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足道养生
48641300000003

第3章 足部传统穴位(1)

我们的祖先认为,人体有六脏,就是心、肝、脾、肺、肾,外加心包;人体还有六腑,就是胃、小肠、大肠、膀胱、胆、外加三焦。这六脏六腑,每一个都连接着一条经络。再加上督脉和任脉,人体共有14条经脉循行。内联脏腑的经络,外接四肢。其中终止或起始于手上的经络有六条,起始或终止在足上的也有六条。有一首歌诀是这样说的:肝经脾经脚大趾,揉揉疏肝又健脾。胆经起于脚四趾,调节情志治便秘。小趾走行膀胱经,生殖泌尿腰腿疾。肾经起自脚底心,涌泉强肾宜搓洗。

1.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沿面颊,到耳前。循发际,到头维。又从颈部下到乳房,再到腹部。沿腿直下,最后止于脚第二趾外侧。足阳明胃经共45穴,足疗时我们常用的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陷谷、内庭、厉兑等。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上部称中脘,中部称中脘,下部称下脘,合称胃脘。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和主通降。胃又称水谷之海,胃气强弱决定胃的受纳能力。胃气强健则善纳,机体气血充足。胃气虚弱则消化能力不足。腐熟就是水谷经胃初步消化成食糜,腐熟水谷的功能有赖胃的阳和之气,人体后天补给,取决于胃气的盛衰。胃气弱,会有纳呆、厌食、胃脘胀闷、胃痛、吞酸、腹泻、肠鸣等症状。胃还主通降,食物经胃腐熟以后,入小肠,清者吸收,浊者下移大肠,排出体外。胃以降为顺,若胃失通降,胃气郁滞,导致脘胀食滞,大便秘结,胃气上逆,嗳气、呕吐,恶心,呃逆。

《灵枢.经脉》认为:足阳明胃经有了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颤抖发冷,喜欢伸懒腰打哈欠,面黑。病发时,厌恶他人和火光,听到声音就心惊,独自关闭户门、遮塞窗户而睡。胸膈部响,腹部胀满。还可发为小腿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足阳明胃经的穴能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躁狂,疟疾,温热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唇生疮疹,颈部肿,喉咙痛,大腹水肿,膝关节肿痛;沿着胸前、乳部、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运用。

(1)胃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制: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多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嗳气、恶心、呕吐等。

(2)胃脘胀痛:多由情志抑郁,或宿食停滞,从而导致胃气郁滞,和降失职,气机阻塞不通,不通则痛,故发胃脘胀满而痛。

(3)消谷善饥:多由胃热炽盛,腐熟功能亢进,水谷消化加速所致。

(4)胃脘嘈杂:多由胃热(火),或胃阴亏损,虚热内生,胃腑失和所致。

(5)纳呆食少:多由胃气虚弱,腐熟功能减退,和降失职所致。对于脾胃的保养有12个字,即动为纲,素为常,酒少量,莫愁肠。

足三里部位: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大筋内。取穴:正坐屈膝,以本人手掌按在膝盖上,指抚于膝下胫骨,中指落着点,外一横指的凹陷处。主治: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调理脾胃,和肠消滞,清热化湿,降逆利气,扶正培元。主治头晕、目眩、中风、瘫痪、口眼歪斜、胃寒、腹胀、胃痛、腹泻、感冒、瘾疹、月经不调、大便不利、膝腿酸痛、麻痹、贫血、高血压、肝病、哮喘、神经衰弱、高脂血症、过敏性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此穴是养生保健要穴,有病可治病、无病亦强身。

丰隆部位:在小腿前外侧,外踝上八寸。取穴:外踝上八寸,凹陷中取穴。主治:此穴和胃气,化痰湿,清神志。主治便秘、眩晕、慢性气管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哮喘、腹胀疼痛、呕吐、风痰壅盛。解溪部位:在足跗骨关节上,日常系鞋带处凹陷中。取穴: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主治:此穴理脾,化湿,清胃热。主治头痛、面赤、脚腕扭伤、头面浮肿,足膝痿痹。

冲阳部位:足背最高处,足背动脉搏动处。取穴:从第一第三跖骨接合处微前,有动脉处,凹陷中取之。主治:此穴扶土化湿,和胃宁神。主治腹胀、胃脘痛、额痛、四肢不举、口眼歪斜、脉管炎、面浮肿、上齿痛、脚背红肿。

陷谷部位:足背,次趾外间后凹陷中。取穴:足背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主治:此穴行水,利气。主治发热、季肋痛、目赤、肠鸣、腹泻。

内庭部位:足次趾外间凹陷中。取穴:当次趾与中趾合缝处之上际凹陷中取之。主治:此穴清胃热,化积滞。主治齿痛、鼻衄、口歪、口臭、喉症、腹胀、泄泻、便秘、发热、烦躁、食不化、小便出血、肠鸣、耳鸣、三叉神经痛、急慢性肠炎。

厉兑部位:足次趾之端外侧去爪甲根一分。取穴:第二趾尖端外侧,离趾甲根一分。主治:此穴清胃热。主治呃逆、呕吐、食欲不振、晕船晕车、齿痛、喉症、多梦、腹胀、发热、鼻衄、足寒、梦魇、神经衰弱、扁桃体炎、昏迷。

2.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拇趾的隐白穴。经脚踝上行至腿部,经腹部至腋下,共21穴。足疗常用的穴位是:隐白、公孙、商丘、大都、太白、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足太阴脾经少气多血,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故被称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

脾气主升,具有运化水谷、水湿之功,并能统摄血液,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其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窍为口,其华在唇。其经脉与胃相连,形成表里关系。

脾喜燥而恶湿。在治疗脾虚湿滞的病证时,宜用燥湿化湿之品。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五脏之精,悉运于脾,脾旺才能清气上升布散。若脾虚气弱,枢机不利,则种种病变莫不由之而生。脾与长夏相应。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而长夏季节居于夏秋之交,为阴之始。长夏季节,湿气当令,而脾为至阴之脏,故脾气旺于长夏,脾病则在长夏季节可以好转,但长夏湿气过盛,又容易损伤脾脏。

血海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公孙隐白脾主运化。“运”,有运输、布散之意,例如体内各种精微物质的运输布散等;“化”,有变化、消化、化生之意,主要指饮食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等。脾主运化就是将水谷消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到全身。这些功能需胃和小肠等的配合,但主要以脾为主。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大都太白商丘个方面。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故在足太阴脾经防病和养生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元时代着名医家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更要注意保护脾胃。

脾气主升。若脾的升清作用失职,则会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若清阳不升,清浊不分,混合下注,可发为遗精,带下,腹胀,腹泻,若久泄不愈,又常伴有身倦无力、气短、懒言等症状。

脾主统血。若脾气虚弱,统血功能失职,血液运行将失其常规而逸出脉外,以致出血,如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生理功能有关。若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反之,若脾有病变,则容易出现食欲的改变和口味的异常,如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等。若湿困脾气,则可出现口甜、口黏的感觉。口唇的色泽不但是全身气血盛衰的反映,又与脾运化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的关系。脾失健运,气血旺盛,则口唇红润,有光泽。若脾虚不运,气血不足,则唇淡白不泽,或者面色萎黄。

患足太阴脾经疾病者,主要反映在胃肠系统,有下列病候:舌根强硬、食后呕吐、胃痛、腹胀、嗳气、便后或屁后腹中宽舒、身体粗重、面目发黄、强迫久立则股膝内侧肿胀。脾经的穴位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拇趾运动障碍等。

隐白部位:在拇趾内侧端。取穴:拇趾内侧去爪甲一分。主治:此穴调血统血,扶脾温脾,清心宁神,温阳回厥。月经过时不止,月经过多,腹胀,胃寒,呕吐,心烦,小儿惊风,腹泻,高血压,脑出血,半身不遂。此穴是治疗失血病的主穴,适用于吐血、咯血、鼻出血、胃出血、子宫出血等。

大都部位:足内侧拇趾,跖趾关节前。取穴:拇趾内侧,跖趾关节前骨缝赤白肉际凹陷中。主治:此穴健脾,化湿,止泄。主治胃痛、便秘、腰痛、腹胀、食谷不化、脾胃虚寒。

太白部位:足内侧拇趾骨后凹陷中。取穴:第一跖骨内缘前方,赤白肉际取之。主治:此穴扶脾,和中焦,调气机,助运化。主治胃痛、腹泻、湿疹、痔、便秘、身重骨酸、糖尿病、腹胀、呕吐、饮食不化。

公孙部位:足内侧,在拇趾骨前下方凹陷处。取穴:正坐屈膝或仰卧,按足背最高点,向内侧移下,在骨边凹陷中取之。主治:此穴扶脾胃,理气机,调血海,和冲脉。主治出汗、呕吐、腹胀、多饮、胃痛、肋胀、食不化、头晕、心悸、消化系溃疡、急慢性肠炎、痛经、足趾麻痛、胸腹痛、呕吐、无食欲。商丘部位:足内缘下微前凹陷中。取穴:足内缘前下方五分,在足腕的横纹端。当中封穴与内踝之间凹陷中取之。主治:此穴健脾,化湿,清神。主治胃痛、溏泄、便秘、乳痛、痔疮、不育、脾积痞气、食物不化、小儿惊风、喉症、烦心、梦魇。

三阴交部位:内踝上三寸。取穴:正坐或仰卧,于内踝上三寸胫骨后沿处取之。主治:此穴补脾,助运化,通气滞,疏下焦,调血,祛风湿。主治痛经、减肥、手脚冰凉、更年期综合征、各种妇科疾病、胃酸、食欲不振、泌尿系疾病、睾丸炎、急慢性胃炎、阳痿、遗精、遗尿、高血压、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衰弱、脾胃虚弱、月经不调、男子梦遗、心腹胀满、生殖系疾病、小儿尿床、夜眠不安等。

地机部位:小腿内侧,阳陵泉穴下3寸。取穴:足内踝尖至阳陵泉连线,阴陵泉下3寸取之。主治:行气和胃,利水消肿,调经止遗,降低血糖。

阴陵泉部位:小腿内侧,膝下内侧胫骨下凹陷中。取穴:在内踝上缘上十二寸,或者内膝眼下二寸处,正与阳陵泉相对略低些。主治:此穴运中焦,化湿滞,调膀胱,祛风冷。主治肾炎、腹水、尿闭、肠炎、遗精、腰酸腿痛、胁下满、水肿腹坚、小便不利、膝痛。

血海部位:正坐屈膝,膝盖骨内缘上二寸。血海取穴: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有筋肉的沟,一摁就觉得酸痛的地方。主治:此穴调血清血,宣统下焦。主治更年期综合征、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贫血、月经不调、膝痛、崩中漏下、瘾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