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溢出一世风光(课外雅致生活)
48431900000025

第25章 鎏金龙凤纹银盘

银盘直口,平沿,折腹,盘底向内微凹。纹饰錾刻,皆鎏金,内底饰三条盘龙,其外阴刻四道弦纹,龙体蜿蜒盘曲,有足,上部作侧立形,龙首后扬,嘴大张,几乎成一百八十度;下半部似蟠坐状,相互卷曲缠绕。盘腹饰六组龙凤纹,形象夸张变形,构图复杂精妙。直口及平沿处亦饰变体龙凤纹,形象更为抽象简略,只有眼部较为具体,可以辩识。口沿背面刻“三十三年左工□名吉七重六斤十二两廿一铢奇千三百廿二釿□□六斤十三两二斗名东”铭文。

该盘造型考究,制作精美。纹样布局独具匠心,以盘底开始,向盘腹、直口及折沿展开,装饰面依次减小,纹样也渐趋抽象,使盘底的主纹成为视觉的中心,重点突出,节奏分明。纹饰錾刻精细,线条均匀流畅,仅纹样部分鎏金,地为银色,黄白相映,极富装饰感。这种装饰方法,在后来的唐代颇为流行,唐人称之为“金花银器”,此盘可视为唐代“金花银器”的先声。

这件银盘以龙纹作为主纹,可能与战国秦汉时期的阴阳五行学说有关。当时的人认为朝代的更替都是由上天以五行金、火、水、土、木相克的顺序安排的,在五行中占有一德的人可以做天子,上天也会降下相应的符应,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显然有些荒谬,但当时的人却信之不疑。后来秦代周而立,周为火德,照五行说的规则,秦应据水德,但却迟迟没有符应降临,于是就有人对秦始皇说,以前秦文公曾猎获一条黑龙,说明秦得天下的符应早在五百年前就已出现,这种说法自然很合始皇帝的需要,因此龙的形象在秦代也许有着这种特殊的含义。该盘铭文中有“三十三年”字样,据专家考证当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这一年正是秦始皇修长城的那一年,也是秦始皇焚书的前一年。这件银盘出土于西汉初年的齐王陪葬坑,可能银盘在秦亡后辗转流入齐王手中,而齐王对它显然喜爱有加,并以之陪葬,这才使得这件精美的银盘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得以重见天日。

秦代历史很短,流传下来的器物极少,此盘刻有铭文,是目前可以确定为秦代的惟一银质器皿,十分珍贵。

龙是中国传统纹样之一,早在原始社会的红山文化中就已出现了它的形象,在商周青铜器的纹样中也屡有发现,银器上出现龙纹,这是较早的一件。龙纹代表帝王权威的含义为人们所熟知,但龙作为皇帝的专用纹样却是较晚的情况。在上古时期,龙纹的运用还较为自由,龙的形象也不很确定,与明清时典型的双角五爪龙区别很大,两者对比极易分辨其年代早晚。

当金银器需要清洁时,用肥皂水和软毛刷是最简便的方法,但切记不要使用含有研磨料的牙膏进行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