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48465100000006

第6章 多陪陪孩子,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1)

8.多陪陪你的孩子

一天,爸爸下班回到家,就看见儿子靠在门边,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已没有在意儿子异常的眼神,绕过儿子就要往里走去。

可是,在爸爸刚推开门时,儿子突然问道:“爸爸,你一小时挣多少钱?”

爸爸摸摸疲惫的双眼,说道:“我很累,没有精力回答你这无聊的问题!”说完之后,就进房间了,可是,儿子依旧安静地立在门边,没有跟进去!

等爸爸平稳了情绪之后,看着依旧站在门边的儿子,叹了一口气,走到儿子身边,说道:“我一小时挣20美元!”

儿子听了之后,异常激动地说道:“爸爸,可不可以借我10美元?”

看着瞬间激动的儿子,爸爸困惑地问道:“你要10美元干吗?”

“爸爸,你就借我10美元好吗?”儿子依旧一脸灿烂笑容地乞求道。

爸爸看着孩子急切的眼神,无奈地从口袋里拿出10美元,递给儿子,说道:“不要乱花啊!”

儿子一接过10美元,就往屋里跑去,看着儿子异常的行动,爸爸也跟着儿子来到房间。但是一进房间就看着儿子从枕头底下掏出零碎的纸币,爸爸二话不说就跑道儿子面前,大声训斥道:“你竟然有10美元,干嘛还向我要钱买玩具?”

儿子伸出装有皱巴巴零碎纸币的小手,递到爸爸面前,笑着说道:“爸爸,我不是向买玩具,我这里有20美元,爸爸,我可不可以跟你买一小时,你能不能跟我吃一顿晚饭?”

延伸阅读

“忙”不能成为忽略孩子的借口

父母本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是孩子智力和创造力开发的启蒙者,父母给孩子带来的欢乐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但事实却是,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孩子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也是屈指可数。因为父母在为孩子做金钱投资的时候,忘记了一个最主要的也是最简单的投资,但它却是金钱买不到的,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

电影《人工智能》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11岁的机器人小孩,他是一种有情感程序的机器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得到人类妈妈的爱。电影结局时,机器人小孩如愿地和妈妈渡过了生命中最快乐的一天,也是最后的一天。这短短的一天是他付出了好多的努力才得来的。看了这部电影,很多做了妈妈的人都会想到自己的孩子。有感情的机器人都希望有妈妈的陪伴,何况真正的孩子呢?

如今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孩子一周都在学校,只有周日休息,有时父母还嫌孩子累人。平时晚上,有时家长就想图省事,或者想干自己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看电视或自己玩。孩子多么希望父母什么也不做,就是陪他玩,陪他看书,和他一起搭积木啊!虽然这样父母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时间,但是孩子能高兴、能健康成长不就是做父母的最大收获吗?

一位母亲说起她的女儿,她后悔不已。她后悔女儿小时候她对女儿的关爱太少,与女儿的近距离接触太少,导致女儿小时候经常很不开心。

女儿十一岁时,她就一天到晚忙于生意,经常把女儿一个人丢在家中,自个面对空荡荡的家,她也不知女儿快乐与否。女儿十四岁时,她跟丈夫又离婚,把女儿扔给了丈夫,她自己忙生计。丈夫忙生意,忙着组建新的家庭,根本没有时间照看女儿,只好用钱弥补对女儿的亏欠。女儿根本无法快乐。

女儿现在二十多岁了,已经结婚了,却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女儿的父亲还是一味地用钱来弥补对女儿的忽略,用钱来示父爱。其结果是,她女儿成天游手好闲,晚上疯玩到第二天早上三四点钟回家,才结婚就闹离婚。

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很多家长常年忙于工作或别的事情而忽略对子女的照顾,很少与子女沟通,实在觉得亏欠太多就会用物质金钱来弥补孩子。殊不知,孩子需要的是亲情,是与父母的近距离接触,是与父母心与心的交流,这些是再多的钱也是无法代替的。

孩子们需要亲情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快乐。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有兴趣去接触事物。只有快乐,他们才能去思考,去探索,才会有成就。孩子快乐,才能乐观地正确地面对失败;孩子快乐,才能自信,才能自强自立。

试想,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没有从父母身上得到过快乐的人,没有快乐童年的人,他们能有乐观、自信、勇敢的品质吗?他们会对事物感兴趣,会勤于思考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如此,这样的孩子甚至还会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当代父母人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在孩子身上的投资也越来越来大。但是,父母在为孩子投资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投资,那就是感情投资!

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孩子的感情比大人的要脆弱,但也简单的多,孩子只要得到父母的一个笑脸,或是一句问候,或是一个拥抱,他就能睡一个好觉,就会给你一个更大的笑容。但是,我们忙于工作的父母,就连这样小小的表示都吝啬给予,每天一回到家,不是工作不顺利,就是以工作很累,与孩子的期盼擦肩而过。

“我很忙”不能成为孩子失去父爱母爱的理由。陪伴孩子,不是要你放下工作,而是在你工作之余,陪着孩子说说话;偶尔陪着孩子一起看动画;陪着孩子一起大声地笑出来,这只要一点点的时间就可以了。但就是这一点点的时间,它所创造的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真爱无价。得到孩子的真爱,这样的愿望很简单,但又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却难以实现的事。不是孩子不把爱给父母,而是父母吝啬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在父母抱怨孩子多顽皮,多不听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

教子故事

第一次看见孩子的笑容

孩子:我一直以为是我不够乖,所以爸爸生气了,才不看我。

爸爸:每天我有着忙不完的工作。

孩子:为了让爸爸看见我,我拼命地学习,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夸奖。在家当好孩子,不吵不闹,安静地吃饭,做作业,然后去睡觉。

爸爸:幸好,我有个听话的孩子,功课好,脾气好,不像别人家的孩子那么粘着我!

孩子:但是,不管我得了多少的奖状,爸爸的背影依旧那么匆忙。所以,我开始在家里制造事端,我常常不小心把杯子打破,然后看着被割破的手,大声哭泣着,可,爸爸只是安抚我了一下,帮我处理好伤口,之后,一切如常。

爸爸:最近孩子变得有点不对劲,时不时地打破杯子,要不就是常常说些莫名其妙的话,我以为只是孩子的不小心,所以,没有在意。

孩子:那一天,杯子的碎片不小心扎在了手心,怎么也弄不出来,爸爸惊慌失措地把我抱进了医院。那一次,我哭的特别大声,因为,真的好痛。

爸爸:看着孩子哇哇大哭的样子,我匆忙地把孩子抱进了最近的诊所,大夫说,以后不能再让孩子碰一些易碎品,这对孩子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爸爸:我们家的孩子什么都是自己做的,以前也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啊。只是最近才有点异常。

大夫:这么小的孩子,什么都自己动手,那你干嘛去了?

爸爸:我当然工作了!

大夫: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你有想过孩子最近为什么不正常吗?

爸爸:应该是……

大夫:不知道?回去,好好跟孩子交流交流吧!做家长的,不能只知道工作,你知不知道,今天是你孩子的生日!

孩子:自从那天之后,爸爸常常给我端着杯子,喂我喝水,哄我睡觉,我要听故事了,爸爸也会给我讲了。所以,我说,爸爸,以后,你天天抽一点时间给我好吗?以后,我就再也不打破杯子了!

爸爸:当儿子笑容灿烂地对我说,爸爸,以后你每天抽一点时间给我,我就再也不打破杯子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孩子的笑容。

9.每天至少给孩子三个拥抱

放学了,东东一回到家就说:“妈妈,你抱抱我吧!”

妈妈蹲下来,搂过孩子,关切地问:“宝贝怎么了?妈妈爱你,妈妈喜欢抱你。”说着,妈妈亲了亲嘟着嘴的东东。

“老师今天抱婷婷了,还夸她真棒,儿歌记得真牢,还说让全班的小朋友都要向她学习。”说到这里,东东的脸上现出明显的失落,“可是,老师没抱我……是不是我不乖呀?”

妈妈用手摸着东东的头说:“今天你表现也很好,老师也很喜欢呀!老师没有拥抱你并不说明你不乖,因为班上同学很多呀。只要你继续努力,老师也会拥抱你的。”妈妈顿了顿,继续说,“不过没关系,今天妈妈拥抱你,给你一个最好的奖赏。因为你的儿歌也记得很清楚,只是没被老师提问到而已,下次争取机会就可以了。来,我们郑重地拥抱一下吧,以后妈妈每天都会拥抱你……”

延伸阅读

给孩子的拥抱永远也不嫌多

拥抱,在国外是司空见惯的礼节;在国内,除了父母拥抱几岁的孩童,就是爱人和恋人之间的拥抱,很少看到父母与成年的子女之间相互拥抱。

其实,“拥抱”是一种肯定、鼓励、关怀、温暖、分享、安全感的肢体语言,它可以让人流露出自我真实的一面,同时还能获得自我肯定感。人无论年纪多大,总是怀念被人拥抱的感觉。

如今,世界华人圈里很少有人不知道李嘉诚的,他几乎是成功的代名词。他在回忆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时,曾经非常深情地说:“最难忘记的是父亲的拥抱。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稳健而富有涵养的父亲,与我亲密接触时,常常会忍不住紧紧拥抱我,并把我举得很高……”

有调查表明,有70%的孩子喜欢父母的拥抱,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认为人的一生都需要父母的拥抱。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皮肤饥饿感”,在父母与孩子的众多接触中,以抱着孩子和搂着孩子的肩膀最能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拥抱孩子是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研究显示,婴儿期缺乏拥抱,孩子爱哭、易生病、情绪易烦躁;就算渐渐长大学习独立后,他们仍然需要这种身体的“支持”。拥抱孩子是告诉他们,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错误,父母对你的爱都不会变。

父亲宽广的肩膀是孩子力量的源泉,母亲温柔的怀抱是孩子心灵停泊的港湾。唯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与关怀,才能赐予孩子面对压力的力量。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洛德·傅斯博士研究发现,拥抱可以让人更年轻、更有活力,并能让家人之间更亲密。常常拥抱你的孩子,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变得更坚强。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研究人员对18名年龄半岁至4岁的儿童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幼儿经常被父母拥抱,身体接触,体内会被刺激分泌出一种能够影响人社交的特殊荷尔蒙。研究人员还观察到,经常被父母拥抱的幼儿不仅更容易对陌生人表现出亲近感,而且长大后也更擅交际、更有爱心。

拥抱不需要特殊的方法,无需学习,只要有发自内心真诚的爱就行。拥抱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都是恰当的,关键是要行动,要伸出我们的臂膀。只要你行动了,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拥抱是不需要学习的世界通用语言。相关方面的专家建议,年轻的父母每天至少拥抱孩子三次。

晨起给孩子第一次拥抱。早晨时间比较紧张,孩子在慌乱中往往会丢三落四。此时若能给慌乱中的孩子一个拥抱,让孩子在温暖的拥抱中稳定下情绪,孩子美好而快乐的一天便由此开始。

傍晚孩子放学给他第二次拥抱。此时,无论你是正在看报,还是正在洗菜,都请先放下,给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让这个拥抱成为你欢迎孩子“回家”的仪式。这样,孩子才会觉得你在关注他,从而乐意和你分享他的快乐与烦恼。

睡觉前再拥抱孩子一次,让孩子带着你的温暖入睡。做父母的哪怕日理万机,只需要在孩子临睡之前在他床边坐上一会儿,给他讲上两个故事或几句亲热的话,末了再给孩子一个轻轻的拥抱,孩子就很容易带着关爱进入甜美的梦乡。

拥抱是一种力量,它是父母借着身体的接触来告诉孩:我们永远爱你!这种爱将变成孩子生命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然而孩子年幼时,父母很注意去拥抱、亲吻他们,但在他们长大后,和孩子拥抱的机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少。大家可以想想,当孩子上初中、高中后,还有几个家长会给孩子一个拥抱呢?

孩子上了初中和高中,许多父母不再给孩子拥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不再需要了”。然而,诸多事实证明,孩子们仍然需要这样的关爱,如果他们在家里得不到,就会从错误的地方获取。这也正是许多孩子早恋的原因之一。

对一个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就像是浇灌在植物上的水,发动机里的油,饥渴者的食品一样。没有了关爱,一个婴儿很可能就会死亡。没有足够的关爱,孩子将无法健康成长。因此,现代父母应学会利用恰当的机会拥抱自己的孩子。记住,你给孩子的拥抱永远也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