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48465100000019

第19章 为孩子提供成长的必备“营养素”(2)

32.让孩子因不懂倾听而吃点”苦头“

“丁丁,去把手洗干净,要吃饭了。”这已经是妈妈第三次叫他了,可是5岁的丁丁就像没听见一样,依然在若无其事地玩玩具。妈妈 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没听见我在叫你吗?”“你不是才叫了三次嘛!”丁丁好像还很无辜。

在游乐场、幼儿园,这种情形经常出现,妈妈疑惑万分,心想:“孩子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呢?”妈妈觉得孩子这种漠视父母指令的行为非常恶劣,如果听之任之,纵容孩子继续这种行为,孩子很可能会变得目中无人。

于是,妈妈严肃地告诉丁丁:“以后,无论做什么事,妈妈都只说一遍。如果你充耳不闻,落下了什么事情没做,可不要怪妈妈没提醒你。”

一个星期六,妈妈大声叫丁丁洗澡,丁丁没答应。妈妈又以同样的声调问:“丁丁,明天去游乐场,你去不去?不说话就是不去,那妈妈就和爸爸一起去了。”丁丁依然没答应。

第二天,妈妈就把丁丁送到姥姥家,告诉他今天不能和爸妈一起去游乐场玩了。丁丁哭闹,妈妈也没有让步。

就这样,丁丁损失了一个外出游玩的机会。此后,丁丁再也不用妈妈重复提醒他做事了。

延伸阅读

教孩子学会倾听

善于倾听别人谈话的人,能从别人的谈话中发掘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并能为己所用。他们靠倾听别人的谈话,学习为人处事的技巧,学习生活方面的某些细节……从而使自己在倾听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关心他人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无私的行动。而且,用心倾听别人谈话,还能使人学会很多东西。这对于家庭、事业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人只要注意倾听,就能够摆脱孤立片面的境地,进入友爱的人际圈。

倾听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大到听报告,欣赏音乐,小到一句话及每个字的听和用等,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须倾听。倾听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孩子知识技能的接受和掌握。那么,怎样让孩子学会倾听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由于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孩子的表达能力增强了许多,可是有些习惯却不好,如:大人说话时常插嘴,不能认真仔细地听,等等。要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这是提高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应让孩子懂得在听故事、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着或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并且不随便插嘴,安静地听他人把话说完。这是一种倾听礼貌。

让孩子按指令行事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之一,也是身心发展的一个阶段,为此,可以用按指令行事的方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一些任务,让孩子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结合培养注意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来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等。

对孩子进行听辩练习

要提高孩子倾听的水平,从根本上说,就必须要提高孩子的听辨理解力。也许有些父母认为:只要耳不聋,那个孩子不会听?这其实是一种肤浅的认识。要知道,“能听”绝不等于“善听”,这就好比一个人可以从地面上双脚起跳,并不等于他就是跳高、跳远的能手。同样是“能听”的人,由于倾听的水平不一样,倾听的效果、交际的效果必然大相径庭。

听辨理解力强的孩子不仅能在倾听中及时跟上大人的语速,迅速听出大人话语的思路要点,辨出真假,理解语意,而且能听辨出对方话语中“弦外之音”,从而挖掘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并加以利用。对于听辨理解力强的孩子来说,倾听别人说话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孩子听一件事时,只听到其中的一点儿就听不下去了,这就是倾听质量不高,听得不仔细、不专心、不认真的表现。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听辨练习,让孩子去判断语言的对错,并加以改正。如,你说“玉米棒结在地下,葡萄结在树上”,让孩子听到后,挑出毛病并纠正。为了吸引孩子注意倾听,你的语速可以稍快一点,让孩子觉得你是在跟他做游戏。

让孩子传话

只有让孩子把听到的内容说出来,我们才知道孩子是否仔细倾听了。你可以让孩子重复一遍你说过的话。这样,你马上就能弄清楚孩子到底是没有听见你所说的话,还是孩子确实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你可以让孩子听一段话或一个故事,要求孩子认真、仔细听完后回答问题。如:小蚂蚁想去哪里?汽车上坐着谁?等等。

传话法可训练孩子记忆力和倾听力,如让爸爸每天告诉孩子一句话,再请孩子告诉妈妈,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

唤起孩子倾听的欲望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声音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风声、雨声、流水声,笛声、歌声、人语声……是丰富多彩的声音,使大自然充满奇趣,使人与人得以沟通交往……如果没有声音,世界将会怎样?枯燥、死寂、可怕……难以想象。

西方有句名言: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少讲多听。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倾听,不但能给予他人自信,使自己取得信赖,赢得友谊,也是了解别人的最好的方式。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的倾听者,能从中听到财富。

让倾听提升孩子的审美情趣

自然界中充满了语言,花有花言,鸟有鸟语,就连风吹过时也有“沙沙”“呼呼”之别。大自然有生动、丰富而又无穷的听的资源,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利用呢?

父母应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并引导他们听听四季之声,潮汐之声,乃至万物之声,让孩子们在色彩纷呈的自然之声中去感悟、辨析、理解、记忆、想象……从而陶冶孩子性情,提升孩子的审美情趣。

总之,培养孩子善于倾听的能力,使孩子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孩子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学会了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教子故事

小猫学本领

小猫长大了。

有一天,猫妈妈把小猫叫来,说:“你已经长大了,三天之后就不能再喝妈妈的奶了,要自己去找东西吃。”

小猫惶惑地问妈妈:“妈妈,那我该吃什么东西呢?”

猫妈妈说:“你要吃什么食物,妈妈一时也说不清楚,就用我们祖先留下的方法吧!这几天夜里,你躲在人们的屋顶上、梁柱间、陶罐边,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第一天晚上,小猫躲在梁柱间,听到一个大人对孩子说:“小宝,把鱼和牛奶放在冰箱里,小猫最爱吃鱼和牛奶了。”

第二天晚上,小猫躲在陶罐边,听见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老公,帮我一下忙,把香肠和腊肉挂在梁上,把小鸡关好,别让小猫偷吃了。”

第三天晚上,小猫躲在屋顶上,从窗户看到一个妇人叨念自己的孩子:“奶酪、肉松、鱼干吃剩了,也不会收好,小猫的鼻子很灵,明天你就没得吃了。”

就这样,小猫每天都很开心,它回家告诉猫妈妈:“妈妈,果然像您说的一样,只要我仔细倾听,人们每天都会教我该吃些什么。”

靠着倾听别人的谈话,学习生活的技能,小猫终于成为一只身手敏捷、肌肉强健的大猫。

它后来有了孩子,也是这样教导孩子:“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33.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

小梅吃饭的时候很挑食,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每次做好的饭菜都会浪费不少。妈妈尽量做她爱吃的,可是她也是吃两口就去吃零食了,有时还把饭菜故意倒掉。

小梅妈妈想,现在条件虽然好一些了,但看孩子这样浪费粮食也十分心疼。于是,她利用暑假时间,带着小梅回到乡下奶奶家。

收小麦的时候,妈妈带小梅到地里,天气很热,小梅想回去。妈妈说:“你看,大家都在劳动呢,而我们什么都没做还感觉这么热,叔叔伯伯们多么不容易呀,我们桌上的饭菜都是经过他们这么辛苦劳动得来的,想想你每天浪费的粮食,那都是叔叔伯伯们的劳动成果。”

“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倒饭菜了。”

延伸阅读

从自身做起,教孩子树立节约的生活态度

一日三餐后,某中学饭堂的泔水回收车总是积的满满的。咬了几口的馒头,黄澄澄的半截油条,喝了一半的豆浆,大堆剩饭剩菜。这还只是开始,再看饭后,洗完饭盆后依旧哗哗流淌着的水龙头……

在很多人看来,重提“节约粮食”在当今的社会似乎已经过时。是全社会节粮爱粮的意识都无须再提高了?还是我们的粮食已经富裕到可以不提节约、肆意挥霍的地步?对后者,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对前者,只要留心一下生活的四周就会发现——粮食浪费几乎无处不在;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浪费。

曾经看过一件这样的事情。在某学校3名十五六岁的女高中生嫌炊事员给她们打的米饭不如男生多(在该校食堂,主食是无限量供应的),一次次要求炊事员加饭;当每个人盘中的米饭已经高高地堆成了尖时,为了示威,3个女孩一起得意地将米饭倒在了地上。炊事员见状批评她们浪费,女孩们振振有词:“怎么,我们已经交过伙食费了,浪费也是浪费自己的,你管不着!”

在孩子中间,还有这样的情况时常发生:一条红烧鲤鱼,仅仅吃了1/3,便被扔在桌上;一盘两荤两素的快餐,仅吃了几口米饭和几口素菜,便不吃了;一碗“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牛肉面,仅仅在吃了几口后,便放在了桌上,变成了烟灰缸;四个精致的“小炒”,在被两双筷子简单地拨动以后,便被弃之一边,变成了苍蝇蚊虫的口中之物。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其实,孩子们会这么浪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的责任。有孩子曾经很尖锐地提出,除了那句著名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之外,他没有从父母或是其他渠道得到过有关节约粮食的教育。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在一些人眼中粮食浪费早已司空见惯,没什么大不了。重庆市社科院副研究员李光云算了这样一笔账:以一个学校食堂为例,每天要消耗数百公斤蔬菜和粮食,平均每天回收200公斤潲水,其中1/5都是浪费掉的食物,这样算来一年有上万公斤粮食被浪费掉,是10个人一年的口粮。这仅仅是一个学校食堂,社会上浪费粮食更是惊人。

其实,不光是孩子,社会上浪费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一伙人去餐馆吃饭,酒足饭饱后,一席人相继离去。桌子上还有未动的蒸鱼一整条、药膳鸡汤中还有大半只鸡、点心剩下大半盘……剩下的菜即使再来一席人也够吃,虽然餐馆支持顾客将没吃完的菜打包带走,但许多客人因嫌麻烦宁愿将食物浪费掉。

顾客不把剩下的饭菜带走,有时是为了满足爱面子的虚荣心,有时候是觉得不方便。但总的来说,都是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没有把爱惜粮食的观念渗透到内心。不管怎么说,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希望父母能够从自己做起,以此来教育孩子有正确的生活态度,让孩子学会珍惜粮食、珍惜生活。

教子故事

从富翁到乞丐

从前,在某县城的西门外住着一个姓赵的富翁,人称赵员外。赵员外有钱,也很浪费。就拿吃饭来说,他家有个规矩,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玉液琼浆,只吃一顿,第二顿不准端上桌,得弄新鲜饭菜。赵家的佣人也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吃不完的东西就往灶屋外的阴沟里一倒,谁还稀罕剩菜剩饭。

离赵家五里路远的一座山上有个小庙,庙中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和尚。师徒二人下山化缘路过赵家后院,见白生生的干饭倒在阴沟里觉得很可惜。老和尚叫小和尚从庙里拿来一个箩筐,请赵家佣人将剩饭倒在筐里,晚上再抬回寺院,用水淘洗干净煮一煮或蒸一蒸,也可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