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小城市总体规划解析
48618100000023

第23章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分析(东部)(2)

(3)旧城改造滞后,老城区恶性膨胀,城市中心不显着

1992年之前因受交通条件和河流门槛的制约,城市大部分建设项目都挤插在中心区(新老通扬运河之间的老城区),由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过大引发的各种矛盾相当突出。1992年南部新区(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在一定程度和时限内缓解了中心区的压力,但随着城市人口的扩张和用地需求的增加,出现城市建设用地性质交叉混乱的弊端。此外,由于南部新开发地区建设速度缓慢,吸引力不足,中心区的大型公共设施搬迁困难,仍然散布在旧城,没有形成明显的城市中心,需及早有序地拓展城市发展建设空间。由于新开发地区建设速度缓慢,难以带动城市的大型公共设施的搬迁,而仍然散布在旧城,这些公共设施的用地也大多都严重不足,致使旧城承担的功能过多,用地拥挤,公共设施分散,虽然到处都像城市中心,而没有形成一处城市中心。

(4)行政中心迁址带动相关用地布局的调整

江都市现有行政中心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政府各部门的办公场所分散于老城区之中,不能满足高效益的现代办公需求。因此,必须在分析、研究城市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的基础上,及早确定行政中心选址问题,从而实现以行政中心的迁移,疏解旧城区部分职能,促进新市区的各项建设,提高综合开发效益的目标。

(5)四个片区发展不均衡,管理难度大

中心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偏高,城市功能混杂;西区和北区发展缓慢,城市功能单一;南区工业布局构架形成,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偏低,全市没有形成合理的组团式布局,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南部分区建设略显混乱,原定功能发挥不畅。

由于新开发地区的吸引力不强,对入区建设的项目设置的门槛降低,致使建设用地的使用并没有按照原来的规划进行,突出的表现是规划区内村镇建设仍然非常分散,非工业类项目占用了开发区规划的工业用地,二类工业占用一类工业用地或者其他用地,开发区的发展用地严重不足。

(6)居住用地缺乏统筹规划,工业用地布局局部欠合理

城市建设中,零星开发建设的住宅组团比例较大,配套项目不齐全,档次偏低,不利于土地的升值,难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此外,从现状上看,南区和北区村镇数量较多,且分布密集,尤其是南区村镇规模较大,在新版总体规划修编的同时,应及早将其规划建设纳入市区全盘考虑,避免其盲目建设,造成村镇用地规模扩大,抑制城市合理拓展,甚至形成“城中村”的不利现象。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混杂,既影响环境和景观,又没有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在价值,南区和北区分居高水河的上、下游区域,但两区工业性质的分类并不显着,而且工业分布表现出遍地开花,并将生活用地包围在中间,不利于城市组团式生长。

(7)城市形象缺乏特色

以江都市水利枢纽为中心形成“一心四射”的水轴景观体系,而分布于江都的六条河岸的文章并没有做足。此外,江都水乡特色突出,水网密布,但城市建设中没有形成以水为主题的景观节点,不利于城市品牌的塑造。

江都市水的特色突出,水和绿相结合成为绿化体系的主轴。但是,城市各分区中应以相关联的绿化交会点呼应,形成完整的绿化格局,而江都市现有绿化主题主要集中在沿河轴线上和中心区的部分广场节点上,缺乏全市绿化体系的统一布局。

(8)文化功能发挥不够,旅游资源挖潜不足

龙川是江都的古称,龙川文化标志着江都浓厚的历史渊源,无论是江淮锁钥,还是临江都会,都是水文化和商贸文化的精髓。江都市文化品牌打造不足,新版城市总规的修编应沿着城市文脉,深层次挖掘城市历史和民俗的文化内涵。旅游、文化是现代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带动相关产业的作用也较强,但江都市对南水北调大型水利枢纽的旅游和文化价值缺乏深入论证。

(9)行政区划调整后,城乡规划建设目标不清

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要求,县级城市不单独报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而应将城镇体系规划的相关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2000年初,江都市乡镇行政区划已经大幅度调整,乡镇总数从原来的40个减少到23个,原总体规划对各乡镇规划建设已不具备指导作用。其次,并入市区范围的砖桥和张纲镇已不能作为独立的城镇来对待,其用地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必须纳入市区范围统筹安排。此外,市区发展也要与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张纲、双沟两集镇做好协调和衔接。因此,需要对市域范围内各城镇的等级规模、职能类型、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重新定位。

综合解决协调上述城市问题,在规划布局中一一答复,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城市规模问题

运用不同预测方法,最终明确江都城市人口规模分别为2005年22万人,2010年26万人,2020年36万人;综合考虑现状建设用地指标特征和规划用地规模合理性要求,根据建设用地国家标准、江苏省建设部门的要求、省内外相似城市用地的比较以及江都滨江生态园林组团式城市的特点,规划用地指标的确定初步按人均119.5平方米计算,规划总建设用地规模为43.02平方千米。

(2)城市道路交通问题

主要包括道路系统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①道路系统规划。规划“七纵十横”的城市主干路网,其中由西区待建路、南区规划路以及改线后的216国道(江平公路)形成城市环路,解决城市过境交通对市内道路系统的干扰。建立以公路、主干路为骨架、发展轴向分明、次级道路健全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形成以方格网为主、放射式发展为辅的城市道路结构。从功能上来说,公路是对外交通的骨架,主干路是贯穿各组团、片区的内外交通骨架,从而保证城市各组团间便利的联系和组团间交通流的均衡性。主干路、次干路是承担交通流的集散功能型网状体系。规划沿江主干路网,并与主城区衔接。规划期内将过境公路216国道全部引出城外,提高双仙路、江淮路、利民路等老城区道路等级。规划和现状相结合,在主城区形成“六纵九横”的交通性主干路,一条生活性主干路(龙川路)。交通性主干路分别为北区的北侧规划道路、原216国道北一段,行政中心北侧路,行政大道、江淮路、扬泰路-龙城路、328国道城区段、浦江路、舜天路以及南区规划路、双仙路等。在本次规划编制当中,将江都市域内道路系统大致分为六个等级,分别为高速公路、公路、生活性主干路、交通性主干路、次干路以及支路,在城区内形成以主干路为主骨架,次干路、支路为辅的三级路网模式,串联各区,形成便捷的交通体系。除了江都市原有的龙川广场外,本次规划又增设了大小九处绿化为主的开敞空间,结合道路布局和河流水道尽可能利用不规则的地块,分布在各个片区,基本能够满足市民生活需求。此外,对道路红线宽度、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②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规划。主要包括停车场、枢纽站和加油站等设施的规划。

在主要商业街区、大型市场、货物流通、繁华地带等公共场合依据合理的停车车位指标,规划了不同等级大小共十余个停车场,基本满足了社会停车需求。中心区外围主要出入口建设容量适当的公共停车设施,抑制中心区车流过度集中带来的交通问题。结合现状,在西区、砖桥分别新设置一处加油站,这样在每个对外公路的出口以及城区内部主要干路,每隔一定距离就可以见到一个加油服务站,形成了系统合理的交通服务设施。公交枢纽站是多条公交线路首末站的会集点,它往往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站场结合建设,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地铁或轻轨车站,并且常常包含出租车站及公共停车场,成为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结合江都市长途汽车站和江都市客运中心的位置,规划两个公交枢纽站,面积不宜超过3000平方米。

(3)旧城改造问题

在现状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规模,加快老城区改造,提高居住质量;沿引江路、江淮路和东方红路以及工农路形成服务于中区的次级公共设施中心;城市结构为一四三格局,即一个城市中心,四个小片区和三个居住组团,由两条发展轴和一条联系轴联结为一个具备强大内聚力的发展实体。中心区以旧城改造为主,通过对目前的工业、居住、商业和文化设施调整与再分配,形成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商贸、金融和生活片区;现状居住用地通过组织综合性居住片区,逐步改善其居住环境。规划建设十二个居住区,其中改造五个综合性居住片区,结合村镇改造四个居住区。配套中小学等公建设施用地规划按人口规模配置。规划建成区内乡村居民点实行城镇化安排布局。产业布局在市区范围内统一考虑,今后物流、能耗高的重污染工业项目严格控制不再安排在中心城区。西片区和中心片区以发展三产为主,实行“退二进三”的战略部署,有计划地搬迁对城市生活环境有污染、有干扰的工业企业。规划现状工业企业用地调整方向分别说明。

(4)行政中心选址问题

江都城区现有行政办公用地为45.44公顷,占现有城市建设总用地的2.34%,人均指标为2.36平方米。目前城市行政中心位于老城区,布局比较分散,为优化城市结构、满足现代办公需求,规划拟在北片区另外建设行政中心。规划建设新的行政办公中心,其用地面积为84.9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97%,人均用地为2.36平方米,同时对现有办公用地进行整治和功能置换。北区行政中心占地约37.4公顷,其中,部委办局占38.7%,市政广场占8.6%,公共绿地占19%,会展用地占9.6%。

(5)城市分区功能划定

四个小片区是组成城市核心的四个组成部分,延续1994年版规划确定的城市四个片区结构,即北片区(城市主中心)、中心片区(片区中心)、西片区(片区中心)和南片区(城市辅助中心)。

①北片区。以新区开发为主,旧城改造为辅的综合片区,有生产用地,但主要安排生活用地,结合行政中心的迁移,增强行政办公职能,配建相应的公共设施用地,重点建设城市的主中心。

②南片区。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城市的工业用地集中布置在这里,由于地处城市的上风向,工业项目完全引进无污染及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同时通过对新通扬运河南岸居住区的调整,配建片区性公共设施用地,重点建设承担城市辅助职能的综合性片区。

③中心片区。以旧城改造为主,通过对目前的工业、居住、商业和文化设施调整与再分配,形成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商贸、金融和生活片区。

④西片区。将作为江都市主要的科研文教区,除安排大量的教育科研用地外,考虑到江都和扬州市区的社会需求,还规划了部分文化娱乐用地和一类居住用地,西区被四水环绕,自然条件良好,拟规划部分一类居住用地,提升居住和环境质量。

此外,江都市伴水而生,水利历史悠久,造船业也具备一定基础,拟修建以水利、运输为主题的博物馆,与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相呼应。

(6)居住与工业用地布局

①居住用地规划要点。根据江都实际发展情况,规划居住用地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适当布置少量一类居住用地。

一类居住用地:人口密度低,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属高档居住标准。一类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滨河地带。

二类居住用地:人口密度较一类高,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层住宅(4~6层)为主的用地,属中档居住标准。住宅建设以多层住宅为主,少量建设中高层和低层住宅。

a.规划北片区参考居住人口为13.3万人,其中:

居住区I为2.95万人,用地76.3公顷,结合双沟镇的改造,形成以中档标准为主的居住区;居住区II为4.13万人,用地116.6公顷,结合城市行政中心的建设,滨河地区村庄的改造以及沿河工业企业的搬迁,形成以中档标准为主,服务配套设施齐全的城市居住新区;居住区III为2.42万人,用地77.1公顷,配合城市行政中心及相关产业的落位,形成环境质量良好的居住新区;居住区IV为3.8万人,用地109.7公顷,在高水河沿岸工企外迁和老居住区改造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居住社区。

b.规划中心片区参考居住人口为6.26万人,其中:

居住区VI为4.06万人,用地115.1公顷,规划重点是在老城区功能疏解的基础上形成中档标准的居住区;居住区VII为2.2万人,用地74.8公顷,通过对低层棚户区的规划改造建设中档标准的居住区。

c.规划西片区,参考居住人口为1.81万人为居住区V,用地124.8公顷,由高档住宅和普通住宅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