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48185900000018

第18章 利义取舍恩怨于心

离开珠江的时候我还想过做老板,但后来这些念头反复冒腾了几次之后都一一打消了。因为我越来越了解我自己,我在意的不是名下的财富数字,我在意的不是前呼后拥的生活方式,我在意的是能否有自己做作品的足够空间,我在意的是舞台够不够大,我在意的是朋友之义,往大了说还有江湖之义。

什么是江湖?人即是江湖。什么是江湖?恩怨即是江湖。江湖是浪漫的,在深夜的街头独自挥舞着刻着自己名字的剑,在朦胧的夜色中穿越屋脊林尖,像风一样潇洒;江湖是凄凉的,蒙冤受屈坦然处之,恩怨情仇也常如过眼云烟;江湖是功利的,人多势众或有宝器傍身方可一图霸业,自己的亲知近爱喋血黄沙,报仇雪恨也只能十年面壁。这就是江湖。在江湖里,你可以和你的爱侣仗剑飞雕,共奏一曲“笑傲江湖”,也可以凭着自己的聪明悟性,找寻传说中的秘籍,练就绝世的武功;或者开山收徒,成为受人景仰的宗师;也可以独自铸剑,魂随剑动,成为传说中的孤独剑客。江湖中人信奉的侠气除了大义凛然更有一种独行天下的洒脱。

而后古龙《三少爷的剑》中借杀手燕十三之口道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惊世之言,至此,江湖的称谓为更多的人接受,也有了更深更广的内涵。最终,还是由古龙先生为江湖的称谓做了总结: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诚如斯言,记得徐克版的《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那个令人心神飘逸、浓淡相宜的水墨山水,因为任我行“只要有人,就会有恩怨”而变得沉重。

商界也有江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趋利的本质决定商人的江湖比武侠更凶险,更危机重重。这样的江湖自然更少不了恩怨,除了门派纷争,还有各个江湖中人的个人恩怨,而其中最为常见的要数老板与掌柜的恩怨了。

老板与职业经理人这对欢喜冤家的种种摩擦、矛盾与冲突,可以说是中国转型期必然的现象也是普遍现象。诚然,种种矛盾的产生有着社会制度、法制体系和社会道德观等一系列元素在时代演进和变迁过程中所带来的冲击和断裂而造成的深刻影响。但中国文化里对权术有一种天然的忌惮。古往今来,只要自己不是一把手,就会永远面临“功高盖主”的问题。越是富有个人魅力,越是能力强的经理人,越可能做出非凡的业绩,也越容易背上“功高盖主”的包袱。

相信即使在10年后或者更长的时间里,中国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也很难做到西方那样的水乳交融。因为老板与职业经理人虽然头顶同一方蓝天,脚踏同一块热土,但是彼此的成长环境与通路却泾渭分明,相差悬殊。

其实很多老板当年也都是穷人,可能也没怎么上过学,但就是胆子大,搏了一下,却“意外”地成功了。当老板搏的时候,市场还有很多机会,但我们大多数是那些所谓的“好学生”,或者向“好学生”看齐的人,我们热衷于学习只有考试才能用到的知识,对那些钻营取巧一脸不屑。等出到社会上,才发现机会没有了,能力没学到,而那些自己曾经不屑的人却活得很好。于是,放下曾经的清高,努力给当年的“坏学生”打工,学习生存技能。几年以后如果没被老板淘汰,成长为职业经理人,必定还保留以前的思维:谨小慎微,按部就班。往往上学的时间越长,知识越多,框子越多,越容易成为职业经理人,而不是老板。

相信老板也知道自己不比其他人聪明多少。但是其胆识和魄力是职业经理人所没办法比的。

一个段子曾经广为流传:一天职业经理人和老板路过井阳冈,在当年武松喝酒的店里喝酒,店家同样告诉他们前面有老虎。但他们要赶路呀,还是要按时过冈,否则丧失了市场机会,损失会很大。

职业经理人对老板说:“我们还是等一下,可能会有人来,我们结伴而行,人多了老虎就害怕了,不会吃我们”。

老板仔细想了一想,悄悄地说:“为什么要和别人结伴而行,老虎来了,我们把他打死,就是我们的了,不能让给别人”。

这个故事说出了他们思维的不同。职业经理人风险意识较强,在下意识里规避风险,总想万一做不成怎么办,于是尽量低代价地达到目标。而老板是要挑战风险,总想万一做成了,收益多大呀,于是想把所有的利益都装在自己腰包里,习惯去搏一把。老板之所以为老板,就是因为有这种冒险精神。

在这段子里,老板还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其虽然为了更大的利益想去搏一把,但其并没有想自己直接上阵的意思,其是让经理人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冒险,万一经理人被吃了,就再找一个。

如果老板像职业经理人一样害怕风险,那企业就缺乏创新,也容易错过商机,可能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如果职业经理人像老板一样喜欢冒险,企业就很容易冒进,落入风险的陷阱。

另一方面,他们关于忠诚的思维也是不同的。职业经理人是首先对自己的专业忠诚,其次才是对老板忠诚。如果觉得这个企业不适合,就换个老板,但不换专业。老板认为既然你拿了我的薪水,就要听我的,我让你干什么就要干什么,把职业经理人当成了企业经理人,要求他们首先对企业忠诚。这其中就有了矛盾。

一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职业经理人首先对专业忠诚,老板首先对企业忠诚。职业经理人的合格标准就是能赚钱,能让企业发展,并且是可持续发展,其他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一定之规。

其实在江湖上,职业经理人的背叛屡见不鲜,而有老板的无情无义更实司空见惯。职业经理人的背叛,通常的方式是利用了现有老板的资源,去创自己的业。有人说经理人离职后去曾经的对手那里供职也算背叛,当然有些涉及商业秘密的部分需要遵守相关的竟业禁止类规定,但一般意义上,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只要是一个行当,除了自己原来的东家之外,别家也都算对手,如果这也算背叛,那经理人除了转行就没别的选择了。

老板的无情通常是体现在“飞鸟尽,良弓藏”上。公司的某个阶段,需要某种职业经理人,等过了这个阶段,就把职业经理人架空了,而用自己的亲信,于是职业经理人就成了摆设。还有些老板口惠而实不至,许愿而不兑现,遇见这种老板,职业经理人的痛苦便不言而喻。有时情势所逼,就像被套牢的股票一样,职业经理人进退维谷,欲罢不能,无奈之下,有人奋发图强自立门户,有人忍气吞声自我麻醉,有人毅然决然退隐江湖。

在珠江的时候,我在那些与自己结缘的珍贵的土地上凝聚了很多汗水,同时也让我对它们珍爱有加,我慢慢发现我对这个事业原来是这么喜爱,我把这些土地当成了实现我梦想的宣纸,用它来作画,用它来书写,当我凝神苦思,为这些作品着魔的时候,忽然发现这些作品已经不属于我,我有权继续下去的纸张已经所剩无几,这对我绝对是个莫大的打击。我很难忍受这种痛苦,只有选择躲开。

当年的海南五兄弟我、冯仑、潘石屹、张宝全、曾伟之间似乎有一种说不清的缘分,五个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都曾在海南闯荡,但是今天只有我还是职业经理人,其他人都成了老板。于是,职业经理人和老板的选择也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坦言讲,我心里也想过要做老板,并且也拥有过这样的机会。

当我离开珠江躲开了一段之后,朱孟依还是常常来找我。诚然,他是老板,他有他的思维方式,他有他的处世准则,道不同而已,我即使有些委屈又能说些什么。他用我我自然会好好去做,帮他挣钱,帮我自己实现我的作品。但我到现在都不确定,他是否真的明白我的这些选择是为了什么,我在意的是什么。

我想,朱孟依看重我的无非是我的人脉和能力,希望我能帮他找地,帮他提供赚钱的机会。在他眼里也许我是对那份不太对称的报酬有疑义吧,他后来也多次找到我,有时也带着一些新的许诺和一些看起来不错的机会。其实这也不过是换了个版本,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我仍然只是在为别人做嫁衣,甚至嫁衣的样式我都没有办法自己去做。自己人之间我从来不知该怎么去算计那些钱财,有了机会之后他总有一些看似不是理由的理由去拿走。南方人特有的精明随时随地在给我上课,让我固有的理念受到了颠覆和挑战,人与人之间如果只能信钱,那还有什么意思。与其这样,我还是要回我的自由和信念吧。我想,我终究还是要有自己的舞台的,不管是否这个舞台完全属于我,在属于我的时间就应该让我去尽情舞蹈。

恩恩怨怨都会过去,那些恩怨也分不了那么清,有些事情我真不愿意去说太多,那故事曲折而又难忘,朱老板是个不错的导演兼演员,至少他有那样的勇气。我不想去计较,也只能做个无奈的看客,只等着看不下去的时候平静离场。我想各人心中还是有杆秤,这杆秤的秤砣就应该是各自的理念吧,有重利的,有重义的,秤砣不同,称出的分量也自然不同。后来再遇到朱孟依,其还嘱咐过我一句:我们之间可没有谁对不起谁的事啊…..我也只能是微微一笑,算作作答吧。

后来我也想明白了,做不做老板真的不重要,遇到好老板,职业经理人一样能有广阔的天地。做经理人比做老板要轻松得多,毕竟我还要有时间写写文章、练练书法,保持比较高的幸福指数。没办法,文人就是文人,不愿意把事情做到极至,而把事情做到极至恰恰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必备的素质。有句话不是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吗?在经商这上面,我显然不是一个偏执狂。

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是我最欣赏的管理者之一,华为的流水有数百亿,尽管任正非只拥有华为不到1%的股份,但是他可调动的资源与活动的舞台却异常宽广。

像王石一样可以去爬珠穆朗玛峰,一去就半年,第2年再去海上玩个4月。这些让老板们都很羡慕。但很多老板心有余力不足,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也有的企业老板支配欲太强,舍不得放权,属于有力无心。企业到了成长到某一阶段的时候,必须放弃过去成功的模式而选择新的模式,这样才会成功。

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常常被拿来讨论,其实和任志强提出的投资方与经营方的矛盾同属一辙。但这矛盾在中国的私营企业中尤为突出。私人老板,由于自己所处的时代、经验等,凭自己的胆略(当然也有机会)获取了成功。因为他不是开餐馆的王总、炸油条的李总、开宠物店的吴总,他做的大生意是房地产抑或是大的零售业,也可能是大的制造业等。

难得他有这样的发展,他才觉得有必要雇佣比自己智商更高的职业经理人了。

但是,在中国,尤其是在民营经济中,做职业经理人是比较难的。你要忍受老板、股东随意发号施令或给你添兵补将,你要忍受老板时时刻刻的质询和所谓的金口玉言,尤其是他的七大姑、八大姨或跟其打天下的八千子弟兵的明里暗里的攻讦你,评价你,他们的话在老板那儿或一个圈子里好使,你一个不留神就被孤立了,没准不明不白地就被人暗算而下课呢。

民营企业中,很少有像李嘉诚这样的谦谦君子,有的老板就说:“本公司是我的,离了谁都行,离了我不行!”此话亦然,但话有三说,既然你请了总经理、CEO之类的就别出此言。

此话对职业经理人的威信颇有影响,下面的人会听话听音:噢,敢情咱老板把你个总经理只当个摆设!你还别感觉太好,急了我就去老板那儿参你,反正老板也并不把你当回事。正因如此,民企的职业经理换人频频,却没有大的起色,说有起色,正是这个行业出奇的好,不需要企业的内功强大,加上老板亲自操刀,可能会好一些。但这正是私企的命门的所在,一个公众的透明的股份制企业,从企业文化上就先你一步。万科这样的企业,自上而下均是经理人管企业,它的运行和提高是必然的,尤其是行业市道不好的情况下,更显出其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力量。

我有一个朋友,是中国前几名导演的编剧。前两年张艺谋的《英雄》出笼,世面上的评论五花八门,我去影院看了一场,觉得色彩绚烂,场面宏大,但一进入故事情节便苍白无力,无一是处。编剧朋友原与张是一个电影厂的多年同事,谈到张的《英雄》,一叹再叹,言:张导将自己的班子搞成小朝廷了,自己成了皇帝。言下之意,是张当老板了,这张家班,离了谁都行,唯有离了张艺谋不行。如此这般,说好话的人多了,奉承的人多了,自己也听不得不同见解了。结果是自己的作品质量下降没有市场,声誉也颇受影响。

干企业也是如此,老板要兼听则明。即便是你的小朝廷,也要做个圣君明君吧。庙堂之上,一定要明白江湖之远,世上任何事情,不是一个人撑一把伞,就能比天大的。而职业经理人恰恰是老板狂妄自大的缓冲剂。

我们有些经理人也容易犯一种毛病,总把老板当哥们,老板一两句“肺腑之言”,便感动地热泪盈盈,“士为知己者死”等豪言壮语便喊出来了,冲锋陷阵、攻城拔寨,时不时,在老板面前还表现表现,全然是一幅敢为老板赴汤蹈火的换帖兄弟似的。当然啦,男人么,当讲义气,重道义,甚至轻生死,舍生取义都是男子汉铁胆剑心的写照,但管企业切不可这样,别说老板哪天不高兴,把你挂起来了,单是管理企业,一定要理性,要用制度和流程去管人、管事。当然,企业的忠诚度至关重要,但不是向老板表忠心,而是以“企业利益高于一切”为行事做人的原则去做职业经理人。正所谓,是责任心和道德感使然也。

做职业经理人,就是要化解老板与员工之间的矛盾。经理人不能迷信老板,也不能脱离老板,这就是一对运行着的矛盾。尤其在行业和市场好的情况下,经理人好当,若在市场不好,企业出现困难的情况下,经理人更显出其英雄本色。此时,由于资金、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压力,老板就会情不自禁地插手企业,成了所谓的救世主。他有这种与生俱来的权威性,因为企业是他的,他怕度不过这个难关,所以,此时便显得老板的重要了。其实不然,那是企业遇到困难使老板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变得不那么潇洒、不那么心静如水了。当然,企业盈利是第一原则。老板秉承的是赚钱、赚钱、再赚钱。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利益决定一切。在这种价值观的驱使下,企业就是部赚钱的机器。其实,纵然如此,这部机器也要很好的技工来操作,由他来保养、维修,而这合格的技工便是职业经理人。所以,越是企业困难时期,越需要有经验的职业经理,由他与老板一道去共同度过一个个难关。老板且莫自己独断专行或依靠在企业的亲朋好友来解救企业,那都是枉然,反而会使职业经理人感到不平等,不公正而愤然离去。到头来,一个人饮下苦果,所以,对职业经理人应充分信任,对员工也该有人文关怀,当老板好当,成企业家难啊!

中国不缺少好企业,但缺少的就是好企业家。但老板不能和企业家划等号。老板也好,企业家也好,如何使用他的财产,任何人都无可厚非,但一个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又是一个很有爱心的老板式企业家,肯定会为他的人生加分。企业家不是普通人,也不应把他们当作普通人看待,他们应具备不同于凡人的潜质: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做小企业靠才,做大企业靠德。

一个企业发展到2亿、5亿、10亿、100亿、1000亿规模时所面临的企业管理模式肯定是不同的,所需要的人才层次也是不同的。支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以及留住人才的动力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一个职业经理人留不留得住,关键看是否和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相融合。不被企业文化相融合的企业家,肯定是不能得到企业公众价值所认同的。企业文化又经常是企业家思想的一种反映,大胸襟的企业家,会给长袖善舞者提供一个可以充分表演的舞台。

职业经理人和老板是一对矛盾,但矛盾是可以变化的,用哲学的观点来说,有矛盾就会促进事物的发展,也就是会促进企业的发展。无矛盾是暂时的,是变化的,有矛盾时长期的,是恒定的。关键在于两者谁是主要矛盾、成为事物的主要因素了。我想,职业经理人成为这一矛盾的主体,那企业可能就会按照其方法去经营。当然,这仍然需要一个过程,职业经理人总在困局之中。他需要有一个善于平衡的心智才能把企业的一盘棋下活下好。

好在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维系法则现在已经越来越明晰了。老板在自己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寻求职业经理人的介入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是职业化管理队伍形成的关键是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这将决定企业职业化管理的成败,也将决定企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但是职业经理人要取得老板的信任,不能一味地盲从于老板,也不能一味地迁就老板,相反职业经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老板进行必要的提醒和约束,保持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性和专业性,用自己的业绩和操守取信于老板。不然自己就把自己首先当成了摆设。而老板要想得到职业经理人的信任,也不能仅仅用情感或空头支票来激励职业经理人,而是要让职业经理人对企业有归属感。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股权激励的办法,把手下重要的职业经理人也变成老板。尽量让职业经理人分享企业的增值大餐。这样企业将会在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良性互动下取得共赢的局面,让恩怨纠葛随风而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想,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相处之道最终靠的不是智商和权术,而是一种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