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地震灾后重建与统筹战略相关问题研究
48458600000014

第14章 彭州市运用统筹城乡发展(3)

“5·12”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打乱了彭州工业行进的步伐:1000多家工业企业中,800多家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30余亿元,10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不同程度受损,其中94户规模以上企业的厂房、设备受损严重。

查阅彭州改革开放30年的统计资料,30年前即1978年彭州地区生产总值仅有1753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9116万元,第二产业为4348万元,第三产业为4067万元,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52.0∶24.8∶23.2。可见,改革开放30年前,彭州还是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大县,那时的财政收入仅有1398万元。随着30年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彭州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合理的产业结构,30年后即2007年,彭州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2.8∶45.8∶31.4。但细分彭州产业的内部结构,看不到在工业发展中始终居于支配地位、主体地位的产业,彭州的主导产业究竟是医药还是建材,是食品还是机械加工,各产业在30年中,相互之间此涨彼落,使彭州产业发展缺乏鲜明的特色。

突出石化产业的主导地位。彭州经过五届班子近20年的努力,引进了中国石油四川石化1000万吨炼油、8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重大项目。项目投资近400亿元人民币,建成后销售收入约600亿元,利税120亿元左右。这是四川单项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集能源、资金、技术、效益为一体,具有规模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的现代石化工业的鲜明特征。该项目已于2009年4月20日全面开工,建设期三年,定于2012年全面建成投产,这恰与灾后重建“三年恢复”“五年提升”的目标一致。

待2012年上半年,石化项目全面竣工投产后,彭州工业增加值将呈爆发式增长,若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按过去年度的最高增长计,其增加值分别为328619万元和44200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将剧增至3187688万元,从而使彭州生产总值达到3958309万元的历史新高(未含石化下游产品),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80∶12,这样,工业化比率达到了75%,彭州完全实现了工业化的转型。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彭州成为新兴的以石化为主导产业的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并相互配套的现代工业城市。

按照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成都市打造石化千亿产业的要求,彭州加快了5.6平方千米的南部新城石化基地配套服务区建设;加快了5.3平方千米的石化下游产业区承载能力建设,做好招大引强的准备,着力建设集研发、生产、销售、物流为一体的西南地区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完成了220千伏和500千伏变电站建设,成立了成都石化工业学校,新建了电信、移动、供排水、固体废物填埋场、新居工程和园区高压线路迁改等前期工作;还将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突出以家纺服装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保证石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同时解决大量的就业。家纺服装产业还和石化产业关系密切。为此,彭州着力发展服装和家具产业。彭州服装产业已集中服装企业200多家,正在着力建设以万贯、盛泰和华茂为平台的三个专业服装产业园区。其中濛阳服装产业园占地3500亩,总投资约30亿元,分三期建设,现已建成厂房15万平方米,协议入驻企业近130家;华茂国际服装产业园规划总面积3300亩,分4期滚动开发,一期现已建成107亩的示范园;盛泰服装产业园规划面积3334亩,总投资45亿元,分3期建设,一期145亩已全面开工建设。预计三个服装产业园建成后产值可超过150亿元,利税超过20亿元,可解决就业近20万人。此外,彭州家具企业登记注册的有120家,主要生产、销售中高档实木家具、板式家具、玻璃家具、软体家具、办公桌椅、床垫等,务工人员1.2万余人,年产各类家具33万套,销售额达16亿元。形成了以“双虎”为龙头的,有品牌有规模的生产厂家23家。有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基础,彭州将拥有更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将通过产业发展更高水平地解决民生问题,并为周边作贡献。

7.3.2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随着灾后重建的推进,彭州广大农村的居住、生产、交通条件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居住形态和产业形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为此,彭州市及时调整完善灾后农业产业规划,突出园区化、组织化、链条化,推进农民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同步转变,发展灾后现代农业。

在园区化发展方面,按照“政府规划、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积极实施“大园区、多业主”等投入经营机制,不断推进各类特色园区建设,已建成鹿鸣荷畔、黄村农业科技示范园、蜀水荷乡、猕猴桃产业园、蔬菜博览园5个规模特色园区,国际冷水鱼产业园、山水美地等15个园区在建。投资3500万元推进濛阳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道路、水电管网、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投资1.47亿元对鹿鸣河畔、蔬菜博览园等12个灾后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道路、水利、土地改良等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如磁峰鹿鸣荷畔,引进了置农魔芋、康笑食品、佳和农业、农大高科等企业,规模发展金银花、魔芋、马铃薯、猕猴桃等2000余亩;通济镇黄村科技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核心区1000亩、示范区3000亩、辐射区10万亩。目前,已引进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绿宝菌业有限公司、成都畜联光达养殖有限公司、成都西奥集团、成都艾文博花卉世界有限公司等参与园区建设产业园;猕猴桃示范园依托彭州市弘大市场公司成立了猕猴桃产销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7000余万元,实施科研、观赏、种植、体验、采摘、认购等项目开发,建成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两万亩;红岩镇窝店村“蜀水荷乡”已建成核心示范区300亩,新引进240余个品种的荷花、带动3547户种植近万亩农户种植;濛阳镇彭州蔬菜博览园项目核心区3000亩、示范区10000亩、辐射区10万亩,已建成西部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及储藏保鲜加工配送于一体的博览中心,完成投资5136万元,新建了1.6万平方米智能化育苗工厂及配套设施。

在组织化方面,针对农民集中居住后种养不便的问题,通过政府引导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以“托管”“代养”等方式,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成都市高新区企业与葛仙山文林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共同建设“无公害高新蔬菜托管园”,成都金猪养殖有限公司与丽春镇东风村群众建立了生猪“代养”关系,四川百瑞食品在小鱼洞镇大楠村也开展了兔、鸡等家禽代养服务,推进了农民生产方式适应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探索运作“土地银行”。2008年12月24日,在磁峰镇皇城村成立了彭州市首家“土地银行”,即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是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按照自愿原则组建的从事土地权属存贷经营业务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银行”集中全村土地资源,统一产业规划,统一对外招商引资,统一集体经营,统一收益分配,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有利于实现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农户四方“共赢”的效果。皇城村“土地银行”有346户、1269.8亩土地入社,贷出面积1237.3亩、种植大户76户,涉及产业主要为金银花种植。目前,彭州市正在建设32个统筹城乡综合示范点,积极推广“土地银行”模式,充分利用产改成果,切实加快农业资源的资本化进程,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

在链条化方面,一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占地2000亩、投资20亿元的成都濛阳农产品交易中心于2009年4月全面启动建设,首期项目已投入运营。该中心将建成西部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配套最完善,辐射最广阔的一级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带动发展农贸市场43个,蔬菜批发市场3个。在成都西单商场、家乐福、百盛购物广场及武侯区、高新区、锦江区等建立彭州蔬菜专销点和直销店20个,实现蔬菜“进超市、进社区”。二是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目前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5家,包括萱源农产品有限公司1万吨大蒜冷藏及加工、建稚农业日销售蔬菜近2万千克的“广德源”标准化蔬菜配送中心、四川广乐食品有限公司年储存10万吨无公害蔬菜盐渍池暨年产4万吨无公害蔬菜半成品及深加工系列产品、四川一胜肴(万吨)辣椒加工基地、成都百信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彭州)蔬菜科技博览园等。2009年,全市种植业基地面积达36.6万亩,牲畜饲养量达126万头,禽类饲养量达0.24亿只,获得“三品认证”基地达9.12万亩,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三是加快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结合实际,不断壮大粮油、蔬菜、畜禽、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猕猴桃、冷水鱼、林竹、魔芋、笋用竹等新兴产业。在蔬菜方面,围绕一胜肴、建稚、百信等企业,规模化蔬菜产业基地已达67万亩;围绕绿色药业、塔基等企业,发展中华川芎产业基地达2万亩,围绕宏大企业,建设标准化优质猕猴桃产业基地达2万亩,围绕100万头生猪宰杀线、伟意公司,发展标准化养殖畜禽产业基地达150个,发展涌泉、和谐、日新等冷水鱼产业规模养殖场达10个。

7.3.3提升商贸旅游业档次

彭州市着力实施《彭州市地震灾后商业网点恢复重建规划》,主动吸纳石化基地强辐射,加快三产业配套服务,进一步加快彭州市商贸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一是加快提升老城区商业业态水平。做好天一广场服饰业和泰和广场休闲娱乐业业态的提档升级,全面启动花园路美食文化街打造工程;全面启动天府路市场星级化改造,加快北门综合市场的建设;大力引进大型商贸业和知名餐饮娱乐项目,引进永辉超市进行综合市场改造。二是积极推进新城区商贸业的规划建设。促进沃尔玛公司与彭州置信合作的大型商业卖场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策划包装一批购物中心等项目,尽快对外招商。2009年完成投资2亿元,力争到2010年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

重振旅游产业。以规划、项目、行业管理为抓手,优化景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彭州市加强产业规划,抓紧实施丹景山景区的恢复重建和升级,按照4A景区标准启动“丹景山·三昧水”景区建设,实施好“一街、一景、一会多节”的项目规划,办好国际牡丹花会、田园赏花节等节会。按照西部产业带的发展规划,狠抓项目包装,梳理和提取一批项目,精心做好项目包装和策划,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打造西部旅游产业带。重新启动仙林谷乡项目,重新打造旅游亮点,利用市场化方式建设地震遗址公园、湔江河谷休闲度假区、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区等旅游项目,加快推进上书院遗址打造;利用灾后农房重建成果,发展乡村酒店产业;运用多种途径解决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问题。2009年完成投资3亿元,力争到2010年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36]。

彭州湔江与白鹿河交汇的通济镇汇合处,自然形成了“V”字形河谷——湔江河谷,河水与山体混为一体且植被良好。通过灾后重建,加之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资源,产业、人居、文化、生态四个特色显现了出来,彭州有了新的旅游发展载体。目前,正在编制湔江河谷——东方莱茵河谷的项目相关规划,做好招商策划和项目包装,着手启动河谷东岸旅游通道(中线)、河谷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恢复、小型水利工程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二期建设,推进“仙林谷乡”“乡村旅游酒店产业”等起步项目建设。该项目有望成为整个汶川灾后重建的亮点之一。

7.4深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促进农村生产要素资本化,建立健全“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彭州开展了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和承包地实测工作基本完成,共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12.4万户,房屋所有权证12.2万户,林权证5.1万户;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已流转承包地2650亩、林地2.88万亩,向6176户受灾农户发放灾后住房重建担保贷款2.4亿元;还建立了耕保机制,从而调动农民积极性;设立了耕地保护基金,为承担耕地保护义务的农户提供养老保险补贴来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