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
48535500000013

第13章 服务宁夏向西开放战略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2)

(四)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

实现文化走出去,应始终坚持多层次、双向交流的整体思路。一方面应加强中华文化、区域和民族文化的走出国门,通过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推广活动展现中华文化、区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一方面应广泛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友好人士来中国学习,亲身感知中华文化,实地体验中华文化魅力。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来华留学工作,自1950年接收首批来自东欧国家学生来华留学以来,我们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教育、外交和管理人才,对发展和巩固我国同世界各国政治、外交和经贸关系,开展文化、教育和人员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来华留学教育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体现。

2010年,教育部出台《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造就出一大批来华留学教育的高水平师资;形成来华留学教育特色鲜明的大学群和高水平学科群;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根据国家战略和发展需要,逐步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来华留学人员生源国别和层次类别更加均衡合理。

宁夏大学是我区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是教育部首批批准的招收留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高校,自1992年以来,先后有20多个国家的近千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重点依托国际教育学院,在做好语言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汉语角”、教学实践、“展宁大风采,显文化魅力”系列文化体验活动,给留学生创造零距离感知现实中国、现实宁夏的机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理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区域和民族文化传播,更大大加强了学校和宁夏在国外的美誉度。国际教育学院将发挥优势,凝练特色,整合资源,吸引更多的阿拉伯学生来宁夏大学留学,积极建设面向阿拉伯国家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和中国文化体验中心,成为中华文化和宁夏区域及民族文化向西传播的重要平台。

(五)加快与阿拉伯国家及友好省区建设

友好省区、友好城市是地方政府开展人文外交、加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方式。宁夏在2010年就喜获国际友好城市合作交流奖,在加强与阿拉伯国家交流和友好城市建设方面有着宝贵经验。立足发展内陆开放经济,要进一步加快与埃及法尤姆省等友好省区建设步伐,全力实施援建毛里塔尼亚农业和巴林太阳能合作等项目,密切双方教育、治沙等专业技术人员往来,积极拓展新的友城项目,以友城为依托,开展中阿文化交流,架起中阿文明对话的桥梁。

(六)民间文化交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间文化交流交往一般有着较为坚实的传统和更加持久的交流关系,较容易克服交流对象之间的地域、观念差别,较容易争取更加广泛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是政府间文化交流的有益补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宁夏内陆向西开放战略,应用好民间文化交流这一天然优势,学习借鉴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在书法、绘画、音乐、科技、建筑等方面的先进文化,与我区回族特有的花儿、刺绣、剪纸、泥塑文化有机融合,增进双方文化领域交流和理解,加速中华文化、区域和民族文化走出去。同时,应全力拓展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文化产业往来,对发展前景大的中小企业应给予重点培育,以文化交流、文化走出去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七)通过朝觐推动文化走出去

朝觐活动是穆斯林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展示改革开放新成果、彰显区域和民族自治新风貌的重要平台。通过深入挖掘朝觐活动中包含的人文外交内涵,进一步增进与阿拉伯国家主流社会的沟通与了解,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和对外开放大局,成为传播区域和民族文化、宣传中国形象的新方式。

四、关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及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和号召力,实现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对于宁夏在新形势下,如何实施内陆向西开放战略,服务国家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实现区域及民族文化走出去这一重大命题,笔者不揣浅陋,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努力开创中阿人文交流机制

自1956年,中国和埃及建交,开启了新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合作交流的全新时代。在政治领域,1999年1月,中阿双方签署了阿中协商机制谅解备忘录,旨在研究和加强中国与阿盟成员国在各个领域合作的新途径和方法,就双方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事务等问题交换意见和看法,加强在国际会议和国际其他领域的协商和协调,拓展并加强双方共同利益的范围,将双方的政治合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在经贸合作领域,50多年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双边贸易、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双向投资、人员培训等领域合作硕果累累,特别是近10年,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阿拉伯国家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中阿双方的经贸合作已经进入全方位、多领域的全面合作阶段;目前,中国与阿联酋政府签署了350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这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签署的首个本币互换协议。在文化交流领域,中国已同所有的阿拉伯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并在这些协定的框架内,签署了一系列的文化合作执行计划,其中阿拉伯国家的首个中国文化中心已于2004年在开罗落成。同年,在以相互尊重为基础,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以相互借鉴为内容,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的原则指导下,中阿双方建立了新型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双方政治互信、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因此,我们认为,应积极服务国家整体开放战略大局,构建在悠久的传统友谊、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共同发展的共同目标的指导下,建立中阿人文交流机制。宁夏应积极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在促进中阿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和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中阿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及其他相关全面合作,让更多的两方青年人增进了解和互信,消除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偏见,加强双方文明的交流,在求同存异中取长补短,为建立更加紧密的双边合作关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1.教育领域

积极探索双方在高等教育、阿拉伯语言人才培养、国别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内容和方式,促进双方的和谐发展。重点支持宁夏大学迪拜大学孔子学院、阿拉伯研究、阿拉伯语言人才培养建设,并根据需要在其他阿拉伯国家建设孔子学院和文化中心。为此,一是要立足实际,积极为国家人文交流机制顶层设计献计献策;二是要深挖潜力,提升自身文化内涵建设,为人文机制的发挥提供一定支持;三是要突出重点,有步骤、有侧重地开展人文机制交流步伐。

2.科技领域

加强制度保障建设和机制条件建设,克服地缘障碍,整合现有科技力量,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开展国际联合科技攻关和人才联合培养,加速科技领域的全面合作。

3.文化领域

立足双方文化的互补性特点,广泛吸收对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共同丰富和发展世界多元文化,积极开展各类政府间或民间文化推介、交流活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地演出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形式,让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精品进对方国家、进对方国民的心里,实现新时代的文化丝绸之路。

4.体育及其他相关领域

以双方共有的民族传统体育为起点,以各自拳头体育产品为重点,加强体育理论、体育实践交流、体育人才培养、体育文化开发等合作,以小球转动带动合作交流大局发展。

总之,中阿人文交流机制建立,正如温家波总理在《中阿合作论坛企业家大会暨投资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到的:“中方支持继续举办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友好大会、中阿新闻合作论坛,欢迎双方举办更多的展览和艺术节、文化周等活动,出版更多的优秀作品。鼓励双方互派更多留学生,继续在中国推广阿拉伯语教学。我们愿意与阿拉伯国家加强人力资源合作,将如期完成2010年至2012年间每年为阿拉伯国家培训1000名各类人才的目标。中方欢迎阿拉伯人民到中国旅游,支持更多阿拉伯国家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人文交流越深入,中阿人民的心就会贴得越近,共识就会越多,中阿友谊就能世代相传”。

(二)建立健全文化走出去的机制体制

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到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义,文化走出去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家话语权,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创新文化管理机制体制,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文化,为文化的积极向上发展营造健康环境。

1.强化制度保障

制定并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政策法规和整体规划,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机构进行文化走出去的有益尝试。建立健全振兴区域和民族文化的机制体制,坚定执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焕发特色文化资源活力,保护性抢救一批濒危的文化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和有效引导,将政府间文化交流和民间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整合特色优势文化资源,依托起点高、能力强的高等学校、专业院团或企业单位,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号召力的文化产业,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文化企业,打造有较强国际声誉的宁夏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宁夏对外宣传形象和文化品位。

2.切实加强条件建设

有关部门要制定保障文化走出去的财政支持政策,划拨专项支持经费,通过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和事业团体参与文化走出去战略。

加强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因地制宜举办并走出去参加各类相关展示会、博览会,善于利用互联网、平面媒体等渠道,大力推介先进文化和特色文化,推动文化走出去。

3.建立长效文化走出去鼓励激励机制

建设全面的文化走出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奖励在中外文化交流、区域和民族文化推介、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设立针对在宁外国友人的文化友谊奖。

(三)加强文化走出去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制定有较强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文化走出去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人才队伍建设“顶天立地”思路,有重点、分步骤地培养专兼职人才队伍,并根据实际,引进国外专门人才和智力资源。“顶天”指瞄准文化传播重大现实需求,造就领军人才,“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挖掘保护濒危区域及民族文化传承人才,扶持他们积极投身文化走出去,在政策、资金、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立地”指发展壮大基层文化储备人才,特别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激情和创造力,夯实文化建设根基,并鼓励群众中对文化走出去战略有热情的积极分子加入这一崇高事业。在注重各级各类人才专业能力建设的同时,要始终加强人才队伍的作风建设。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奉献精神教育,树立起淡泊名利、坚持真理、刻苦钻研的精神,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突出、结构合理、追求卓越的文化走出去的专兼职人才队伍,切实保障中华文化、区域和民族文化的长效传播。

(四)开创宁夏特色文化传播品牌

要坚持发挥宁夏文化产业的后发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和民族文化建设,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打造一批特色显著、易于传播的文化产品,要体现文化的原创性和创新性,积极办好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活动周、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中国(宁夏)园艺博览会、中国西部(银川)房车生活文化节、中国西部(银川)服装服饰艺术节等六大文化节会,开创宁夏特色文化传播品牌,提升宁夏区域和民族文化品位。文化产品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并兼顾经济效益,坚持体现中华文化、区域和民族文化的精髓,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优秀成果。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文化,丰富和发展区域和民族文化。力争实现在海湾等阿拉伯国家及其他穆斯林地区的文化餐桌上,摆放着宁夏制造的文化精品的目标。

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维系民族精神的有力纽带,是提高国家话语权和软实力的重要依托。以内陆向西开放战略为指导,积极服务国家整体大局,宁夏应该抢抓机遇,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整合优势特色资源,贯彻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促进中华文化和宁夏区域及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