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宁夏贺兰山森林资源
48513200000019

第19章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1)

由于贺兰山仅在1986年进行过全面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其他调查只是零星的、部分的调查,而且在每次调查中,调查的技术规定和标准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为了能更系统、准确的反映各时期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将技术标准尽可能统一在本次调查的口径上,使其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了范围调整(扩界),使保护区范围由157812.9平方米调整到221669平方米(其中国家级保护区206266平方米),2011年,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调整为193535.68平方米。为了便于与1986年“六五”森林资源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将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总面积定位157812.9平方米。重点与1986年“六五”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该段资源的动态变化。同时在做数据分析时,利用贺兰山其他各时期森林资源应用的统计数据做补充,使分析对比成为一个体系。

由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贺兰山森林面积和蓄积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森林覆盖率稳步攀升,林地流失量有所减少,林地面积逐步扩大,森林天然更新进一步显现,林种结构趋于合理,树种结构在随天然更新力度逐渐改善。森林资源已呈现出“面积稳定增加、更新程度提高、结构趋于合理”的良好发展态势,标志着贺兰山林业建设开始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森林资源步入稳定增长阶段,天然保护更新步入良性演替阶段。

第一节各林地类面积变化分析

通过对贺兰山各时期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在贺兰山林地面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林地各地类面积及森林覆盖率总体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其变化趋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65~1986年20年间,有林地是增长的趋势,而疏林地和灌木林地是减少的趋势,而综合三大地类总体是一个下降趋势,20年总面积减少4452.7平方米,比1965年减少18.8%,平均每年减少1.9个百分点;第二阶段是从1986~2006年20年间,无论是有林地,还是疏林地和灌木林地都是增长的趋势,增长总面积15782.1平方米,比1986年增长了82.2%,平均每年增长4.1个百分点。

1.有林地面积变化分析

有林地面积总体变化是稳定平稳增长的趋势,自1986年的13893.5平方米,增长到2006年的18183.0平方米,净增长面积6842.6平方米,净增长率30.9%,年均净增长面积171.1平方米,年均净增率1.2%。但有林地面积增长在各个调查时期并不是等效增长,整个增长是一个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缓慢增长的过程。1964~1975年是第一个缓慢增长期,面积净增长57.3平方米,年均净增长265.7平方米,年均净增率0.5%;1975~1998年是有林地快速增长时期,面积净增长5314.2平方米,年均净增长572.8平方米,年均净增率2.2%;1998~2006年是第二个缓慢增长期,面积净增长955.7平方米,年均净增长95.6平方米,年均净增率0.6%。

2.疏林地面积变化分析

疏林地面积总体变化是增长的趋势,自1986年的3597.0平方米,增长到2006年的7829.3平方米,净增长面积4232.3平方米,净增长率117.7%,年均净增长面积105.8平方米,年均净增率29.4%。但其变化趋势与有林地面积变化趋势截然不同,整个增长是一个由缓慢减少→→快速增长→→缓慢减少的过程。1964~1986年是第一个缓慢减少期,面积净减少798.3平方米,年均净减少39.9平方米,年均净降率11.1%;1986~1998年是疏林地快速增长时期,面积净增长5200.0平方米,年均净增长520.0平方米,年均净增率18.6%;1998~2006年是第二个缓慢减少期,面积净减少169.4平方米,年均净降面积16.9平方米,年均净降率0.2%。

3.灌木林地面积变化分析

灌木林地面积总体变化也是增长的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自1986年的8719.2平方米,增长到2006年的8973.7平方米,净增长面积254.5平方米,净增长率2.9%,年均净增长面积6.4平方米,年均净增率0.07%。其变化趋势与其他林地面积变化趋势截然不同,整个增长是一个由快速减少→→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的过程。1964~1986年是快速减少期,面积净减少6207.5平方米,年均净减少310.4平方米,年均净降率3.6%;1986~1998年是灌木林地缓慢增长时期,面积净增长1353.5平方米,年均净增长135.3平方米,年均净增率5.4%;1998~2006年是快速增长期,面积净增加5108.5平方米,年均净降面积510.9平方米,年均净增率13.2%。

4.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分析

森林覆盖率是一个地区或区域评价森林资源的首要指标,它能综合反映本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总体状况。贺兰山森林覆盖率总体是增长的趋势,自1986年的12.7%增长到2006年的17.2%,净增长4.5个百分点。森林植被、生态环境总体处于向好的趋势转变。整个增长是一个由缓慢减少→→快速增长的变化过程。1964~1986年是缓慢减少期,森林覆盖率减少2.3个百分点,年均净减少0.1个百分点;1986~2006年是森林覆盖率快速增长时期,森林覆盖率增加6.8个百分点,年均净增加0.3个百分点。

第二节各类林木蓄积变化分析

林木蓄积是反映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林木直接经济价值的具体显现,其质量的高低也反映生态作用的程度。通过对贺兰山各时期调查结果分析表明,贺兰山林活立木蓄积总体均呈现增长的趋势。活立木蓄积由1964年的84.8万立方米增长到2006年的132.1万立方米,比1986年增长了47.3万立方米,年均增长1.18万立方米年均增长率0.9%。

1.活立木总蓄积变化分析

活立木蓄积总体均呈现增长的趋势。活立木蓄积由1964年的84.8万立方米增长到2006年的132.1万立方米,比1986年增长了47.3万立方米,年均增长1.18万立方米,年均增长率1.4%。其变化趋势与其他林地面积变化趋势截然不同,整个增长是一个由稳定增长→→缓慢减少的过程。1964~1998年是活立木蓄积稳定增长期,蓄积净增加90.8万立方米,年均净增加3.0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3.5%;1998~2006年是活立木蓄积缓慢减少时期,活立木蓄积净减少43.5万立方米,年均净减少4.4万立方米,年均净降率2.5%。

2.乔木林蓄积变化分析

乔木林蓄积变化趋势总体上与活立木蓄积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均呈现增长的趋势。活立木蓄积由1964年的72.3万立方米增长到2006年的127.8万立方米,比1986年增长了55.5万立方米,年均增长1.39万立方米,年均增长率1.9%。其变化趋势是由稳定增长→→缓慢减少的过程。1964~1998年是乔木林蓄积稳定增长期,蓄积净增加90.3万立方米,年均净增加3.0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4.1%;1998~2006年是活立木蓄积缓慢减少时期,乔木林蓄积净减少34.8万立方米,年均净减少3.5万立方米,年均净降率2.2%。

3.疏林地蓄积变化分析

疏林蓄积变化趋势总体上与活立木蓄积变化趋势是截然相反的,均呈现减少的趋势。疏林蓄积由1964年的12.5万立方米减少到2006年的4.3万立方米,比1986年减少了8.2万立方米,年均减少0.2万立方米,年均降低率1.6%。其变化趋势是由稳定增长→→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过程。1964~1986年是疏林蓄积稳定增长期,蓄积净增加2.6万立方米,年均净增加0.13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1.0%;1986~1998年是疏林蓄积缓慢减少时期,乔木林蓄积净减少2.1万立方米,年均净减少0.21万立方米,年均净降率1.4%;1998~2006年是疏林蓄积快速减少时期,疏林蓄积净减少8.7万立方米,年均净减少0.87万立方米,年均净降率6.7%。

第三节乔木林优势树种(组)结构变化分析

贺兰山乔木林优势树种比较单一,主要有天然的云杉、油松和山杨。由于在前期贺兰山分为后山和前山,包括内蒙古和宁夏,直到1986年才有优势树种的蓄积记载。各期数据显示,优势树种云杉和油松的面积和蓄积总体是增加的,而山杨的面积和蓄积总体是减少的。

1.各优势树种的面积变化分析

优势树种的面积变化趋势各不相同,云杉和油松面积总体上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云杉面积增加1311.8平方米,年均增加65.6平方米,年均增长率0.8%,其变化趋势是稳定增长;而油松是由稳定增长→→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1986~1998年期间油松面积是稳定增长期,面积净增加880.3平方米,年均净增加88.0平方米,年均净增率3.5%;1998~2006年是其面积缓慢减少时期,面积净减少180.8平方米,年均净减少18.1平方米,年均净降率0.5%;山杨是由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变化过程。1986~1998年期间是山杨面积缓慢减少期,面积净减少372.5平方米,年均净增加37.3平方米,年均净增率0.9%;1998~2006年是其面积快速减少时期,面积净减少1649.3平方米,年均净减少164.9平方米,年均净降率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