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溢出一世风光(课外雅致生活)
48431900000057

第57章 食器

一、鎏金翼兽纹六曲银盘

高1.4厘米,口径15.3厘米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盘为六曲葵花形,折沿,浅腹平底。盘心处贴焊一只鼓翼扬尾、偶蹄双足的独角异兽形象,尾、翼等处还用阴线錾(zàn,在金石上雕刻)刻出细部,显得细腻生动。银盘经抛光处理,呈色灰白,光亮如新,中心部位的纹饰经鎏金(liú,鎏金是我国特有的镀金方法,把溶解在水银里的金子用刷子涂在器物表面作装饰,所鎏的金层持久不退)处理后,金光灿灿,充满神异色彩。

二、凤鸟纹六曲银盘

高1.5厘米,口径16.3厘米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窄平折沿,浅腹平底,盘呈六曲状。锤击成型,纹饰涂金,并以模在盘心冲出振翅欲飞的凤鸟。金色的凤鸟配以银色的盘底,黄白相辉,造型简洁突出。三、鎏金龟纹桃形银盘唐高0.9厘米,口径12.3厘米,重146.5克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银盘为桃形,窄平折沿,浅腹平底,盘心处贴焊一模压出的龟纹。经抛光处理后的银盘铮亮耀眼,加之鎏金的龟纹金光灿灿,显得神异而高贵。四、六瓣凸花银盘唐高1厘米,口径15.5厘米1972年西安市南郊曲江池村出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宽沿平底六瓣形,锤击成型,模冲花纹,盘心为一朵五瓣形团花,外绕一株阔叶折枝花。纹饰涂金。下有三足,已失。唐时的花鸟绘画已有相当的发展,加之花鸟题材在工艺装饰中又占有重要位置,从而使这一类的工艺制品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五、“敬晦进”折枝团花纹银碟唐高3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1厘米1958年春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碟呈五曲莲瓣形。浅腹、圈足,装饰面则采用唐代晚期金银器流行的五等分法。盘心有一朵由四朵小簇花组成的团花,花心有一凤鸟,使团显得丰满并具有立体感。内腹壁采用散点装饰法錾刻五簇小宝相花,花纹明朗,节奏感强。口沿饰仰莲瓣纹一周,外底刻方格纹并錾有“盐铁使臣敬晦进十二”九字。

六、“李勉奉进”双鱼纹银盘

径17厘米,高1.2厘米,边宽2厘米

1975年西北工业大学出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双鱼蔓草纹银盘,平底,口沿微敞。银盘完整无缺,盘体以鱼纹为中心,分内外两圈,以对称的蔓草组成装饰团花图案。盘心双鱼体上用金叶镶嵌而成134片金光闪闪的鱼鳞,运用错金法使金色的团花映衬在银白色錾小点底纹上,交相辉映,灿烂夺目。盘底刻有“李勉奉进”的字样。七、鸿雁折枝花纹银盘唐高3厘米,直径24厘米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出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侈口,圆底,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盘内底中心饰以阔叶折枝花与鸿雁,盘壁散点装饰阔叶折枝团花六株,口沿为椭圆形朵云纹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盘底刻划有“一十一两二分”字样。其纹饰贴金,在大面积的银色器皿上,发射着耀眼的金色光芒,显示出唐代文化艺术所追求的富丽华美的风格。八、鎏金双鸿纹银碗唐口径22厘米,高5.5厘米1980年西安市火车站出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花口四瓣,敞口,在四个缺口下各有一条出筋,将碗腹分为四部分。内口沿饰一周花瓣纹,内底布满纹饰,其外围施一周花瓣纹,内设串枝花。中心为一对鸿雁慢步行走,前雁低首振翅,后雁回首,尾巴上下摇曳,嬉戏游玩,寓意富贵吉祥,幸福谐和。碗外底刻有錾文,一行三字“臣康进”。说明此银碗为名康的贡品。十、鸿雁纹“宣徽酒坊”银碗唐高5.8厘米,口径14厘米,腹深4.2厘米,重313克1958年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锤击成型,花纹平錾,通身鱼子纹地,内底一只鸿雁展动飞翔于花丛中,羽翅、尾毛皆刻划细致。内腹壁饰三层花瓣纹,由小至大,交错配置。外腹部则为内腹部纹饰的反饰。口沿内外均有一圈连珠纹。这件银碗虽然属于晚唐制品,但在形制上仍可看出它接受了古代粟特银器的影响。公元6世纪粟特银器中的碗类器体多分曲或作花瓣形,并以锤鍱(yè,锤鍱,先锤打金块,使之延伸展开成片状,将片状金属放置于模具之中打成各种器型。一般隐起的器物和纹饰图案,都是用锤鍱法加工而成的)技法使之凹凸起伏,颇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