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优秀是教出来的
48562300000036

第36章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3)

正因为敏感期有时间性、会转移,所以成人必须善于识别,并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使孩子最大限度地利用。忽视孩子的敏感期,就会延缓其发展的速度。

孩子的“工作”能促进纪律形成

蒙台梭利认为,工作是人类的本能与人性的特征。她把儿童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作业称为“工作”,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概念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蒙台梭利的教育原理即可用“工作”这个词来概括。

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发现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实,即儿童喜欢工作甚于游戏。儿童喜欢操作教具,并从教具中得到满足与乐趣,毫无厌恶与疲倦的表情。她说:“儿童的‘工作欲’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能’,在顺境中,工作这种本能会自然地从内在冲动中流露出来。”

蒙台梭利认为,与成人的工作相比,儿童的工作有以下特征: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内在的引导本能;无外在目标,以自我实现、自我完美为内在目标;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与建构性的工作;须独立完成,无人可替代(或帮助)完成;以环境为媒介来改进自己、形成自己与塑造自己的人格;依自己的方式、速率进行,为自己的内在需求而重复。

因此蒙台梭利提醒大人们,当孩子严肃地做面前那件工作时,你千万不能认为那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以为他是在学马戏团走钢丝的游戏。其实他是在做着一件神圣的事——学习成人的正确思路和沉静细心。

蒙台梭利指出,“工作”的目的是训练孩子做到手眼协调,做事聚精会神,并体验“独立”的滋味,而且能有秩序地完成一件工作。同时也借着四肢的活动,使孩子的人格、智能与体能得到发展。

所以,哪怕是孩子在专心地玩泥巴,你看到之后都应该高兴。虽然他手上、脸上、衣服上都很脏,但其内心却是干净而高尚的,说不定他正在修建一条捷运铁路,或是修新的长城,或是在做包子、面条。因为他在专心地用头脑想,用手、眼和着泥水而忙碌!这些活动、这些体验都是为了要成为一个全新的人。

孩子之所以会高兴入神地玩泥巴,倒不是他对泥巴有什么渴求,而是因为他内心有股“需要”,需要有东西让他们的双手不断地活动,接触事物、体验感觉,同时发展智能。

或许刚开始,孩子想捏一匹马,可是大人怎么看也只像一个泥团,那是因为孩子的手脑还不能完全协调。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可以发现,他已经会运用方法,东补一块、西捏一点,似乎已经有些马的雏型了,这表示,对于“捏握”这件事,他的手脑已经逐渐协调、逐渐配合了!

或许3个月后,孩子突然又对剪纸感兴趣,那表示他的“内在需要”又把他引向了另一个眼、脑和小肌肉协调的发展途径。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期的各种感觉练习及日常生活技能练习等自发活动,都是工作。工作充当中介作用,将传统教育中根本对立的两个概念“自由”与“纪律”有机地联系起来。换言之,工作可促进非压迫、非强制的纪律的形成。

蒙台梭利还具体分析了工作促使纪律形成的原因。

从生理的角度讲,工作有助于儿童肌肉的协调和控制。她认为,儿童之所以能遵守纪律,是因为他们具有正确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而幼儿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这种能力。

从心理的角度讲,工作有助于培养意志力。意志力是儿童服从纪律的先决条件,因此,意志和心灵的形成必须先于服从,而使儿童全神贯注于作业的做法就是培养意志力的一个途径。

工作有助于培养独立性。这里的独立性主要是指,能自我支配,依靠自己的器官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要求。蒙台梭利认为,如果使儿童沉浸于工作,使他们学会“依靠自己”,从工作中获得乐趣,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人人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儿童之间没有妒忌,没有争吵,良好的纪律就体现出来了。而只要儿童自发地工作,就会在工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工作权力,并懂得“善”和“良好的规范”。

通过分析,蒙台梭利得出这样的结论:工作之所以能促进纪律形成是由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的。由于工作欲是儿童的一种内在冲动,工作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只要引导得法,就可导致非压迫的纪律的建立。

蒙台梭利强调,真正的纪律是通过工作第一次显现出来的。到了某一时刻,儿童对一项工作有了强烈的兴趣,我们从他脸上的表情和长时间全神贯注于一项活动就可以看出,这个儿童已走上了纪律之路。

蒙台梭利认为,在形成纪律的过程中,幼儿仍处于潜意识向有意识的过渡阶段,成人的说教不会奏效。此外,采取强制命令去束缚儿童将压抑儿童的个性,这是违反自由原则的。

真正的纪律必须以自由为基础

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生命的基本权利,因此,她把“自由”作为特殊教育法的基石。

在“儿童之家”,孩子们非常喜欢做这些自由的练习。从动作中孩子们所表现出的镇静和有序,更胜过要求他们尽善尽美,因为练习本身已使他们具有“优雅”的举止。这种出自内心的纪律感及整个班级所表现出的井然秩序,是蒙台梭利教育法最令人吃惊的结果。

当然,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并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以孩子能“独立”为前提的重视“秩序”,所以“秩序”不但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孩子们日常生活应遵循的法则。

按蒙台梭利的观点,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去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进行“工作”。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大人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就可以了。

在“儿童之家”,自由与秩序是一种完美的结合,孩子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玩多久。当然,这种自由是有前提的,孩子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比如,他们必须把一样东西收拾好,才能玩别的。有了秩序,才能保证自由活动有效进行,教室里就不会乱作一团。如此一来,孩子们因为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他们的能量就有了正当的去处,就不会破坏秩序了。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其自由活动表现出来的。她强烈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自由活动的限制和压抑,她说:“在这样的学校里,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每个人都被束缚在课桌椅上。”对于传统教育用惩罚或奖励来威逼儿童服从纪律的做法,蒙台梭利也进行了批评。

蒙台梭利指出,真正科学的教育应该给学生以自由,即允许孩子按其本性自由活动。她把对儿童自由活动采取的态度,作为区分教育优劣的关键。

为了有利于儿童的自由活动,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精心布置了一个给儿童以充分自由、便利的活动场所。蒙台梭利认为,允许儿童自由活动,是实施新教育的开始。在自由活动中,儿童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这正是激励他们发展的最大动力。

有人认为,蒙台梭利的做法忽视了纪律的作用。对于这一点,蒙台梭利明确地回答:“纪律不可能通过命令、说教或任何一般的维持秩序的手段而获得。一切想直接达到纪律的目的都是不能实现的,对于儿童来说,真正的纪律必须是主动的,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

通过动作练习培养孩子和谐的个性

动作是生活的基础,动作练习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蒙台梭利认为,如果儿童在每个发展时期都能够从事适合其自然需要的,既动手又动脑的特殊工作,就可以造就和谐的个性。因此蒙台梭利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手脑结合的教育。

一般情况下,儿童的动作是杂乱无章的,没有什么固定的特征,因此要训练孩子的“动作”是极其困难的。

一般情况下,大人看到孩子的某些举止,就会说:“别乱动。”其实,孩子正是试图从这些动作里将有益的动作组织起来。因此,大人们必须停止要求孩子静止的命令。

在蒙台梭利看来,只有对孩子们的动作注入规则与秩序,才能促使其早日学会真正想做的动作。因此,训练肌肉就成了蒙台梭利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安排的教育目标。一旦孩子有了方向感,其动作有了明确的目的性,那么,孩子便会满意地安静下来,成为一个积极的“工作者”。

在一定程度上,蒙台梭利有关感觉的训练、读写算的练习,都是通过动作练习实现的。它们属于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发展的练习”。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另一类练习则称为日常生活训练。

日常生活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在孩子人格形成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独立、专心、协调、秩序等方面的习性,从而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比如,活动室里只有一套蒙台梭利教具,所以当一个孩子在玩倒水的工作,另一个孩子也想玩时,他就必须“等待”。诸如礼貌、问候等日常生活礼仪也包括在这项练习中,这就为孩子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彼此配合的机会,促使他们从中了解社会行为。

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设计了不少诸如练习走路、正确的呼吸、说话乃至开抽屉、开门锁、系鞋带、看书等一系列的专门教具。她要求儿童在练习时应掌握要领,力求动作完成得准确、迅速。为此还可将较为复杂的动作进行合理的分解,指导儿童有分有合地进行练习。

蒙台梭利认为,接触大自然,可训练儿童的感觉、观察力,识别事物的异同,激发他们探求事物发展内部原因的求知欲。因此,她主张,儿童应多到大自然中从事自由活动。她常安排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从事园艺活动,她认为这种活动符合儿童的兴趣,不仅可使儿童脱离人为生活的束缚,有益于儿童的健康,而且能练习动作的协调,可起到发展儿童智力和预见性的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往往只想眼前的事物,而不考虑未来。但当他们通过园艺活动知道动物需喂养,植物应浇水,否则就会饿死或枯萎时,他们就将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了。这种情况并非成人提出要求的结果,而是孩子自动发生的行为,也属于一种自动的教育。

为了指导手工,蒙台梭利选择了捏陶土,让孩子自行制作小瓷砖、花瓶以及砖块。这些工作可以借助于简单的工具,比如铸模。把儿童的成品上釉,然后放入熔炉内烧烤。儿童自己学着将这些闪闪发光、绘有各色图案的瓷砖沿墙排列,或者用灰泥及铲子将小砖块铺满地板。儿童也可以挖地基,然后用砖块垒墙或是给小鸡盖房子。

蒙台梭利主张,儿童在学习写字前先要学习绘画,故她将绘画称为写字的“间接法”。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准备各种立体的图形作为教具,让儿童用手触摸图形的轮廓,再将形体放在纸上,要儿童将轮廓勾画出来,最后用彩笔涂满所绘轮廓。

蒙台梭利认为,3岁到6岁正是孩子锻炼肌肉的重要时期。为使孩子的肌体得到正常发展,大人应为孩子设计各种体操练习。走步是此时最主要的体操练习。走步首先要学习保持身体平衡,为此她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设计了一种包括走直线、椭圆形线与8字形线的平衡练习。

走线练习是在地板上用粉笔或油漆画一条线,也可不画直线,而画两个同心的椭圆形。然后指导孩子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方,像走绳索的特技演员那样在线上走。为了维持平衡,孩子们会像真正走绳索一样使出全身力气,只不过他们不必担心有任何危险,因为线是画在地上的。

当然,做这些活动之前,教师要先示范,让儿童清楚怎样移动脚步。一开始通常只有某些儿童跟着教师做,等到示范做完了,教师便可以走到一旁去观察。

蒙台梭利利用节奏练习来促进儿童动作的协调,发展其节奏感。练习的第一步是要儿童在音乐中走路、跑步和跳跃;第二步是使儿童按音乐的节奏做出不同动作;最后,由儿童自由表演各种优雅的动作。开始练习时儿童只是乱跑乱跳,经过多次练习后逐渐具有了强烈的节奏感,并可随着各种音乐节奏起舞。

除了这些,蒙台梭利还非常重视对孩子们进行生活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她不仅能让孩子们掌握一些生活技能,还能让孩子们发现自身的能力与信心。

儿童和成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蒙台梭利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般儿童过了一周岁,其兴趣就开始转移了,他们不再对漂亮的物体和鲜艳的色彩喜不自禁,而开始关注那些大人们不留心的物体。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把兴趣转向了那些不起眼儿的、大人们不易感觉到的东西上。

蒙台梭利是在一个15个月大的小女孩身上第一次发现这种敏感性的。一天,蒙台梭利听见一个小女孩在花园里哈哈大笑,这引起了她的注意,因为这种笑声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是不寻常的。她看到这个小女孩坐在平台的砖块上,带着一副心驰神往的神态。

附近有一个美丽的花坛,鲜艳的葵花在骄阳下显得十分美丽。但这个小孩并没有看花儿,她把眼睛盯在地上,但那里显然没有什么可看的。蒙台梭利被她那种奇妙的,不可捉摸的样子打动了。

她慢慢地走近小女孩,仔细观察那块砖,但没看到任何特别的东西。正在蒙台梭利百思不解时,小女孩用郑重的口气对蒙台梭利说:“那里有个小东西在动。”在她的指点下,蒙台梭利看到了一个微小得几乎看不见的昆虫,颜色与砖块一样,正在上面迅速地爬。引起孩子兴趣的就是这样一个会跑动的小东西,而不是太阳或花朵,也不是艳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