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宁夏党史口述文库
48512300000044

第44章 在治沙播绿中实现人生价值(1)

王有德回族,1954年出生,宁夏灵武市人。中共党员。现任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20年来,他团结带领广大职工治沙播绿、兴场富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改革发展之路。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被国家林业部评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先进个人;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治沙英雄”称号,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治沙人;被评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我1954年出生,1972年9月参加工作,1977年到灵武县林业局担任出纳、会计,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曾经在山区抗旱打井队工作了四年。1985年,组织上任命我为白芨滩防沙林场经营副场长。

白芨滩防沙林场在毛乌素沙漠西南端,这里风沙危害十分严重。1953年,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中国科学院在这里设立了治沙试验站,一批高级知识分子来到这里,开始研究探索防沙治沙的方法,他们的工作曾经受到国务院嘉奖。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受资金短缺、经营机制不活、生活没有保障等多种因素影响,林场159名职工大部分要求调走,不愿意从事防沙治沙工作。当时林场的经营状况十分困难,固定资产不到40万元,林木资产不到500万元。职工吃的都是含氟量高的水,点的都是煤油灯、柴油灯,住的房子是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透过屋顶的缝隙,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政府每年仅给15万元的事业费,人均不到1000元钱,既要造林还要养人,林场陷入了困境。

当组织上派人宣布我到林场任职的决定时,群众没有一个鼓掌的。我当时想,我是领导,职工都在看我的行动,我必须先把职工的心稳定下来,自己才能站稳脚跟。我先从解决职工吃水、用电、吃粮、看病、娃娃的上学等问题入手,带领职工外出打工挣钱发展多种经营,建砖厂、建预制厂、开饭馆、搞修理厂、办柳编厂、组建运输车队,小打小闹发展多种经营,轰轰烈烈兴办第三产业。

要想干成一件事,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我是个不怕吃苦的人,经常和职工一起参加劳动,像开挖饮水管沟这样的活,职工挖100米我就挖100米,职工挖200米我就挖200米,一米都不能少。到煤矿去打工,拿着铁锹跟工人一起装煤沫子,一干就是40多天,职工不回家,我也不回家。

创业者的路并不平坦。我记得很清楚,1990年,我们林场和灵武矿务局联合建砖厂。我们贷了30万元,灵武矿务局承诺出资85万元。可当场地平整好、电拉上、制砖机运回来后,30万元钱也花光了,灵武矿务局却撤资不干了。这给我带来了特别大的压力,如果花掉的几十万元钱损失了,我怎么向社会、向组织、向群众交代呢!我有半个月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心里想的就是咋把损失挽救回来。后来,我请了朱天保、杨瑞珍、吴忠三人帮忙,他们三人都有经验也有技术,还带来了一部分资金,硬是把砖厂建了起来。我带领职工掏炮眼、脱砖坯、装窑、出砖,到年底生产了150多万块砖,赢利4万元。以后,砖厂每年都有20万元左右的利润,加上每年15万元的事业费,经营其他项目再挣上十几万,终于使林场从逆境中走了出来。我们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继续探索“以林为主,以副促林,多种经营,共同发展”的兴场之路。在灵武县城北边有一片流动沙丘,影响着灵武县城的生态安全,大泉上滩也有几十万亩沙漠需要治理。1986年和1990年,我们先后向灵武县政府申请,把这两块沙漠争取了过来,我把职工带到沙漠里平沙造田,与沙漠作斗争。大家流血流汗,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把沙漠推平了,把黄河水引了上去,在沙漠种植经果林,发展苗圃,到现在我们有3000多亩果园、1000多亩经济林、5000多亩苗圃。在开发沙漠的日子里,我白天和工人一起干活,晚上加班计划第二天的工作,天天都这样。今天说句实事求是的话,自己也没想着当劳模、当先进,只是想把职工的事办好,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我是个负责任的人。我的车上随时都带着锹、两套衣服、手套、帽子、剪子、锯子、手电筒、卡尺等用具。有时候,晚上把工作都安排好了,我就拿着手电筒去项目部、分场工地看树栽得直不直,任务完成得好不好。每天光检查工作就走8到10公里的路,有时候还要干点活。我对工作有着极强的责任心。比如说栽树,从调苗、挖坑到栽树,如果一个环节抓不住,树的成活率就有可能下降。所以,每到植树季节,我都要从早到晚跑工地,进现场,抓造林各工序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过去,我们造林成活率都在30%左右,连50%都达不到,现在造林成活率都在80%甚至90%以上,达到了治理一片成功一片的效果。

我从1993年任职到现在,制定了考核制度,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实行包栽包活包管理包费用,超额全奖,完不成受罚的措施。每年利用半个月到20天的时间进行严格考核考评,对职工栽植苗木成活率的高低、田口子的好坏等等进行考核。通过落实考核制度,提高了职工的素质和觉悟,现在治沙造林这么艰苦的工作,大家都抢着干、争着干,把治沙造林作为自己的“口粮田”来种。我还有一个体会就是以人为本。我刚到林场工作那时,场里有“双退”职工,生活在深山老林几十年,有病没法看,娃娃上学也困难。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着职工的情绪,也存在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因林场离县城几十公里,老人有病没法看,娃娃上学都托亲靠友,也就是托别人去培养自己的娃娃。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把自己和亲朋好友的房子拿来抵押贷款,在县城征了4亩多地,盖了8套楼房,贷款20多万元,解决了16个职工(“双退”职工)的生活问题。老人们在城里住下后,看病、照明、买粮、买菜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更重要的是孙子们可以在县城上学了,这一下子就解决了三代人的问题。从这件事起,我对工人的号召力增强了,我在工人中的信任力也增强了,口碑非常好,我打响了第一炮。一次,我到管理站调研时,看到职工的房子有洞,晚上头一抬就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每逢下雨天,外面都晴了可屋里还滴答滴答地下着雨,职工们用盆盆碗碗接雨水。面对这种情况,我贷款给职工家里拉上电,把房子进行了翻修粉刷,解决了职工的实际困难。这种事例太多了。娃娃上不了学,我去找学校、找教师;职工有病了,我就到医院去看望;职工家人去世了,我就亲自去送葬。就这样,只要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职工就对你有一种信任,你叫他干啥他都干,苦活难活都有人干。这就是我说的以人为本。人都是有感情的,我们叫人心换人心。由于做到了这些,职工非常爱戴、理解我们,对我们的工作也非常支持。在贴近职工生产生活解决职工实际困难方面,我们先后贷款600多万元,加上利息欠银行700多万元,面对这巨额债务我们通过发展多种经营积极还贷,到2000年把欠债全部还清,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现在林场发展了,职工的收入非常好。过去林场的固定资产不到40万元,现在固定资产已经达到了1亿多元,林木资产都已经是几十个亿了。2009年职工的人均收入就达到了3.3万元。还有部分职工每人承包了20多亩的果园,搞养殖、种植、经果林、苗圃等,年收入在十几万元。有1/3的职工年收入都在8万至10万元了。

我们现在定的目标是,每一个职工每年挖1万个坑、栽1万棵树、扎1万个草方格、治沙面积100亩、实现收入1万元,这是我们定的“六个一”治沙目标。近几年,我们每年都是以3万亩速度进行治沙造林。通过工程措施来解决防沙问题,再通过生物措施来解决植物的生存问题,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来推动治沙造林。在实践中,我们还创造了被国务院在全国推广的“五位一体”治沙模式。首先,把防沙治沙作为第一道生态防线,建设骨干防护林,解决了防沙治沙问题。因为治理沙漠光治沙不行,还要防风。现在基本上都建了宽护林带,有50米、30米、20米的宽幅林,解决了防风问题。这叫第二道生态防线。

第三个生态防线是引水治沙,把沙漠推平发展经果林1万多亩,种一些经济作物、农作物、畜草等,实现以林养人、以园养林、以园养人,职工的收入就从这里来。通过畜草来发展养殖业养牛养羊,通过牛羊的粪便来改良土壤,发展经果林,发展苗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

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拟定了今后5年的造林治沙目标,那就是把白芨滩100多万亩沙漠用10年时间治理完。过去,我们就没有想过1万亩、1000亩沙漠怎样能治理完的问题,现在每年2万至3万亩沙漠很顺利地就能拿下来了。如今我们又发展了工厂化育苗,发展了设施园艺、经果林、苗圃、养殖业,基础工业发展非常好。

我们也给职工拟定了具体目标,职工每年人均10亩圃、10亩园、1座棚、1头牛、10只羊,还要求每户有1幢房,每人口袋里装1部手机。我们对职工采取了政策补贴。一是住房补贴,场里承担60%,个人承担40%。如1套住房需10万元,场里承担6万元,个人承担4万元。这是第一个补贴。二是养殖补贴,1头牛补300元、1头猪补50元、1只羊补30元、1只鸡补2元。现在,林场牛存栏四五百头、羊存栏1000多只、鸡一年存栏一两万只,猪现在也存栏300多头。我是有经营特长的。以前,我们每年光买肥(料)一项就要花费十几万元,我就想这些钱为什么不投给职工,让职工发展养殖业来自己出肥(料)呢?通过养殖补贴,解决了我们买农家肥的问题。这是第二个补贴。三是双补政策,根据职工劳动所得报酬,按照20%进行补贴,就是:职工每年劳动挣了1万元,就给你补贴2000元;果园收入1万元,补贴2000元;牛、果园、粮所有的收入10万元,就补贴2万元。我们还搞了设施园艺,一个温棚8万元,个人拿2万元,林场拿6万元。用这种办法来激励,职工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这是第三个补贴。四是对学生进行补贴,小学生每人每年补6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补700元、高中生每人每年补800元,大专生每人每年补900元、本科生每人每年补1000元。我们场过去40年没有一名大学生,只有一名副局长是高中毕业,还调出去了。通过近10年的努力,现在场里中层干部中就有二三十个大中专毕业生。

随着林场的发展,职工的福利待遇也不断提高。每逢节日,都要给315名职工发放福利费,人均发放一两千元。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着党组织对群众的关心。在实际工作中,对弱势群众和孤寡老人,林场出台了一个“五五帮扶”政策,即两名党员培养一个积极分子、教育一个后进青年、帮扶一个贫困职工、联系一个弱势群众、帮助一名孤寡老人。

这样一来,职工发财了,林场发展了,生态好转了,实现了“双赢”目标。我由过去群众不相信、不拥护,到后来当上全国人大代表和党代表;从开始大家不欢迎、不鼓掌,到最后全票通过我当人大代表。

现在,不仅林场活了,职工富了,周边社区群众也有事情做了,我们每年用的2000多名劳动力都是当地的群众。他们说,没钱了就到白芨滩找几个钱来,老婆子让老汉到白芨滩找几个钱,到晚上钱就拿回去了,油盐酱醋的钱就有了。我们还收购群众的麦柴治沙,过去一吨麦柴才二三百块钱,现在五六百块钱,仅每年用工和使用麦柴两项就是几百万元,带动周边群众也富了起来,而且生态好转了,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了,沟、渠、路不再被沙埋了,给群众带来了大好处。

关于我的工作岗位问题,上级组织跟我谈过几次了,他们提出给我安排好的工作岗位如财政局长、乡镇党委书记等职,区林业厅、三北林业局也提出调我并给我升职,这些待遇都比场长好。2011年年底,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市委书记崔波找我谈话说:“组织不能亏待你,你有什么想法?”我说,现在我身上这么多的荣誉,职务对我来讲是次要的事情,我要继续把事情往好里做。职工们跟我这么多年了,我要给职工一个交代,40多万亩的沙漠绿起来了,林场活起来了,三个公司经营得非常好,所以说我不想离开这个岗位。现在三个公司每年的营业额是4000多万元,五六百万元的利润,一定要让职工富起来。2009年的人均收入达到了3.3万元,灵武市2011年农民的人均收入是1000多元,我们远远超过了当地的农民收入。我讲了两点:一是留恋职工,二是留恋事业。我始终感觉是这样的。当时,我个人的想法和追求就是两点:一是我贷下的六七百万元钱谁来还债,二是职工的苦谁来体贴。怎么叫职工以后过上好日子,怎么叫职工幸福,这是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