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最全最全的哈佛经济课
47881200000165

第165章 美国人为什么不需要“养儿防老”——社会保障

人是生而平等的。

——林肯

“社会保障”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西方福利国家的代表——英国,主张的社会保障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公共福利计划,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的福利,增加公民的幸福感,实现国家的和谐发展。而在德国,它主张的社会保障更强调个人在其中的责任,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和社会公平。而在美国,正因为有了社会保障这一制度,美国人都不再需要“养儿防老”了。

社会保障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具有广泛的功能,例如稳定经济的发展、调节公平与效率、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调节国民储蓄与投资。除此之外,它还具有补偿功能。社会保障具有公平性、社会化、福利性以及强制性这几个特征。

在美国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出现了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它主要是将职工们的一部分工资上交给政府,作为“社会保障税”,然后这笔税收用于发放给退休者、残疾人等。这些职工在退休以后也可以从社会保障制度中享有一定的福利,从而实现就业者退休后能够“老有所养”,而不再需要“养儿防老”。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政府还会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例如物价的上涨或者退休者居住的地区不同,从而为老人、低收入者、残疾人等提供额外的社会补贴。正因为有了社会福利这一制度,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覆盖了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稳定了美国退休老人的生活,使他们不再担心老了没有人养。这一制度,同时也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

课堂收获

美国的社会保障,对于退休老人而言是一种最好的福利了。他们不用担心养老问题,它的福利性解决了退休老人的养老问题。但社会福利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将面对老龄化问题以及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福利保障制度,也加快了美国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