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2~15岁儿童家长手册
48235000000008

第8章 促进12~15岁儿童心理人格发展健康

青春期的孩子们还会面临很多其他的压力,这些压力会导致他们情绪不稳定,时而脆弱,时而强悍,时而焦虑。青少年们常常会担心自己的学业不好,会担心没有朋友喜欢自己,会担心自己的表现不能为外人所接受,会担心自己跟不上别人的步伐……这些担心会让孩子们感到孤独和无助,他们需要一个可以倾听自己、理解自己、为自己做出正确引导的成年人在自己身边陪伴。

一、初中生的自我认知和性格培养

1.重新认识自我,向独立迈进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再是以前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家伙了,脑子里常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我是谁?我是标准的男孩或女孩吗?我如何才能独立?当孩子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就真正长大了。

我是谁

青少年开始深度思考自己到底是谁:父母教给我的价值观适合我吗?我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我该如何获得属于自己的价值观?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思考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身份变了,在家里是父母的乖孩子,在学校或公共场所要成为懂事、成熟的公众人物,在朋友面前又要表现出自己的另一面。这些都让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角色的转换也常常让孩子感到迷茫,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父母应当了解这些,应当知道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表现,你每天所看到的只是孩子的一个侧面,并不是他的全部。比如,你在大街上看到孩子和他的朋友,你和他们打招呼,也许会发现孩子变得很扭捏,很不希望父母介入自己的朋友圈。所以,在时机没有成熟之前,父母不要把家庭圈子和孩子的朋友圈子联系在一起,这样能让孩子更自在。

我是标准的男孩或女孩吗

虽然孩子从3岁起就知道男女有别,也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才会开始考虑如何展现自己男性的气概或女性的妩媚。衣着打扮、处事方法、说话方式、兴趣爱好等都是孩子彰显性别魅力的方法。当孩子与自己的自我意识相协调以后,他们的性别身份就确定了。

我如何才能独立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最大的愿望就是独立。你会发现自己12岁的孩子想要一个人去看电影、去公园玩、去上补习班等,因为他觉得自己能够独自做这些事了。所以,父母也要对孩子适时放手,让孩子尝试独自去做他能做的事情。比如,每个月给孩子一笔固定的零用钱,让孩子自己管理:可以在一两个星期就把钱花完;也可以每个星期按计划花钱,不允许自己超支;也可以把每月的零花钱攒下一部分,攒够一大笔钱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孩子学会管理属于自己的财物的时候,他就能够独立了,那些随时从父母的口袋里掏钱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独立。

上面这三个问题是青少年需要弄清楚的问题,除此以外,青春期的孩子们还会面临很多其他的压力,这些压力会导致他们情绪不稳定,时而脆弱,时而强悍,时而焦虑。青少年们常常会担心自己的学业不好,会担心没有朋友喜欢自己,会担心自己的表现不能为外人所接受,会担心自己跟不上别人的步伐……这些担心会让孩子们感到孤独和无助,他们需要一个可以倾听自己、理解自己、为自己做出正确引导的成年人在自己身边陪伴。如果孩子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学识渊博、理解自己的成年人的话,他们就会崇拜那个人,按照那个人的建议成长、发展。所以,父母应当努力去做那个为孩子指引方向的提灯人,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2.身体认知与自尊

13岁的丽丽刚上初一,妈妈发现她最近越来越爱“臭美”了,出门前要对着镜子左照右照,时常拿出梳子来梳梳头发,穿校服时总要摸摸这儿弄弄那儿地想把衣服穿出花样来……妈妈很担心,丽丽怎么变得这么爱打扮了?这样下去会不会耽误学习啊?可是丽丽并不理会妈妈的焦急心情,依旧每天很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

在第二篇中我们讲到,更加重视外部形象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当青春期变化来临的时候,青少年就会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而他们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度来自于别人的眼光和态度,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同伴的一句“你的头发那么梳会更好看”而改变自己的发型。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的满意度与别人对他们如何反应有很大关系。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包括别人的态度,他们对这些态度的认知,以及别人对他们自身某一特质的吸引力程度的评价。青少年的身体认知来自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并且总是与同龄人做比较。虽然同伴所给出的意见并不一定都正确,但对于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获得同伴的认可是孩子自尊、自信的来源。

在青春期早期,身体的变化对青少年的自我感觉影响很大。青少年的自我认识与他们的体型紧密相连,男女两性都是如此,因此他们的自我认知常常会被歪曲。通过青少年对自己体貌特征的满意度能粗略地预测他们的自尊水平,尤其是女孩。

两性相比,男孩比女孩有更为积极的身体认知。女孩会倾向于挑剔自己的外貌,认为自己比实际上要胖,并且想要变得再瘦一些。男孩则更满意于他们的外表。女孩过高估计自己体重的趋势在青春期中期之后开始减弱,然而,她们对自己身体的不满意程度却在青春期后期持续上升。

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爱和别人比较并关注自己的外貌、体型的时候,别急着阻止他,而要引导他正确对待自己身体的变化,并让他明白内在的心灵塑造要比外表的修饰更重要。

3.自尊还是他尊:一个容易造成错觉的概念

每一位父母都知道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只是该如何培养呢?各种育儿书籍、专家言论中都会罗列出各种培养孩子自尊的方法,只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尊吗?也许被称为“他尊”更合适。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孩子今天表现好,就给他一张贴画、一块蛋糕或一个新玩具做奖励,这种激励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不要让孩子以为他的自尊来自于别人的评价。如果孩子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他们就会变得想要讨好大人,根据别人的脸色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前一天做得好时会觉得自己很伟大,第二天犯了个错误听到别人的批评就变得萎靡不振,这就是“他尊”,而不是“自尊”。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学不会自我评价和内省,他们就没有真正的自尊。所以,我们在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时不要忘了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使孩子懂得做自我评价时既要参考社会的评价标准,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评价。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行为,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伴随相应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内省的过程。

大人们应当为孩子提供大量的在家里、学校和社区参加活动的机会,特别是一些能够让孩子做出贡献的事情,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别人需要,这样孩子才能拥有“自尊”。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大人要允许孩子犯错,并在错误中进行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将使孩子受益无穷。

让孩子拥有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并学会自我评价和内省,这样孩子才能够拥有真正的自尊。

4.自信是怎样产生的

自信来源于什么?爱和尊重。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懂得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运用“赏识教育”了,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尊重,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这些都是孩子拥有自信的源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想要一直保持自信,那么就需要不断得到别人的肯定、关爱和尊重。能够得到父母和老师更多表扬和肯定的孩子,就会更加有自信。当然,也不是说就不能批评孩子,而是要注意批评的方法。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你可以这样批评:“你平时做得都挺好的呀,这次怎么回事?”也可以这样批评:“这就是你不努力的结果。”两种批评的意思是相同的,可第一种说法把“批评”和“肯定”结合在一起,更易于让孩子接受,也不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很多愿意使用激将法的家长认为,让孩子明白他自己有多糟糕就会激励孩子奋发向上。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获得过多负面信息的孩子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因为他的自信心都被磨没了,自然也就不可能再发挥自己的潜质变得更出色了。对于那些不是特别优秀的孩子来说,他不具备十足的自我肯定的能力,因而更需要通过别人的肯定来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使自己处于最佳状态。如果孩子可以获得机会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并获得父母和老师的肯定,那么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能力就会得到巩固。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上会发生很大变化,很多以前很自信的孩子在这个时期会变得情绪低落、缺乏自信。青少年常常会这样想:“我真的像父母说的那样棒吗?我的同学会喜欢我这个样子吗?朋友们会喜欢我吗?”孩子会这样想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在青春期发生了变化,因而他们需要经历一个重新认同身份的过程。比如已经发育的女孩们,常常会含胸低头以掩盖隆起的胸部,高个子的女孩总会往人群后面躲以免太“招摇”,有了月经初潮的女孩更会觉得紧张、焦虑……青春期的变化会让孩子感到茫然,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变化是好还是坏,特别是对于早熟和晚熟的孩子来说,这种压力就更明显了。

因此这个时期更需要父母对孩子表示肯定,告诉他们青春期的变化是正常的,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引导,让他们知道美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态呈现出来。当然,父母也要和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喜欢什么、想什么。也许孩子的想法很不切实际,但不要否定孩子的想法,因为每个人都想要追求完美,但要求过高会让孩子失去信心。所以父母要为孩子指引方向,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走出不自信的阴影。当孩子学会自己调整心态、经历过磨砺之后,他们就学会了自我肯定,从而就会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信。

5.过度的自我意识

薇薇妈妈最近有些苦恼,女儿薇薇上初中了,课业比上小学时更紧张了,她应当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才对,可是她最近总是想些不着边的问题:“我梳马尾真的好看吗?”“这条裙子适合我吗?”“她愿意和我做朋友吗?”等等。每天都在这些问题上花太多心思,还能用心学习吗?这让薇薇妈妈非常着急。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特别是12~14岁这段时间,孩子的自我意识最强烈,总是会担心自己不被别人接受,因而与人交往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得比较羞怯。这种状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消失。

过度自我意识和对异性产生好感是青春期的两个明显的心理特征,会让孩子更加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正因为青春期时身体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而这个期间孩子会把自己的身体和外表当做一个重要的问题进行研究。青少年会变得非常热衷于研究自己和别人的身体及外貌,因为他们认为外貌、身体形象会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人的喜爱。比如,漂亮的女孩子或健硕的男孩子都会更吸引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更容易受到其他人的称赞、羡慕和喜爱。

正因为如此,青少年才会格外关心自己的体型、体态、外貌等问题。脸上的青春痘、体重过轻或过重、体型是否优美都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形象,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

女孩更容易陷入这个问题,但是过度把自己的体貌特征作为女性角色的中心特征的话,反而有可能会出现社会适应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自己身体形象有负面的不满态度,饮食偏差如暴食狂吐症或厌食症,自我意识过高,自尊心、自信心受损,不愿意与人交往等。越是漂亮的女孩越容易出现这些问题,相貌平凡的女孩反倒更容易适应社会。不论怎样,父母都应当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关卡。

6.自信心的建立会先从外在自我评价开始

对于幼儿来说,一般不会在意自己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如果妈妈给自己穿了一件比较复杂的衣服,说不定还会反抗一下。可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开始在意这些了。他们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太胖了,自己的身材是不是匀称、协调,自己的模样够不够漂亮、帅不帅,自己的衣服能不能吸引人,自己的发型是不是时髦……如果这些外在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的话,就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或者会非常厌恶自己,进而产生绝望,甚至做出危及生命的举动。

如何才能让孩子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自己的身材、外貌上呢?应告诉孩子:内心的强大要比外在的完美更重要。拥有优秀的品格、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个性、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有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身教要比言教更有效。真的,孩子们是会观察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外表的。如果你就是一个没完没了打扮自己、时刻关注自己的外表、经常评论别人的外表的人的话,那么你的孩子也会和你一样,只注重外表美不美而不关心内在的人格培养。如果孩子发现你虽然外表、体型有缺陷,但是凭借高尚的品格、超凡的人格魅力、不俗的个人能力依然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会学着做一个和你一样的人。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求孩子一点都不注意外表,衣着得体大方、仪容整洁还是必要的。有些外形问题,如肥胖、脸部斑块等可以通过科学、正规的方法解决,还可以教孩子一些穿衣技巧以遮盖自己体型的不足之处。但是,一定要告诫孩子,一个真正有魅力的人应该是内外兼修的人,作为一个刚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应当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和提高个人修养上,而不是毫无节制地追求外表美。

7.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

一个自尊、自信的孩子才能努力向目标迈进,追求自我理想,并最终取得成功。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和内省,能够让他们获得真正的自尊、自信。爸爸妈妈的做法会决定孩子能否学会自我评价和内省。试着用下面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孩子吧:

时常对孩子进行真诚的赞美。

让孩子远离负面的自我评价,特别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更要引导其进行正面的自我评价。

经常对孩子说“请”、“谢谢”,孩子也会学着对别人这样说。

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共度一段愉快时光。

让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棋类游戏是让孩子学习独立做决定的好方法。

让孩子学会游泳,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恐惧,这对孩子的发展非常有益。

让孩子学会在别人的贬低下依然能够坚持自己,不会萎靡不振,这样他就能获得自尊和自信。

谈话中别忘了时常问孩子“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呢”、“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样能让孩子感到被尊重,也能学会独立思考。

为孩子准备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奖状的空间。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选择和结交朋友。

和孩子一起制定日常规则和生活作息时间。

教孩子学会基本的急救方法,以备不时之需。

尽可能详细、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

遵守和孩子定下的诺言。

让孩子学习一些基本的烹饪技巧。

让孩子学会赞美别人。

经常让孩子参加团体活动。

有勇气、积极、自尊和自信的孩子才敢于问问题,所以要鼓励孩子问问题。

告诉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校的家长会一定要按时参加。

教会孩子面对拒绝的方法。

让孩子学会“给予”,这是一种表达爱与关怀的方法。

允许和鼓励孩子结交可以信任的大朋友,哥哥姐姐、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都可以。

不要在孩子面前随便批评别人。

让孩子学会面对失败的方法。

和孩子一起尝试新鲜事物。

让孩子为自己犯的错或闯的祸善后。

和孩子一起分享你的希望、计划、心愿等。

适当的时候和孩子谈谈“性”。

告诉孩子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对孩子的新发现表示欣赏和重视。

让孩子养一个他自己喜欢的宠物。

要勇于对孩子认错,说“对不起”。

时常给孩子一些意外的惊喜。

经常给孩子一个拥抱,并告诉他“我爱你”。

8.培养快乐的阳光小孩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健康。什么样的人才会快乐呢?积极向上、有目标、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的人更容易获得快乐。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呢?下面的一些方法可以供爸爸妈妈参考。

生活要有规律,同时也要允许适当的随性

孩子的生活要有规律,但不能太有规则,拥有一些可以随性玩耍的时间对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更有益。现在的孩子被家长管得太严,生活被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填得满满的,很少有自己做主自由玩耍的时间。给他们一些自主的空间与时间会令他们更高兴。

教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自私的人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只有那些懂得关心别人、愿意无私为别人付出的人才能得到快乐。告诉孩子要关心那些有困难的人;带孩子一起去慈善团体捐款捐物,帮助那些孤儿、老人;让孩子帮着做家务……不论孩子多大,他都能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和孩子一起参加运动

运动能带给人快乐,经常运动也能养成孩子不怕困难、开朗、乐观的态度。打球、游泳、慢跑、骑车、跳绳等都是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的运动,多运动的孩子身体好,而身体健康的孩子才有可能快乐。

有快乐,有默契

经常和孩子一起讲笑话、编唱一些好笑的歌曲或是玩一些开心的游戏,让孩子和你一起开怀大笑。经常陪孩子做一些可以逗趣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寻找高兴的事,孩子自然就会变得快乐了。

有创意的赞美会让孩子变得快乐

经常听到赞美的人,心情会很好,自然就会变得快乐了。不过赞美也要有创意,不要总是说“你真棒”、“做得很好”等,可以赞美得具体一些,如“你今天主动帮李奶奶把东西拎上楼,李奶奶夸你懂事呢”、“你把自己爱吃的蛋卷给了妹妹,妈妈很高兴你能谦让妹妹”、“你今天主动帮妈妈收拾了碗筷,真是长大了”等。最好不要用金钱或玩具等奖励孩子,要让孩子体会到完成一件事能带给自己快乐和满足感,不要让孩子养成追求物质奖励的习惯。

为孩子提供健康的饮食

低脂、低糖、新鲜、营养均衡的食物都是健康的,健康的饮食不仅能让孩子身体健康,还能使孩子的情绪稳定,这样,孩子快乐的时候就会比较多了。

激发孩子内在的艺术天分

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跳舞等活动,提高孩子的内在艺术修养,能让孩子心态平和,找到正确的发泄情绪的方法。有一两项才艺在身的孩子,也会比较有自信,自然就会快乐得多了。

耐心听孩子说话

做家长的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时时事事都要唠叨孩子,可是却很少有耐心听孩子说说话。给孩子点时间吧,听听他们想说什么,用心倾听孩子说话会让他们心情放松、变得快乐,临睡前、上下学的路上都是听孩子说话的最佳时间。

不要事事都苛求完美

如果你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请适当放松一下,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或管得过严。比如,孩子帮忙擦完桌子,不要觉得不干净而自己再擦一遍,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不开心;要放手让孩子去做,而不是忙着插手阻止。总之,只要没有危险,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尽量少管一些,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决定的机会,这样孩子就会更快乐了。

家长自己要有良好的生活态度

初中生的家长们大多正处于个人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生活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和性格。各位家长要意识到,现在正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大变革时期,各种机会是最多的,各种社会新老问题的交锋也是最激烈的,人性各种层面的展示也是最丰富的。身在职场的父母们,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为孩子展示出宽容、睿智、豁达、乐观的精神状态,将对自己的发展和孩子的未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初中生的情绪情感

1.预防情绪冲动的建议

伴随着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青春期的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和体会到更多细腻复杂的感情了。但是,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调控突然增多的情绪体验,容易偏激,常犯忽冷忽热的毛病,他们的行为常常受情绪的主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少年容易冲动。

作为家长,作为成年人,我们要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当发现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要保持冷静,尽力做到心平气和;或者暂把问题放一放,待双方冷静下来再进行讨论。不能因为孩子提高了嗓门,你就开始跟他比声音大小。孩子情绪失控必然会影响其行为,所以也请家长给予宽容,不要“以暴制暴”,因为“以暴制暴”的做法无形中也使孩子学会了错误的应对方式,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耐心,一个理性的少年必将站在你的面前。

转变观念,把孩子当成大人

当孩子事事都与你对着干时,你就应该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过去的简单说教已不适用了。这时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把自己与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了。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喜好和独立的人格,当你希望他按照你的愿望去做事时,应询问他的看法,考虑他的感受。

尊重隐私,与他们成为朋友

到了青春期,由于性发育渐渐成熟,孩子开始关注异性,有时会给异性写个字条、发个短信甚至与异性相约放学时结伴而行。对此家长大可不必惊慌。只要孩子按时上学放学、认真完成作业、成绩没有下滑,就不必兴师问罪。

引导孩子参加体育运动

在孩子学习劳累之时、情绪烦躁之日,让他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可使他的负面情绪有个释放的出口,同时还可以增强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

孩子发怒时,让他把话说完

有许多家长在孩子发怒时,火气比孩子还要大,以为这样可以维护做家长的权威,殊不知这样做会使孩子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孩子的不快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家长应静静地倾听孩子的诉说,让孩子把话说完,因为说完之后他的情绪就发泄了一半,这时家长再从孩子的角度为他分析他的做法的对与错,效果会更好。

2.当孩子因情绪冲动而出问题的时候

当孩子因为自己的冲动在学校受到挫折和批评的时候,家长要支持和帮助孩子。如何支持和帮助呢?家长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和孩子站一队

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与其感同身受才能体现你对他的理解和关心。

重在分析事件本身

比如,孩子和同学打架被老师批评,拉着脸回家了。我们需要问的问题有:今天过得怎么样?愿不愿意讲讲遇到的问题?需要父母帮助出主意吗?家长在孩子遇到问题或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积极肯定他对事件的看法、他的感受,并且肯定他的行为中的可理解之处。

引导多角度思考

比如对于打架事件,引导孩子考虑老师会怎么想、被打同学的感受。

冷处理

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就先放一放,家长也要学会冷处理,观察孩子近期的情绪、行为、反应,不要火上浇油。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相信成长的力量。

3.恐惧:是真实的还是想象出来的

恐惧是对真正的或可感知到的威胁做出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恐惧对人类生存有着积极意义,可以使人做好应对准备,避免或减少伤害。因认知水平不高,对环境理解程度不够,孩子会对一些成人看来危险程度小甚至没有危险的物体、环境表现出恐惧。此类恐惧的程度都比较轻微,与孩子的年龄阶段相对应,其内容、强度取决于孩子的认识水平、经验,正常情况下持续的时间短暂,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消失。

各位家长可曾想过孩子最怕什么吗?对这个问题家长不该疏忽,否则就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或意想不到的伤害!

青春期的少年开始懂得很多事了,他们的害怕常以孤独、忧郁为表现形式。青春期的少年主要会对人际关系、外貌、身材、学校、政治事件、未来、动物、超自然现象、自然灾难、安全等方面产生恐惧。当他们看见老人死去,会联想到父母和自己有一天也会死去,从而产生对死亡的恐惧,甚至会在夜晚伤心哭泣。父母要抽空给孩子讲解生命的规律、人生价值和怎样正确对待生离死别,以利于孩子树立积极、坦然的人生观,克服消极、悲观的心理。有时,忧郁会在学校内蔓延,许多孩子都忧郁成疾,如头昏乏力、头痛、神经性胃痉挛等。精神忧郁的诱因很多:例如,孩子唯恐成绩不好,不能实现父母和教师的深切期望;又如,父母为了让孩子抓紧学习,不允许他和其他孩子来往;再如,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离异或不走正道而苦恼,提心吊胆,又羞于启齿。这些都有可能引发孩子精神忧郁。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恐惧与年龄阶段基本对应,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持续的时间不长,强度不是特别大,就不需要特别担心。家长担心孩子因为害怕“无须害怕”的事物而变成“胆小鬼”是没有道理的。若采取不适当的处理办法,如强制孩子面对,就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事实上,家长对此的态度应是坦然的,无须否定孩子的恐惧体验。即使家长用各种方法说服孩子“不必害怕”,孩子对恐惧对象的恐惧感仍然是存在的。不容忽视的是,孩子可能因自己怀着恐惧感而产生挫败感,尤其是因此受到消极评价时。家长最好的做法是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感到恐惧的事物,甚至可以告诉他,家长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恐惧的是什么,现在因为了解当初的恐惧对象而不再感到恐惧。

家长可以通过做游戏使孩子放松下来,逐渐接近其恐惧对象,哪怕每次接近1厘米也是好的。孩子的恐惧多半源于恐惧对象会对其身体造成伤害的观念,当他发现恐惧对象不会对他构成伤害时,会通过体验—接近—体验的反复活动而改变他的认知,直至消除恐惧。

例如,孩子不吃黑色的东西,可能是源于他担心黑色的东西是变质的、不好的,家长可以给他准备一些黑色的食品让他品尝,从孩子最喜欢的饼干(选择奥利奥饼干、黑巧克力饼等)开始。他在尝试的过程中能够逐渐体验到并不是所有黑色的食物都是不好的,所以这种恐惧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家长可以做好后续的记录工作。)

恐惧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对事物的恐惧意味着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深刻地观察、了解事物。当孩子消除对该事物的恐惧时,也正是孩子了解、掌握它的时候。

4.社交恐惧症

在青春期,有的孩子会患上社交恐惧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性格内向的孩子小时候往往被大人夸奖为老实听话,而那些爱说话、不认生的女孩有时反而会被斥责为没有女孩样儿。部分性格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更加惧怕与人交往,严重的还会发展成社交恐惧症。还有些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好也是需要注意的因素。父母的过度保护或是不断指责,都容易使那些自身性格上有缺陷的孩子自我评价降低,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孩子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而是整天生活在父母的指责中,这对青春期的孩子十分不利。

青少年如果患有社交恐惧症,面对不熟悉的人讲话、在众人注视下运动、与异性交往时,往往会出现显著的、持续存在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将面临窘境或耻辱;一旦暴露于类似环境中,总感到紧张、焦虑,明知不必如此却又无法消除。社交恐惧症患者对所恐惧的环境一般采取回避态度,即使坚持面对也十分痛苦,经常会出现预期性焦虑及多汗、面红耳赤、胃肠道疾病等躯体症状。

预防青春期少年患社交恐惧症,家长应及早干预。家长应多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或社区的团体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5.愤怒:突然爆发的火气

青春期孩子长高了,像大人了,但是思考问题却不成熟,容易发怒。愤怒是一种很强烈的情感,愤怒的人几乎不可能用正常的逻辑和其他人交流。青春期孩子经常发怒,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愤怒会突然爆发,也会很快过去,所以没有必要过分担忧。

青春期孩子的确会给父母增添很多“麻烦”,尤其是动不动就发脾气,让父母很头疼。这是不是青春期孩子在无理取闹呢?当然不是,任何一种情绪表现的背后都有原因。青春期孩子会对父母、朋友、老师等表现出愤怒,一定也有着他的理由,例如父母不尊重他、朋友“背叛”他、老师误会他等。

因此,父母们不要总说青春期的男孩为什么火气那么大、脾气那么暴,要学会通过孩子“愤怒”的表面现象去挖掘出他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有时孩子在外不能发泄自己的情感,就下意识地找一个他认为肯定会原谅他的人发泄——往往是他最亲近、最爱他的那个人。

通常情况下,孩子的愤怒情绪对父母表现得比较多,究其原因是父母们忽视了对青春期孩子们的尊重。青春期孩子自以为长大了,不想让父母管束太多,但很多父母依旧习惯性地把他们当小孩子看,擅自为他们做一切决定,凡事都帮他们打点好,结果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的青春期孩子只有通过发脾气来宣泄自己心中的愤怒。

6.如何平息青春期孩子的怒火

家长要多给青春期孩子一些自由和权力,让他们变得真正阳光起来。面对愤怒的孩子,家长可以参考以下方法应对:

尊重和保护青春期孩子的“秘密”

父母们总以为男孩的脸皮要比女孩厚,平时大大咧咧,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尊重。其实不然,青春期男孩比女孩更需要父母尊重他们的隐私和秘密。如果父母选择公开或者嘲笑他们的隐私,那么他们通常不会像女孩那样哭哭啼啼或表示沉默,而是选择爆发性行为,如愤怒地大吼、冲动地离家出走甚至采取更激烈的方式。

父母学会保护和尊重青春期孩子的隐私,反而更容易让他们心平气和地说出心底的秘密。因此,不要以为你是孩子的父母就可以任意撕开他的信件、撬开他的抽屉,不经允许地踏进他的“秘密花园”,这只会引起他的反感和叛逆。很多时候,尊重孩子的隐私、保护孩子的“秘密”会让你和孩子更亲密。同时,孩子在被尊重的前提下,也会给予父母同样的尊重和理解,自然就不会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了。

把孩子当成平等的成人看待

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尊重,他们希望父母把自己当成已经懂得很多事的成人看待,让他们有足够的自由和权力可以支配学习、生活、交友等,而不是一个只会听从父母指挥的玩偶。家长应给孩子足够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不要擅自做主孩子的事情,但应给予他适当的引导。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他们心里很清楚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而他们需要的就是一个“提灯人”把他们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作为父母的你们,就是这个“提灯人”。

所以,家长要给予青春期孩子应有的尊重、理解和支持,把他当成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人,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给他提供正确的建议。

7.羡慕:从仰之弥高到平静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会有这样的思想:看见身边的同学、朋友长得比自己高、比自己漂亮、比自己成绩好,心中都会有种不安、羡慕甚至嫉妒的情绪。青少年都在自己不熟悉但与其相关的领域倾向于不自信,所以容易羡慕别人,但当他对这个领域相当熟悉了,羡慕的情绪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静。

用身边的例子可以很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假如你懂一些基本的电脑维护知识,会重装电脑程序,但也仅此而已,你会觉得自己的电脑水平很高吗?不会,至多觉得一般。但在对电脑操作维护并不熟悉的人看来,你的电脑技术就很强,他会因此而羡慕你。同样,你无法想象一个计算机高级工程师会因为你懂得一些基本维护知识而羡慕你,他会觉得你仅是个初学者。那么,你的电脑水平到底怎么样呢?其实以各自主观经验的标准来说,大家的判断都没有错。

所以,羡慕或许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有人因为对别人的羡慕而放弃了对自己的自信和追求,那就是愚蠢的。羡慕只是因为我们希望涉及某领域,但不熟悉而已。所以重要的只是去熟悉、去掌握,这和自己的最终能力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你愿意去试、去熟悉,那或许羡慕的情绪很快会消失。而如果以为自己的不熟悉就是自己的无能,放弃了努力,那最后可能真的验证了自己的无能。

家长可以告诉青春期的孩子: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没有人能代替你自己,不论是你羡慕别人还是别人羡慕你,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如果孩子羡慕别人,家长要帮助他认清羡慕的是他人拥有的物质还是物质所代表的意义——他人的社会地位、人格品质、个性等。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是否对他的成长有促进作用,然后再探讨如何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

8.嫉妒:是上进心还是嫉妒心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喜欢与他人做比较,但当发现自己在才能、体貌或家庭条件等方面不如别人时,就会产生一种羡慕、崇拜、奋力追赶的心情,这是上进心的表现。但有时也会产生羞愧、消沉、怨恨等不愉快的情绪,这就是人的嫉妒心理。一些孩子看到有的同学成绩超过了自己,心里便觉得很不舒服;当看到自己的朋友与其他同学来往密切时,便会生气、怨恨;当听到别的同学获得老师的赞扬、称许时,心中便会愤愤不平,这些表现出来的就是嫉妒心理。

这是因为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还认识不足,遇上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时就会感到不安。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从小的成长环境中习惯了一直都是别人的关注点和中心,一旦因为他人的优秀而使自己失去了这种被关注的心理感觉,一种酸溜溜的情绪便会油然而生。

另外,青少年若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只顾及自己的感受与得失,待人缺少淳朴的善意,处处想表现自己的优越,特别是当自己帮助过的人超过自己时,就会强烈希望别人在某一方面不如自己。很多青少年都知道这种心理是不好的,但是又控制不了自己。

黑格尔曾经说过:有嫉妒心理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低估他人的强大,通过贬低他人而使自己与之相齐。嫉妒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下面的方法可以帮助青少年摆脱嫉妒心理。

不要将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

嫉妒心理往往来源于将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心理学家告诫我们,别人拥有再多也与自己无关。他们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名额”减少了,不能说明你就成功不了。

保持“比下有余”的心态

总有人拥有得比你多,也总有人不如你。嫉妒心起时,不妨看看周围那些不如你的人,那样肯定能够使你感激你目前所拥有的一切。

把握已有的

不要因为尚未得到的东西而妒火中烧。想想自己有些什么,比如幸福的家庭、理解自己的父母等。将视线转移到“我拥有”,而不是“我想要”,就会找到富足感。

用祝福的心态看待他人

“眼红”的时候,试着马上改变思路,将嫉妒心转换成对他人的美好祝愿。理解他们成功背后的努力、运气和奋斗,真心祝贺他们,用他们的成功激励自己。

相信自己

每个人的能力可能会表现在不同方面,发现自己的特长,明确人生目标,不要因为别人早早取得成功而心灰意冷甚至轻易改变自己的方向,要相信自己一定会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青少年一方面由于心理发育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置身在充满竞争的学校环境中,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中被突出了,由此而导致的优越地位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当孩子出现嫉妒心理的时候要帮助其积极调整,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动力是自身渴望成长、希望得到提升。家长应尽量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孩子,给他们信心,并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专长和自己独特的才能,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嫉妒心理。

9.压力:人生航船的压舱石

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叔本华

没有压舱物的航船也许能跑得很快,但稍有风浪就会倾覆。有了压舱物,虽然速度会慢一些,但能够保证航船平稳地驶向目标。如果你要为孩子选择其中的一艘,会做何选择?

每一个人都随时面临着困难、风险、挫折与失败,勇敢者感恩挫折,失败者抱怨命运的多舛。青少年心理比较稚嫩,需要家长用心呵护。家长们在尽其所能地给孩子提供物质方面的优越条件的同时,却常常忽视了必要的意志品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减弱。如何协助青少年正确地对待挫折,培养他们的意志力,让他们直面成长中的一切风雨,直至成为真正的强者,是每一位有远见的家长以及老师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青春期是人生重要的过渡时期,梦想由此开始萌发。青春转瞬即逝,烦恼却好像是一夜之间从天而降,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充满了矛盾,就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发展而言,这是一个快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青春期少年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

学校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当前,不少学校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这无形中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感染作用。

人际关系 这里所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与教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

情感 青春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等。

10.青少年如何缓解压力

学会自我排解 采取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方式,将内心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然后重新投入学习和生活。比如遇到十分伤心的事,索性大哭一场,将郁闷发泄出来,就会感觉好受一些。

找人倾诉烦恼 有了困惑、痛苦等,可以找亲朋好友或同学倾诉,听听别人的见解,通过交流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有人说“一个痛苦两人分担,痛苦就减轻了一半”,这话确实有道理。

转移消解压力 在一件事情上失败而短期内又无法改变时,可以通过其他活动来转移注意力,让压力在其他活动中得到释放。如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使自己获得愉快的心情,压力就会逐渐消解。

不过分苛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甚至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必然压力重重。中学生应该建立悦纳自己的健康人生态度,树立适度的奋斗目标,这样更有利于健康。

专心致志做事 一个人同时面对多件事情时,容易形成巨大的压力。中学生要学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以免弄得身心疲惫不堪。

积极面对现实 遇到打击时,与其沉浸于痛苦中不能自拔,不如勇敢地面对现实,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积极寻找对策,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取得满意的效果。

青春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诚然,必要的压力是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为全面发展而付出心血和汗水正是中学生成长过程所必须承担的压力。但是,当前中学生背负着的沉重的心理压力中,有许多是不应该背负的。“减负”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减轻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家长和学校联起手来,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

三、初中生的社会行为

1.人际关系的变化

孩子的人际关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其实从孩子一出生,他的人际交流就开始了,只不过最初的交往仅限于家人之间,特别是和自己的初始照顾者(一般是母亲)进行交流。在儿童早期,孩子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与父母的关系。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们不再满足于只与家庭成员进行交往了,他们开始渴望同伴,想要走出家庭与别人交往。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时候,就会运用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社交技巧,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可以验证父母的教养成功与否。

孩子从进入青春期一直到长大成人的这段时间,会更热衷于经营同伴关系。这段时间,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亲密、更稳定,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反倒降温了,只是就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情进行交流,而且很容易因为意见不同而与父母争吵。这种现象会在孩子成人之后慢慢消失。所以,父母要允许青春期的孩子交朋友,并尊重孩子与朋友之间的友谊。青春期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孩子的人际关系与婴幼儿时期完全不同,父母和老师要认真对待。

2.孩子为什么需要友谊

小伟14岁了,进入青春期的他身体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不再是以前那个可爱的小男孩了,而是变得更像个大小伙子了。他不仅外表发生了变化,性格和行为也和以前不同了。以前只要是爸爸妈妈带他一起出去吃饭,不管是去哪里,也不管是吃什么或是和谁吃,他都会高高兴兴地一起去;现在可不一样了,每次叫他出去吃饭,他都要问清楚去哪里、和谁吃、吃什么等,要是不合己意就坚决不去,因此经常会和父母发生冲突。不过,要是有同学或朋友约他出去玩,他就会非常高兴地出去。爸爸妈妈心里自然很不是滋味,认为孩子长大了就不理父母了,也会时常担心孩子学坏。

事实上,父母不必为此担心、难过。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获得友谊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为这时期的孩子需要通过朋友的肯定来获得自信,那些人际关系良好的孩子心理感觉更好,也更自信,更能融入社会。一个知心、可信的朋友对于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友谊,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互相沟通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父母应当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不要一味地以父母的威严要求和命令孩子,应当用包容的心态接纳孩子,关心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倾听孩子的心声,为孩子提供帮助,这样孩子就更愿意和父母多待在一起了。

3.关于结交朋友

对那些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毫无疑问是友谊。

朋友、帮派、小团体对青少年具有重要意义,他们更重视同龄人的评价,即使那些评价并不是很准确也不肯听取父母明智的意见。很多父母会因此而伤心着急,怕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更怕孩子因涉世未深而受到伤害。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特别是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变化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长大了,想要挣脱父母的束缚去找寻自己的友谊。与要好的朋友、同学在一起,大家穿同样的衣服、听同样的音乐、共同完成各种任务、对各类事情发表意见……孩子在自己的团体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盟友,通过朋友的认可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正确,根据朋友的反应来判断自己是否受欢迎……这些都是孩子走向独立、走向成熟而必须经历的过程。

不过,父母对于孩子的交友却是百般担心,怕孩子被别人欺负,怕别人使孩子学坏,总觉得孩子所交的朋友都不三不四的。父母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从来不会考虑自己的孩子会不会给别人带来“坏”的影响。很多父母在孩子做错事后都会说:“我家孩子特别乖,绝对不会做坏事!”即便知道确实是自己孩子的错,也会说:“肯定是某某某把他带坏了!”并且很快在孩子的朋友圈里找到那个让孩子学坏的“罪魁祸首”,从此将孩子选择朋友的条件定得更加严格。

父母有这样的反应也是正常现象,因为爱自己的孩子,所以认为他什么都好,总是担心他被别人带坏;因为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对别人的要求就很严苛,认为犯错的事情只有别的孩子能做出来。要知道如果每位父母都这样片面地看待事情,只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困惑。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长处和短处,也许你真的不喜欢孩子的某个朋友,但还是要善于发现那个孩子的长处。如果你对自己的孩子说:“某某某太坏!”“我不喜欢某某某!”“你应该离某某某远一些!”这样的话只会遭到孩子的反驳,引起孩子的愤怒。如果你想提醒孩子不要被某个人的不好的行为影响,最好这样说:“某某某是个不错的孩子,要是不说脏话就更好了!”“昨天某某某上课不听讲,还顶撞老师,真是不应该!”“某某某很漂亮,但化妆让她的美丽消失了,你们这个年龄还是清纯自然的样子最好看。”对具体事件、行为进行评论,让孩子将你的观点和自己的看法做比较,他就会决定是否接受你的建议。

朋友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相当重要,他们常把自己的朋友理想化,认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是正确的。如果父母指责孩子的朋友,不允许他们再交往,孩子反而会更加固执地站在朋友一方,甚至将和朋友的交往转入地下,这样父母就永远无法知道孩子的真实状况了。信任自己的孩子,教会他们鉴别朋友的方法,同时也要允许孩子犯错。因为孩子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才能知道什么样的人能做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最适合自己。他们必须自己去体验和哪些朋友会相处得很好以及哪些人适合他们、会支持他们。

4.孩子为什么喜欢追星

“我喜欢周杰伦!”“东方神起才帅呢!”“我要去听S。H。E的演唱会!”这些流行明星的名字总会挂在青少年的嘴边,有些孩子追星甚至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收集自己喜欢的偶像的各种物品,千里迢迢地到处追着听偶像的音乐会,在网上关注偶像的任何消息,甚至组织偶像后援会……这些行为在家长看来是非常无聊的,是绝对不应该出现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追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过程,他们通过追随自己的偶像而从孩童向成人过渡。孩子无法在抽象的想象中成长,他们需要一个直观的、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榜样,通过这个榜样发展自己的行为、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考虑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温文尔雅的绅士,放荡不羁的艺术家,成熟睿智的学者,抑或是做一个快乐的平凡人。

当孩子认定了自己的偶像,就会按照那个人的方式进行生活:和偶像一样的打扮,一样的谈吐,一样的处事方式,一样的生活态度……那个偶像就是孩子生活的全部,他们想要成为和偶像一样的人,甚至不惜改变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原有的生活方式。不过,偶像也会不断变化、不断成长,孩子的兴趣也会发生改变,他们就是在这种不断地改变和追随的过程中长大成人的,并最终成为有独立思想和生活目标的人,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盲目地追星了。

对于孩子追星的行为,父母一般都会采取反对的态度,因为在父母的眼里追星是很无聊、很费时间的一件事,完全不应该做。但对于孩子来说,在青少年时期崇拜偶像是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他们会通过追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树立远大目标、激励自己前进。有专家研究表明,有过追星经历的青少年在情绪调节方面做得更好,人缘也很好,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游刃有余。当然,只有追对的偶像才能达到这样有益的效果,如果追随的是一个错误的偶像,那只能是白白浪费时间。所以,父母不必一味地禁止孩子追星,而是要引导孩子正确追星。这个引导包括告诉孩子:要选择真正有益于成长的偶像;不要只羡慕明星靓丽的外表、奢华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习偶像的内在气质和品质;追星要有度,不能因为追星而荒废学业,毕竟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追星是为了激励自己努力向上,而不能让追星影响了学习;偶像是人不是神,他们也会有优点和缺点,要理智、健康地追星,也就是学习偶像的优点而摒弃缺点。

5.让孩子学会自己道歉

小强的同桌新买了一个游戏机,小强很喜欢,便问同桌能不能借他玩一个晚上。同桌很爽快地答应了,小强开开心心地带着游戏机回了家,准备写完作业以后好好玩一会儿。吃过晚饭,写完作业,小强兴冲冲地拿出游戏机玩起来。正玩得高兴,游戏机掉到地上摔坏了。小强吓坏了,这可是同学新买的啊!该怎么办?无助的小强只好向爸爸妈妈求助。爸爸妈妈没有责怪小强,但告诉他要自己承担责任,要真诚地向同学道歉,并告诉同学:“弄坏了你的游戏机我很伤心,真的对不起。我爸爸妈妈已经答应要买一个同样的还给你,可是需要多等几天的时间,希望你能原谅我!”

这样的做法一般会得到同学的谅解,也会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做了错事就要在第一时间进行道歉并想出解决的办法。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承担责任也许很困难,但是必须要做,因为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如果孩子害怕,家长可以陪他一起去道歉,但不能以家长的身份要求对方原谅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这样解决问题的话,就相当于把本应当由孩子承担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会使孩子认为“弄坏别人的东西无所谓,反正爸爸妈妈会帮我解决”。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不懂得珍惜别人的东西,遇到问题就找借口掩饰,而不是勇于承担责任、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孩子能够独立的另一个标志就是履行诺言。和别人做了约定就一定要履行诺言,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履约,就要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承担没有履约的后果。父母千万不能帮孩子找理由,那样只会让孩子觉得不论自己做什么都能有父母做担保,他可以永远依赖父母,那么孩子就永远不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没有责任心的人是永远不能长大、永远不能独立的。

没有人会喜欢满嘴借口、逃避责任的人。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教导孩子学会道歉,勇于承担责任。

四、了解和尊重孩子发展的差异性

1.早熟与晚熟的男孩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早熟好还是晚熟好呢?对于男孩来说,早熟的男孩会更自信,在同伴中会更受欢迎,担任班干部、主持人或其他领导角色的时候会比晚熟的男孩更有说服力。不过,早熟的男孩并不都是优点,他们很容易过早地涉及一些危险的活动,如抽烟、喝酒、打架甚至是违法乱纪的活动。他们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想借此结交一些年龄较大的人,认为这些比自己大的人的行为更加成熟、更酷、更有魅力。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活动不符合自己的年龄段。

每个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间都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人,他的各个器官的发育也不是统一的,总会有早有晚。身体发育上的差异,会使孩子成年后的发展有所不同。早发育的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年龄比自己大的人,这就会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事能力成熟得更早一些。但是,早熟的孩子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当自己的身体、外貌、嗓音和别人不同的时候,当发现别人对自己投来异样的眼光的时候,他们需要承受更多的痛苦,更容易被焦虑和悲伤所左右,也更容易对别人心生敌意。同时,由于早熟的孩子独立得比较早,在应对生活中的压力的时候反而会比晚熟的同龄人更困难。

2.早熟与晚熟的女孩

如果说早熟对男孩而言是利大于弊,那对于女孩来说,早熟所带来的问题就比好处要多了。一般来说,女孩会比男孩早两年发育,那么早熟的女孩就更早了。因而,大多数早熟的女孩都会对自己成熟的身体感到羞愧,不如晚熟的女孩那么镇静。当早熟的女孩发现自己个头变高了、乳房发育了甚至有了初潮,而其他同龄女孩还没有任何变化的时候,就会觉得尴尬、焦虑、郁闷。这种状况要等到其他女孩也出现同样的变化后才会改变。和早熟的男孩一样,早熟的女孩也喜爱与比自己大的人交往,这就使她们接触危险行为的机会更多一些,比如吸烟、喝酒、进食障碍和早期性行为等。

事实上,不论是发育太早的孩子还是发育太晚的孩子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当他们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时候都会感到尴尬和无所适从,会被别人孤立,因而早熟或晚熟的孩子常常会疏远自己的同龄人,从而遇到很多问题。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受到青春期发育的困扰的时候要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为他们排忧解难,让孩子知道他们目前的状况并不“可耻”,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而感到恐慌,也不会因为青春期正常的变化而走错路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总会有很多的问题:“我昨天在太阳底下晒了很长时间,会不会得皮肤癌呢?”“我特别爱出汗怎么办?”“包皮过长怎么办?”“我太胖了,怎么减肥?”这样的问题时常会困扰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父母一定要做好随时为孩子答疑解惑的准备。

五、初中生发展问题指导

1.“笨嘴拙舌”的孩子

晶晶是一个不太会表达的孩子,不会争取自己的权益,总是被同学排挤。晶晶的美术很好,有一次学校要举行美术比赛,晶晶也很想报名参加。放学回来以后,妈妈问她有没有被选上,晶晶很沮丧地说没有。妈妈急忙询问她是怎么回事,原来这次的选拔不是通过实际的画作进行的,而是要几名平时画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先描述一下自己想要画的内容,再由其他同学评选谁的构思比较好。这样一来,晶晶就吃亏了,虽然她画得很好,可是却没办法把自己的构想描述出来,没办法让同学们想象出她的画作的美丽,因而很遗憾地落选了。

妈妈该如何帮助晶晶呢?最重要的就是告诉孩子不要为了这种事情而沮丧,拥有“韧性”、“毅力”和“恒心”要比得到一张奖状更重要。接下来就要教会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学会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比如,每一次在画画之前,妈妈都应让晶晶先描述一下自己要画什么,等画出来以后再来比较一下画作和语言描述是否一致。对于这一次的事件,妈妈可以在家里教导晶晶如何描述自己的构思,之后让她到学校和老师、同学商量一下,能不能给她一个机会重讲一次,选拔不上没关系,重要的是可以让她得到一次锻炼的机会。

当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的时候,当孩子因为说不出自己的想法而被别人排挤的时候,不要只是简单地指责他,这样的做法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每一次孩子因为“嘴笨”而吃亏之后,告诉他该如何解决,该说什么话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孩子在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就会知道该怎么办了。

2.偷家里钱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会偷钱?”“他长大会不会变成小偷?”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家长很着急,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也不知道该如何教导孩子。

如果“偷钱”的孩子只是个小学生的话,那这种行为算不上是偷。孩子只是认为他可以从妈妈的钱包里拿钱用,因为妈妈也是那么做的。

而对于初中的孩子,很多时候,当父母气急败坏地责怪孩子“你为什么偷钱”的时候,孩子拿钱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只是以前父母没太在意,等到次数多了才想起来问孩子,孩子一“招供”就引来父母的勃然大怒。这个时候,孩子通常会觉得很委屈:“为什么以前拿钱都没人说,现在就说我是偷?”这样,孩子就不可能听进去父母的批评。那么,该怎么让孩子改掉随便拿钱的习惯呢?

爸爸妈妈在平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告诉孩子不可以一声不吭地就把钱拿走,在拿钱的时候一定要和爸爸妈妈说一声并告知拿这些钱干什么用。一般小孩子都不会拿钱去买什么贵重物品,最多也就是买些小零食、小玩具等东西,请同学吃东西或者和同学一起玩。这时要告诉孩子,因为他们自己还没有挣钱,所以不应该请同学吃吃喝喝、向别人借钱或借钱给别人。如果孩子确实需要什么东西,可以告诉父母帮助购买。另外,父母一定要管好自己的钱包,不要随便放在孩子能看到并随手拿到的地方,因为那种诱惑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难以抗拒的。

爸爸妈妈还要帮助孩子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告诉孩子不要用金钱去笼络别人而获得友谊,只有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父母要适当给孩子一些零用钱,也可以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来换取零用钱,并告诉他们如何计划消费、如何用有限的钱做更多的事情。

总之,要想杜绝孩子随便拿钱的情况,就要让他知道:只要他有合理的要求并和父母说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可以给他钱的。

3.容易受欺负的孩子

初中孩子与同学和同伴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在家里是唯我独尊的宝贝,所以在学校里总会不可避免地与同学发生矛盾和冲突。当双方的力量不对等时,处在劣势一方的孩子就免不了要受欺负。受欺负是孩子们不得不经历的精神创伤之一,几乎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有两种欺负人的方式:语言上的侮辱和身体上的伤害。

受欺负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孩子经常受欺负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会导致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试图改变自己的形象、变得爱生气、爱寻衅滋事、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失眠、把自己封闭起来等,严重的会导致自杀。所以家长对此不应该视而不见,也不应该简单地告诉孩子这是他的问题、必须学会自己应付。

孩子受欺负的原因

令人难过的事实是:孩子什么都不做也可能被欺负,可能只是因为他的长相或者他看欺负人的人时的眼神不对。如果你的孩子非常聪明,也有可能受欺负,因此他可能会故意在班上落后以免出风头、受到老师的关注而被欺负。

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欺负人的人在谈起被欺负的对象时说:“他看上去似乎有种优越感。”这个理由就足以揍他、冲他吐口水、揪他的头发、堵他的路。这种情况,很明显是欺负人的人感到自卑,而被欺负的人还没有学会怎样处理这类问题。

如果孩子在学校经常受欺负,其实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孩子对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把握不好,社交技能较差。

孩子的性格太软弱,遇到问题喜欢退缩,不能积极面对,不懂得寻求外援力量。

孩子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明辨是非。

孩子的胆子比较小,害怕遭到报复,被人欺负时不敢反抗。

如何帮助易受欺负的孩子

注意孩子行为的变化,及时发现孩子是否被欺负 孩子在外面受到了欺负,有可能因为被恐吓而不敢告诉家长。如果家长怀疑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忆家长自己小时候被人欺负的经历,以此把话题转到受人欺负这个问题上来,耐心引导孩子讲出经过。有些老师也会欺负人,如果你的孩子觉得不能告诉你而你又怀疑他受了欺负,那么可以跟他的好朋友聊一下,间接地了解所发生的事情。

找到孩子被欺负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家长在面对孩子受欺负的问题时,先要和孩子好好谈谈,了解他被欺负的经过和真相,帮助他分析其中的原因,看看孩子是否有责任,看看是那个欺负人的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地谁都欺负还是只欺负你的孩子。如果是前者,那问题肯定在他人;如果是后者,那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妥引起了别人的反感。

问问孩子自己准备怎么办 在找到孩子受欺负的根源后,家长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应启发孩子想一想该怎么办。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尝试自己解决身边出现的问题。不能凡事都由父母拿主意,否则孩子很难独立。

告诉孩子不要一味逃避 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所在的时候,更要教给他具体的应对方法。如果是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不足,就要教给他必备的与人相处的技巧;如果是孩子个性上太内向,就设法扩展其人际关系,让他活泼开朗些;如果是孩子性情暴躁、喜欢攻击其他小朋友,就要找出引起他不满、不安的因素,并设法消除。很多孩子被同学欺负了,不是找家长诉苦就是想退学不上了,从来不仔细思考对方为什么要欺负自己、怎么能跟对方改善关系等问题。

有时进行还击很有用 你可以和孩子商量,让他学会一种武术进行自我保护。这样他至少可以保护自己,通常也可以吓退别人。我们都有权利保护自己,但是记住:进行还击常常也会使这种情况持续下去。

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应对受人欺负很重要的一步是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你不可能替他打每一场仗,最终他还是要学习自己应对,所以树立信心是关键。你应该比任何人都了解你的孩子,能够判断出什么时候你应该介入、什么时候该让他自己解决问题。不要只是简单地帮助孩子处理问题,而是要指导孩子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处理问题的思路,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总是出面的话,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熟。很多孩子跟父母说起学校的事情时只是希望有人能倾听和理解,其实他们并不期望父母亲自出面去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确实在学校受了欺负,家长要去学校找老师或校领导沟通解决 如果你的孩子逃课或总是找借口不愿去上学,那么他一定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受欺负;当然也可能是学业问题,但如果是这样,他仍然需要特别的帮助,以便能赶上功课、完成作业。

需要一个自信、有责任感的成年人介入,以确保欺负人的事不再发生 对处于弱势、受欺负的一方,成人权威的介入会有一定的作用。一般来说,学校会采取让双方保持距离、不互相谩骂、不冒犯身体、不讲彼此的坏话的措施,因为让他们成为好朋友的可能性太小。

教孩子学会宽容 有些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采用了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甚至很护犊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过度防范的心理,不允许别人对他有一点点的侵犯,同学无意中碰他一下或和他开个玩笑,他都会很紧张。这种孩子很容易成为其他孩子的嘲弄对象。所以很多时候,孩子的毛病其实都是家长惯出来的。一个积极乐观、宽容豁达的家长不仅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为人处世之道。

4.爱欺负人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孩子爱欺负人,他们爱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有个别孩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以欺负人为乐。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否则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在孩子的心里可能不认为那是欺负别人,他就是想引起同学或者老师的注意,或者想用这种方式表现自己的强大。对此,家长应告诉他在同学中树立威信的正确方法,光靠训斥和打骂是不行的。如果孩子爱欺负人,家长不妨采取以下几个方法试试:

坚决制止

对孩子欺负人的行为一经发现应该立即制止、严厉批评,表明家长在这一问题上的坚决立场,让孩子明白他的这种行为是没有任何支持者的。另外,要让他明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道德的行为,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是不会欺负比他弱小的人的,家人、老师、同学都喜欢扶助弱小者而不喜欢持强凌弱者,以此引导他做一个好孩子。

认识后果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首先要让孩子去理解别人的痛苦,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会直接伤害他人的身心,不要让自己的言行使他人感到痛苦。

学会关心

仅仅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严重后果是不够的,还应让孩子用自己的行动去弥补自己的错误,尽量去关心他人、安慰他人,帮助他人克服痛苦,在这方面家长不妨为孩子创设一些情境和机会。

及时激励

当孩子做了一些关心他人的事后,家长要大加赞扬,让他充分感觉到由于关心他人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与信心,让他明白大家都欢迎一个关心他人的孩子。

查找原因,总结经验

爱嘲弄、愚弄别人和道德败坏是有区别的。要认真查找孩子欺负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父母应看看自身是否有暴力压服孩子的现象,是否有溺爱过度造成孩子蛮横任性的现象,或看看是否有不良社会影响等,以便彻底杜绝类似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