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48535500000020

第20章 旅游表征下的宁夏回族穆斯林特色文化繁荣与发展(2)

二、超越表征:宁夏回族穆斯林特色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全球化进程和现代性使得少数民族文化身份得到重构,它一方面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得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同一性。具有同一性的外来旅游文化价值观念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价值,造成了一些少数民族精神家园的迷失,导致了少数民族文化生存诉求和身份认同危机。面临这些危机,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分析与解答当代多元文化现象的有效工具。世界各地都普遍把培育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事关综合国力竞争、事关民族利益的高度加以重视。2011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要求,一时间,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成为当下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社会命题。多元的话语世界才能百家争鸣,多元的文化碎片才能百花齐放。在现代性和传统性并存的多元社会,只有在现代性的大叙事框架内,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进行反省,对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的重新梳理和构建,才能重铸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魂魄。

具体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穆斯林特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来讲,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把宁夏回族穆斯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旅游开发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思维,努力提高文化挖掘、保护与创新能力,把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成文化强省区。从宁夏回族穆斯林村落的数量来看,虽然官方没有提供整个自治区回族穆斯林村落的具体数据,但是回族人具有“围寺而居”的特点,从官方提供的宁夏清真寺的数量(3300多处)可以看出宁夏拥有大量的回族穆斯林村落。宁夏回族第一村-纳家户村等首批进行旅游开发的穆斯林村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兄弟村落正在进行或者准备进行现代旅游开发,试图带动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宁夏回族穆斯林特色文化旅游要持久地发展下去,必须在旅游开发的宏大叙事下,通过关注多元的叙事,才能促成穆斯林特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宁夏回族穆斯林特色文化资源挖掘

由于世界上存在不同民族,文化就必然要带有民族的传统和特色。运用访谈和参与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笔者对散落在宁夏回族聚居区域的穆斯林特色文化进行观察和记录,有如下发现:

第一、在宁夏回族聚居区域散落着丰富的民间文化。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分类来看,物质文化包括:遗址(传统哲玛提、清真寺、拱北、道堂)、遗存(碑刻、伊斯兰风格金银币、小儿锦文字、经堂语、民间手抄本《古兰经》、民间穆斯林神话和传说、文物(袖珍《古兰经》、赞珠子、拜毯子、经匣子、阿文八角铜挂盘等);非物质文化包括口弦音乐、汤瓶舞蹈、花儿口传民歌、赶牛(拔腰、打梭儿、黑驴驼盐、方旗等)特色体育活动、吃茶婚俗礼仪、接哈吉礼仪、捏码子技艺、都哇师技艺、剪纸手工艺、砖雕建筑艺术、回族传统医学等等。这些地方文化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形成的。它们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和谐理念、孝文化、和而不同”的回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统领宁夏回族聚居区域回族精神的灵魂。

第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大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穆斯林村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宁夏传统的穆斯林文化受到冲击,一些原本通过口传心授的踏脚、赶狗、汤瓶、接生、哇呜、咪咪等穆斯林特色民间文化已濒临灭绝。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纳家户村落的“汤瓶”文化为例,“汤瓶”既是伊斯兰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回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西北的地域文化。近十年来,伴随着当地现代旅游开发的介入,在现代旅游宏大叙事的控制下,“汤瓶”的传统功能发生了变迁,呈现出多种形式。其传统功能包括洗浴工具、沏茶器具、“清真”象征、穆斯林身份象征等。随着十几年来旅游开发的深入,“汤瓶”作为生活用品逐渐淡出村民的日常生活,它的传统功能发生了变迁。调研发现,在“汤瓶”传统功能弱化的同时,一些新的功能逐渐形成,使得“汤瓶”以崭新的面孔走进公共领域。这些新的功能有“汤瓶”在舞台上变成为妙龄姑娘们手中颜色各异的道具,“汤瓶”作为商品被摆放在纳家户的商店里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汤瓶”文化当中的传统部分是伊斯兰文化的产物,它是伊斯兰文化与我国悠久的汉文化传统相互影响和融合又经过数百年的传承演变发展而来的。像“汤瓶”这样的民俗文化传统功能的弱化将对穆斯林文化身份的建构、穆斯林思维方式、信仰、民族情感、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穆斯林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等等方面都产生影响。

第三、“同一个实体可以同时被不同的个体、群体以不同的方式想象,有的重视它、有的忽略它、还有的仅仅以自己认同的方式生活其中。这些都表现在人们对这一实体的不同理解当中,和实体有关的民间轶事中,多元的讨论当中。想象使得这一实体不断地物质化,问题化。”从话语视角来看宁夏回族村落文化的意义,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旅游开发的宏大表征削弱了多元声音。宁夏回族村落文化可以表征为现代旅游开发的宏大叙事,还可以解释为其他。以纳家户回族穆斯林村落为例,在旅游开发期间,纳家户村落被表征为“塞上回族文化旅游名城”。笔者运用民族志的方法进行参与观察和访谈,对纳家户穆斯林村落文化的意义进行排查。调查发现,当地百姓将纳家户村落文化理解为捏码子、四方形寨子、八宝茶、上寺等。由此,纳家户穆斯林村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然而,在旅游开发期间,唯有“塞上回族文化旅游名城”的声音构成霸权地位,其他关于纳家户穆斯林村落文化的多元声音被边缘化、甚至失声。基于宁夏回族穆斯林特色文化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在旅游开发的宏大叙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及时有效地对本土文化实施开发、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话语视角下的宁夏回族穆斯林文化产业开发

传统文化是具有特殊性和民族性的,现代文化则是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得回族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就需要通过实施文化变革,打破自身传统的封闭模式,在保持本土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使本土文化融入到世界之中。从话语的视角来看,任何民族文化的建构并非是单一的声音,而是一个混杂着不同声音的过程,甚至是一个不同叙述和话语相互竞争的竞技场。笔者在当下旅游开发的话语体系下展开来自西方的宏大旅游叙事话语和数百年延续下来的本土话语的“辩论”,或者是对现代旅游表征的反思。这并不是要固守传统性,排斥现代性表征,只要地方性知识,不要科学性,而是呼吁社会各界在旅游开发的背景下关注多元的回族穆斯林特色传统文化,避免多元的声音被宏大叙事所边缘、掩盖、替代,从而促成本土文明和现代文明间的沟通与和谐共存,让现代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主要有原生形态开发模式、主题公园模式、博物馆模式、旅游节庆模式、专项旅游文化打造、民俗旅游工艺品开发、综合性开发等等。从国内外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成功案例来看,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文化资源、文化人才资源、各级政府官员等。下面笔者借助话语视角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宁夏回族穆斯林特色文化的产业开发。

首先是穆斯林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独特的穆斯林特色文化资源是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源头,它涉及到穆斯林聚居区域物质民俗中的服饰、饮食、居住等,社会民俗中的礼仪、节令等,意识民俗中的民间宗教信仰等。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对于旅游者来说,在文化差异中可以满足他们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旅游需要。因此,在穆斯林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工作需要细致入微,重点要放在那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上。如果一味追求普遍性和世界性,忽略了文化的差异性,将有碍于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纳家户回族穆斯林村落的建筑格局为例,史料和当地村民口述史显示,纳家户村寨建于明末清初,其雏形是一个四方形寨子。自2008年,在“塞上回族文化旅游名城”开发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景点的建设,村子里的十一个队中,目前已经有6个队的耕地和住宅地及家禽圈舍用地被征用。面对纳家户历史,这就需要把现代元素与纳家户穆斯林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当地社会人文资源特性以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显性物质传统文化和隐性非物质传统文化与当下的旅游文化融合,做到既重视旅游产业开发,又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布局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好穆斯林传统文化,从而有效促进穆斯林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各级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可以兼顾各方、总揽全局、有序安排、协同推进。众所周知,文化旅游必须以文化为支撑。从旅游开发理念的制定来看,由于地方各级政府官员掌握着地方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审批权和决策权,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管理水平、价值取向等因素必然会制约旅游开发理念的定位。然而,在国内,有一些文化产业开发项目简单的将外来文化移入遗产地,生搬硬造,缺少本土文化的支撑,这些既不利于地方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因此,宁夏回族穆斯林特色文化产业开发必须以本土的穆斯林特色文化为支撑,不断满足外来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状态,才能促成回族穆斯林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从各种关系的协调能力来看,地方各级政府官员拥有得天独厚的处理各种关系的平台,他们有能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事文化产业开发。例如,聘请文化学、民族学、管理学、经济学专业的专家,对旅游文化产业提出创意进行学术论证和文化支撑,从而可以避免因项目开发带来的对地方文化资源文化的破坏。政府官员还可以通过协调旅游开发商与地方民众的经济利益,争取地方民众和外来资金的最大支持,尽量避免因利益冲突引起的消极情绪和行为。

最后是文化人才资源。任何文化产业开发都离不开人才资源,尤其是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从它的总体规划到具体实施,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各类人才的精心策划。文化人才资源包括民间草根文化人才、科班出身的专家学者以及旅游行业设计规划人才三大类。以浙大跨文化研究所承担的东坞山文化研究报告为例,东坞山村文化研究采用了政府官员、学者、草根文化人才(大到传统习俗的组织者和传承人,具体包括各民族村寨的寨老、族长、头人,小到村寨里的老百姓)、旅游行业设计规划人才相结合的手段。这种人才资源的组合目的是让历史的、当下的、宗教的、世俗的、政治的、浪漫的、传统的、现代的、学术的、非学术的话语形成对话,从而丰富东坞山村寨文化的意义。在这里,村民、政府、学者、旅游规划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大家真正的合作起来。尤其是当地的老百姓,他们不是因为旅游开发用地离开了东坞山村,而是参与其中,和政府、学者、旅游规划者合作起来,共同完成旅游开发的任务。村民的参与,不但壮大了人才资源的队伍,还可以增强他们对自身本土文化的自豪感,提高他们对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自觉性,从而有效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