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医学信息学
48552800000068

第68章 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3)

有的数据元的特性可以用字符来表示,例如机构名称、地址。还有的数据元的特性为以时间形式表示的,例如儿童出生时间、儿童接种疫苗时间等。因此还必须建立这类数据元值域的标准化表示准则。这就使数据表达标准的研究从代码、术语的研究进入到了数据元标准研究的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2003年开始的。卫生部在2002年10月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将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列为卫生部2003-2010年间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条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并要求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努力建立自己的卫生信息标准。2003年SARS 后卫生信息标准的开发与使用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卫生部成立了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卫生信息标准的开发、审核、发布及维护管理,我国卫生信息标准化工作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近年来组织并完成了以数据类信息表达标准为主的几个重要的卫生信息标准的研制,并用于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2004年初建成并投入运行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在其研制开发中,充分引用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有力推动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现了我国疾病监测工作质的飞跃。

近年来组织的信息表达类标准的研制,首先是进行了指导类标准即“标准的标准”的研制,已经完成呈报卫生部标准委员会审批通过的指导类标准有:

(1)卫生信息数据集元数据规范。

(2)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化规则。

(3)卫生信息数据模式描述指南。

(4)卫生信息数据集分类与编码规则。

此外还有几个指导类标准正在研制之中。这些标准的研制,一方面使应用标准的研制有了规范,二是锻炼了一支信息标准研制的队伍。

除了指导类标准,前几年还进行了其他数据类表达标准的研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完成了公共卫生信息分类框架与基本数据集标准研制。

15.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及早发现可能的传染病病例是控制疫情的关键。SARS 疫情发生之后,作为发现病人的源头的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仍在使用纸质病例报告卡,是导致不能及时报告SARS 疫情的最主要原因。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传染病个案直报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广覆盖的网络直报系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策略和框架。

15.3.1传染病报告系统概述

1)疫情报告系统组织结构

中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组织结构纵向分为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五级,横向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根据2006年末统计,全国有31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375个市(地)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104个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疫情报告管理实行分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

2)疫情报告工作模式

建立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中心,是全集中模式的监测信息系统,数据集中存储,应用集中部署,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医疗单位和研究单位通过授权直接访问本系统。系统提供了集信息报告、数据管理、数据利用和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四大功能。疫情报告(数据采集)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IE 浏览器进行个案直报。疫情分析利用(数据管理和利用)可满足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内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数据中心进行的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和发布。

3)信息网络直报工作机制

通过合理利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和Internet 资源建立“公网专用”的网络系统,将信息采集功能延伸到基层,服务于广大的医疗机构和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大幅度提升全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覆盖率、准确性和时效性。在网络范围内,所有的医疗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其一线专业人员可以直接将监测数据提交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中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处理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的信息响应效率,能够更科学合理地调用社会力量,将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该工作模式将传染病从过去月报改为个案报告,基层报告与中央接收信息同步,整体报告速度提高十倍,报告数量增加三分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报告系统,这种工作模式使我国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信息管理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疾病监测模式的变革。

15.3.2系统建设与实施

1)构建一个信息直报管理模式

个案直报、管理分级的管理模式。重新构建全新的监测管理模式,这个模式以个案信息网络直报为基础,实行分级信息管理。与过去的监测模式完全不同,是一种工作模式的变革。

表达了所构建的网络直报、管理分级的一个流程化的动态监测的管理模式或者流程。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并做出传染病诊断后,包括临床诊断的疑似或者确诊病例,必须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接报送到国家数据中心。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对所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根据卫生部的工作规范要求,对重点监控或者控制管理的传染病,立即开展个案调查,通过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并将信息通过专病或单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同时与医院所报告的信息相关联。

从信息层面将艾滋病、结核病等专门的监测系统整合到同一个综合监测体系完成信息的采集。同时在县(区)疾控机构开展个案调查的过程当中,发现医院所报告病例信息错报,及时通过网络进行订正。进入专病管理系统一旦建立了个案信息,便可追踪到病人,建立病人的相关信息档案,通过系统对病人信息进行追踪和管理。

2)构建了两个架构体系

通过建设构建了两个架构体系。一个是保障实现规划目标的体系架构,一个是支撑体系去运转的技术架构。信息系统所包括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和利用几个过程映射到能够满足网络直报的监测模式,构成了网络直报的体系架构。通过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利用互联网络建立虚拟专用网络(VPN),建立信息报告的专用通道,来满足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信息通过网络直接报告。采集的信息,通过对数据中心监测数据进行联机应用服务,提供卫生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测部门对报告信息的统计、查询、分析及数据挖掘和利用。通过该体系的构建,实现了疾病监测部门从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利用到数据发布全过程的管理。

系统技术架构则采用包括操作系统平台、系统软件平台、应用系统平台、业务运行平台和业务系统功能5层平台架构。其中操作系统平台是应用软件运行的基础平台。Web 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关系数据库构成系统软件平台。应用系统平台提供业务通用的服务,支持整个系统平滑扩展,为以后增加数据分析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基础。业务运行平台则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的业务需求,支持监测系统业务运行,并提供与数据采集、分析和统计相关的业务定制功能。业务系统功能则具体实现疫情报告、突发事件报告、专病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公共卫生基础信息和重点疾病主动监测等业务子系统。

3)系统建设的三个基本原则

在国家网络直报系统建设之前,传染病监测是条块化的,传染病报告、结核病监测、艾滋病监测都是各自独立的,甚至有些地方自己也在建本地的监测系统,开发自己的软件系统,使用的传染病报告卡不统一,填写的信息标准内容也不统一。为了实现一体化的传染病监测模式,提出了三个建设原则,由国家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中央、地方共建网络。

4)满足四大业务监测需求

系统建设覆盖四大公共卫生监测范围,一是要满足基于个案的疾病监测;二是要满足以事件为基础的监测;三是要满足健康危险或危害因素监测;四是要满足支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核心业务活动的支持性公共监测。

(1)以个案为基础的疾病监测信息系统。能够满足以个案为基础的疾病监测需要,它主要包括像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结核病、艾滋病、鼠疫、霍乱等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专病或单病种监测信息系统。同时还要针对基于个案报告信息能够及时做出预警的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这些都是以个案监测为基础的疾病信息系统范畴。

(2)以事件为基础的监测信息系统。以事件为基础的监测信息系统,其典型代表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系统和救灾防病报告信息系统。它以事件报告为信息管理对象,从初始报告到中间的若干次进程报告,直到事件结束的结案报告或总结报告,均以同一起事件为单元进行管理。

(3)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是长期、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健康危害因素资料,发现致病因素造成疾病爆发、传播等的动态分布信息,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的过程。包括职业危害、食品污染和饮用水等监测。通过健康危害因素指标的监测,可映射出早期预警和预测,为决策部门提供制定新政策或控制策略,这些监测属于早期预警性的监测内容。

(4)基础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基础性的公共卫生信息,包括出生、死亡、儿童预防接种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财、物的基本信息。

出生和死亡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生命事件,出生和死亡信息是最基本公共卫生信息。准确、可靠、系统地收集人群的出生、死亡信息,对制定我国的人口和公共卫生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信息,是反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的基础性信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有什么样的人,能做些什么事,检验能力如何,经费保障情况如何,设备装备如何等,这也是一个动态的监测过程,信息每年要不断地更新。其目的在于评估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掌握地区或者部门在应对区域未来可能爆发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5)实现五个方面的应用

系统实现了包括高覆盖面、高敏感性、能够实时监控疾病的时空变化、能够实现个案追踪病人以及能够实时动态观测病人的转归和发展等5大功能。

(1)高覆盖面。目前已经覆盖全国3000多个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000多家县和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71%的乡镇卫生院。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点48000多个。

(2)实时动态。建立了每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动态监测的系统界面。每天从第一个病例报告开始,截止到24时,都可以通过地图图中颜色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相关病例动态。

(3)个案追踪。由于传染病是以个案传送到数据库,这就使在不同层面对于个案的深入追踪成为可能。同时可以通过这些个案信息的识别,判定是否存在爆发可能。例如前几年我们通过GIS 系统监测首先发现麻疹高发省,然后逐级追踪,发现麻疹报告发病数高的地(市)、县(区),最后发现麻疹高发乡镇,在高发乡镇的调查又发现麻疹的年龄分布,从而决定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通过这个监测手段,2004年初监测到新疆和田地区的麻疹爆发,同样通过这个手段,从2005年至2006年,发现了400多起传染病的爆发。

(4)高敏感性。采取传染病个案通过网络在线实时报告的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信息的损失,有效地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的敏感性,图1510为我国1995-2006年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时间分布情况,网络直报系统于2004年1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可以看到2003年以前发病率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2004年以后传染病报告上升了一个台阶。

这并不是传染病的发生率增加了,而是过去被沉淀的病例通过网络从医院直接报上来了,网络直报后传染病的发现率上升了。

(5)即时分析。即时的个案传输,也促进了对数据的即时分析应用,使疫情的日分析或周分析成为可能。也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以日为单位来进行常规监测传染病分析的国家之一。

直报系统的建立也改变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特别是县区一级工作模式的极大改变。由过去的传染病监测变成了每天对辖区报告的传染病病例信息的审核,并通过审核,了解本辖区是否存在疫情爆发,了解常规监测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情况。

6)六大功能

系统实现了六大功能。一是提供基于Web 的信息采集功能;二是确定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实现了传染病疫情工作的分级管理;三是设计了基于模块化的任意组合查询条件的统计查询,设计的定时自动统计报表功能取消了延续了50多年、通过纸面报表的逐级汇总报告;四是提供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五是实现了动态评估和对报告质量的监控;六是利用系统平台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功能。国家CDC 数据中心每天通过监测日报向卫生部与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反馈前一天的全国传染病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