼也有好处。

(5)适当补钙。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补钙食品。

清淡饮食,注意养脾

夏天天气炎热潮湿,尤其要注意养脾,一是脾位于人体中部,按中医学所划分的季节,长夏正是一度之中、人与自然相配,有“脾是长夏”之说。二是夏天人体消耗较大,需要加强脾的“工作”。三是人们在夏天多食冷饮和瓜果,而生冷食品易伤脾肾造成“脾失健运”。四是不少人易在夏天出现不思饮食、乏力等,通过养脾可起开胃增食,振作精神的效果。另外,夏天过后是秋冬季,脾胃功能不好,则易在冬秋季生病。

脾的作用主要是“运化”和“升清”。“运化”即将摄取的饮食进行消化,其中之精华通过脾的“升清”,使其送到心肺而转输到全身,糟粕则排出。

现在,临床中脾虚的患者越来越多。所谓脾虚即指面色萎黄无华,体倦乏力,形体偏瘦,厌食或拒食,或稍微多食大便中即有不消化残渣,大便多不成形,易出汗,平时易反复感冒。要彻底治愈脾虚症,需服较长时间中药,平时多吃有健脾的作用常见食物:

(1)五谷杂粮:粳米、玉米、粟米、糯米、小麦、大麦、甘薯、黄豆、蚕豆、豆浆、薏苡仁、莲子、荞麦、芝麻油、菜油。

(2)肉蛋类:猪肉、猪肚、猪脾、牛肉、牛肚、狗肉、鸡肉、鸭肉、兔肉、鹌鹑蛋、鹅蛋、鹅肉、鹌鹑。

(3)水产品类:草鱼、鲫鱼、鳝鱼、黄花鱼、带鱼、鳙鱼、平鱼。

(4)蔬菜类:番茄、红萝卜、白萝卜、生姜、大蒜、韭菜、山药、大头菜、芫荽、莲藕、甘蓝、南瓜、香菇、猴头菇、芋头、扁豆、蘑菇、白木耳、辣椒。

(5)水果类:苹果、香蕉、荔枝、橙子、山楂、木瓜、桃子、甘蔗、柠檬、椰子、无花果、石榴、栗子、大枣、花生、榧子。

因此,这里推荐一些夏天养脾的方法:

(1)醒脾法:用饮食疗法达到健脾开胃目的。可用生蒜泥,糖醋少许饭前食,也可用山植条20克、生姜丝5克拌食。还可用香菜100克、海蛰丝50克、食盐糖醋少许拌食。

(2)益脾法:据夏天的特点,选用各种粥养益脾胃。如莲子粥:莲子50克、白扁豆50克,薏仁米50克、糯米100克共煮粥食。山药茯苓粥:山药50克、茯苓50克、炒焦粳米250克煮食粥。

(3)健脾法:靠适当运动来帮助“脾气”活动,增强其运化功能。

青年人可用仰卧起坐功,在每天起床和入睡前做20到40次。老年人则宜用摩腹功。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顺时针用手掌旋转按摩约20次。

(4)温脾法:用厚纱布袋内装炒热食盐100克,置于脐上三横指处,有温中散寒止痛之功。或用肉桂粉3克、荜拔粉10克、高良姜粉10克,装入袋内,夜间置于脐上。此法还可止吐泻。

(5)助脾法:即运用音乐来改善脾胃功能。音乐养身古已有之。

并有宫音为脾之音之说,常用宫音的亢奋效果治疗过思伤脾。音乐使人心情舒畅,胃肠蠕动,消化酶增多,使脾胃功能增强。早餐前可听一曲激昂的交响乐,中餐可听听民乐,晚餐时则宜听轻音乐。

多种原因会诱发脾气虚损,除先天的身体虚弱者外,多由后天发生,如劳倦过度、饮食不当、久病耗伤等都可引起脾胃受损、脾失健运、脾阳虚衰等现象的发生。与脾胃相关的中医治法很多,如益气健脾、温中健脾、燥湿健脾等。所用的传统中医方剂也有多种,如参苓白术散、理中汤、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这些方剂的组成多是食疗药膳中常用的食品如陈皮、莲子、茯苓、党参、山药、桔梗、薏苡仁等,这些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药食兼用之品在纠正脾虚、调理脾胃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每个人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来选择饮食中的健脾类食品。如对于阴液不足引起的便秘患者,应少用薏米、茯苓、芡实等有利水渗湿而健脾的食品,以防加重大便燥结。对于腹泻的患者,应查明原因,因湿浊碍脾引起的腹泻患者选择健脾食品时也应注意,核桃仁、大豆等油多滑肠,萝卜子降逆刺激肠蠕动,应当慎用。

对于食欲不振的症状,也应分清病因,如辣椒、大蒜、洋葱等辛散食品可开胃,促进食欲,但多适用于脾虚胃寒患者,如脾胃有热,实热体质的人则不宜,且不宜久用及过量食用。

夏治冬病

有不少患者每到冬季气候寒冷时,身上的老毛病(宿疾)往往会突然发作或加重,但到夏天这些疾病的症状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中医把这类病症称为冬病。而冬病在夏天缓解期进行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凡患有冬病者,不妨到医院中医科通过中药内服外用、穴位贴敷、针灸等独特方法进行夏治,一定会取得良好疗效。

夏治冬病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特色,是中医“春夏养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夏治冬病”一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方法之一,作为治病和养生原则,两千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里就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记载。冬季天气寒冷,是哮喘、支气管炎这类慢性病的高发期。

对于体质偏寒的人,机体抵抗力差,容易感冒犯病。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尤其是三伏天,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者彻底根治疾病,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目前公认运用冬病夏治效果较好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这类病在本质上,中医多认为是阳虚所致。寒冬腊月,人体易受寒邪侵袭,造成气血淤阻,耗伤阳气,引起这些病在冬天的急性发作,病情发作时,必须急着治其标,以化痰平喘或西药消炎为主,而不宜投补药,否则越补痰越多,有加重病情之弊。

而到了夏天,因气候暖和,这类病的病情均得以缓解,本虚则成为主要矛盾,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这时就可不失时机地补益正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扶正祛邪。再加上,人体阳气春夏多生发而旺盛,阳虚者,虽四季均有不足,但因受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促动,和人体阳气在夏季处于年节律变化的峰值,虚阳有欲动而趋于好转之态势,体内凝寒之气也因此有易解可能,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佳效。这就是中医所认为的“春夏养阳”

之妙。

其具体治疗的思路是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或内寒凝重者用温里祛寒药,以求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的治疗目的。坚持一定的疗程治疗后,机体的本虚一面得到纠正,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再到冬天,机体就能抵御住外邪的入侵,而达到减轻或根治的目的。

每年阳历的6月到9月,日平均气温超过20℃的,中医皆认为是夏治冬病的好时机。常用的方法包括穴位贴敷、中药内服、穴位注射、针灸和食疗等。三伏天做这些治疗,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最常用的是穴位贴敷。具体地说,就是将麝香、细辛、白芥子等中药碾成粉后,用姜汁调成膏状。治疗时根据每个人的病和体质不同,贴在胸前的天突和背部的大椎、肺俞、心俞等几个穴位上,用胶布固定。

夏治冬病虽好,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它也不能包治百病,并非什么病都适合夏治冬病。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类:成人及儿童的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免疫力低下等;风湿病的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所选用药物均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之功效。此外,还有冻疮、咽炎、儿童肾病、成人肾虚,如: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缓解期等疾病可治。夏治冬病可起“秤砣虽小拨千斤”作用,从根本上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