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正谊明道:上医院士如是说
48138500000021

第21章 后记

在这本由院士讲述上医历史和精神的书开始编撰之前,本书编撰组一度对于能否驾驭这个主题有些担心。因为本书所采写的对象 —上医培养出的院士们,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丰富的阅历和杰出的成就,他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一本厚厚的书。事实上,这些院士们作为中国医学界的瑰宝,他们的事迹已经被无数的新闻报道、文学著作记录和传颂,我们又能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视角,在短短的一篇万把字的文章里,去阐释和解读这样的学术泰斗?

然而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口述历史,为的是保存“正谊明道”的上医精神,延续不计功利、为病患灭除痛苦的血脉,传承上医文化、以飨后人,这是上医人的责任,也是当代人的义务。

万事开头难。我们为此足足准备了两年,这期间极尽可能的联络工作、反复推敲的采访提纲以及几经易稿的例文修订,为后面的采访和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医校友会会长彭裕文、副会长程刚两位老师,为本书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并在具体采访的过程中提供宝贵的帮助。编撰组分为京沪两组,上海方面由时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的钱海红老师具体负责采访、编写等统筹工作,在她的亲自带领下,王帆、张镭、陈文婷、米文丽、顾源、张威、韩秀引、刘佳琦、王睿、魏金旺等青年教师,以及 10余位在校的医学生,冒着酷暑逐一登门拜访在上海的多位院士,共完成了 13位院士的采访和撰稿工作。这些由青年教师和年轻医学生组成的采访编撰组虽然阅历不深,但一个个朝气蓬勃、充满热情,在他们的笔下,这些院士前辈的娓娓道来变成了白纸黑字留诸历史,留诸后人。北京方面由上医北京校友会会长陈克铨校友带领,刘青、周晓钰、张丽丽、陈婕、龚朝晖、李莉、包红、李百祥、李存富等复旦和上医校友积极参加,组成了一个志愿者小组,每个人都珍惜一次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聆听院士学长们讲述的故事,深化对“正谊明道”校训的理解,重温“为人群服务”的办学宗旨,感悟上医文化的精髓。陈克铨会长虽已年逾古稀,但逐一联系采访,亲笔撰稿并认真审定每一份稿件,这样的敬业和执著常常让我们唏嘘感动。感谢中文系李斯嘉同学的友情帮助,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很多的“外脑”支持,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王凤霞书记等领导的重视,为本书专门配备了章永宏、贺琦两位责编,他们从专业的角度,为文稿和设计提出了诸多专业而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万事俱备,如果没有采访对象们的倾力配合,我们的工作也很难顺利开展。整个采访编撰过程中,院士们对我们的支持始终是不遗余力,让我们非常感动。这样一群在中国学术殿堂上令人高山仰止的学者,能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接受采访已属不易,想不到他们还能如此平易近人地与后生学人闲话家常,这种平和与亲切让所有编撰组成员每每感受到那种直达人心的力量和感动。

对于编撰组很多成员来说,尤其是青年师生而言,如果不是这次采访活动,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恐怕很难有机会在一段时间内如此密集地与众位学术大师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这些院士们大多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盛年时又历经波折,但时代的困境没有让他们沉沦,如文章中看到的,他们一直默默耕耘,静待时机,后来纷纷在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价值轨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困扰,尽管今天的我们有幸生长于盛世,但资本的诱惑、物欲的骚动对医者理想的侵蚀并不见少。因此,尽管世易时移,但这些前辈学人立身处世的原则,以及对精神家园的坚守,足以为后来人提供非常宝贵的人生借鉴。能够面对面听他们讲述上医的传统与精神,零距离地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幸甚至哉!

在本书的采访过程中,我们还要感谢来自各方的帮助和鼓励:曹小定、朱世能、熊仿杰、张永信、周剑萍、吴根诚、刁承湘等一批上医校友、老专家为我们奔走联系,甚至专门陪同我们一起采访,在他们心底、言语中对上医的热爱一次又一次地打动了我们;同时,还要感谢王晋伦、李耘、郭颖凌、丁广菊、李萍、秦正葳、水汶、李潇潇、陆琦慧、姜爱瑛等老师,正是他们不辞辛劳,前后多次帮忙联系,才能使我们编撰组的整个采访工作得以顺畅进行。

记录的过程难免挂一漏万,如果读者能从这些故事中窥斑知豹,感受到一种纯粹而顽强的力量,并在忙碌的生活中引发一些思考,那么我们这两年来的筹备、联络与撰写,就算实现了价值。本书由于编者阅历和水平的局限,必定存在许多缺陷、不足甚至谬误。我们恳请广大读者能够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岁月如歌,盛世相约。2012年金秋,上医将迎来 85周年华诞,以及上医创校先贤颜福庆先生诞辰 130周年纪念。数代前辈辛勤耕耘的丰硕成果,八十五载默默奉献的精华沉淀,将是我们今后搏击进取的宝贵财富。回望旧时,筚路蓝缕成就今日胜景;引领明朝,百尺竿头焕然别番气象!

谨以此书,献给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创建 85周年!

本书编委会 2012年 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