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生物界种类最多的家族:节肢动物
48728600000010

第10章 节肢动物——趣味篇(2)

扇贝的外形,像一把打开的扇子,豆蟹寄生在扇贝的壳内,每当扇贝张开贝壳的时候,豆蟹就趁机寻找一些水中的微生物或者有机碎屑来进行充饥。贝壳闭合时,豆蟹也不用担心被饿着,它会以扇贝的粪便来充饥。

当扇贝遇到袭击的时候,机警的豆蟹会马上搅动扇贝的软体通风报信,扇贝接到信息之后,就会马上闭合贝壳,保护自己和豆蟹安然无恙。

在扇贝的敌人中,红螺是最强劲的敌人之一,红螺能分泌出一种黄色带有辣味的毒液,用来麻痹扇贝的闭合贝壳肌肉,使扇贝的贝壳在沾上这种毒液后,就久久不能闭合,继而红螺就可以吃到美味的扇贝了。在这个危急关头,豆蟹会扬起它那双螯将红螺赶走。

过了一会儿,扇贝就会慢慢从麻痹中复苏过来,继而合上它的贝壳。

5.大黑蝴蝶和树

据说在美洲曾经有一些寻宝的探险者,走在一片热带的密林中,很意外地发现了一只又大又黑的蝴蝶。这只大黑蝴蝶翅膀在张开的时候宽达20厘米左右,出于好奇的原因,他们就让脚夫追捕这只大黑蝴蝶。大黑蝴蝶发现有人追捕,就在前面飞了起来,它的速度不紧不慢,始终和脚夫保持在既不是太远,也不是太近的距离。在穿过几个树林之后,大黑蝴蝶停在了一个奇形怪状的大树上。脚夫向大黑蝴蝶所在的这棵怪树扑了过去。这时候这棵怪树的树枝突然合拢起来,把脚夫缠了起来,脚夫拼命挣扎,但是越挣扎,树就缠得越紧。过了不长时间,脚夫就被怪树给缠死了。在脚夫死后不一会儿,就从远处飞来了一群大黑蝴蝶,在脚夫身上吸血吃肉,顷刻之间,脚夫就面目全非了。

这几个探险者看见如此的光景,吓得落荒而逃。科学家们说,这是大自然中典型的“共生关系”现象,大黑蝴蝶把脚夫引导到怪树旁边,借助大树的力量,把脚夫缠死,蝴蝶在取食完毕之后,尸体会腐烂,为大树的根系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旅行者一定要小心这样的陷阱。

第三节躲灾避难——动物如何保护自己

1.身体透明的节肢动物

在大自然中,对于某些节肢动物来说,危险无处不在。在不同环境里生活的动物,面对险象环生的生存环境,它们大多都有一种保护自我的本领,隐形就是其中的本领之一。

生活在南美洲的蛇眼蝴蝶,它的翅膀像玻璃一样的透明,所以它们在天空中飞舞的时候,人们几乎看不到它们的形体。这样相对来说,它们比较安全,在遇到天敌的时候,就可以很巧妙地逃跑。

虽然水晶虾防卫能力相对地差了一点,但是由于其身体透明,在水中可以很好地隐蔽自己,这样可以逃脱捕食者的视线。

在节肢动物中,另外还有一些身体并不是完全透明的,例如钩虾,它的身体是透明的,但是它的内脏器官并不是透明的。捕食者在捕食的过程中,只能看到钩虾的内部肠胃,认为钩虾很小,不值得一吃,所以钩虾就可以免于一死。

2.地震预测专家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可人类对于地震的来临并不能很灵敏地作出反应,地震的预测仍然有很大的偶然性。相比之下,在复杂的动物界,有很多动物成为预测地震的“专家”。

例如在节肢动物中,蟑螂就是个中高手。

蟑螂的一对尾须上覆盖着2000根密密麻麻的丝状小毛,根部这些不起眼的小毛构成了一个高度灵敏的“感震器”,这个感震器可以说很不一般,不仅可以感觉震动的强度,而且还可以感觉出来震动是来自何方。

3.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会被自己的毒液毒死的裂鼻象虫

裂鼻象虫是30厘米长、老鼠大小的食肉动物,因为有一条类似大象的长鼻子,前端开着小小的裂缝,所以名为“裂鼻象虫”。当它咬住猎物(如蜥蜴、青蛙或小鸟)时,它的毒牙就会使猎物麻痹或者死亡,毒汁是通过唾液腺分泌出来的。可是,裂鼻象虫在狩猎的时候,也必须十分小心,搞不好,它就成了自己“武器”的牺牲品。

因为万一咬到自己的舌头,毒液进入血液,它自己也会中毒身亡。

因为裂鼻象虫对自己的毒液毫无抵抗能力。

由此,这就为雄裂鼻象虫带来了一个严酷的问题,即“求偶之战”的输赢,不光意味着爱情上的得失,更隐藏着丢掉性命的危险。争斗的双方不管谁被咬伤了,都可能从此永远退出战斗。

4.团结就是力量——小虾也能吃大鱼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自然界的法则。但是在委内瑞拉有一种名叫吸盘虾的虾类,它们非常喜欢吃大鱼,往往可以将比自己身体大800倍的大鱼慢慢吃掉。

吸盘虾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可以把大鱼吃掉呢?

这就要从吸盘虾特殊的器官说起了,在吸盘虾的腹部,长有和纽扣差不多大小的吸盘。表面看上去很像能自由伸缩的蘑菇,可别小看这个小东西,它的吸附能力很强。当有大鱼游过来的时候,这些吸盘虾就开始主动跟随着大鱼,用吸盘吸附在大鱼鳞片的空隙之处,这时候它们就会用自身头上尖硬的硬须把鱼的鱼皮划破,开始啄食鱼肉,就这样一直继续,直到把大鱼啄食得千疮百孔,乘机钻入大鱼的腹中,将内脏吃个干净。

吸盘虾有这样大的威力,源自于它们是集体作战。在出游的时候,一群就可以达到数万只到十几万只以上。因此大鱼不是被一只吸盘虾杀死,而是被一伙儿吸盘虾杀死的。

第四节飞舞的精灵——蝴蝶、蜻蜓和蜜蜂

1.千山万水的飞越——蝴蝶迁飞

蝴蝶看上去很娇气,只能在花间飞舞。

但是蝴蝶有群体迁飞的习性,有很多种蝴蝶能进行跨越大洋的长途飞行。小小蝴蝶,不可小觑。历史上有不少蝴蝶迁飞的记载,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有214种蝴蝶有迁飞的习性。

蝴蝶迁飞的群体有大有小,数量的多少也不等,多的时候可以达到千百万只。

在迁飞的种类中,有的是同一个种类,有的是不同种类的迁飞。蝴蝶的迁飞距离,最远可以达到飞越大洲或者远渡重洋的距离。

在蝴蝶的种类中,有一种叫做君主斑蝶的蝴蝶,可以做长距离的飞行,而且是世界上飞行最远的蝴蝶。在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成千上万的君主斑蝶从加拿大东南部和美国东部山区飞到墨西哥城以西200千米处的“蝴蝶谷”,这段距离竟然长达5000多千米。

2.蝴蝶各样的防卫本领

在到处都是危险的大自然中,娇嫩的蝴蝶怎样保护自己呢?伪装,这是蝴蝶用来保护自己最普通的一种方法。蝴蝶的体色和外在环境的颜色很相似,这样就会把蝴蝶融入到周围的环境当中,很难被敌人所发现,从而很好地保护自己。

另外一种是警戒色,一些有毒的蝶类会用自身的明亮的体色来警告对方,还有一些蝶类通过自己的眼纹,能形成可怕的相貌来吓退侵犯者。例如,宽尾凤蝶的大龄幼虫外貌,很像眼镜蛇,侵犯者会被它们的外形所吓退。

还有一种是拟态,这是一些没有毒素的蝶类,会模仿有毒蝶类的样子,蒙蔽敌害,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例如生活在大山中的枯叶蛱蝶,它具有惊人的保护色,是蝶类中最着名的拟态实例,它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保护神”。当枯叶蛱蝶休息的时候,它们的颜色几乎与枯叶的颜色没什么区别,如果不仔细观察,是很难将它与枯叶区分开来的。枯叶蛱蝶就是通过这种奇特的隐身术来逃避敌害。

除了上述的种种防身武器之外,在一些蝶类中,还有更高超的防御本领。例如线纹紫斑蝶在被捉到的时候,能在自身的腹部翻出一对排囊腺,散发出恶臭,使得捉住它们的天敌不得已而舍弃,免得被害。凤蝶的幼虫在其前胸前缘背面中央,有一个呈叉形的臭角,当它受到惊吓的时候,这个臭角就会立刻向外翻出,臭液挥发后,恶臭味极其难闻,使得敌害“闻风而逃”。

3.“蜻蜓点水”的奥妙

蜻蜓点水,是夏天河边常见的情景。那么,它们“行走江湖”的秘密何在呢?

在夏天的时候,我们会经常看见蜻蜓在池塘的水面上飞行,不时地用腹端点着水面,一点而过,边飞边点,动作轻柔而优美,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这就是我们常说到的“蜻蜓点水”。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蜻蜓点水是为了在水面上激起小波纹来帮助自己前行。

其实,这是受精后体内卵细胞发育成熟的雌蜻蜓,在往水里面产卵、繁殖后代呢。蜻蜓将卵产在水里,卵落在水底或者附在水生植物枝叶的表面或其他水中的物体上,也有的卵黏合成条状,挂在水生植物上。

4.蜻蜓——神奇的眼睛,绝佳的视力

昆虫的视力大都不是很好,但是昆虫中的“战斗机”——蜻蜓的视力非常出色。蜻蜓的视觉非常灵敏,其头部的大部分,都被一对大大的复眼所占据了。

蜻蜓的复眼中,共有1.8万~2万只小眼睛,是一般昆虫的10倍。这些小眼睛就像是小型的照相机一样,周围的物体不断被摄入,形成图像。

蜻蜓眼睛的构造非常特殊:复眼上半部分的小眼睛,专门看远处的物体;而下半部分的小眼睛,则专门看近处的物体。由于蜻蜓的复眼呈球形,所以眼睛的弧度可以使蜻蜓看到各个方向的物体,再加上能转动自如的脑袋,使得蜻蜓的视野更加开阔,能看见6米之内的物体。

其实,蜻蜓的复眼,除了能感受到物体的成像外,还能够测量速度。当物体在其他的复眼前移动时,每一个小眼依次产生出反应,经过加工,就能根据连续出现在现实中的形象和时间,来确定目标物体的运动速度。

5.庞大而有序的蜜蜂王国

在蜜蜂的王国中,各种蜜蜂各安其职,团体生活井然有序。它们的宫殿——蜂巢里居住着一只蜂王、几千只到几万只的工蜂,以及数以千计的雄蜂。

在这个大家庭里面,这些成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蜂王负责产子,雄蜂负责和蜂王交尾,工蜂负责采集花粉和花蜜,修建蜂巢、养育幼蜂、抵御敌害等工作。

蜂王也叫蜂后,是一巢之主,是住在同一蜂巢中的工蜂和雄蜂的母亲。蜂王是蜂群中唯一雌性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雌蜂,蜂王身体要比工蜂长。

蜂王由产在胎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通常新出生的蜂后有许多只,于是不可避免地它们之间就会为争夺王位而展开激烈的战斗,最后,身体强壮的蜂后消灭了其他相对来说弱小的蜂后,登上了王后的宝座。

从此往后,就可以享受最好的食品——蜂王浆,专门产卵、繁殖后代。一只蜂王一生可与几十只雄蜂交尾,大约要产三四万个卵。

雄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型比工蜂要大,但是没有蜂王大。雄蜂的主要特征,是有一对大眼睛和方形的腹部。雄蜂在蜂群中不负担任何工作,主要是负责在繁殖季节飞出去和蜂王交尾,剩下的时间就在蜂巢里混日子,过着饭来张口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到了秋天的时候,由于花粉和花蜜的减少,工蜂就不会再提供给雄蜂这些食物,甚至被工蜂赶出蜂巢。在被赶出后的不久,雄蜂就会死去。原因是雄蜂没有采食花粉和花蜜的器官,失去食物来源的它们只能等死。

工蜂是由工蜂房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雌性个体,但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不能产卵生育下一代。

工蜂是蜂群中最勤劳的成员了,担负着整个蜂巢的各项工作,而且随着日龄的不同,有不同的分工。

工蜂在出房的头两天,不用参加任何工作;在3~6天的时间里,这些工蜂担负着打扫巢房、传递食物;在6~15天的时间段里面,工蜂会分泌出大量的王浆,用以饲养幼虫、蜂王和雄蜂,保护蜂巢的安全;在16~40天的这段时间,工蜂主要负责采集花粉和花蜜等外勤工作,另外也负责清理蜂巢内部,包括清除死去的蜜蜂;在出房40天之后,工蜂的生命也所剩不多了,这段时间它们主要负责采水、采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