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出贫困的历史选择
48636600000014

第14章 “十二五”时期宁夏生态移民个案分析(3)

6.落后的思想观念成为脱贫致富的阻碍因素

与人口快速增长致贫相比较,另一个致贫原因则是长期贫困状态下形成的落后思想观念。表现为:依赖思想、胆怯思想、平均主义思想、固步自封和因循守旧思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温饱即安满足思想。上述主观因素造成了当地贫困人口缺乏个人效能感,缺乏突破陈旧方式的创造性想象和行为。这些落后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经济效率的提高,成为贫困状况长期以来难以根本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7.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

彭阳县建县迟、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宁夏全区相比较,还存在着巨大差距: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少。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7051元(宁夏全区是26073.8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556.46元(宁夏全区是4674.9元);二是传统农业比重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三是能源开发力度不够,尚未形成产业化工业链条,对县域经济实力的贡献不大;四是城乡二元格局依然突出,基础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五是市场发育程度低,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招商引资难度大;六是受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限制,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该数据根据各种统计手册汇总而成,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与作者入户调研数据有出入)

三.研究区域的调研

(一)调研区域和调研对象

在研究中,对移出区的彭阳县、移入区的红寺堡开发区和兴庆区共计3个县(区)6个乡镇的19个行政村作了入户调查。彭阳县是“十二五”时期宁夏确立的生态移民移出区域,作者选择了该县将要移出的孟塬(高岔村、双树村)、冯庄(茨湾村、上湾村、小园子村、崖湾村、石沟村)、新集(谢寨村)、罗洼(张湾村、马涝村、寨科村)4个乡11个行政村的163户农民家庭进行了入户调研,被调查户占总户数(951户)比重的17.14%;兴庆区是“十二五”时期宁夏确立的生态移民移入区域,作者对该区已经移入的月牙湖乡(海陶南村、海陶北村、大塘南村、大塘北村、小塘村、塘南村)的6个行政村的137户海原县农民家庭进行了入户调研,被调查户占总户数(1846户)比重的7.42%;红寺堡开发区是宁夏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于1998年开发的移民安置区,作者对该区已经移入的红寺堡镇(朝阳村、兴旺村)2个行政村的164户彭阳县移民家庭进行了入户调研,被调查户占总户数(2535户)比重的6.47%。

(二)调研对象选择的缘由和参照

彭阳县“十二五”时期共选择迁出4000户16800人的生态移民,落户兴庆区月牙湖乡,作为一期建设计划安置的1107户4680人,将要告别世代生活的土地,初次走出大山,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选择一期迁出的163户作为调研对象将成为对比分析的最原始数据。由于彭阳县的移民还没有来到新的环境,对于早期(1986年)迁入月牙湖乡的海原县郑旗乡和罗川乡的移民来说就成了对比研究的主要选择对象。为了使研究更具说服力,同时把早期(1998年)迁入红寺堡的彭阳县移民也作为选择对象。

在移出区(彭阳县)即将移出,移入区(兴庆区月牙湖乡)即将接纳。为了进行有效分析,以海原县已迁入月牙湖乡的6个行政村和以彭阳县已迁入红寺堡镇的2个行政村作参照。移入前,海原县和彭阳县均属于宁南山区国定贫困县,其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条件处于同一水平,因此,选择的对象具有一定正对性和极具参考价值。

(三)调研结果分析

1.彭阳县欲迁出区的调研结果

彭阳县一期安置工程,安置移民1107户,涉及5个乡,除古城乡外,对其他的4个乡(951户)进行了随机入户调研,入户家庭163户,被调查户占总户数951户比重的17.14%(见表2)。所调查的孟塬(高岔村、双树村)、冯庄(茨湾村、上湾村、小园子村、崖湾村、石沟村)、新集(谢寨村)、罗洼(张湾村、马涝村、寨科村)4个乡11个行政村的163户农民。罗洼、冯庄和孟塬三个乡地处彭阳北部,典型特征是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干旱少雨、十年九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村与村、户与户之间最近的都在2公里左右,远的约10公里左右,由于居住十分分散,给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很大困难。户与户之间相对封闭,缺乏沟通,导致信息不灵,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农民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新集乡地处彭阳县东南部,属于六盘山外缘的土石山区,待搬迁的149(636人)户居民,除8人是汉族外,其他全为回族。自然特征是降水较多,年降水量550—600毫米之间,虽降水较多,但土质差、土地产出率低,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从该县待迁出的移民户均收入情况来看,种植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和小秋杂粮(马铃薯、胡麻、荞麦、莜麦)。小麦和玉米的亩产分别是114.8公斤和183.2公斤,户均现金收入分别是1944.8元和900.6元,完全属于广种薄收。2010年,全部的种植作物折合现金户均为3667.4元;退耕还林补贴1412元,养殖业和林果业户均226.3元,打工收入户均2253.4元,工资和副业户均391.6元;从调查数据看,彭阳县待迁出的农户户均全年毛总收入为7950.7元,除了打工收入较多外,国家退耕还林补贴占了很大份额,退耕还林补贴是农民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工资和副业收入主要是乡村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村干部工资性收入、个别家庭开办的门市部和磨面机房收入等。迁出户户均耕地面积较大,虽然薄收,但由于广种而牵制了农民的外出,导致了农民在外务工的“候鸟式”的短期行为,不稳定的务工现象是经济收入增长的最大“瓶颈”。

2.彭阳县已迁入红寺堡镇的调研结果

红寺堡是1998年开发的移民安置区,安置区的居民是从南部山区迁移而来,为了对彭阳县向外迁出的农民收入状况进行了解,笔者对已经移入红寺堡镇(朝阳村、兴旺村)的2个行政村164户彭阳县移民家庭进行了入户调研。为了使调研结果更具准确性和说服力,所选择的调研对象全是彭阳县(孟塬、冯庄、新集和罗洼)已迁入的农户。经过12年的发展,移入红寺堡朝阳村和兴旺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移民在红寺堡的种植作物除了增加葡萄以外,其他都类同于原来,主要是小麦、玉米和小秋杂粮。朝阳村2010年将小麦改种葡萄后,由于缺乏种植技术等原因,葡萄绝产。两个村玉米的亩产分别是524公斤和1000公斤,最低亩产高出当年彭阳县平均亩产的2.86倍,最高亩产高出当年彭阳县平均亩产的5.46倍。红寺堡移民仍然享受着当地的退耕还林补贴。养殖业和林果业户均2002.1元,打工收入户均10918.1元,工资和副业户均2985.7元;从调查数据看,迁入红寺堡(朝阳村)农户在葡萄绝产的情况下户均全年毛总收入为22798.7元,毛总收入是当年彭阳县的2.87倍。打工收入户均收入为8944.9是彭阳县的3.97倍,这得益于红寺堡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民就地就近打工的缘故。工资和副业收入主要是副业收入,由于农民消费高,这里的服务业都比较兴旺。迁出户户均耕地面积较小,但由于有水灌溉则亩产较高,腾出的劳动力促使其向外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海原县已迁入月牙湖乡的调研结果

月牙湖乡现有7个行政村,除原来的月牙湖村外,海陶南村、海陶北村、大塘南村、大塘北村、小塘村、塘南村6个行政村是1989年从海原县郑旗乡和罗川乡搬迁而来的。目前,月牙湖乡共有2461户,13360人,其中移民村1846户,11822人。调研组对月牙湖乡海原县移民村6个行政村的137户农民家庭进行了入户调研,被调查户占总户数1846户比重的7.4%。

选择海原县移民作对比分析,一是海原县和彭阳县都属于宁南山区,与彭阳县有着十分相似自然环境;二是海原县未搬迁前,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都处于同一水平;三是彭阳县要迁入月牙湖乡,海原县移民是参照物。

所调查的6个移民村地处银川市兴庆区东北部,典型的地理特征是地处平原、光照充足,虽干旱少雨但有黄河灌溉之便,农业生产条件良好。由于政府统一规划,村落整齐划一,户与户相连,田地都在自家门口,粮食收割打碾十分便捷,并且都已使用上了现代化的脱粒机等农机具。由于地处银川市的外缘,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较彭阳县和红寺堡都有很大的优越性,土地产出率相对较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从海原县已迁入月牙湖乡移民的户均收入情况来看,种植作物主要是小麦套种菟丝子、玉米和小秋杂粮。小麦(套种菟丝子)和玉米的户均现金收入分别是17128.8元和5152.4元,户均现金收入分别是彭阳县的8.8倍和5.72倍,相比之下,农民的经济收入翻了几翻。2010年,全部的种植作物折合现金户均为22441.5元,是彭阳县户均现金收入的6.12倍;养殖业和林果业户均2401元,是彭阳县户均的10.61倍;打工收入户均13398.2元,是彭阳县户均的5.95倍;工资和副业户均17115.9元,是彭阳县户均的43.7倍;从调查数据看,海原县已迁出的农户户均全年毛总收入为55356.6元,是彭阳县待迁出的农户户均全年毛总收入的6.96倍。工资和副业收入主要是海原移民村的副业收入,据不完全统计,海陶南村共420户村民,约有50辆小车,21辆不同种类的大卡车跑运输,每当夏季夜晚全村举家外出捉蝎子(仅捉蝎子年户均增收约6000元)。海原县1986年搬迁时还没有退耕还林补贴政策,虽然缺少了国家退耕还林补贴,但其它收入都比较高。综上数据可以看出,海原县移民村种植业、外出务工和副业性收入都在万元以上。究其原因,一是该移民村占据了优越的区位优势,二是回民善于经商,三是便利的交通条件刺激了移民的致富欲望之故。

四、结语

人口超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最终将导致经济贫困而形成恶性循环,在脱贫与返贫形成拉锯战的同时,生态移民是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区位因素、环境因素、经济社会因素、人口因素等各方面的描述,对生态移民村农户收入的调查与分析,发现通过政府组织的生态移民,经过20多年内不同阶段的发展,移民不仅过上了稳定的生活,而且致富奔小康的愿望也十分强烈。宁夏自吊庄移民以来,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然而,在“十二五”时期的移民开发中还面临着居住形态、生活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不同的民族风俗、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生活状况等都给迁入区的地方政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迁入区不仅要妥善安排,还要考虑发展农业,以及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要全盘考虑。因此,总结宁夏移民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做好“十二五”时期宁夏移民开发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