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预警与疾病信号
48492100000117

第117章 汗液的疾病示警

(1)黏汗:汗出黏腻,发稠发热,系重感冒或其他病症出现高热,服用解表退热药后的一种病汗。此种汗表明内有湿热未清,需开腠理、祛湿热方可痊愈。

(2)冷汗:多因阳虚,卫气不足,肌表不固所致。

(3)热汗:多由外感风热或内热蒸迫所引起。

(4)盗汗:入睡则有汗出,醒后自行汗止,多为阴虚所致,多见于肺结核病人的浸润期。

(5)自汗:经常汗出,多为气虚卫外不固所致。维生素D缺乏病初起的婴儿极易出汗;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不仅易出汗,并在出汗的同时自觉心动过速。

(6)战汗:多在温热病过程中,突然战栗大汗,继则烦热,为邪胜正衰,病趋恶化。若汗后脉静身凉,则为邪去正安,疾病向愈。

(7)绝汗:久病忽大汗淋漓或浑身冒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此为元气欲脱,是精与神不固之兆,属亡阳危症。

(8)鼻汗:多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出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缓缓淌下,汗珠晶莹可见。长期如此,多因肺气虚所致。

(9)额汗:此种汗仅限于头部、额部,严重者甚至汗多如蒸笼热气,故有“蒸笼头”的俗称。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外感六淫邪气及脏腑内伤者,均可导致额汗频频。

(10)半头汗:整个头部以鼻中分成两半,一侧头面部出汗,而另一侧却无汗。这种情况多因大病后未完全康复而行房事,或病属阴阳两虚、寒邪阻滞经络所致。

(11)手脚汗:手脚等四肢出汗多因血虚、阳亏引起。若因精神紧张而导致手足出汗则属正常。

(12)手心汗:往往是过于紧张的人,或多见于神经官能症,手心及胸口都会出汗。

(13)乳间汗:出汗局限于两乳之间,可能是精神疲乏,身体劳累而伤及心脾所致。

(14)黄汗:汗液呈现黄色,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等。此外,过多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蔬果,也可出现暂时性的黄汗。

(15)白汗:从中医看,白色属肺,肺色外露则现白汗,多为心肺阳虚所致,常与心肺功能虚弱有关。有时,疼痛剧烈(如肚子痛)也可引起白汗淋漓。

(16)红汗:汗液呈现红色,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也可能是身体某部位正出血。不过,服用碘化钾等化学制剂,也可有红汗出现。

(17)绿汗:汗液变为青绿色,提示有胆汁外泄,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18)汗尿臭味:汗液散发出尿味,汗干后也会在皮肤上留下结晶物,常见于尿毒症患者。

(19)腥臭味:汗液带有特殊的腥味,多见于肝硬化。

(20)香味:汗液飘出香味来,常是糖尿患者的体征。

(21)多汗:多汗伴有怕热、食量增加、心动过速、肢体颤抖等症状者,可能患上甲状腺功能亢进;多汗呈阵发性,同时有血压升高者,可能是嗜铬细胞瘤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