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2~15岁儿童家长手册
48235000000011

第11章 12~15岁儿童成长顾问

从生物学角度讲,成熟意味着可以繁殖、可以传宗接代。初中生正处于从孩子迈向成人的关键一步——让很多家长谈之色变的青春期来了。

青春期美好而混沌的情感萌动,比小学繁重得多的课业压力,将要面对的人生第一次命运大考,难以控制的情绪困扰……孩子应付不来这么多问题,他需要家长的帮助。这些都是你和孩子要共同面对的。

一、家校沟通指导

1.如何平衡家长和老师的关系

我们会发现老师都有一个共性,会很容易也乐于与班上优秀学生的家长沟通交流。如果一个孩子让老师感到骄傲和欢喜并且在班上表现很好,那么他的家长将很容易和老师相处。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总惹麻烦,那么情况就很微妙了。在家长和老师的正常交流中,孩子的成绩会是双方交流的一个屏障。这里并不是说老师歧视表现不好的孩子,而是由于孩子在老师的眼中如果属于“问题”学生的话,家长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就会显得不积极。这样的态度直接反馈到老师那里,将很可能会被误解。由于关系的微妙,误解常常不会得到清楚的认识,长此以往,关系逐步疏远,交流就没有了最根本的信任基础。这样,家校沟通工作的正常开展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家长和老师要建立起充分信任的关系

由于孩子的学习过程是长久持续的,特别是“差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家校配合的方面更多。家长与老师沟通的不畅,往往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家长在和老师沟通时不要心存芥蒂,担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要给予老师充分的信任,这样才会让老师和自己在一个良好的氛围里沟通,让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得以平衡,有效地建立指导孩子成长的家校共育基础。优秀的家长和优秀的老师都是非常有人情味的,他们都对孩子有一种责任感,都会为孩子的进步而做出改变。一旦老师和家长形成良好的互动,孩子就会在和谐的关系下做得更加出色。

在具体的交流中,家长和老师都不要有所顾忌,应该积极地把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状况反馈给对方,使双方都能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最新状况,并针对孩子的情况制定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当然,孩子有进步时,我们都不能忘记给对方以感谢和鼓励,因为只有双方完美的配合才会换来孩子积极的进步。

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第三方介入,但要防止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虽然双方都做了努力,但是老师和家长还是不能适应对方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老是在一个问题上纠缠,应该寻求一种积极的解决办法。这时候通过第三方的介入是不错的选择。这里的第三方,是指校方。因为校方有更加全面的指导和行为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要求换班或是更换老师这样的做法来解决难题。

当然,家长不能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武断地把全部责任归咎于老师。这样的认识会导致家长做出偏激的错误行为。而且,一旦家长对老师不好的言行毫无顾忌地暴露在孩子面前,那么孩子就会从家长那里学会推卸责任。所以即便真的是老师的问题,家长还是应该积极地引导孩子,可以对他说“我知道你一直在努力”,或者用理解的口吻告诉他“老师对你不满意的时候,我知道你有多么的不快乐,但是我们要学会从困境中调整自己,让自己成长”。

有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一种是家长完全与老师站在一边,对孩子形成铜墙铁壁式的合围,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另一种是家长完全和孩子站在一边,和老师形成对立,使师生关系愈来愈紧张。

2.与老师沟通要注意方式、方法

主动联系

有些父母有一种误解,认为主动联系会打扰老师的工作,担心老师工作繁忙不欢迎父母主动来联系。其实,老师忙的就是教育孩子,父母主动来交流情况、商讨如何配合教育,怎么会不欢迎呢?

父母主动联系会给老师的工作带来便利 因为一个班主任每天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任务很重,不用说家访,就是想给家长打电话,联系到一个家长,有时也不是一次就成的,工作一忙,往往就把联系家长的事放下了。如果父母能主动联系老师,许多孩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就能及时进行交流,可以立即展开有效的配合。

父母主动联系实际也是一种表态 主动联系表明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愿意拿出时间多和老师交流。因为有时老师也同样担心父母是否欢迎联系。父母的主动会使老师感到父母的心与他是相通的。

父母主动联系还可以主动地介绍孩子的变化 这有助于改变老师对孩子的“心理定式”甚至成见,帮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理解孩子。

经常联系

父母千万不要忽视针对孩子点滴的进步与老师进行交流,更不要等问题成了堆再去和老师联系。平时,孩子的发展是一种比较平稳的量变过程,但是质变就孕育其中。要想发现微小的变化,抓住闪光点,在萌芽状态时实施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就必须经常联系。

经常定期的联系,可以使每一次联系逐渐变得简短、有效率。由于是经常联系,就不必每次都介绍前面的情况,能突出主题,只交流新情况、研究新措施。

经常联系,可以使双方增进了解、发展友谊。事实上,不少父母和老师通过教育孩子在工作上彼此支持、相互切磋,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适时、适度联系

联系的频率要因孩子情况而异,更要尊重老师的意见,一般以一周至两周联系一次为宜:间隔太短没有必要,还会增加老师的负担;间隔太长,则会失掉经常联系的优势。

把话说在当面

不要害怕和老师沟通,老师最不怕的就是有话当面说,最害怕的是瞒他、骗他。千万不可当着孩子一套、背着孩子一套,更不可当着孩子埋怨老师、指责老师,降低了老师的威信也就降低了父母自己的威信。

对老师把话说清楚,有助于老师全面认识自己的孩子,也有助于老师的工作。只是父母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要全面了解情况,力争传达给老师的信息是符合实际的。

父母和老师在某个问题上态度不一致怎么办

教育孩子虽然是老师和父母共同的目标,但由于所站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思路不同,老师和学生的父母之间难免会有分歧,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是我们不必回避的现实。我们要做的是寻求最有利于孩子发展的途径,使老师和父母形成合力。因此,在有的时候,老师和父母可以各抒己见、寻求最佳方法。

3.沟通方式有哪些

沟通的方式有多种,关键是要有与老师勤于沟通的准备和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

一般通过电话与老师沟通。何时打电话恰当,要观察老师工作和生活的规律。如果是课间10分钟打电话,老师急着准备上课,匆忙说两句,效果肯定不好。最好打通电话之后先问:“我现在想和您交谈几分钟,您看方便吗?”如果家长征求老师的意见,协商出一个固定的联系时间,效果会更好。

现在很多老师都会用“记事本”和父母进行联系。在“记事本”上,有孩子每天的作业、学校给孩子父母的一些通知,还有孩子在学校的一些情况。父母要善于利用“记事本”,以达到经常和老师沟通的目的。

另外,面谈、书面交流、E-mail等都是父母与老师沟通时可以采用的方式,这要视家长与老师的时间、精力、条件而定。

总之,沟通有了一个良好的出发点,有了得当的方式方法,就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当老师向父母反映孩子的缺点时,父母的态度应该如何

孩子在学校免不了犯错误,在很多时候,老师会通报给孩子的父母,让父母在家里也多留心一些,纠正孩子的错误。但有的父母往往责子心切,一听孩子犯了错误,马上火冒三丈,不分时间、场合,对孩子大加训斥,甚至拳脚相加。这样不但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还可能会使孩子怨恨老师或者同学。所以,作为父母,当听到老师反映自己孩子的缺点或不足时,一定要冷静、理智地对待,认真分析孩子的情况,与老师共同商讨在家中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改掉缺点。父母的积极配合也会使老师在学校更加关注孩子,从而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老师的看法,父母要仔细分析,要充分肯定和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心。

第一,不要与老师发生正面冲突,要沉住气,听老师把话说完。

如果老师把家长也当学生一样训了,家长就委屈自己当一回学生吧,不能抓住老师的把柄反戈一击。要知道,家长让老师不痛快了,孩子也不会得到应有的和蔼对待了,也不会很痛快。

第二,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情况。

详细询问细节,还可与其他老师和同学沟通,以判断老师所言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误会、有多少是偏见、有没有冤枉孩子、自己怎么解决等。

第三,注意方法和策略。

如果父母确认是老师错了,应当巧妙地告诉老师,给老师足够的面子,但要让老师明确地知道父母的态度,明白是自己错了,而且能接受父母的意见,还会思量着如何改进。单独与老师谈(千万不能当着其他老师的面)、给老师写封信,都是不错的方法。无论用哪种方法,态度一定要真诚,姿态要低一些,给予老师足够的尊重。父母不能因为老师做错了事就不尊重他。假如老师感觉到家长的不尊重,那么,彼此之间就没有了沟通的基础。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把老师告诉家长的负面信息传递给孩子。

一定要用积极的语态、表情来反馈,要让孩子知道老师对他有信心,让孩子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孩子的年龄不同,父母所要采用的方式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5.转学能解决问题吗

父母不仅要看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多关注孩子的老师、同学。父母不妨多让孩子谈谈他的校园生活。如果发现孩子确实不太适应他的老师,可以与校方商量给孩子换个班或转学。好的老师,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成功。

通常情况下,当孩子有了问题时,父母应该首先与老师进行沟通与合作,而不是单纯靠转学来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转学往往意味着对孩子问题的迁就,也会带给他遇到问题就回避的不良意识。这样往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是暂时将问题隐藏了起来,问题迟早还是会暴露出来的。

6.孩子对老师信赖吗

对孩子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我们老师说的”是他们最强有力的说服别人的理由。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对老师的信赖,积极和老师配合,帮助孩子克服一些在家里很难克服的缺点。

如果需要老师的协助,就一定要提前和老师沟通。当然,利用孩子对老师的信赖也要建立在良好的沟通之上:老师和父母的口径要尽量争取一致,否则,孩子一旦发现父母所说的情况与事实不符,他们会有被骗的感觉,对于今后的教育可能会更加不利。所以,父母做事之前一定要考虑周全,如果需要老师的协助,就一定要提前和老师沟通,让老师明白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当老师和父母齐心协力时,自然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7.老师和孩子,父母站在哪一边

老师和学生之间说起来关系很简单,是教与学的关系。但老师和学生长时间地相处,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发生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作为父母,当老师和自己的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才恰当?换句话说,父母应该站在哪一边?这确实是让很多父母感到为难的事情。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孩子的错误,要对孩子提出批评;如果是老师的过失,父母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要学会化解矛盾。

老师有时确实会犯错误,大部分老师会正视这一点。如果老师不承认自己有错误,有时是因为他还没有发现自己错了,有时是凭经验认为自己不可能出现错误,知道自己错了而拒不承认的少之又少。如何既让老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不让老师感到难堪确实是门艺术。

父母要知道,老师是人不是神。在倡导父母与老师多沟通的同时,也要明白,老师也有缺点、也会出错。因此建议父母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不能唯老师的命令是从,最好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决策。

8.孩子的话怎么听

孩子有时会隐瞒自己的错误而只谈别人的不足,因此父母在倾听孩子的讲述时一定要了解得清楚一些,不能只听孩子的一面之词,避免由此引发新的矛盾。

孩子有时会避重就轻,也会为逃避惩罚而传达错误信息。“孩子说谎”的原因之一是父母与老师不能及时沟通,孩子成了唯一的联络员,往往孩子说什么,父母、老师就信什么,这助长了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和理解复述事件、说明原委的作风。只有当学校与家庭、老师与父母之间有了非常畅通的沟通渠道时,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孩子就不会耍“小聪明”了。

二、性别和性教育指导

现实:我国未成年人中近70%的人,其性知识来自黄色杂志、三级片和成人网站;24%以上的人是通过各类书籍获得;仅有约1.66%(女孩)和1.32%(男孩)的人,其性知识来自最有责任承担性教育义务的学校和家庭。

1.青春期性教育——儿童、家长、老师共同之惑

当前的青春期性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存在着相当多的盲点。一方面是儿童的生理发育提前,心理上有要求但认知上缺乏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家庭、学校对这一问题的关切度尚未达到足够重视的程度。青春期性教育“一正一负”的现状背后,暗藏着相当大的危机和隐患。

性教育的任务

性是什么?古人说:食色,性也。食色是人的本性,也是人性的最根本表现。既然是人性的东西,是否不用教育就能获得相应的理念、知识和能力?答案是否定的。在人类的蒙昧时代,人们之间的性问题更多是从本能、生理需要出发,采用的是生物学的处理方式。

但是,进入现代社会后,性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其生物学的意义,而被极大地社会化了。性不再是纯粹的生理问题,已经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正因为如此,性教育才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专家学者论证性教育的任务包括以下五个大的方面:

使人们对生殖系统有了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认识性心理的发展规律,保持良好的心理卫生;

掌握正确的性知识,发挥正常的性功能,使夫妻生活和谐、美满;

普及避孕和优生知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进行性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

性教育的内容

性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男女生殖器官的解剖学知识;生育的过程;青春期发育的表现和卫生,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性器官和性生活卫生;手淫问题,遗精问题,月经紊乱问题;性道德教育;男女性别心理特征,男女性社会角色特征;性功能障碍的表现、治疗和预防,以及性病的防治;老年人的性生活,以及各种特殊情况下性生活问题;避孕和计划生育,以及优生知识。

对于性教育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反面找到例证。在我国的离婚案件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那些因为性格不合原因离婚的人,其中有相当的一部分人是因为性问题。或者说,性是一个导致离婚的重要因素。那些表面上是由于家庭暴力等原因离婚的案例,背后可能隐藏着性因素。而这和性取向、性行为、性理念等都有关系,从根本上看还是性教育的问题。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在性不仅仅是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一种动物本能、不仅仅是关乎繁衍后代的现代社会,如何强调性教育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青春期性问题出现的原因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儿童的发育提前了。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性信息非常多而且充满了诱惑,报刊、影视、网络中有关性的信息无处不在,据说每天上传到网上的色情图片就有上万幅。

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性观念也变得开放了,许多人对待性问题的严肃性下降了。

儿童对性的了解基本分四个阶段

●0~4岁——身体认识阶段

此时的儿童大多询问身体器官的名称及区别等问题。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态度,使用科学的名词,告诉儿童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名称。

●4~8岁——生命起源阶段

此时的儿童大多询问生命起源及生育等问题。父母尽量不要以谎言来应对儿童,如对儿童说“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你是从路上捡来的”等,而应该让儿童清楚地了解自己是爸爸妈妈相爱结合而生下来的。

●8~12岁——“性”知识阶段

此时的儿童大多询问一些与性有关的问题。这个时期父母进行性教育的内容之一,就是科学地、大方地回答儿童的性提问。为了及时做出恰当的回答,父母应该学习一些有关儿童性教育的知识。

●12~16岁——爱的教育阶段

此时的儿童大多询问一些与爱情、婚姻、性相关的问题。儿童一般进入了青春期,特别渴望了解性知识。父母要给儿童一定的关怀与指导,注意儿童的性生理、性心理变化,确定恰当的教育时机,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性教育。

青春期性意识的表现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各个时期的性心理表现大致如下:六七岁到十来岁,是疏远异性的时期;十岁以后到中学前,是向往年长异性的时期;中学的前期和中期阶段,是对异性的狂热期;中学的后期阶段,是模仿性的恋爱期;中学毕业以后,是浪漫的恋爱期。下面详细介绍青春期儿童性意识的几种表现:

●对异性的暂时疏远

青春期开始,由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别日益明显,孩子会产生一些不安和害羞的心理,从而在异性接触中出现了短暂的疏远。青春期孩子发育迅速,各种体液分泌量都远远多于其他时期,男生是由于运动量很大而导致汗液分泌多,女生是由于月经等现象而产生体味。这都是导致孩子不安和害羞的因素之一。家长应该及时让孩子知道这是正常情况,并私下里详细地告诉孩子怎样应付这个问题。

●渴望了解性知识

孩子随着自身的发育,对第二性征的出现产生了好奇、不安甚至恐惧心理,由于性知识的缺乏还会产生神秘感。他们要求了解身体变化的奥秘,这是自然且正常的。由于渴望了解性知识,因此,各种生理卫生和医学书籍成了孩子们寻找答案的对象,而且他们对文学艺术作品中爱情的描写及其表现手法极为敏感。有的青少年还从黄色淫秽读物中了解性知识,因而在思想上受到腐蚀,这是要引以为戒的。

●对异性产生好感

在性意识发展过程中,男女同学会产生一种彼此要求接近的需要以及互相吸引的心理,表现为希望引起异性的注意和好感,男女同学喜欢接近、出现基于朦胧性意识的互相打打闹闹等。

●模仿性的“初恋”

由于性意识的萌发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开始初步树立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男女同学间两种不同的感情:一种是在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建立的纯真友谊;另一种是对爱情的追求与模仿,即所谓交异性朋友。这种交朋友还只是一种模仿行为,具有对象不固定性、没有深厚感情基础、不懂得感情的专一性和排他性、盲目地模仿一些从影视作品和读物中看来的动作而不懂这种模仿带来的严重后果等特点,因此,还谈不上是初恋。

父母是与儿童谈论性话题的最佳人选

大多数儿童对异性感到好奇,他们与朋友们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性知识,但他们所交流的知识往往不太正确。父母应当明白,只有自己才是向儿童讲解性知识的最佳人选。不要幻想学校能够教给儿童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在许多学校,性教育不是强制的。虽然老师会在其健康课程中讲授一些性知识,但是有些学校课程设置相对较少,讲授的相关知识也很肤浅。

父母与儿童谈论性话题时,也会把自己的性观念传递给儿童。假如父母认为只有在婚姻范围内才允许性交,父母应当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儿童。许多父母担心,告诉儿童有关生理和性交的事情,可能会导致儿童较早地进行尝试。然而,即使父母不告诉儿童这些事情,仍然无法阻止儿童得到性信息。他们能够从电视节目、电影、故事或从同伴那里、从广告中获得性知识。对于儿童所面对的众多媒体信息,父母需要帮助他们进行鉴别,需要向儿童提供独特的、准确的有关性和性健康的知识:“每个人都是性的动物。”“儿童需要知道和理解人类的生命怎样产生,人类的情感怎样影响身体。”“同爱人性交是美好的,但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等到长大以后才能这样。”

那些理解自己的身体机能、知道身体不同部位的名称、正确理解性行为的儿童,较少会成为性滥交的受害者。那些不愿和父母及成人沟通的儿童,往往会成为性犯罪教唆者引诱的对象。

想一想

在目前信息资讯极度发达的年代,儿童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越来越快,甚至超过了父母。对于青春期性教育问题,父母的观念要做哪些转变才能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和儿童的快速成长?

早在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郑重提出,应当在男孩首次遗精、女孩月经初潮之前将性的知识教给他们。可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父母与老师也未能普遍做到这一点。谈起青春期的性教育问题,依然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

现在中国的青春期性教育,已到了有史以来最紧迫的时候了。因为我们正处在青少年发育提前的时代,而现在由学校进行的极不完备的性教育大都在初中二年级才开始,有的甚至是在初二的下学期才开始,这种情况严重滞后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速度。

不仅是告知内容,更取决于父母的态度

性知识对于父母来说尽管是不系统的,每个人的性知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但父母毕竟是过来人,有实践的经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父母有多么深厚的性知识,而在于他们对于性的态度和观念,即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性的知识和经验科学理性地传授给儿童。因此,青春期性教育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内容,更取决于态度。在这之中,改变成人的性意识对儿童至关重要。

“淫”是指不正当的性 改变成人的性意识,首先就要改变把“性”与“淫”画等号、“性是邪恶的”等观念,树立现代的性观念,即“性是美好的,发育是正常的,情感萌动是自然的”,把性的出现看做如同春天来了树要绿了、花要开了一样自然,让儿童懂得爱是伟大的、美好的、珍贵的。

爱的前提是尊重,父母对儿童的爱也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 父母不能总以“我是为你好”做理由。要知道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爱,要认识到儿童与别人交往是儿童在长大,要和儿童平等地探讨、沟通。同时,在沟通中父母要对儿童多一些理解。

性教育的核心是人格的教育 性是对人有刻骨铭心影响的一种关系,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性关系是最亲密、最深刻的关系。有些女孩在稀里糊涂与别人发生性关系之后后悔莫及,有的直到考入大学还万分自卑。父母要在与儿童的交流中告诉儿童:爱要有责任,没有责任感也就没有真正的爱。

总之,父母在给儿童讲性问题时应该公开、坦诚,让儿童明白由真爱而产生的性是美好的。

父母应当怎样和儿童交流性问题

●父母要用科学名词来解释儿童的提问

当儿童提出性问题时,一定要及时、坦率地回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建议父母在给儿童讲解各类性问题的时候,告诉儿童和异性交往时“能做什么”,比如可以和异性握手、与异性一起游玩等。

一项调查表明:64.9%的中小学生的父母“不愿意儿童有较亲密的异性朋友”;81.6%的父母“要求儿童选择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45.3%的父母“为了学习,要求儿童减少与朋友的交往”;49.3%的父母“怕儿童学坏,严格限制儿童交朋友”。毫无疑问,父母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与儿童的想法有比较大的分歧,这是形成代际冲突的重要因素。

有些父母在儿童提出问题后,觉得儿童还小,未必能理解自己的解释,于是就用一些儿童话语或是民间俗语来回答儿童的提问,如把“屁股”称为“屁屁”,把“阴茎”称为“小鸡鸡”。这些解释不能教给儿童科学的性概念和性知识,反而会让儿童觉得性是神秘的、不好的事情。

●最好由同性和孩子沟通

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会遇到很多让他们不知所措的事情,如月经初潮、梦遗、首次勃起等,这些突发状况会让他们感到困惑。该由谁为他们解决困惑呢?

对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来说,在不该勃起的时候发生了勃起,这样的尴尬只有另一个男人才能理解。所以当妈妈早上来叫他起床时,他会一翻身隐藏下身发生的变化。同样,告诉女孩如何处理月经这样的事情最好留给妈妈来做。爸爸怎么可能明白上学时突然来月经的那种难言的惊慌失措与羞涩?

原则上,第一次和孩子讲解青春期问题的时候最好由同性进行,也就是妈妈给女儿讲、爸爸给儿子讲。因为,青春期的很多变化会让孩子觉得羞于启齿,这时如果能有一个和他/她有过同样经历的人来一起分享的话,孩子会变得比较安心,也更容易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感觉,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并对孩子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儿童与异性交往的问题上,对父母的建议是“少说多观察”

父母应该是60%的观察、40%的沟通,甚至是70%的观察、30%的沟通也未尝不可。我们提醒父母不要草木皆兵,不要武断地否定孩子和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预防的高招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快乐就会到外面寻求快乐,交异性朋友就是其中之一。10岁以前是儿童对父母的“崇拜期”,10~20岁是儿童对父母的“轻视期”。初中期儿童正值青春期,正是处在对父母的“轻视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最讨厌的就是父母唠叨,唠叨会让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我们提倡父母不要过多地干预儿童的行为,停止唠叨,点到为止,给儿童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和氛围。

●多一些身体接触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青春期的儿童特别渴望也特别需要异性间的身体接触。这与青春期生长发育的自身因素有关,也和现在儿童的学业负担重、家庭期望高、心理压力大等外部因素有关。因此,建议父母每天都拥抱自己的孩子,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和与异性接触的渴望。学校要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如郊游、体育比赛等,给少男少女创造一个身体接触的机会,这样在群体的游戏中,也会大大缓解儿童内心的渴望以及由渴望带来的焦躁和紧张。

家庭性教育的内容

男人、女人的好与坏

人的好与坏表面上看是对人的一个价值判断,但反映的却是理念。由于感情生活、家庭生活不顺利,或者由于身心受到过伤害,许多成年人对性别有着极不恰当的价值判断。

例如,有的妈妈就对女儿讲: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有的爸爸则对儿子说:女人都是狐狸精;甚至一些妈妈也对子女说别的女人是狐狸精。

作为父母,不能在子女面前动不动就说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女人都是狐狸精这样的话。这对儿童形成相应的观点或观念有着非常不良的影响,甚至影响他们将来的择偶和性生活。

很难把家庭性教育的内容准确而又不重复地描述出来。从宏观上说,家庭性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有关性理念的传递、性知识的获得和性行为的处理。下面介绍在家庭性教育中必须关注的一些内容。

●性别角色认可

性别角色认可教育是家庭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属于性理念的范畴。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引起父母、家人的重视,可能会由此导致成年后个体的性取向出现异常。

例如,一些获得性同性恋者就是由于父母早期的性别教育失误导致的。这样的父母往往是把孩子当做相反性别的孩子喂养或养育。从儿童的健康成长出发,最要紧的是对儿童进行与其生物性别吻合的性别角色认可教育:是男孩就当男孩养,是女孩就当女孩养。自孩子出生始,无论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都不应混淆性别,否则,儿童就难免不知道自己的性别角色,从而影响其性取向。

在这里,要避免父母根据自己对儿童性别的盼望把女孩当男孩养或把男孩当女孩养,要在语言和行为上把女孩培养成女孩、男孩培养成男孩;否则,会影响儿童的性别自认,影响儿童的性格和行为的发展,有可能会出现性变态。

●性知识

性知识也是家庭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知识包括男女有别、男女的生理解剖特点,以及例假、遗精等生理现象的解释、处理等。例如,教女儿如何使用卫生巾、如何处理经期卫生、如何避免经期感染,以及教儿子如何对待遗精现象等。

●性禁忌

过去,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依赖于性行为的发生,今天新技术已经使得生殖不需要性活动参与也能实现了。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性行为还有生殖的一面。不可避免的是,目前许多人的性行为本身已经更多地和享乐、愉悦联系在一起了。性的生殖作用降低、娱乐作用增强,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享乐需要的放任型性行为与禁忌之间的矛盾。

本来性行为是隐蔽的,可是现在许多人却将性行为公之于众。例如,在公共汽车上、在公园里、在大街上、在教室里,屡屡见到男女们深情拥吻在一起,把自己的隐私行为暴露在别人面前,这都是没有明白性是有禁忌的。

两情相悦的性行为是美好的,但它的发生也是有禁忌的。父母应该在这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性禁忌不仅仅是时间、地点、场所的问题,还有文化禁忌。例如,在某种文化下是许可的行为,在另外的文化下则可能是绝对不允许的。

家庭性教育从教会孩子与人交往开始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同伴间的交往乃至与异性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一课。在孩子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父母应对孩子有哪些提示和帮助呢?

想一想

青春期性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学会交往。但是,有些父母对少男少女的交往通常采取限制和反对的态度,这会引起孩子的不满,甚至会引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么,在孩子与异性交往的问题上,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第一,要让孩子从小知道维护自己身体的重要性。

父母要告诉孩子,除了生病看医生等特殊的情况之外,别人是不能随便触摸你的身体的,这是一种权利;同样,你也不能随便触摸别人的身体,因为这种权利是对等的。这能使孩子在年幼时就确定尊重隐私的意识,长大后就能明白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隐私的权利。

第二,在中学阶段,父母就要把性交和避孕知识明白地告诉给孩子。

每一个中学生都特别需要接受避孕知识教育。教育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是在不了解自己身体、不知后果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些越轨行为,他们不清楚怀孕到底意味着什么,不清楚怀孕的后果、要承担的责任,更意识不到感染上性病或艾滋病的危险。

第三,鼓励孩子的正常交往。

对于少男少女的交往,父母的态度应该是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怀疑,多一些引导、少一些限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当然,鼓励不是放纵,尊重和信任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父母在家中上好无声有形的性教育课

一谈到青春期性教育,许多父母首先想到的是该怎么对孩子说。其实,在父母的生活中就包含着对孩子的性教育信息,甚至父母在家中的一些生活小节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而且是相当大的影响。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孩子会对父母的行为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模仿。比如,爸爸下班回来,妈妈为爸爸送上一杯热茶;妈妈上班之际,爸爸为她递上手包;进入房间或公共场所,爸爸为妈妈开门等等。这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和画面。当他们长大时,在自己与异性交往时,就会以父母为榜样,这对他们处理相关问题是大有好处的。同时,家庭中父母是否恩爱、关系是否和谐对孩子来说也非常重要。父母之间相敬如宾、体贴呵护,会为孩子的性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父母之间关系恶劣,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架,就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仇恨的种子,会扭曲孩子的心灵,将来也会影响孩子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

有责任心而又明智的父母应当从生活的点滴之处着眼,处处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不要背着孩子亲热却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开放的父母不妨当着孩子的面拥抱、轻吻,这既是向孩子传达爱的信息,也是对孩子无声有形的健康的性教育。

家庭性教育的途径

●把性教育与日常养育结合起来

性理念、性知识等内容的传授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活动、教育活动进行,不必一定采用学校上课那样正式的方式。例如,在年幼的孩子能听懂言语后,家长就可以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在选择着装、发型及玩具时,就可以进行男女性别差异的理念教育;在孩子自由探索自己的身体时,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告诉孩子,如在洗澡尤其是在公共浴室洗澡时,就可以进行性别禁忌的教育,并使之认识到生殖器官与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并不神秘,进而进行身体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教育。

当孩子提出有关性方面的疑问时,父母不应回避,宜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予以解答,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当然,有时孩子只是问问而已,只在乎你是否回答,不在乎你怎么回答。孩子提出“我是从哪里来的”问题时,说明他的认识水平已经大大提升了。

●使用文字、书籍

在家庭性教育中,有时碍于两代人的关系或子女的年龄特征,不便于直接当面用言语说教,这时,使用文字或书籍就是一个很恰当的途径。

使用这条途径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例如,利用书信或日记交流的方式,既可以把有关的知识、理念教给孩子,还可以交流对有关问题的体验。比如,父母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和青春期的孩子分享初恋时或爱慕的感觉,并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

当然,在父母自己书写文字的同时,也可以给孩子购买一些相关的书籍或科普资料,让孩子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形成理念。

这里要说明的是:对于那些少儿不宜的书籍,有时堵的效果不如疏的效果,越禁止就越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不如大大方方地和孩子进行交流、阅读。

●使用现代声像技术

如今已经是一个信息资讯极为发达的时代了。在古代,女子在出嫁前往往由娘家人——主要是母亲进行相应的性教育启蒙,有的在陪嫁中放置欢喜佛一类的物品做启蒙的工具。现在社会已经开放多了,教育的工具和手段非常丰富。其中,最值得选择的是现代声像技术,包括互联网、广播、电视、科普音像资料等。

例如,对于受精的过程,过去只能用语言和图片描述,如今已经有了受精全过程的科教片。通过看片子,孩子一下子就能明白自己是怎么来的。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家长在选择互联网等手段时,要尽量把副作用降到最低。这主要是指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如青春期,一些刺激可能引发孩子的性行为。

家庭性教育的方法

下列三点是必须注意的:

●父母的行为要得体

父母的行为——主要是性行为要有所顾忌。一般的礼貌性的亲吻并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是,在孩子的某些年龄段,如果父母的行为不当,可能会对孩子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

父母的感情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之间感情深厚、融洽、和谐,亲密行为举止得体,就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就会使孩子感觉生活很美好,进而更可能正确地对待性的问题。

●使孩子有保护身体的意识

教育孩子懂得自己的身体是神圣的,不经过自己的允许,别人无权侵犯。其中主要的一条就是不允许别人随便触摸自己身体特定的部位。即便是父母,在孩子的某些年龄段也不能肆意抚摸孩子的这些部位,其他人自不待言。

例如,拉拉手、拍拍肩没有什么,轻吻一下额头、一个狗熊式的拥抱也不足为怪,这些社交行为在一定情境下是允许的。但是,抚摸胸部、亲吻等行为则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的。这些应该通过说教或示范的方法告诉孩子,并让他牢记在心。

●不能随意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

对孩子的一些性行为——如小女孩摩擦阴部的行为、看裸体图片的行为等,父母不能进行诸如“你怎么那么不要脸”、“像个小流氓”等这样的评价或辱骂,应该进行正面引导。例如,当孩子看裸体照片尤其是异性的裸体照片时,可以从欣赏和了解人体的角度与孩子一同看,这样就会减少孩子的神秘感和负罪感,有利于孩子性心理、性行为的正常发展。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性意识就会萌动,如果我们不主动进行教育和指导,孩子必然会通过其他方式或渠道满足自己成长的需要,因此,父母应该掌握先机。

父母切记的指导原则

父母不要谈性色变,要有科学的性观念。

父母要在家庭中保持一种良好的性形象。

父母要关注儿童的性成熟。

和儿童分享父母在性方面的一般价值观,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性行为的焦虑和意见。

确保儿童知道如何面对和性压力或者性行为有关的一般问题。

鼓励儿童和父母坦率地谈他的情感、态度、浪漫的兴趣和同伴关系。

父母要和儿童协商有关他约会的规定,这些规定必须理智而且明确。

父母在与儿童谈论和性有关的问题时,一定不要采取消极的态度。

无论父母什么时候和儿童谈论性,都要既注意情感方面又注意生理方面。

对于青春期的儿童,父母可以与他一起观看一些教育类、科普类的探讨性心理、性行为以及怀孕和生产方面的影片,让儿童意识到性所包含的内容和所承担的责任,同时可以帮助父母打开与儿童交流性话题的方便之门。

2.家庭性教育中常见问题的处理

手淫问题

手淫又称自慰,比较确切的说法应该是通过手或其他物品刺激生殖器官或其他相关器官以获得性的生理、心理满足,从而释放性能量的性行为。对这种现象历来说法不一,不过现在多数人已承认它确实是正常的。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面对自己,那么我们就得承认现在绝大多数的青壮年男女都或多或少地有过这种经历。

由于现在的文化刺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青春期发育比过去提前了。现在孩子的青春期比20年前的孩子已提前了2年,有些女孩的初潮年龄居然提前到了9岁。这样,手淫的发生就有了提前的生理基础,它的普遍发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面对孩子的手淫,我们怎么看

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手淫行为,不要让孩子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如果遇到合适的机会,可以告诉孩子适度的手淫对青少年的危害并不大。

手淫带来的危害往往是在心理方面,就生理来讲,只要不是过频,对身体的损害是谈不上的。但是,如果过多地关注手淫或遭到不恰当的批评、羞辱,会使青少年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从而产生罪恶感、羞耻感,这会给孩子的发展和未来的生活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父母应当怎么办

就像适度的性生活对身体有利、过度的性生活有损于健康一样,过度手淫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这种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而且还包括并且主要是心理上的。这时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尽量消除刺激手淫的外界因素 例如,不让孩子看有刺激性的报刊、录像、电视,不让孩子和有不良性行为者交往,不在孩子面前过分亲昵,不给孩子穿过紧的裤子等等。

把孩子的精力引导到学习和集体活动中去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孩子从事有益的体育活动、科技活动、郊游活动等,把他的精力引导到“丰富的生活中去”,这会减少孩子独处的机会,转移他在性方面的兴趣。

对手淫成癖者要及时引导和治疗 手淫严重者会成为“手淫癖”,对孩子的健康很不利。这时,需要对症治疗,可以采用消退策略、系统脱敏法和行为的自我控制来解决过频的手淫问题。

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要去医院检查,查看孩子的生殖、神经系统是否有病变,以便对症治疗。同时也应该请教专家,从专家那里获得切实的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女孩有手淫现象也是正常的,不应该骂她诸如“不要脸”等难听的话,在泰然处之的同时引导她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就可以了。

早恋问题

早恋现象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似乎早恋就像长江洪峰一样,我们必须严防死守。

实际上给早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很难的,因为给“爱”一个说法是很难的。应该说,少年男女的某些“早恋”现象并不一定与“恋爱”有必然的联系,而更多的是性生理、性心理萌发的反映,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非正常的结果。

●正确认识少年男女的感情,以平常心对待他们

青春期前后的少男少女实际上有两种非常矛盾的心理表现:一方面渴望接近、了解异性,同时又排斥异性;另一方面在同学面前表现得极为无所谓,心里却又极想接近自己中意的异性。这充其量仅仅是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绝对不是什么恋爱。对此父母要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偶尔见到孩子收到异性同学的信、见到孩子和异性同学散步,就大发雷霆是极为不明智的。

目前城市中处于青春期的少年男女大多是独生子女,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家中只有一个孩子,他(她)想和一个类似于姐姐(哥哥)或妹妹(弟弟)的人聊聊天、说说话不是正常的吗?只要正确引导,这种交往是没问题的。

●破除性的神秘面纱,教给孩子必要的性知识

一旦把神秘的东西摆在桌面上,神秘的吸引力也就消失了。将性知识以恰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传授给孩子,孩子就能够健康地成长。

●尽量杜绝孩子接触不良的性刺激

最为重要的是预防犯罪团伙、别有用心的坏人引诱孩子走上歧途,杜绝黄色书刊、黄色录像、黄色光盘、黄色音乐、色情网站等的引诱。孩子的抵抗力是弱的,在诱惑面前很难抵挡,一旦受骗往往不知如何自救,许多少年男女的性犯罪就是由不良的性诱惑导致的。

杜绝孩子与有不良行为的异性接触,以免引诱失身。

必要的说服教育,包括男女贞操观的教育,劝说其不去不健康的娱乐场所等。

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可以利用开家庭会议的方法各抒己见,最后定出规则,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如果不在家、不在学校,一切活动都必须和父母打招呼,征得父母的同意。

●对孩子予以正确引导

把孩子的精力吸引到学习上。可以告诉孩子社会竞争要求他必须好好学习,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提高孩子的认识水平、形成自觉意识,是抵抗一切不良诱因的最好办法。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各样有组织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也是转移不良冲动的一种好办法。

●必要时要进行避孕和性卫生教育

有保护的性交、避孕等的知识,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需要的。

孩子看色情视频和图片怎么办

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还是个大大咧咧、啥也不懂的小孩子,可是有一天,你可能在不经意之间发现,那个满脸稚气的孩子竟然在偷看色情图片。天哪!因为你一直觉得你的孩子还不太懂人情世故,难道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会这样好奇?孩子会不会学坏了啊?这么小就偷看色情图片,这样的心理正常吗?我们该怎么办:是出面制止,还是装作不知道?

发现自己的孩子看色情图片或者视频的时候,家长需要冷静。他不是坏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世界、对自身、对性的好奇是他的“必修课”。有的孩子了解得多一些,有的孩子还很懵懂,给孩子普及这些知识最好的老师是家长。爸爸需要和男孩沟通,妈妈需要和女孩沟通。

现在网络很发达,很难控制孩子这样的好奇心理,而网络给孩子提供了观看这些不健康漫画、视频和图片的机会。成年人经历比较丰富,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会少一些;未成年人则因为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较弱的自控能力,在避着家长看到这些信息时会感受到加倍的刺激和兴奋,因此就更容易上瘾。

建议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需注意以下几点:

●切勿简单粗暴

青春期的孩子都比较敏感,家长要避免采用简单粗暴的批评教育方式,“你是个坏孩子”、“不要脸”等过分的侮辱、责骂甚至痛打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有过这种经历的孩子,对性会产生不健康的认识,对以后的婚姻生活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不必讳莫如深

有些家长羞于和孩子提和性有关的话题,发现孩子浏览不良网站时也不敢提起,只能憋在心里,越想越可怕。其实家长没必要这样做。平时要适当地和孩子做一些这方面的交流,气氛要随意,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即使是和性有关的事也能向父母讨教的氛围。如果平时从未涉及这个话题,突然要和孩子讨论这方面的问题,那么不但孩子会尴尬,家长也很难开口。

●做好知识储备

很多孩子通过各种渠道已经对性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所以家长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以前由于社会环境和教育都比较保守,很少有父母正面和孩子谈论过性,所以即使是结婚生子后对性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现在的父母在和孩子开始讨论性话题之前,要首先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和孩子进行沟通。

●“禁”不是办法

当你发现孩子在偷看色情图片、书籍甚至影片时,采取绝对禁止的办法是起不到作用的。父母可以适当限制孩子上网的时间和范围,包括电子产品的使用,并且让孩子知道通过上网了解新的信息是可以的,但是上网的前提是必须保证正常的学业和生活。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转移他们对性的注意力和渴求。为孩子提供正确了解性知识的途径,并告诉孩子对性的好奇是正常的,但是他现在的年龄还处于发育阶段,网络上不良的视频是不健康的性。家长应该引导和培养孩子健康的性价值观和正确的道德标准。

她什么时候该戴胸罩

“我的女儿应该什么时候戴胸罩呢?”“该到哪里给女儿买胸罩呢?”“什么样的胸罩适合少女戴?”这些问题是妈妈们关心的问题。

乳房刚开始发育、只是微微隆起的时候不需要戴胸罩。但是微微隆起的胸部总是会让孩子感到害羞,她们总是想尽办法把胸部遮住,这时不妨给孩子穿一件稍厚一点儿的运动背心,长款或短款的都可以,这样就能缓解孩子的窘迫了。

等到乳房发育得再大些的时候,特别是跑步或做其他运动时,乳房颤动厉害的话,就可以让孩子戴胸罩了。购买胸罩问题也需要提前和孩子谈一谈,告诉她为什么需要戴胸罩、如何正确戴胸罩、怎样调适等。给女儿买一件漂亮的胸罩,一定会使她为自己的身体和身份所发生的变化而开心的。首次购买胸罩,可以带孩子到大商场或超市选购,一般都会有适合少女穿的类型和型号。选择纯棉质地和适当的型号,对孩子的乳房发育比较有利。不要带孩子到那种卖性感胸衣的专卖店购买,这样孩子就能明白戴胸罩是为了让乳房发育更健康,仅仅是一件内衣,而不是时髦性感的饰品。有了和妈妈一起购买胸罩的经验,以后孩子自己购买时就不会尴尬、害羞了。

三、家庭课业辅导

孩子上初中以后,忽然感觉和小学不一样了,要学的科目多了,课业负担重了,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与小学不同了,不再像小学老师那样手把手地教、反复地叮咛。对此,孩子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初中阶段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能够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这个时期父母要给予孩子特别的关注、正确的引导,如果没有做到的话,不仅孩子的学习成绩会一落千丈,在品行方面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时常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如果能让孩子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不仅能规范孩子的行为,还会为孩子考上好的高中打下基础,为孩子未来有好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抓紧初中这个黄金阶段好好地引导孩子。

1.家庭课业辅导的基本原则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初中生要学的知识比小学生多得多,不仅学习的科目增加了、各学科的难度加大了,而且需要孩子接触更多的课外知识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可以说,进入初中以后,提高孩子的能力要比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这些能力包括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的思维能力(如分析、综合、类比能力等),以及各个学科需要的特别能力(如背诵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要想具备这些能力,就需要孩子多看、多听、多练、多想,还要多读课外书、多参加课外活动。

数学的辅导

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的延伸,除了要继续培养计算能力外,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量关系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等。初中数学会分代数和几何,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辅导起来也不像小学时那么容易了。定义、定理、公理、法则、公式是辅导的重点,应该要求孩子记住、理解并会用。学数学没有什么捷径,就是要多做题、勤练习,巩固对公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最终形成相应的能力。

其他学科的辅导

上初中以后,除了语文、数学和英语,还会增加一些新的科目,如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和政治。对于这些新的学科,也需要特别关注。物理和化学属于理科,除了计算、应用、理解外,更注重观察和做实验;历史、地理、政治属于文科,要有很强的背诵、记忆能力才能记住众多的内容。

2.课堂教学和家教、课外补习班的区别

现在课外补习班、家教都很流行,很多家长都在给孩子请家教、报课外补习班。有的家长反映说:花钱就是有用,报班以后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还有的家长甚至说: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内容没有补习班教的内容好。真是这样吗?你了解课堂教学和课外补习的区别吗?

教学目的不同

学校老师是按照国家或者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拟定的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来安排课程内容的。这样的指导思想的一个根本点就是让孩子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系统地建立起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使这些知识内容能够真正成为孩子未来成人后的能力基础。而家教和补习学校的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孩子的分数,可以获得更多家长的认可,进而招来更多的学生。

教学方法不同

因为教学目的不同,就会导致教学方法不同。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重视系统化和理论化,这样孩子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因此推导、分析、重复的内容会很多。同时,老师还要照顾到班里几十个孩子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一定会在进度和方法上侧重全面而非个体。而补习学校和家教因为教学目的不同,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会更侧重重点知识内容,更关注个体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教学手段不同

因为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不同,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手段的巨大差异。学校老师在教学上更重视答题过程的推导和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而补习学校和家教更重视的是答题技巧的掌握和结果的正确。打个简单比喻,在数学课上,学校教师要让孩子从“一排有4个苹果,有5排,一共多少个苹果”来理解4乘以5的数学概念。而补习班和家教只要让孩子记住乘法口诀表,孩子就能答题得分,而不管孩子是否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你认为哪种方法教育出来的孩子更能够真正掌握数学?还有一个现实的例子,现在有很多TOEFL(托福)班,教出来的学生确实可以在托福考试中考出高分,但真的到了英语国家,却根本不具备生活和学习的英语能力。有的家长会说,现在“分”是命根,只要分数能提高,无所谓。这里我们再次提醒这些家长,你是唯一对你的孩子终生发展负责任的人,孩子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否具有持续的发展潜力,你的引导和决定非常重要。

有的家长说,补习班老师和家教更加耐心细致。这是因为其是商业机构,从服务角度来讲,比照公办学校的老师会更加细致周到,这无可厚非。但是要注意,这些机构的教师是否具有真正的教师资格。因为能够成为合格的教师,除了学科知识外,还要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简而言之:课堂教学就好像孩子日常的饮食,为孩子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但不会有太大的显著效果;而补习学校和家教好比吃维生素补剂,看起来能够很快见效,但如果放弃正常的饮食只靠吃补剂生活,一定会有问题。应当看到,补习班和家教在帮助孩子提炼学习重点和个性化、针对性辅导方面确实能够对学校教学形成很好的补充,关键是家长是否理解两者的各自优势、主动地为孩子做出最佳的选择。

3.是否需要给孩子请家教和参加课外补习班

要不要给孩子请个家教和报课外班呢?往往家长想要给孩子请家教和报课外班有几个原因:

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家长、学校没有办法解决;

孩子某一科的成绩比较差,家长和学校没有有效的措施;

孩子有严重的情绪问题;

为了升学进行强化训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前三种类型的孩子,普通的家教或一般的课外补习机构并没有用处,他们需要的是特殊教育专家或是某个学科的教学专家或是两者兼具的专家。面临升学的初三学生,可以考虑请个家教,主要目的是把相关科目知识内容程式化、概念化,形成答题套路,反复强化,有利于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考试分数;同时给孩子找个伴,身边有人鼓励的话,孩子学习的劲头会更足。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如前面所说,不能把孩子的学习重点放到家教和参加课外补习班上;否则,你可能会看到孩子短期成绩的提升,但从长期来讲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4.开学后教你四招“收心计”

在假期里玩得开开心心的孩子,上了学大都很难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究其原因,就是孩子在放假时太放纵了,开学后生活节奏一下子变得紧张了,孩子一时难以转变。那么,爸爸妈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顺利适应新学期的学校生活呢?不妨试试这样做:

快开学时帮孩子调整生物钟

放假期间,孩子们大多是晚睡晚起,看孩子辛苦半年了,家长也就纵容孩子这样的生活作息了。可是上学以后需要早睡早起,一时不适应的孩子很容易在课堂上打瞌睡,影响学习。所以,至少从开学前两个星期开始,就要督促孩子改变作息,恢复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定点活动的正常作息时间。

创造安静的环境,让孩子循序渐进地写作业

新学期到来,又开始每天有大量的作业了。刚刚放完假的孩子,写作业时常常不专心,爸爸妈妈要关掉电脑、电视,收起一切会让孩子分心的玩具,引导孩子专心学习。如果爸爸妈妈能陪着孩子一起学习,一般两三周后,孩子就能重新适应学习生活了。

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孩子从心理上结束放假

开学以后,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每天按计划做,这样孩子就能从心理上认识到现在已经开学了、假期已经结束了,该收收心好好学习,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了。

开学前有计划地帮孩子复习和预习

放假的时候,也不能让孩子太松懈,每天最好能安排固定的时间写作业,特别是在开学前,要有计划地帮助孩子复习旧功课,再预习一下新课,这样开学后孩子就不会因为想不起来以前学过的内容而焦虑、着急了。

5.让粗心的孩子减少错误

期中考试的试卷发下来了,小玲的数学只考了85分,她觉得很沮丧。妈妈检查了一下她的试卷,发现有将近10分都是因为粗心而导致丢分的:算式列对了,可是得数少写了一个小数点;明明知道该选A,可小玲却在答案上写了B;一道题要做加法,可小玲却算成了减法……这样的错误真是白白丢分啊!

相信你的孩子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该怎么帮助他呢?如果只是说:“太粗心了,下次要注意!”恐怕孩子听完以后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下次考试时依然不够专心。如果你大声训斥孩子:“怎么这么粗心?这么简单的题都会错!太笨了!”这样的做法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说不定他会真的认为自己很笨,从而学习越来越差。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呢?

不妨试试微笑着对孩子说:“这次只考了85分,你也很伤心吧?如果没有因为粗心、马虎而出那么多错,你可以考到95分呢!下次是不是该注意一些呢?”如果我仔细检查一下,可能就不会白丢10分了;如果我能考95分,那也能上光荣榜了……如果孩子能这么想,他就一定会寻找办法,让自己在下次考试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你就不必为孩子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着急了,因为孩子会把它当做一次改进、成长的机会。

试着和孩子一起寻找克服粗心的方法:做题时不要图快,一道一道慢慢做;仔细读题,每个条件都要看清楚;做完题后一定要检查等。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决定“今后该怎么做”,让他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克服粗心的方法。

6.孩子做作业时听音乐好吗

现代研究证实,听音乐可能对工作和学习有好处,但如果人们沉醉于次要工作——听音乐,那么主要工作的效率就会下降。专家认为,听音乐和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工作。同时进行这两种工作会加重大脑的负担,因此在做重要的工作和需要强化记忆的学习时不要听音乐。

专家建议,家长和老师要让孩子多与音乐打交道,听音乐可以使精神得到放松。这里要提醒家长,如果学习某种乐器仅仅是为了使孩子变得聪明,那是一种完全不适当的方法。

7.孩子对学习的困惑

现在的孩子学业都很繁重,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安排学英语、唱歌、跳舞、钢琴等,那时候孩子小,纵然不高兴,但在父母的诱惑、逼迫下也都学了;上了初中后,课业负担就更重了,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数学、化学、物理习题,每天都有要背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英语的内容,再加上父母给报的补习班……除了睡觉的时候,其他时间都是无休无止地在学习,难免会使孩子心生厌烦,甚至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没完没了的学习到底有什么用。

孩子会有困惑是很正常的事情,学习任务越来越重,课业压力越来越大,每天周而复始地进行同样的事情,很容易磨平学习的激情、失去前进的方向,自然就会产生“为什么要学习”的困惑。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及时开导孩子的话,很容易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意志消沉,越来越厌学,甚至是逃学。那么,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困惑、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开导呢?

告诉孩子学习是提升能力、促使进步的一种途径

很多学习的内容,现在看起来可能没什么用,但是总有一天会用得上的,而且学习的知识越多,懂得的就越多,在以后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就越容易,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越容易解决。比如,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外语,就能够更加顺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容易和外国人交流、沟通;多学一些物理知识,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简单的家电故障,就可以自己进行排除了;多掌握一些历史典故、百科知识,就可以多一些交谈话题,这样更容易和别人相互熟悉、打成一片……总之,告诉孩子,他现在学习的任何知识都会对将来的生活有帮助。当然,如果孩子太累的话,也可以适当让他放松一下,换换心情再继续战斗。

告诉孩子学习可以为今后带来更有利的发展

虽然拥有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但是没有学历在社会上却真的是很难立足。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学历就是敲门砖,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就是比普通大学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工作职位。当然,也不是说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各方面能力都强,但至少他们会比别人多一些机会。从这方面来看,上学期间好好读书、多学知识、提高成绩,进入社会后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为了避免高分低能,除了学习以外,家长还可以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学习太过于枯燥了。

四、智能提升

1.了解学习障碍

露露上初中一年级了,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差。父母为此很着急,想了很多办法给孩子补课,但是成绩总是无法提高。露露在语文方面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很差,数学题也是经常做错。孩子平时看起来聪明可爱,智商也没发现有问题,为什么学习会这么差?

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学习成绩意味着他们的成长和前途,也寄托了家长的期望。但是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很强,轻轻松松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大部分孩子通过努力学习,也能考出不错的成绩。也有像露露这样的孩子,学业很吃力,成绩总也无法提高,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肯定很着急。

露露的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学习障碍”。学习障碍一般指那些智力正常的孩子在听、说、读、写、数学运算等能力方面会有一种或多种明显的困难,还可能伴有一些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这类儿童并不存在盲、聋、哑或智力低下的生理缺陷(有些孩子的智力水平在临界状态),而且都在接受着正常普通教育。

造成学习障碍的原因比较复杂,医学研究认为,这类儿童所表现出的学习困难与其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全或功能失调有关。另外,学习障碍具有家族遗传的特点。学习障碍主要分为发展性学习障碍与学业性学习障碍,前者表现为注意力缺陷、知觉缺陷、视动协调能力缺陷和记忆力缺陷等,后者表现为阅读能力障碍、书写能力障碍和数学障碍。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学业不佳,不能只责骂孩子不努力,应带他去医院找心理专家做个咨询,先确定孩子的学习困难是否是因为患有学习障碍导致的。找出孩子学习困难的直接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来训练孩子。另外,父母还需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信心,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争取在短时间内帮助孩子克服学习技能方面的缺陷。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大多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2.孩子有学习障碍吗

对于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孩子,在排除了智力原因后,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学习障碍呢?可以参考下面的标准。

孩子在一个或多个特殊的认知方面(如在感知、语言、记忆或元认知等方面)存在明显困难,主要的欠缺表现有:

感知困难 有些信息需要通过特定感觉通道接收,有感知困难的孩子在理解或记忆这些信息时会有困难;

记忆困难 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有记忆困难的孩子不论是短时记忆还是长时记忆都有问题,不能很快记住东西,记住了又不能保持很长时间;

元认知障碍 在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监控自己的理解过程和进行自我学习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困难;

口语加工困难 在理解口语方面或记住别人所说内容方面存在障碍;

阅读困难 在词语识别、阅读理解、文章诵读等方面有障碍;

书面语言困难 在书写、拼写或用书面语言写作等方面存在障碍;

数学困难 在处理包含数字的信息时存在障碍,不论是思维、记忆还是计算都会有问题,另外时间感或方位感会很差;

社会认知困难 在理解他人的意思、解读别人传递出的信息方面会出现偏差,导致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因而经常会出现不适当或过激的行为反应。

通常,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智商并不低,有的甚至还会高出平均水平,在某一领域表现出高创造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智力水平处于临界状态。

一般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会有所表现,在小学阶段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低和运动技能的水平低,另外在掌握一种或多种基本技能方面会存在困难;高年级小学生还会出现情绪问题,主要是因为学习上的不断失败会使孩子心情沮丧;上初中以后,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在注意力、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困难会降低或消失,但是情绪问题会加重,需要特别帮助他们处理好情感(如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和学习之间的关系。由于上初中以后,孩子主要靠阅读和浏览各种复杂的教科书进行学习,但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只有小学3~5年级的阅读水平,因而他们的学习会遇到很大障碍,成绩普遍不太好。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除了学习障碍以外,还有部分孩子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这种症状对孩子的学习和学校适应也会产生很大影响,主要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特征:

注意障碍

注意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很难集中,不能专注于当前任务上;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影响,特别容易分散。如果孩子经常有做白日梦、不注意听讲、经常性的粗心大意、做事无常性、有头无尾等表现的话,就要考虑孩子是否有注意障碍了。注意障碍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导致学业不良。

多动和冲动

多动的孩子总是能量过剩,常常表现出毛躁不安:上课时在座位上坐不住,喜欢下座位、随便讲话、招惹邻桌,很难安静地听讲;下课后乱跑乱闹,不顾危险地玩耍。多动的孩子也很冲动,他们常爱接老师的话茬,随便打扰别人,做事情从来不考虑后果等,明显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

逆反和对抗

注意障碍并伴有多动的孩子,除了学业上会遇到困难外,由于他们的活动过度、自我控制能力差,还容易出现问题行为、违纪行为,不易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也易紧张,青春期更易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

多动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男孩患病的比例比女孩高。如果你觉得孩子有患多动症的可能,要尽快带他到相关机构检查,及时接受药物治疗、特殊教育和心理疏导,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提高孩子的行为适应能力。

五、迎接中考

1.中考前心态调整的小技巧

考前的生理调整

按照平时的作息时间作息。若是早晨睡不着,可以早点儿起床,运动、吃早点。心理学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人一天的最佳记忆时间为早上5~7点、晚上7~9点,充分利用好这两个时段,解决需要记忆的东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午一定要午睡,午睡以30分钟为宜,这样既能使大脑休息又能很快清醒。午后应以做练习为主,可以集中时间做题,做题应注意文理结合、难易结合。通过做题可以稳定心态、树立自信心,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训练,相信到临考时就不会有紧张的感觉。

考前焦虑、烦躁的情绪调整

有氧运动 早晨若睡不着觉,可以起床适当地做做运动,如跳绳、散步、踢毽、跑步、骑车等。无论做什么运动,都要抬头挺胸、精神抖擞,显得非常自信,以此获得一天的好心情。

洗热水澡 有条件的考生每晚睡前最好洗个热水澡,一则可以消除疲劳,二则人的身体泡在温热的水中是最放松的状态,有一种安全和温暖的感觉,可以净化心灵,更有助于睡眠,有利于第二天的学习。

适当听音乐 如果学习感到累、什么也记不住时,不妨听听古典音乐,比如古琴曲、古筝曲、扬琴曲等,悠扬、舒缓、空灵的音乐可以稳定情绪。音乐以听不懂为好,因为不需要记忆,最好是在休息时间听。但注意不要一边学习一边听音乐,尤其是不能听摇滚和流行歌曲。

找人倾诉、聊天 要找能理解你同时又能给予你指导的乐观之人(如同学、老师、父母等),说出你内心的焦虑与烦躁,合理地宣泄一下自己的不良情绪,给自己的心理来一个清扫,切忌压在心里得不到宣泄,否则会直接影响中考成绩。

考场出现焦虑的调整

由于考生大都是第一次进入这样的考场,心情一定很紧张,甚至有的考生一进入考场,拿到试卷后,大脑就出现抑制现象,原本会的东西也忘得一干二净,连最简单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为避免考场上出现上述问题,建议考生在考前20分钟尝试如下两个做法:

深呼吸 此举有助于考生控制情绪节奏,缓解紧张,把注意力从怦怦的心跳声转移到缓慢的深呼吸上;若还不能使心绪稳定,可以通过闭目默念“1、2、3、4、5……”达到心无外物、别无所思。

放松 放松自己感到紧张的部位,如手、脚、脸等,使劲攥紧拳头或者收缩身体的其他部位,然后突然放松,体会肌肉被使用过的松弛感、沉重感、温暖感,逐渐放松心情。

2.中考前心态调整“六会六保持”

中考前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于中考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中考呢?

会复习,保持百倍信心

考前增强信心、稳定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中考前几天,要严格按照中考时间学习。注意复习内容不要过难,要复习每科的最基础的知识,不要再做新试卷、学新内容了。由于复习的是最基础的知识,自然都会,轻车熟路,所以就会信心倍增。

会运动,保持旺盛的精力

我们知道适当的运动可以消除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中考前几天,考生可以在家里或室外进行俯卧撑、慢步走等运动,切记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以免体力消耗过大、身心疲惫,这对考试无益。

会娱乐,保持轻松的心情

适当的娱乐能陶冶人的性情,有利于人保持良好的心境。但考前不要看强烈刺激性的电视节目,尤其是武打片;不要三五成群地打扑克、下象棋或者逛街,这样会分散精力,不但不能放松,反而起反作用。这时可以听听轻音乐、相声、小品等,这样既放松了心情又调整了心态。

会休息,保持健康的体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强健的体魄是顺利通过中考的最基本条件。为此,学会休息显得尤其重要。中考前一定要根据考试安排调节好自己的生物钟,起居、运动、学习、饮食都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进行。每天要在11点之前休息,特别是中考前一天的晚上,但一定不要提前太早睡觉,因为违反了生物钟会睡不好!另外,有些考生可能因为马上要中考了而顾虑重重、翻来覆去睡不着,这时要静下心来、排除杂念,千万不要靠吃安眠药来催眠,药物对大脑有抑制作用,会影响在考试中的正常发挥。

会放松,保持正常的心态

考前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平常心面对中考,往往会发挥得更好,会考出好成绩。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深呼吸,学会放松。深呼吸的要领是:先缓慢有节奏地吸气,憋一两秒钟后再张口有节奏地呼气。要多微笑,自己照着镜子笑、对亲朋好友笑,不要闷闷不乐,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会安排,保持充裕的物质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考试也是一样,自己要准备好考试用的笔、尺子、橡皮、准考证等考场必备品。家长可以给予提醒但不要代劳,因为人多易出错,也容易造成考生的紧张情绪。考前家长可以准备一点儿感冒药、清凉油、晕车药以及治头晕、恶心、肠胃发炎的药片等。

3.不能只看结果,要看到孩子的努力

现在的孩子经历的考试太多了。上幼儿园要考试,进小学要考试,升初中要考试,中考、高考更是重中之重。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将来有个好前途,总是不遗余力地让孩子多学一些知识和技能,为的就是能考入名校。在家长的期望之下,孩子的压力非常大,很多孩子都认为如果无法考入名校就没有了前途。

不上名校真的就没前途了吗?名校就那么几所,名额也有限制,让孩子朝名校努力没有错,只是能否考出好成绩并不是只取决于知识的储备量,很多客观原因如孩子的身体状况、考试当天的天气、孩子的心情等都会影响考试的成绩。如果孩子考试失利怎么办?这是家长在孩子考试前应当考虑的问题。

如果孩子没有考上名校,家长和孩子都能有“上普通学校一样能成才,重要的是自己要努力”的想法的话,那就是最好的结果;可是很多孩子没有考上名校会很伤心,很痛苦。当孩子伤心失望、垂头丧气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如果你对孩子说:“妈妈对你充满了期待,可是你的表现太糟糕了,我都没脸出去见人了……”这样的话只能让孩子更伤心,也许从此就自暴自弃,成为一个差生。会这样说的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上学考试不是为了父母而做的,因此父母没有权利为了自己的面子而伤害孩子。

也有的家长为了安慰孩子而这样说:“别难过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样的话语并不能给孩子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因为孩子会觉得“自己的不开心是不应该出现的事情”,孩子会觉得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很可能以后不再和父母说心里话,这样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学业以及健康成长。

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从痛苦中走出来呢?不妨试试这样说:“你非常努力,这些爸爸妈妈都看在了眼里,只是结果有些令人遗憾,我们也觉得很伤心。”辛苦努力没有换来想要的结果,任何一个人都会伤心失望,所以你不必假装精神振奋,和孩子一起伤心一下并不过分。当然,伤心过后还是要重整旗鼓,可以这样告诉孩子:“虽然这次考试不太理想,但是你的努力一定会开花结果。进入高中后还要继续努力,你的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的。”只要你肯真心实意地鼓励和支持孩子,他很快就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即使入学考试失败了,也不意味着从此没有了光明的人生,只要肯努力必然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只要父母能有这样的信念,就可以教导孩子直面失败。失败,就是一种最好的亲身体验。如果孩子能够克服失败带来的负面因素,那他就学会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就有了初步的向成熟迈进的体验。

爸爸妈妈要教会孩子接受自己,并不只是接受非常完美的自己,更应该正确对待和接受失败的、不太顺利的自己。当然,做父母的首先要对不太完美的孩子做到接受,这样才能使孩子不惧怕失败,而且能通过失败找到成功的方法。

六、成长问题分析解决

1.青少年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原因

运动越来越少

“由动到静”的生活方式是造成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初中生户外活动和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而“静”的活动则明显增多,比如看电视、上网、做作业等,这些都是如今青少年的主要生活内容。另外,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吃苦太多,现在条件好了,尽量不让孩子吃苦,所以除了学习什么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干。生活方式上的变化,使现在的孩子活动不断减少,消耗的热量越来越少。

摄入过多热量

现在的青少年,在运动越来越少的同时,每天摄入的热量却越来越多。过去渴了喝白开水,现在渴了喝饮料。“糖多油大”的中式和西式快餐也为青少年提供了“可口”的热量。还有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的甜点、糖果和各种零食的大量生产和销售,都使青少年日常摄入的热量远远高于所需。在这些“小胖子”中,我们发现,他们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都已经摄入过量了,但就是不愿意吃蔬菜,营养摄入极不均衡。吃得多、动得少,必然导致体重增加,使各种慢性疾病威胁孩子的健康。

2.青少年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儿童期肥胖会导致成年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上升,若在青少年时期进行积极干预,则可以显著降低成年期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父母需要了解和注意的是,儿童期肥胖和成年期肥胖有着本质的区别。成年期肥胖是细胞体积的增大,目前各种减肥手段的目标都是缩小肥胖细胞的体积。而儿童期肥胖是细胞数量的增长,肥胖孩子的体细胞数量比正常孩子多很多。这样,当这些孩子到了成年期,增多的细胞数量再开始增大体积,他们就会胖上加胖。

目前,还没有公认的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各健康组织的推荐方案均是从预防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入手,如减肥、运动、处理个体危险因素等。建议肥胖青少年采取低脂饮食并摄入适量糖类及膳食纤维,选择适宜的运动如游泳、散步、骑自行车等,可有效减轻体重。

预防青少年肥胖要从母亲孕期开始,控制每一时期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正常体重的青少年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向肥胖方向发展。

3.指导孩子健康减肥

青春发育期间,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内分泌激素增多,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也增多。如果进食过多,尤其是高热量的饮食,活动又少,过剩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造成肥胖。特别是少女,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一下子会变得文静,各种较剧烈的活动也很少参加了,再加上不少女孩喜爱零食,就势必造成营养过剩,促使身体发胖。个别青少年因骨骼坚硬、肌肉发达而超重不算肥胖。一般体重超标10%为超重,超标20%为轻度肥胖,超标30%为中度肥胖,超标50%为重度肥胖。肥胖青少年常常一活动就感到心慌气短,甚至由于氧耗量和心输出量增加而出现头晕、头痛和血压升高等现象。

健康减肥有7个指标

每周减重一般不超过1公斤(也可因适应能力而异),最多不超过2公斤;

在体重和体脂下降的同时,身体围度(WHR、BMI指数等)也下降了;

保证摄入的热量能提供每天身体的最低能量需求;

保证饮食营养均衡,满足身体及运动的营养需求;

适量的运动,既不过少(没有效果),也不过多(对身体造成负担);

良好的睡眠(不是大睡特睡),保证最科学的运动和营养双重干预减肥方法的执行;

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放松的心情。

如何预防肥胖和健康减肥

要有健康的饮食规律。主食必须吃,但要均衡,不能暴饮暴食;少吃甜食和油炸食品,但不必拒绝肉类,多吃些粗粮、蔬菜和低糖分水果;每餐慢吃细嚼可以满足食欲和减少食量;睡前不宜进食,否则热量最容易转变成脂肪,在腹部堆积。

多运动,要早睡早起。人在睡眠时代谢率最低,能量消耗最少,胆固醇和脂肪的合成量大增,因而贪睡也是长胖的主要原因。

不要刻意减肥,最好不要吃减肥药,吃药不仅对身体不好,而且以后还会反弹。

坚持每周5天、每天1次、每次在45分钟内走5公里的路程,这样做可在6个月内减去5公斤体重。若在45分钟内走6.5公里,则体重下降得更快。散步之前或之后,可以吃一些低脂肪的食品或新鲜水果,多喝水,以补充因出汗减少的体内水分。

每周进行3~5次固定锻炼,不失为减少体内脂肪、减轻体重、增加肌肉、使精力充沛的好方法。每周跑步5次,每次45分钟,每分钟170米的速度,可在3个月内减少5公斤;每周跳绳6次,每次1小时,可在4个月内减少5公斤;每周游泳4小时,可在4个月内减少5公斤;每周骑自行车4次,每次1小时,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可在5个月内减少5公斤。如果以前没有进行过固定的锻炼,开始时要少做一些,以防伤害身体。运动量过大,会增加食量,这样也达不到减肥的目的。

4.青春期女孩如何保持体形

女性最怕的是什么?怕胖!青春期的女孩也不例外,她们非常在意自己的身材,可偏偏她们又特别容易胖。为什么呢?因为这时期的女孩很少运动又爱吃零食,肥胖自然会找上门了。所以,只要坚持运动、少吃零食、三餐正常、保证睡眠,基本上就不会变胖了。下面的建议可以参考一下:

多吃含钙量高的食物,多喝牛奶,早餐时和临睡前最好都喝一杯牛奶。

一定要多做运动,不管学习有多忙,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时间积极运动,跑步、跳绳、游泳都是不错的运动。

多晒太阳,这样既能促进钙的吸收,又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尽量不吃零食,特别是不要吃甜食,不要喝各种碳酸饮料和甜饮料,可以多吃些水果。

油炸食品、快餐等垃圾食品都不能吃,因为这些都是脂肪的最大来源。

按时、按量吃一日三餐,不要用零食充当正餐。

多吃蔬菜、粗粮、谷物,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尽量避免熬夜。

5.青春期孩子盲目节食有哪些害处

青春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孩子的生长发育速度很快,器官日趋成熟,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要比成人高很多,尤其是蛋白质、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等。如果孩子盲目节食,就会使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减少,满足不了机体生长发育的需求,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爱美是每一个女孩的天性,到了青春期,这种心理更为明显。一些女孩进入青春期后,惧怕发胖,一味节食,不敢吃肉类和高蛋白食物,主食也吃得少,认为吃水果就可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要,结果导致患胃病甚至青春期厌食症。

热量摄入不足

青春期人体代谢旺盛、活动量大,热量需求比成年期高25%~50%,每日机体的热量需求既要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又要满足学习、活动的需要,节食会导致人体所需的热量不足,长期热量摄入不足就会影响生长发育。

蛋白质摄入不足

节食必然导致蛋白质的摄入不足,造成负氮平衡,使孩子生理机能发育缓慢,并会引起消瘦、抵抗力下降、伤口难愈、腰酸背痛、代谢功能衰退等症状,智力发育亦会受到影响,严重者会发生营养不良性水肿。女孩的青春期发育较男孩早,同时伴有明显的内分泌变化,若蛋白质摄入不足,可能会导致闭经,不良后果非常严重。

各种维生素摄入不足

节食会导致各种维生素的摄入不足,引起多种维生素缺乏病。缺乏维生素A可导致夜盲症;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2缺乏时会导致患口角炎、舌炎、脚气病;维生素C缺乏时可导致坏血病和抵抗力下降;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骨代谢异常,导致骨质疏松、长不高或骨骼变形。

各种无机盐类及微量元素缺乏

青春期的孩子因生长发育迅速,消耗较大,节食会使无机盐类和微量元素补充不足。钙、磷摄入不足或比例不当会直接影响骨骼发育、神经传导,使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失调和骨骼异常;缺铁可导致贫血,缺铁性贫血会影响智力和心理健康;缺锌可影响人体生长和性腺发育;缺碘会使人体合成甲状腺素不足,导致身材矮小,严重时还会造成智力障碍。

脂肪摄入不足

单纯的节食减肥还会造成身体免疫力降低,人会感到疲倦、虚弱和易怒。其实青春期的脂肪发育很不稳定,节食只会造成人体失去更多的水分和肌肉组织,减掉的并不是脂肪。少女有无月经初潮和月经是否正常,主要决定于体内脂肪的含量。当少女体内脂肪少于标准体重的17%时,就会影响性成熟,以致月经初潮延迟或停经。

青春期的体质将影响人一生的健康,因而必须要在青春期为强健的体魄打下牢固的基础。控制体重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采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和饮食。适量的运动加上科学的饮食搭配才是正确的减肥方法。对于正常发育的青春期少女,不可为追求所谓“苗条”而过分节食,以致影响一生的健康。

6.孩子说谎怎么办

时常听到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爱说谎,特别是考试成绩不太好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说谎:“成绩还没出来呢!”或把自己的考卷藏起来不让父母看到,或者自己模仿父母的笔迹偷偷签字……父母知道真相后,一般会暴跳如雷,严厉惩罚孩子。

孩子在学习上说谎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在你们想要责罚孩子的时候,请先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隐瞒自己的考试成绩?当孩子看着自己满是红叉的考卷时,一定也很伤心,伤心之余他还会想到:爸爸妈妈看到会很生气的,他们一定会打骂我的!当孩子心里有了这样的念头时,把考卷藏起来的行为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如果你发现孩子说谎后,用更加严厉的打骂对待他,只会让孩子下一次把考卷藏得更好。因为你责罚越是严厉,孩子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就会越想逃避责罚。

孩子在生活中说谎

不只是学习方面,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会决定他们是否说谎。比如,对于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来说,如果你总用打骂、讽刺的方式强迫他学会遵守时间的话,他心里也会担忧,于是就为自己编造一些理由以逃避责罚:“早上我奶奶病了,所以我先送她去医院了”、“老师今天让我们放学后留下来打扫卫生”、“我在路上遇到一个摔倒的老爷爷,我扶他回家,所以回来晚了”、“老师让我放学后帮她整理试卷”、“我同桌有道题不会,我帮她讲了一下”等。

家长的一般反应

当家长知道孩子是在说谎时,都会严厉地责问:“为什么要说谎?”为什么要说谎,这是明摆着的原因——不想被老师和父母责骂。

有的家长在识破孩子的谎言并加以训斥后还会加上一句:“以后不能再说谎了!”这样孩子以后就真的不会说谎了吗?其实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为了不让你识破他的谎言,会把谎言编得更可信。

孩子说谎的原因

当家长发现孩子在说谎的时候,首先要问的不是“为什么说谎”,而是“出于什么目的说谎”。孩子说谎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为了保护自己不被责骂而说谎 为此说谎虽然不是好事,但也算是无奈之举。

为了获得某种好处而说谎 这种好处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需求。

为了保护他人而说谎 如果一个孩子总被老师责骂,出于对朋友的庇护,这个孩子的好朋友可能会挺身而出:“是我打碎了玻璃!”

为了陷害他人而说谎 比如故意编造谎言向老师告状,只为让某同学吃点儿苦头。这种类型的撒谎绝不能容忍,不过一般孩子不会说这样的谎,通常前几种情况比较常见。

家长应当怎样做

正向肯定法 当孩子对父母撒谎的时候,与其把问题归结到孩子身上,不如好好审视一下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当孩子迟到了,如果他没有说谎,而是老老实实地说“我玩得忘了时间”,你能否对他说“你能说实话很不错,不过做人应当守信,遵守时间是每个人都应当做到的事情,相信下次你会准时的”?如果你能与孩子这样对话,而不是愤怒地指责,相信孩子以后都会选择对你说实话,也会尽力改正自己的错误。

理解共情法 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责骂孩子,而是要和他一起找出做错题的原因,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考试成绩差而紧张了。当你发现孩子隐藏考卷的时候,不要发怒,不妨试试这样说:“你不想让我们知道你考分很低,是吧?没关系,偶尔考分低一些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总结经验下次努力就可以了。可是你把考卷藏起来,这让我们很伤心,因为我们很希望与你分享你的快乐和伤痛。”真诚、坦率地对待孩子,就能让他卸下心里的包袱,不会再对父母撒谎、隐瞒。

迂回开导法 当孩子说谎的时候,你也可以试着耐心地把你的感受告诉孩子:“你要把真实的情况告诉我,要是你不说真话,我会很伤心和失望的。”有时父母感觉到孩子是在撒谎,可以给孩子留一点儿面子,别当时戳穿他,事后再从侧面教导他。你也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人都会做错事,做错了事并不一定都会遭到责骂,实事求是地说出来会轻松许多,而且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凡事未必都要直奔主题而去,常常需要先退一步再进几步。

旁敲侧击法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不必时时都正面交锋,偶尔以退为进也是不错的方法。比如孩子说:“是小刚推倒了自行车棚里的自行车,可是他却不承认。”即便你知道孩子在撒谎,也不妨暂时相信,并对他说:“是吗?那他在做错事的时候你在场吗?你是怎么帮助他的呢?”如果孩子表示他没有提供任何帮助的话,你可以说:“你应该告诉小刚,做错事不能隐瞒,老实承认,认真改正,不会受到父母责怪的。你觉得这样对小刚有帮助吗?”一般孩子听到这样的话,都会主动承认错误。

家长应当进一步思考

当孩子隐瞒自己的错误、失败的时候,你应该思考一下:怎样才能建立信任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不对父母说谎话?你应当重新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失败的?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不是能够让孩子对自己说真话呢?如果你能够做到随时审视自己的态度、不断调整教养方法,相信孩子就不会再对你有太多隐瞒了。

7.孩子“厌学”怎么办

当你发现孩子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厌学”情绪时,你就需要高度重视,看看你的孩子是否已经成了“问题”学生。其实,我们这里所说的“问题”学生不是指孩子一无是处,他们仍旧会在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自我完善,通过不断努力来获取成功的体验。厌学的孩子或许是由于能力不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学业受挫、情感受挫,使他们对学校的生活产生厌倦或恐惧,出现了厌学的症状。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角色之一。当你发现孩子流露出各种消极的情绪或暴露出各种问题行为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倾听。

倾诉是很好的排解压力的方式,你会在孩子的倾诉中发现问题的根源。我们找到了问题所在,接下来便可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应当在第一时间与老师沟通,寻找适合的途径和方法来消除孩子心中的阴霾,同时还需要家长做好以下的工作:

关注孩子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在中学生的社会交往环境中,社会关系并不复杂,同伴关系是初中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孩子在学校有没有两三个好友、能否融入到班级团队中、能否被同伴接纳,决定着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是否快乐。

次之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如果遇到老师的评价有失偏颇,一定要告诉孩子:老师对每个人的看法也许会存在暂时的盲点或不公正,这都是正常的。不要把每一位老师都看成完美的人,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犯错,他们也需要学生的谅解。你有你自己存在的价值,只要自己积极地努力,一定会得到认可的。还要告诉孩子,在老师对自己有不公平的举动时,不要和老师对着干,可以和要好的同学或信任的亲人诉说一下,他们的评判会消除孩子心中的怨恨。另外,要教会孩子用积极的心态去解读老师对他的态度,学会用理智的方法向老师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才会让老师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

引导孩子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

情绪宣泄是指通过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懑情绪而保持心理平稳的一种方法。要想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就必须要懂得如何宣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情绪。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人遭遇挫折时会产生紧张、焦虑、嫉妒的情绪,这种情绪通过各种形式发泄出来,心理才能保持平稳。如果愤怒、抑郁、孤僻、冷漠、刻薄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就会使消极情绪不断积累,最终导致出现心理障碍。只要是不具有破坏性、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宣泄方式都是值得提倡的。(具体内容参见本书第四篇)

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

当一个人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应能够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与认识来保持内心的平衡,这一点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这完全要靠自己的内部驱动力来完成。这样的过程不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对完善自我认知起着促进作用,对今后的行为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作为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自我安慰,具备自我安慰精神的人很会调节自我情绪,也能控制自己不冲动行事。当然,这样的自我安慰精神有别于阿Q精神,阿Q精神是一种无积极意义的、单纯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重点在于缓解当前不利的情绪问题,然后理性地去解决问题,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而不是盲目的自我精神胜利。

8.什么样的孩子容易上网成瘾

现在网络游戏的画面和音响效果由于运用了很多高新技术而近于完美,加上非常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使得玩游戏的人能感受到从其他艺术形式或其他游戏形式中无法感受到的美妙、惊险、紧张与刺激。网络游戏的更大魅力在于它具有交互性。网络游戏为玩家设置了一个逼真的虚拟社会环境,使玩家既可以寻求乐趣,又可以寻找美好的情感或释放现实生活中无法释放的不良情绪,再加上其最基本的玩法就是升级,这种规则诱使玩家整日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

网瘾会导致青少年缺乏睡眠和体育锻炼、学习成绩下降、不参加团体活动、脱离社会等问题。有网瘾的学生一旦成绩急剧下降,往往很容易逃学、退学甚至离家出走;如果流落到社会上,其命运更加难以预料。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形成网瘾呢?

学习不好的孩子

目前我国这种选拔式的教育,很容易导致出现一批学业失败者。由于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孩子成就感的唯一来源。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不允许孩子参加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不注意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感情无处寄托时,互联网中的游戏角色扮演可以使他在虚拟的游戏环境中能很快地看到自己的成功,所体验到的成功的快感足以弥补他在现实中因失败而带来的痛苦体验。这种成就感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

学习、生活压力过大的孩子

现在孩子的学业压力、人际压力都比较大,他们通常渴望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排除内心巨大的压力。如果此时家人或朋友没有及时给予帮助,使他们顺利走出压力的包围,那么互联网的出现就迎合了他们强烈的内心需要。互联网的交往活动主要是以文字为基础的虚拟人际交往,它之所以使一些人沉溺其中,关键因素在于其在线交互活动本身所固有的去压力性。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系统,使网络使用者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们不必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被迫接受世俗、规范或准则的约束。

学习特别好的孩子

不少本来学习好的学生在升入更好的学校后无法再保持原有的名次和位置,这时,他们对“努力学习”的目的产生了怀疑。按照老师和父母的逻辑,学习是为了“上大学—找到好工作—挣大钱”,当他们失去了为“名次”、“位置”等学习的内在动力后,便无法认同老师和父母的逻辑,因为即使不用学习也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钱。于是,一些人开始迷恋网络。其实,造成这些孩子依赖网络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

因为独生子女、学业压力、城市化发展等原因,许多青少年越来越不会与人交往了,而人天生的孤独感却不断地提示着他们要积极地去寻求朋友以保证心理上的安全,互联网提供的时空的延伸性恰好给他们提供了结识朋友的机会,于是他们通过上网逃避现实。有些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是性格内向、猜忌心强,而且小心眼儿,如果碰到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会沉迷于网络。在互联网上,地域空间所造成的交往困难不再存在,从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在现实生活中缺朋少友的人。

自控能力差的孩子

孩子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是导致其上网成瘾的主观原因。他们自控能力欠缺,一旦上网就可能会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而不能自拔。

家庭关系问题大的孩子

有些孩子染上网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情感缺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和亲情,而在这些有网瘾的孩子的成长背景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从父母和家庭中获得亲情的理解和支持才转而迷恋网络和游戏:有的孩子父母感情不和,有的孩子本身就生长在单亲家庭,还有的孩子存在与父母沟通的障碍。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的心理一般会经历害怕、焦虑、烦躁、冷漠这样几个阶段,沉溺于网络可以使他们对父母的争吵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9.孩子有网瘾怎么办

现在很多机构都在打着治疗网瘾的旗号,动辄一个月几千元的收费,号称能够帮助家长把孩子从网瘾中解救出来。我们都知道,帮助吸毒的人戒除毒瘾是非常难的,成功率极低。据有关统计显示,网瘾的有效治愈率甚至低于毒瘾的治愈率,由此可见戒除网瘾的难度了。

网瘾和毒瘾的相似之处

毒瘾之所以难以戒除,主要是因为大脑中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它起到的主要作用是让人感到兴奋和舒服,简单地说,它是人体自然的奖励机制。前文中讲到体育运动会带给人快乐感和愉悦感,其主要原因就是人在运动后大脑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毒品其实就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多巴胺类物质,人吸食后会获得强烈的愉悦感,但后果就是它替代了人体本身的功能,自身不再生成多巴胺,那么吸毒的人就只能不断地依靠外来的毒品来维持机体的平衡。

网瘾和毒瘾的机制类似,网络游戏就是精神上的毒品。每个人都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快乐感,这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就好像多巴胺对于机体的作用。这种安全感、愉悦感和满足感本应当来自于孩子周边的成人,尤其是父母和家庭,但不幸的是,很多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太少了,甚至没有。这时候,网络游戏就像毒品一样,成为孩子精神需求获得满足的替代品。这就是前面所述几类孩子容易上网成瘾的重要原因。

网瘾能治吗

前面说了,网瘾的治愈率比毒瘾的治愈率还要低。这也就意味着:第一,上瘾了再治是非常困难的;第二,预防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网瘾的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这里我们不可能细说。我们只能提醒家长,既然孩子的网瘾是由于精神上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造成的,那么,就应当从如何加强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能够有信心面对现实社会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