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优秀是教出来的
48562300000026

第26章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3)

井深大认为,现在的孩子真的非常用功。当然,努力确实很重要,但也应该有个限度。黑猩猩只要学习一小时便会很不耐烦,而孩子们放学回家后,还要再用功四五个小时,无法持续是必然的。许多父母是一面担心,一面又希望孩子能更努力用功。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在达成目标前应该忍耐、努力,这是一个人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若认为这种要求对孩子是过重的负荷,而不忍去做的话,这只是大人不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而下的主观判断。

许多父母对孩子采取的是“做这个,吃那个,该睡觉了……”的教育方式。所以孩子在准备考试时也无法制订自己的计划表,只好到补习班去,确实得到该如何准备的要领后,要依此好好努力,否则就不知何去何从。事实上,到了中学以后,孩子应该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参考书来学习,但长期的“父母责任制”使很多孩子不知道什么东西适合自己。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毕竟,“动机”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原动力,而该如何让孩子拥有“动机”,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井深大认为,传统教育整体上的错误,就是没有给予孩子学习的动机,而以其他被动的方式来要求孩子用功。

小孩子感兴趣的事未必和考试全无关联,大人可以利用发展孩子的兴趣带动其学习。针对这个问题,井深大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位很喜欢钓鱼的孩子,有一天他钓到一条非常美丽的鱼,从此以后他就对河川海洋里究竟有些什么鱼产生了兴趣,才小学二年级他就很积极地查考鱼类图鉴。

但是,这种兴趣和学校的功课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他的母亲跑去找一位专家商量:“我的孩子成天看有鱼的书,学校的功课赶不上怎么办?”专家告诉她:“不会的,只要他能够针对某一个目标彻底研究,便会培养出成功的自信,其他的事就难不倒他了。所以,请好好地珍惜他能如此全神投入一件事的精神,不要阻止他。”

不久,这孩子就在他的班级里得到“鱼博士”的美誉。更有趣的是,不仅是有关鱼的事,就是别的功课他也都学得很好,各方面都得以发展。所以,如何令孩子产生动机是很重要的。

由于价值观念的单一,与此不合拍的人就会遭到淘汰,就像对鱼类的事知道再多,数学和国语的成绩不好还是不行。这种偏颇的观念已经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极大的弊害。

例如,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分类学家,因为从事分类学需要一种特殊的才能。好的分类学家具备一般人所不能及的敏锐观察能力,看到昆虫就会注意到它的翅膀脉络如何,触角如何弯曲等特征,而且记忆惊人。可是这种能力在升学考试中全无用武之地。

事实上,从事分类学的人不必钻研分子生物学,不用做物理实验。即使要懂生物学,也和一般的生物实验、大学的入学考题等没有关联,因此愈适合往分类学发展的人愈容易落榜,令分类学家们感到极度的困扰。

这种现象不只是在分类学,在其他的各种专业领域中也会发生。因为人们的评价基准是要有掌握所学科目的能力,认为人类的价值仅止于此。所以,孩子们只有接受大人要求自己学习的事物,全无他法可想。

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一些毕业后到研究所工作的学生,由于他们已经在学问上拥有相当的广度,本应该可以迅速地展开纯属个人的研究,然而事实却不尽然。这些从小被施以普遍教育的学生,因为他们至今所学的尽是一些他们不感兴趣、或厌恶的事物,所以突然告知他们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他们反而无所适从,必须花一段时间去调整自己的心态。

所以当孩子自发地对某些事情感兴趣时,无论他们的兴趣对象是塑胶模型还是鱼类,大人都必须加以重视,并辅导孩子,帮助他完成。井深大认为,若教育体制及社会无法做到这点的话,那些优秀的人才势必会继续被埋没。

不能忽略世代同堂的优点

如今的年轻夫妻,大多不愿和长辈住在一起,因而,“小家庭”愈来愈多。这样一来,老人就如同被挤出工作岗位一样,也被拒于幼儿教育的门外,而且还遭到一些为人父母者的厌恶。

井深大认为,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产生,主要是因为,一些做父母的,认为老人太溺爱孩子,会使小孩任性不听双亲的管教。这种想法,尤以部分自我标榜为新潮与进步的年轻母亲为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的夫妇更倾向于选择与长辈分居,搬到公寓里,过那种互不往来的生活。然而,当我们在追求这种所谓的小康生活时,是否有人冷静考虑过,真有摆脱长辈、成立小家庭的必要吗?

诚然,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确实会有一些矛盾,如婆媳不和、小姑欺嫂,或爷奶溺爱某个孩子等等。可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世代同堂的许多优点。

而在井深大看来,在抚育孩子的氛围中,有老人在其中施加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老人大都有丰富的阅历,他们有年轻人不具备的涵养和待人宽容的品性,他们懂得循规蹈矩的礼节,因此,老年人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年轻的父母若仅因怕孩子被宠坏,而硬把将对孩子产生可贵影响力的老人隔离,实在是太可惜了。要让孩子不任性,只要父母本身经常采取有分寸的态度来管教即可,而且还应该切记,老人家的一言一行,都可供给幼儿不易得自父母的新鲜刺激。

日本东京大学校长茅诚司就对此感触很深。他自己在幼时,受到祖父祖母的影响最大。茅先生的祖父,当时身任村长,走在路上,光听到他的咳嗽声,孩子们都会吓得不敢再哭。他是一位受人敬畏的长者。他叱喝晚辈,并非感情用事,而是以他一贯的严谨态度,来训诫后生的。祖父的影响使茅诚司成为一位傲骨凛然、明辨是非之人。而他的祖母对他的影响则是另一方面的,他祖母是一位性情温和、终年不懈不怠、在家织布的旧式妇女。

也许是受祖母的影响,成人后的茅先生,格外的专心致志,即使是在庭院中除草,他也认真到不容有一根剩草的地步。

心理学家多湖辉就有过这样的评论:“茅诚司从小所养成的这种脾气和集中力,正是促成他日后成为人格上很完美的杰出科学家的因素。”

不要拿孩子作比较

正如俗语所说:“邻家的花红”、“别人的老婆漂亮”。人,总是爱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较,比较的结果则是患得患失,觉得别人的什么都好。总之,常把“别人”放在心上,或许是人的一种天性。

父母们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比孩子的成绩,比孩子的升学,然后比就业,惹得几家欢乐几家愁。甚至从孩子出生时起,邻里之间就开始了“比较战争”。

比如,“人家生的是男孩,我却生了个女孩”,还有“同样十个月大,某家的孩子已经会跟人握手,说‘拜拜’了,而我们家的孩子却还什么都不会,是不是他的智力发育跟不上?”如果父母担心到这个程度,那就有点问题了。

的确,在一些育婴书上,给出了有关婴儿智能的标准发育过程,但那毕竟只是一个“标准”而已,它并不表明婴儿表现早,就是智商高,相反就是智商低。

这里的道理就在于,由于婴儿在生下来后所受的刺激种类不同,他们所感兴趣的对象可能也不同,再加上家庭结构、语言能力等也千差万别,孩子们的兴趣对象根本不可能会一样,各方面能力的表现也会有很大区别。

比如说,爱好古典音乐的妈妈每天听古典音乐的话,婴儿也有喜欢古典音乐的可能;如果母亲每天都听流行歌曲,宝宝也会变成爱听流行歌曲的一员。所以我们不能由此来判定“哪家的小孩有艺术天分”,或说“我家孩子不懂艺术”。

如果我们说婴儿也能听懂古典音乐,一定会有不少母亲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自己孩子的音乐天赋。不过,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并非听得懂古典音乐的婴儿就是优秀的,听不懂古典音乐的孩子就低能。事实上,前者只不过是通过反复的听古典音乐,在古典音乐的刺激下,婴儿就懂得听古典音乐罢了。同样地,跟人握手、说再见,大人如果不教孩子,却要孩子这么做,那大人的要求就有点无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