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神山瑰丽美姿
48118100000007

第7章 观音道场--浙江普陀山(1)

普陀山原称梅岑山,与山西省五台山、四川省峨眉山、安徽省九华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是观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南海观音立佛是普陀山的标志。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近13平方千米,呈狭长形。岛上风光旖旎,洞幽岩奇,古刹琳宫,云雾缭绕,以山、水而着称。普陀山这座海山,充分显示着海和山的大自然之美,山海相连,显得更加秀丽雄伟,素有海天佛国和南海圣境的美誉。

佛教的兴起和普济禅寺

春秋越王勾践时期,舟山一带统称为甬东。至西汉成帝刘骜时期,南昌尉梅福赴九江入仙道,隐居在甬东,并在岛上采药炼丹,于是更名为梅岑山。

因山的东南紧邻一更小的岛屿,悬峙海中,称为洛伽山,所以,有时候也连称为普陀洛伽山。

至晋代,炼丹家葛洪循梅福之迹,来到梅岑山居住在仙人井附近,并筑炉炼丹。《普陀洛伽新志》中就记载着他在梅岑山寄隐的事情。由此可见,在汉晋时期,梅岑山为道家的洞天福地。

东晋十六国时期,观世音的崇拜已经开始在我国盛行起来,但是并没有专门的道场存在。

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佛教盛行,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就将观世音简称为观音。

后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梅岑山作为起始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

在唐大中年间,有梵僧到梅岑山修行,亲眼目睹了观音大士现身说法,并授以七色宝石,梅岑山开始成为观音显圣的圣地。

五代后梁时期,日本高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到了舟山洋面遭遇风浪,数次前行都无法如愿,认为观音不肯东渡,于是就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

周围渔民听说要把观音菩萨供奉在梅岑山上都高兴极了,有的砍树,有的扛石头,没多久就在潮音洞旁边的紫竹林中建起了一座只有3间简瓦粉墙的小院落。内有一间小平房,是一座精巧别致的小型佛院,称为不肯去观音院,后人也称紫竹林庵。

从此,梅岑山就成为了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普陀山佛教由此而兴起起来。

紫竹林庵在历史上曾经重建过多次,尤其是后来的清朝时期。清康熙皇帝曾御书潮音洞额赐挂。

雍正时期,又命僧人广记奉诏重修;道光年间,僧人仁亮与他的弟子圣觉又重新进行了修葺;后来,康有为还亲笔题写了紫竹林的匾额。

紫竹林中的佛教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不肯去观音院等。其独特的文物是紫竹石,是一块雕龙的青石,石上花纹清晰,若根根紫竹丛生。雕法古朴精妙,行云浮水,栩栩如生。

此后,佛教在梅岑山的发展很快。

967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内侍王贵来山进香,并赐锦幡,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例。

至1080年的宋神宗时期,开始在梅岑山正式建寺,并特赐不肯去观音院,命名为宝陀观音寺,也称前寺,并将山名更改为宝陀山。当时,日韩等国来华经商、朝贡者,也开始慕名登山礼佛,宝陀山开始声名远扬。

后来,宝陀观音寺被更名为五台圆光寺,香火开始繁盛起来。宋代嘉定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定为专供观音的寺院。

后来在1473年至1620年间,朝廷派太监张千来山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并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寺庙规模宏大,是当时东南方最大的庙宇。

康熙年间,重建之后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

进入普济禅寺一般都要经过一个石牌坊,此坊四柱三门,高约20米,柱上横楣雕刻有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坊内北侧,竖立一通石碑,上书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的字样。据说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以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

在普济禅寺前有一个约为15亩的莲池,名叫海印池,也叫放生池,是后来的明朝时期建造的。海印为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汇聚百川之水,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宇宙万法。

池上筑有3座桥,中间一座桥面平阔,北接着普济禅寺的正门,南衔御碑亭。桥中有一湖心亭,又称八角亭,正对普济寺山门。周围玉液拥抱,粉墙环绕。

夏日荷花盛开,绿叶田田,红花亭亭,景色迷人,憩此玩赏,凭栏临风,清香扑鼻,顿觉暑气全消。

桥南的御碑亭,在湖心亭前,与海印池相连。亭中立有白玉碑一通,碑文记载了梅岑山的发展历史,碑额上的雕龙栩栩如生,书法遒劲刚健。石刻非常精美,可谓双绝,碑极名贵。

普济禅寺的东面一座为拱桥,称永寿桥,桥上石栏柱头上刻有狮子40座,形态各异,生动逼真。石桥古朴典雅,为雕刻中的珍品。

桥前有菩萨墙影壁,上书观自在菩萨5个大字,字高5尺,苍劲有力。相传观音菩萨悲智双圆,从悲则称观世音,从智则称观自在。

墙旁刻有《心经》,而且有诗赞道:

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

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

普济禅寺的西面有一座长堍拱桥,四隅镂有龙首,逢雨水就会从龙嘴喷出,似袅袅轻烟。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水为山泉所积,清莹如玉。

每当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映衬着古树、梵宇、拱桥、宝塔倒影,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夏季月夜到此,或风静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风徐徐,荷香袭人,形成莲池夜月的美景。

荷花,佛家称之为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佛家称极乐世界为莲邦,以为彼土众生以莲花为居所,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只是由于被生死烦恼所困扰,才没有显发出自己的佛性,因而陷在生死烦恼的污泥之中。

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佛教以莲花来比喻佛性。观音菩萨就是普度众生的莲花部主。

普济禅寺共有六进殿堂,自南向北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山门东侧为钟楼,采用重檐歇山式建筑结构,内悬置一口大铜钟,重约3500千克。山门西侧有鼓楼,建筑形式同钟楼。每天清晨撞钟,傍晚击鼓,召集僧众参加活动。

天王殿也称金刚殿,面宽5间,进深4间,为重檐歇山式。进门迎面是一弥勒菩萨,盘坐在莲花座上,一手拿一只布袋,据说他能将世人的一切苦难都装入这个布袋之中。

佛像两旁有一副对联:

颜含笑笑天下之可笑之人,

大腹可容容世间难容之事。

用以劝诫人们慈悲大度为怀,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风雨变幻的生活。

弥勒菩萨后面的塑像是韦驮菩萨,昂然挺立,手持宝杵,据传韦驮是神将之首,常于东、南、西三州巡游,守护伽蓝,属护法神。两旁的四大天王宛如4名卫士在维护法门,他们是东南西北4个方面的天王,各自手里拿着法器。殿后有香樟8棵,直径最大的达两米多,十分茂盛。

大圆通殿是普济禅寺的主殿,圆通是观音菩萨的别号,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场所。殿堂宏大巍峨,殿面阔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式,黄琉璃顶,九踩斗拱,门心板雕二龙戏珠。大殿可容数千人,有活大殿之称。

殿前平台周有石雕栏板,台中有钢鼎炉,高约4米,上铸普济禅寺、千秋宝鼎和光绪辛丑冬月吉旦等字样。殿内正中端坐着高达8.8米的观音菩萨,全身金黄,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边站立着她的门徒善财和龙女,神态天真活泼。

在大殿的东西两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服饰和形态的菩萨,称观音三十二应身,即观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时的现身说法形象。

她们是: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寒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边楼罗身、紧那罗身、摩睺罗迦身、执金刚神身。再加上中间供奉的观音佛身,共33身,是梅岑山观音道场的独特之处。

主殿两旁建有配殿。东首为文殊殿,供奉应化于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西首为普贤殿,供奉应化于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两侧回廊是罗汉堂,各塑18尊罗汉。

普济禅寺法堂面宽5间,重檐歇山式,楼下是法堂,楼上为藏经楼,收藏着万卷经书。两侧又有配殿,东首为普门殿,西首为地藏殿,供奉应化于九华山的地藏菩萨。

这样排列,把我国四大佛山的主佛都集中在了一起,宾主相比,使震旦第一佛国的梅岑山主佛观音菩萨显得更为突出。

功德殿在寺的最后,是佛教信徒为其祖宗立位做功德的佛堂。殿堂四周附设斋堂、僧舍等。

普济禅寺内有龙眼泉、菩提泉、菩提井,都是煮云雾佛茶的上品泉水。过去设有茶室,用以招待香客之用,是静室茶烟的所在地。

普济禅寺后湾有真歇庵遗址,是本山禅宗第一代祖师真歇和尚的修静之处,其东侧的无畏石高5丈,刻海天春晓和空有境的字样,并有一对联寰区照瑞相,刹海遍潮音。

石巅过去有真歇禅师塔,寺西过去有清静庵,又称三摩地。

普济禅寺后有一块石,宛如3扇门板并竖,状如宝岛,叫灵鹫石,又名慈云石,上刻有后来明朝国子监祭酒陶望龄的鹫岭慈云题词。

石隙间有泉流入寺,清冽有香气。

明代右副都御史丁继嗣有诗道:

皈心来宝地,蹑足上慈云。

泉溜穿橱入,昙香满院闻。

何幸逢林远,幽探绝世氛。

说的就是这慈云石的盛况。

普济禅寺是梅岑山佛教的活动中心,一切重大的佛教活动都在此举行。每天来普济禅寺进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异常繁盛。

1131年,宝陀观音寺主持真歇禅师奏请朝廷允准,易律为禅,并将山上的700多渔户全部迁出,辟为佛地净土。宋宁宗嘉定年间,朝廷指定宝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山中各寺院内均塑观音像。

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四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旁注】

炼丹道教的主要道术之一,是炼制外丹与内丹的统称。外丹术源于先秦神仙方术,是在丹炉中烧炼矿物以制造仙丹。其后将人体拟作炉鼎,用以习炼精气神,称为内丹术。

名讳出现在我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遇到君主或尊长者时,不但不能直呼其名,而且在书写的时候也不能使用这些字,于是只能用改字、改音或减少字的笔画等方法予以回避,也称避名讳。

内侍官名。隋代置内侍省,掌管宫廷内部的事物。虽也参用士人,但主要仍为宦官之职。唐代沿用不改,全部以太监充当。宋代增设入内内侍省和内侍省,称前后省,前者尤为亲幸。在宫内执役的隶属入内内侍省。其官有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诸名,后因称宦官为内侍。

圣旨我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

庶民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拱桥我国的拱桥始建于东汉中后期,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拱桥是由伸臂木石梁桥、撑架桥等逐步发展而成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外形都是曲的,所以古时也常称为曲桥。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文献中,还用囷、窌、窦、瓮等字来表示拱。

四大天王原本是佛教中4位护法天神的合称,俗称四大金刚,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九踩斗拱清式斗拱按出挑数称呼,里外出一跳称三踩斗拱,出二跳称五踩斗拱,出三跳为七踩斗拱,出四跳为九踩斗拱。牌坊斗拱可多至十一踩。

歇山式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歇山式建筑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即前后左右有4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9个脊,又称九脊殿、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

祭酒我国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晋武帝时期始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因国子监是当时国立的最高学府,传授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

副都御史官名,明始置,为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的副职,分左右,正三品。在外督抚,也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清沿置,以左副都御史协理都察院事,满汉各两人。以右副都御史与右都御史、右佥都御史为外督抚系衔清。1748年乾隆皇帝废右都御衔。

【阅读链接】

日本慧锷大师从五台山求来的观音佛像被供奉在不肯去观音院之后,就知道自己心里喜爱的观音佛像再也请不回日本了。他朝暮参拜,有时望着佛像苦苦发呆。

一天,他突然想到,既然请不回观音,我何不把观音佛像画下来,回到日本以后,再请人照着画样雕刻一尊呢?

于是慧锷拿出纸笔,把墨磨得浓浓的,对着观音佛像倾注心力,一笔一笔精细地画了起来。

他日也画,夜也画,画了整整三天三夜,才将这幅观音图画成,画得和观音佛像简直是一模一样,鬓发修眉,无不毕肖,慈容慧目,端庄可敬。慧锷满心欢喜,带着观音佛像,高高兴兴地回日本去了。

普陀山寺庙的集中发展

元代年间,僧孚中托钵江南,见姑苏盛产美石,便立志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