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宁夏党史口述文库
48512300000055

第55章 英雄的光辉形象在我心里扎着根

孙丽华满族,1951年出生,吉林省榆树市人。中共党员。现任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路街道工人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多年来,她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甘当群众的贴心人和广大党员的领路人,被辖区居民赞誉为“我们的小巷总理”,受到上级党组织表彰和广大群众的肯定。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区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我叫孙丽华,出生于1951年9月,可谓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上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雷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英雄的光辉形象就在我心里扎了根。受先锋模范思想的熏陶,从小我就想着能为别人做点什么事情,能为社会奉献点什么。在学校,我一直表现很好,经常被评为“四好”学生(相当于现在的“三好”学生)。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一名残疾同学,看他上学不容易,我每天就背着、扛着他去上学。13岁,我就加入了共青团。1967年,作为老三届毕业生,我怀着支援祖国大西北建设的雄心壮志,从黑龙江省鸡西市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在宁煤洗煤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我们当时的口号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随时听从党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的心态。初到单位,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努力工作,多作贡献。1971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表现良好,我被调到机关,从事企业的宣传和一些服务性的工作。从1976年到1979年我连续三年荣获“先进生产者”和“生产标兵”

称号。

1975年,我在自治区党校学习了半年,主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回来给大家宣讲。1978年,我从机关被下放到一线生产单位,到企业、农场的最艰苦的岗位,接受入党前的考验。经过艰苦环境的考验,1979年4月23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感到很光荣,也很激动。从那一刻起,我更加努力工作,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履行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

我认为,和平年代的共产党员,一是要做好本职工作,二是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加入党组织以后,每年52个星期天,我没有休息过一次,那时候就叫义务献工。我当时的信念就是一定为国家多作贡献,要比别人多奉献、多出力,追求一种很坦荡的精神。粉碎“四人帮”以后,虽然薪酬很低,但我工作的劲头特别足,总感觉自己身上有用不完的劲,干得多却不觉得累。有时还想方设法地找活干,想方设法多出力。那时,我是全厂120多个班组长中唯一一名女性。生产班组长是要带班组搞生产的,工作时间三班倒,是很辛苦的。当时我生完孩子产假还没有休完就去上班。按常理,女同志生完孩子以后,可以让组织安排一个轻松的岗位,但我没有那种想法,也不觉得吃亏,没有一丝怨言和后悔。同事们都说我像个男人,是女中大丈夫,还有人说我傻。1981年,我被任命为工会女工主任,那时生产一线提个干部特别不容易。

1987年,我参加了成人高考,考到成都的一所成人高校,上了两年大专。学习回来后,我又调到企业卫生所做书记。那时不仅要始终坚持学习,努力进步,还要向所里高学历、高职称的医护人员宣讲理想信念,宣传马列主义,要教育身边的人把老一辈的光荣传统继承下去。作为共产党员,一定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把你接受到的先进的思想宣传给群众,用正确的思想引导群众。还要有正确的阶级立场,遇见大风大浪就犯错误说明政治上还不成熟。

回想起这一段历程,我非常感谢党组织对我的培养,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还很不够,总感觉到对不住党组织,对不住培养和教育过自己的人。因此,不管我做了多少工作,始终没有一点怨言。结合我的人生经验,我总结了以下两点:一是个人的品德和修养,一定要从小的时候抓起,让他们从小就树立奉献和报恩的思想;二是认准了道路,就要一直走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1998年,我退休了,当时才48岁。我刚退下来,有位同志叫我去内蒙古一家公私合营的企业搞企业党建,我没有去。有一天,我正拉着孙子散步,社区的老书记在街上碰到我,跟我说他正在为社区党支部物色人选,他说把担子交给我再合适不过了。我说:“我没有搞过社区工作。”

老书记真切地鼓励我:“小孙啊,凭你的魄力,你肯定会干好的。”我说:“那你给我三天时间考虑。”随后,我就悄悄地跑到社区去了解情况。这个社区是全市有名的“黑三角”,年年考核倒数第一,群众怨气大,矛盾多,纠纷多。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了我要治理好这个居民小区的信念。后来,我就成了社区工作者中的一员,一干就是十几年。社区的工作难做,群众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不理解到理解,这个过程就是付出的过程。在这个岗位上,我尽心尽力地为老百姓多做事,做好事,办实事。这十几年,我过得很充实。

任职后,我开始大刀阔斧地治理这个老大难社区。当时,我给办事处领导立下了军令状:三个月扭转社区脏乱差的旧貌;三年建成文化特色社区,步入市级先进社区。若做不到这些,自己主动回家。做基层工作,开门就有事,事无巨细。我觉得既然有机会给大家做点事,就要给大家做好。做好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把历史遗留的问题,从和谐的角度慢慢地解决掉。我带领大家积极地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经过认真地调查、分析、策划后,彻底整治了社区周围城郊结合部“黑三角”地区的脏乱差状况;改造了辖区内11万多平方米的棚户区,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落实了相关政策,解决了老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为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我们社区9名同志全部加入了党组织。大家说和我一起工作,就一个字:累。我跟他们说,作为社区干部,你干事情看起来是给群众干,其实是为自己积累经验。经验多了,你以后的路走起来才扎实。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严格按照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事,多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实践证明,没有8000多万共产党员,这个国家就没有顶梁柱。汶川地震以后,我第一时间动员大家捐款。我自己捐了1000元。我经常跟群众讲,遇到什么灾难、困难我们都不怕,因为有这么多的共产党员在帮助我们,社会主义好就好在这个地方,共产党好就好在这个地方。上党课的时候,我对一位老党员讲,警示片要多看正面的。这个老党员说,我们党内有那么多的腐败分子,把他们拉出来晒一晒,让大家吸取教训。我说要有选择地看,给大家多鼓劲。我们社区的老党员特别多,新党员少。这些退休老党员,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我就对他们说,不能把退休看成是人生的歇脚亭,要当作人生的加油站。以前你们是小老虎,现在要当老老虎。作为共产党员一定要有虎威,没有虎威你什么也干不了,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站出来。我们社区,一个80多岁的老师傅要我的手机号码,说晚上要和我聊天。晚上,他打电话问我:

“像我这样的老人能不能住上新房子?有些人反对你,说你非要拆掉我们的旧房子。”我回答说“:如果我不拆,三年以后我是罪人;如果拆了,三年以后你会说我是好人。”对于拆迁的政策,群众不理解,我们就得耐心地做工作。就像当年群众对“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不理解一样,后来实践证明这个政策是对的,群众慢慢就理解了。但我觉得,工作当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你觉得是对的,坚持下去就会柳暗花明。

这么些年过来了,很多老同志说我这个人组织能力比较强,比较豁达,在哪个地方工作都是敢说敢干。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第一,钱是身外之物,但我们不能说人家挣大钱就不是好事。第二,一分努力一分收获。我觉得我很适合做社区工作,因为我热爱这个岗位。虽然没有这个那个效益,起码有社会效益,混个好人缘也不错,留下一片绿也挺好的。我很佩服杨善洲同志,他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六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愚公移山的事我做不到,铁杵磨成针我可以做得到。到我老了,组织上不需要我了,我就回家。回家后,我就做一个杆子,挑白色垃圾去,一天哪怕挑两个也好啊。

我这一生有三件值得高兴和铭记的事情。第一,就是我来到了宁夏。我热爱这片土地。第二,就是我的家庭。我有一儿一女,挺幸福的。今年我和老伴结婚40年,我们一起携手走过了40年的风风雨雨。第三,就是我到社区工作。这十几年的社区工作,大家给予了我很多的支持和肯定,党和政府也给了我很大的荣誉。我赴北京参加了国宴,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我很激动。在社区工作的这十几年,我很幸福。在自己管理的辖区内,我永远是忙碌的、幸福的。当时,也有好心的朋友到我家里劝我别干了,问我图什么;也有人说我傻;还有人说,在全民皆商的时代,凭你的本事干什么不行,偏偏去管这些鸡毛蒜皮的事。但是,我是这样想的:“一个人笑了,不算笑口常开;一个人幸福了,不算幸福安康;我一个人拥有安逸的晚年生活,也不算安逸。”

从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我始终不忘党的宗旨,不忘党员义务,始终鼓励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干得好。我经常在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一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为社会做事,就是一个人在履行岗位职责与道德责任时获得的全部幸福。对我来说,从东北到宁夏是一种选择,入党也是一种选择,之后提干当书记,退休到社区工作也是一种选择。作出这样的选择,和人的理想信念有关系。祖国建设发展的脚步是变化的,但是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永不变。我想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该认认真真地为老百姓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少说空话,这才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真正职责之所在。

口述:孙丽华

采访:饶彦久惠卫明刘志整理:马芹康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