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48465100000024

第24章 教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4)

儿子们这才恍然大悟,“这样做太容易了,如果这样,每个人都能做到。”儿子们说。

他们的父亲这才说出了真正想说的话:“我的孩子们,其实你们就像这些木棍,只要你们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你们就会很强大,任何人都不能够伤害你们。但是如果你们分开,任何人都能把你们一个一个地折断。我就像捆这些棍子的绳子,活着的时候还能把你们捆在一起,但是我就要离开你们了。离开了捆绑你们的绳子,你们还能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吗?”老国王语重心长地说。

儿子们终于明白了父王的良苦用心,七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看到儿子们这样团结,老国王放心地离开这个世界了。

42.让孩子学会借助外力

涵涵在一个大沙堆上玩耍,他想给他的玩具小汽车修一条“高速公路”。可是当他用小铲子挖“隧道”时,却发现沙堆里有一块很大的石头。

小家伙试图把石头弄出来。可是他使出吃奶的力气,一次又一次地向大石头发起进攻,而那块石头却依然纹丝不动。涵涵气得哼哼直叫,最后,他伤心地哭了起来。

整个过程,站在窗后的爸爸看得一清二楚。当泪珠滚下孩子的脸颊时,爸爸来到了涵涵跟前。

爸爸的话温和而坚定:“儿子,你用上所有的力量了吗?”

垂头丧气的涵涵抽泣道:“我已经用尽力气了,爸爸,我用尽了我所有的力量!”

“儿子,如果你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依然没有成功,那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涵涵略微思考了一下,问:“爸爸,你可以帮我吗?”

爸爸亲切地说:“当然可以,儿子!”说着,爸爸弯下腰,一下子就将石块搬了出来。

爸爸接着说:“尽力了,却依然做不到,下一步就要及时向周围的人求助。善于向他人求助,或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你才能达到目标。”

延伸阅读

教孩子学会就近求助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一个合理反应应该是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然而实践却表明,很多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却不懂得主动就近寻求帮助。

天气渐冷,一位15岁的初一住宿生要晒被子,因自己个头小力气不足干不了,就打电话将10多公里外的家长叫来,竟然不知道请自己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帮忙。

在网上也看到过类似的消息。高考时,一名女生没有按要求提前看考场,以至开考前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座位。但她没有求助于监考人员,而是回家请父母帮忙。焦急的父母急忙通过各种关系向有关领导反映。考点负责人不到5分钟就帮她找到了座位。而此时,考试时间已过了大半,这名考生已经失去了进场考试的资格。

为什么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在意识到自己需要他人帮助时却不愿意开口就近寻求帮助呢?

孩子认为求助等于低能

在孩子看来,向别人寻求帮助是低能力的一种表现,即一个高能力的人是不必寻求帮助的,只有低能力的人才会去求助别人。

两个孩子A和B做同样一些题,在做题的过程中,A孩子求得了老师的帮助,而B孩子则没有。然后让别的孩子对A和B的能力高低做出判断。结果,尽管两个孩子做对的题数相同,但别的孩子则会根据A和B是否求助别人而得出结论:B的能力高于A。

然而,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很可能只是因为A和B两个孩子的看待做题的态度不同。A把做题看作是锻炼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而B则认为是检测自己能力的机会。

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

孩子们普遍认为,从成人那儿寻求帮助会比从同龄人那儿寻求帮助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因为成人经验丰富;而且,孩子们也相信,相对于同龄人而言,在向成人寻求帮助时很少会被看作是愚笨,不聪明。这就是孩子们为什么喜欢从成人那儿而非同龄人那儿寻求帮助的重要原因。

而在所有的成人中,父母又是他们最愿意去求助的人。因为父母会尽全力去帮他们,且不会嘲笑他们:“连这都不会!”这是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的表现。

父母的教育有失偏颇

孩子不愿意求助周围的人,可能是孩子过分依赖父母,同时缺乏合作意识的表现。这就说明家庭教育有失偏颇,值得父母深思了:是不是自己平素给孩子灌输了太多的竞争意识,而忽略了对合作的强调?

如今的独生子女“窝里狠”,“在家像猛虎,出门像病猫”,只会在家里对家长发号施令,却丧失了向外求助的意识和能力。遇到困难、危险不会求助、求援,不会合作,后果令人担忧。

未来的社会,需要孩子学会求助,学会合作。以前那种“单打独拼”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使孩子立足于这个社会。

要改变这种状况,做父母的要创造条件“放飞”孩子,在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意识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喜悦和成功实践的勇气和信心,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同时,父母也要注意培养孩子善于向他人求助的态度和方法。当孩子对解决某件事情确实能力不济时,要真诚地问孩子:“宝贝,你需要我的帮助吗?”其实,当孩子在无法解决自己的困难时,更需要父母的鼓励,更需要父母表达自己愿意帮助他的意愿。因为这会让孩子懂得,在困难时,还会有人给他理解和帮助。

教子故事

小乌龟和小花猫

炎热的夏天,小乌龟和小花猫都带着太阳帽在去学校。

在小河边,他们相遇了。此时恰好吹来一阵风,把他们俩的帽子都吹掉了。小花猫的帽子被吹到了河里,小乌龟的帽子被吹到了树枝上。

小乌龟说:“小花猫,你会爬树,帮我把帽子取下来吧?”

小花猫摇摇头说:“我没时间,我要回去找妈妈帮我取回帽子。”

小乌龟说:“我可以帮你的,为什么要回去找妈妈?”

小花猫说:“你愿意帮我吗?我平常对你又不好。”

小乌龟说:“我还在向你求助呢,怎么会不帮你?”

说着,小乌龟下水取回来了小花猫的帽子。

小花猫也不好意思地爬树帮小乌龟取帽子了。

43.让孩子正确地对待异性的爱慕

娇阳长得特别漂亮,也很阳光,每天都快快乐乐的,是个人见人爱的女孩子。不仅如此,她的学习在班上总是数一数二的,从来不需要父母操心。

可是,最近妈妈却发现,娇阳的成绩下降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发现有男同学喜欢娇阳。妈妈问她,她也承认,但她坚决否认那是“早恋”。娇阳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喜欢那个男孩,只是对异性交往很好奇。别的女生有男孩喜欢,自己也希望有男同学爱慕。”

妈妈听了,平心静气地告诉娇阳:“你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交心的异性朋友,说明她的情感发展很正常,而且妈妈很为你骄傲。因为有男孩子喜欢你,说明你很有魅力。”

娇阳楼住妈妈的脖子,开玩笑说:“那是,妈,这还不都是您教女有方的结果。”

妈妈接着说:“在妈妈的眼里,你是优秀的,只有更优秀的男孩子才可以配得上你。妈妈希望你们两个人的交往能互相促进彼此的学习,使彼此变得越来越优秀。”

娇阳亲了妈妈一下,说:“妈妈,我爱死你了!当初学习成绩下降就是因为怕您不理解我,说我早恋,所以,思想上一直有负担。现在请妈妈放心,我一定会把学习再搞上去的!”

妈妈没想到,孩子居然把真心话都说出来了。

延伸阅读

引导孩子正确与异性交往

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性意识开始觉醒。青春期性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与异性交往中满足自己对异性的好奇心,以及释放性心理能量。正常的男女间的交往有利于相互了解,消除男女之间的神秘感,还可以得到智力上互渗、情感上互慰、个性上互补和学习中互激的作用。善于与异性交往的青少年往往是开朗、活泼的,心理不受压抑。但一定要区分开友情和爱情,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友情是以友爱为出发点,是有共同目标的朋友之间的深切感情,爱情是以性爱为基础,是以结婚为目的的活动。爱情是两性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需要通过理智、道德、意志来实现,需要负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

青春期的异性关系是一个最容易被误解、又最容易出问题的问题。大多数父母、老师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已经情窦初开时,或者只是在心里暗暗着急,或者旁敲侧击地去劝阻,或者不由分说地去制止,很少与青少年开诚布公地沟通,更不会为他们提供指导。但是在茫茫人海中,除了男人就是女人,异性交往不但不可避免,而且还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际形式之一。所以,如果父母真的关注孩子的生活幸福、事业成功,就必须让孩子具备与异性相处的本领,教会孩子正确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

青少年的交往往往是凭直觉进行的,是纯洁和美好的,对这种友谊父母应当格外尊重和鼓励。让孩子与异性自然交往,告诉他不要把异性视为特殊对象而感到神秘和敏感,形成一种人为的紧张和过分激动的心态,也不必因对某个异性有好感,愿意与之交谈、接触,就认为自己爱上了对方,或以为对方对自己有情,错把友谊当爱情来追求。父母也不要把青春期的异性交往看作是“早恋”,是一种“错误的要求”或“会闹出乱子的坏事”,而想办法去“制止”、“拆散”。

父母要教育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用平常心态对待异性朋友,控制性冲动,培养自己的健康人格,端正性观念和批判“性解放”思潮。有人认为只要女孩愿意,男孩不吃亏,男女之间的性交往是很正常的。其实不然,男孩一旦放纵自己,不仅会给女友带来灾难,也会使自己产生强烈的罪恶感。

其实,学会与异性交往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按照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自然进程,一个正常人从初中开始就需要学习建立异性友谊,因此与异性交往并非是“长大以后的事”。相反,如果真的等到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才开始学习与异性交往,很可能就会因为缺乏锻炼而成为这方面的“困难户”。但是与异性交往时,要掌握好尺度,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果孩子是男孩,作为父母可以这样指导他。

没必要过分拘谨

在和女生的交往中该说就说、该笑就笑,需要握手就握手,这都是很正常的,要是忸怩的话反而让人家讨厌。当然,要是过分随便的话,一定会把小女生吓跑。

不要太严肃

太严肃让人不敢接近,望而生畏,可以不失时机地表现一下幽默感,这样比较容易受欢迎,但不要发展成油腔滑调。

学会绅士风度

很多时候女性被视作弱势群体,所以“男子汉”们要学会谦让、学会保护女士。比如一起在马路上闲逛时,男孩子应该走在靠车行道的一边;进出门时,男孩子要给女士开门,让女士先进先出等。可以从“照顾”妈妈开始,训练男孩子的绅士风度。

如果是女孩的话,父母要让她们务必注意保持与男孩子交往的尺度,做到既能展现女孩子的魅力又能避免吞食苦果。

不要过分热情

如果女孩子在交往中表现得过分热情,就会让对方觉得是轻佻之人,往往会产生非分之想,不利于正常交往。

要保持警觉

“食色,性也”,不排除很多男孩子都有好色之嫌,所以女孩子要时刻保持警觉性,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色狼的不良动机,采取防御行动。

不要总是不理不睬

虽然在交往中一般都是男孩子采取主动,但是如果女孩子一直不理不睬的,保持着“冰山冷美人”的形象,不用多久就没有男孩子敢接近了。

除此之外,父母还要让孩子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保持广泛接触和群体形式,注意交往的分寸;少与异性单独接触,没有特殊需要不单独约会;注意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性冲动,避免由于朦胧而产生的偏差,珍惜少男少女的纯洁;理智地、有分寸地对待出乎意料的感情越轨,尤其对待“性诱惑”要敢于说“不”。

教子故事

儿子搞“对象”

心理热线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心理专家接起电话,电话里传来带哭腔的愤怒声音:“我那上初三的儿子,竟然交了女朋友。这么小就搞对象,真把我气疯了!”

“儿子告诉您那是他搞的‘对象’吗?”

“儿子当然不肯告诉我了,是邻居家的大姐看见他和一个挺丑的女孩在街上手拉手地走路。儿子回来我问他,他恬不知耻地说那是他新认的大姐姐,还说班里的男孩差不多都有了姐姐、妹妹什么的,就数他傻冒儿了”。

“您不觉得独生儿子有个大姐姐一起上学、聊天,就不那么寂寞,是件好事吗?”

“他不寂寞?我可寂寞了!他爸爸工作忙整天不着家,我们娘儿俩就相依为命。但我发现儿子最近不爱搭理我了,原来是在外边搞对象呢。再说,那个女孩那么丑,哪里配得上我那英俊儿子啊?

“那么,如果是个漂亮女孩呢?”

“那我兴许就同意他们好吧。”

“您这不是在给自己挑儿媳妇吗?太早点儿吧?是您有问题还是儿子有问题,请您冷静想一想。”

电话那边沉默了许久,最后听到“嗯”的一声,就挂断了。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只是还没有得到开发。因此,家长应有一双慧眼,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并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和教育。只要父母能“顺天木以致其性”,因势利导,给孩子创造条件,为孩子成才铺平道路,相信今天的小马驹定会成为明日腾飞的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