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小城市总体规划解析
48618100000013

第13章 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程序(4)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把握这样的规划程度,地方评审专家往往提出更高的要求,并非完全局限在这种技术框架里。为避免各种误解以及委托方的猜疑,更重要的是为交付合格的规划成果,在该阶段的工作应遵循广度铺开,局部深化的原则,即多领域分析,多方面探讨,针对各种各样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规划对策。该阶段的重点应放在用地布局及对相关的大宗用地布置的考虑上,而对于基础设施的安排着重于对重大的、区域性的基础设施的规划,其他方面宜原则性地设定。

例如在宣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方案阶段,通过两方案的对比主要完成的内容如下。

1)方案一布局说明

方案一是基于完善城市功能、调整路网结构和向东跨铁路开发新区以及保证经济效益的发挥等基础上形成的。其构思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发展方向

综合考虑宣城的发展现状、用地条件、洪水制约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规划期内宣城已经具备了向东发展的动机和可能。但是水阳江东西两岸地势高差较大,尤其是东岸经常受到暴雨而出现水淹现象,虽然用地平整,但开发前景不被看好;而水阳江西岸受堤坝影响地势较高,但受到京福铁路的切割,尚保留大片未开发用地;鳌城以西地势较高,且局部有起伏,受现状开发条件的影响(交通和公共设施条件相对成熟),具有首先利用的优势,但土地尚需平整。因此,方案一确定的发展方向为:东西向发展,并表现为西向延伸,东向跳跃的发展模式。

(2)城市结构

根据用地布局和调整,城市结构确定为:“一主一副十一组团”,“一主一副”城市发展轴,“一实一虚”景观功能轴。“一主一副两个中心”形成城市的主体框架。

①“一主”:即城市主中心,为综合中心,兼行政办公、居住、商贸金融等多项职能,位于城市的主要景观轴上,北倚敬亭山风景区,南向大洋圩风景区,该区域地势较高,用地条件较好,环境状况优良,现状已具备一定的开发基础,拆迁量也较小。在该区构筑未来宣城的主中心,不仅有利于优化组合式开发宣城西部地区,还有利于敬亭山风景区的保护和有序合理利用,更有助于城市景观主轴的控制与塑造,为市民创造良好的活动空间。

②“一副”:即城市副中心,以商贸为主,兼具办公和居住功能的城市副中心,位于老城区,又在传统的鳌城范围内。由于老城区历史积淀悠久,用地开发程度较高,用地性质混杂,建筑物和人口密度大,新建筑和老建筑更迭,地下管线错综复杂,近中期改造难度大,为不破坏鳌城形象,改造目标应主要放在用地性质调整和道路功能划分上,但也需根据城市经济实力逐步完成。京福铁路从鳌城东部边缘擦身而过,对宣城的商贸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铁路线型的自由形态及鳌城的正南北方向不一致,所以难以形成从铁路站场穿越老城区的一条生活性干道,受鳌城自身规模尺度的影响,可以利用叠嶂路的自由式线型,规划一条通向铁路站场的商贸步行街,烘托历史上徽商的文化氛围。

③“十一组团”:在城市发展空间范围内逐渐形成十一个组团,即三个工业组团和八个居住组团。工业组团重点放在西部地势较高地区,利用合杭高速的优势,在宣南路南北两侧形成两个工业组团(下团山工业组团、莘丸工业组团),以环城路为界将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隔离开来。此外,在巷口桥一带利用铁路站场的优势形成以工业为主的组团结构,并逐步将原靠近敬亭山风景区东侧的一些二类和三类工业项目搬迁到巷口桥组团,避免影响城市和风景区环境。京福铁路以西按主干道路网布局形成五个居住组团:敬亭山组团、敬阳组团、梅溪组团、鳌城组团和东湖组团。敬亭山组团、敬阳组团、梅溪组团和东湖组团环境良好,适宜居住,鳌城组团位于老城区鳌城,结合三类居住用地的改造形成商贸兼居住功能的组团结构。铁路以东,水阳江以西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以市场商贸为主的水阳江组团,该组团的形成是基于投入成本小、转产快,而且见效快、风险小的目的形成的,水阳江组团的市场行为不仅可以借助宣城近邻江浙的优势和京福、宣杭铁路的优势,还可以借助市场的开发利润开发居住生活区及投入必要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为宣城远景向东发展提供累积条件,为更新观念,调整产业结构起带头作用,也为宣城城市化做好容纳大量就业人口的准备。此外,在双溪和夏渡两地分别按照自身发展需求形成两个以居住为主的组团。

④“一主一副”城市发展轴:城市发展主轴是城市主中心和工业组团间的轴向虚拟关系,表明城市建设的两个主题是城市综合中心和工业区的建设。城市发展副轴是城市主中心和城市副中心之间的轴向联系。两个核心借助梅溪路、九洲大道和环城路的围绕形成一个强大的双核集聚区。

⑤“一实一虚”景观功能轴:从敬亭山到大洋湖构筑走向为北偏西、向南偏东的自然景观轴,是利用地势高差和景观转变形成的景观轴,是人为协助实现的实轴。东西向将成为城市的主要生长方向,串接工业区、老城区、铁路以东、双溪等地形成的虚拟功能联系。

(3)功能分区

通过城市各项设施的完善,在宣城城区内形成以下四个基地:生活基地、商业基地、旅游基地和工业基地。结合老城改造,居住小区开发,新区建设形成环境良好的生活基地;跨越京福铁路向东形成以市场贸易眼1演为主的商业基地,以外销为主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和外销渠道,开发生产模式;结合敬亭山风景区的建设,控制景区周围用地,预留部分用地,逐步引进一些大型娱乐项目,通过旅游产品的宣传形成旅游基地;在西部全力进行工业区建设,提高城市经济实力,构筑市域或更大影响范围的工业基地。

(4)对外交通

在该版规划编制中,为宣城站场的扩建预留了足够的备用地,同时规划期内逐渐扩大巷口桥站场用地,部分货运转移至巷口桥,充分发挥两个站场客货运输的使用效率。加快公路建设的步伐,促进公路网络的尽快形成,主要是建设好出口路、经济路和通乡通村路。规划修建过境公路,减少老芜屯公路的过境车辆和市内交通的相互影响。新规划的过境公路平行于宣杭高速公路,并保留200~400m间距,与城市主干道采用下穿形式,次干道平交。提高宣城通往泾县、港口镇、夏渡镇、水阳镇的道路等级,加强市区对市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南北向的交通联系。改变现状对外静态交通设施不足的状态,规划五处长途客运车站,设置直达南京航空港的通勤车。老城区梅溪路客运站在已扩建的基础上保留使用,其余站场主要设置在与对外公路联系方便的地方,尽量不占用城市内部相对高昂的土地。

(5)道路系统

规划“U形”和放射方式的城市主干路网。以现状竣工的环城大道为基础,向北沿敬亭山风景区控制用地与昭亭北路相接,向南经过开发区北部交昭亭南路后继续东进与铁路东侧用地相接组成“U形”环路。芜屯路是东西向疏散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的主要道路;宣南路更为直接解决了开发区、城市西部新区、老城北部片区之间的相互联系;昭亭路与宣泾路相交构成了城市南北向通道,结束了宣城市市区内无南北交通干道的历史。宣城市域内道路系统大致分为六个等级,分别为高速公路、公路、生活性主干路、交通性主干路、次干路以及支路,在城区内形成以主干路为骨架,次干路为辅的三级路网模式,串联各区,形成便捷的交通体系。规划了五种道路断面:宣南路、昭亭路、环城大道、芜屯路、梅溪路、九州大道、宣港路红线宽60m;鳌峰路、芋山路红线宽50m;状元路、叠嶂路、开发区主干道、宣城站东部新区主干道、西部新区主干道、宛溪路、环城北路、宣湖路、宣向路红线宽40m;开发区、西部新区、宣城站东部新区规划次干道、民族路、中山路、西林路、交通路、环城西路、敬亭路红线宽30m;江滨路、青年路、双塔路、文鼎路、锦城路、民生路、澄江路红线宽24m。规划预留芜屯路、宣南路、昭亭路、环城大道相交的五个交叉口用地,过境公路与城市道路采用下穿的方式。近期“X形”交叉采用梅溪路上跨,昭亭路下穿结合环岛改造。规划增设2处与道路景观和城市景观轴线相结合的城市广场。规划不同等级大小共12个停车场,基本满足了社会停车需求。结合宣城市原有长途汽车站,规划5个公交枢纽站,北郊停车场、宣南路停车场、西郊停车场、东郊停车场,面积不宜超过3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