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破冰前行:改革初期的复杂局势与中央高层决策
47880100000032

第32章 调控背景下的宝钢建设

1977年1月,上海市和冶金工业部鉴于上海地方钢铁工业长期缺铁,重新提出建设现代化铁厂的建议。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上海市一起进行调查研究、酝酿建设新厂的同时,派出考察团,对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的经验和技术进步状况进行考察。1977年末、1978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领导进行了两次讨论,作出在上海建设宝钢的决定。朱尔沛主编:《宝钢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1977年11月,日本新日钢铁公司董事长、日本“钢铁帝王”稻山嘉宽来华访问。李先念向他探讨了由他协助在中国沿海地区建造大型钢厂的设想——这就是创建上海宝山钢铁厂的最初动议。双方几经协商,达成了近20亿美元的合同意向。国内有关部门概算宝钢的总投资是200亿元人民币。以当时全国人口计,平均每人要为宝钢分摊20元。按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承受力度来说,这应该算是一个超级引进项目。后来,宝钢董事长黎明说:“宝钢是建国以来全国最大的项目。”

1978年10月在稻山嘉宽陪同下,邓小平参观了日本新日钢铁公司君津钢铁厂,进一步落实这一合作项目。参观中,邓小平表示希望日本方面帮助搞的钢铁厂能比现代化的君津钢铁厂更好,稻山同意了。对邓小平关心的投资额问题,稻山主要从他在日本建厂的经验出发,估算为每吨10万日元。实际上稻山的估算对于中国来说偏低了。在日本,新建一个钢铁厂一般不需要再配套建设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而中国的情况则与日本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大型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非常落后。后来在建设过程中,投资远远超出了稻山的最初估计,中方感到资金负担太重。

1979年4月以后中国开始调整经济,邓小平为此对稻山说:“宝钢由于调整会拖延一段的,我说过用现金支付欠款的,但现在看来做不到了。”稻山说:“就让宝钢采取日中长期贸易协定的那种延期付款方式吧。”对于这件事,稻山一直非常内疚。

1978年12月22日,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和新日钢铁公司在上海签订了关于订购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成套设备的总协议书。12月23日,宝山钢铁总厂正式开工建设,工程预定分两期进行,用7年时间建成。

宝钢投资起步后,当初没有全面考虑的问题,开工后都暴露出来。公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建钢铁厂需要新建配套;华东电力、用水本来就紧张,再加上宝钢就更加困难;上海地质条件也有问题,光打地基就要花不少钱,有人形容用钞票一寸一寸垒起来的,等等。对此,人们议论纷纷,时逢经济调整,一时宝钢“骑虎难下”。

在宝钢“抢建”的过程中,尽管发生了基础桩的位移问题,甚至有人借此说宝钢要滑到长江里去,但是建设仍然没有受到影响,进度还是很快。后来,“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造成的恶果日益暴露,国民经济的困难开始显现出来,特别是财政、外汇、重要物资供应的困难日趋严重。社会各界对1978年引进的一批大项目提出了种种质疑,其中最突出、最集中的目标是宝钢。

宝钢从破土动工以来,建设工程已全面展开,并已和外商签订了一揽子合同,引进设备正在源源抵达。现实情况表明,对宝钢工程“上”与“下”的定夺,将直接牵涉国家重大的经济利益及国际声望,必须慎而又慎。因而中央委托陈云对宝钢问题进行调查,作出决策。

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兼宝钢建设总指挥部党委书记的陈锦华,在《国事忆述》中对陈云到宝钢调查进行回忆。他讲道: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118页。

1979年5月30日,陈云到上海,对宝钢建设问题作调查研究。他先召集上海市冶金局一、三、五厂的几位专家座谈,我和他的办公室主任王玉清在座。然后,找市委严佑民、韩哲一和我谈话(当时陈国栋、胡立教、汪道涵另有活动,没有参加)。他在听取各方意见后对大家说:宝钢上马是仓促了,考虑有不充分的地方,反复比较不够,工作有欠缺之处。同时他也指出,宝钢生产的钢材都是国家需要的,因此这个厂非常重要。他还说,他已经派人到工地看了,现场建设进度是快的,质量是好的,听了很高兴。对建设宝钢有些争论,他已告诉北京有关同志,包括原来搞过冶金工作的领导同志和专家进行论证。他鼓励市委和其他各方面的一些同志,说宝钢中央已经定下来了,要搞就搞到底,不要再动摇了,现在已经签字了,党内党外国际国内都很注意,只能搞好,不能搞坏。他说,时间是否可以拉长一点,何必自己弄个东西把自己套起来呢?时间拉长一点,稳步一点,顺当地走比中途停下来进度要快。他还一再对我讲要实事求是,鞍钢从日本人开始搞算起,搞到600万吨钢花了60多年,宝钢搞到600万吨钢,连6年都不要,是不是真的能做得到?

陈云回到北京,把他调查情况向中央作了汇报,并召开多次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会议,讨论宝钢问题。

如果宝钢照原计划建设,进口设备要占用大量外汇,还需要有相应的国内配套设备和材料、资金,大体上是1美元需要1元人民币的物资和资金来配套,根据当时的财力物力,无论如何是配不起的。而且,仅此调整方针就会落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建设周期一直是陈云考虑的主要问题,他初步想把宝钢工程适当拉开间距。

5月9日,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冶金部、外贸部、一机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宝钢建设问题向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和国务院提交报告,主张:主体设备引进,当然也买技术和专利,但为了增加国内自制设备的能力,将三套轧机改为同外商合作制造。二号高炉及三、四号焦炉等大大增加国内分交的比重。把原计划1981年底建成一号高炉系统、1983年底全部建成的进度,予以调整、推迟,不要操之过急。这个文件的思路与陈云的思考有多项不谋而合之处。

5月11日,陈云看了这个文件,对其中的建议作了认真的思考。其后不久,陈云要薄一波代表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召集多年搞财经工作特别是冶金工作的姚依林、王鹤寿、吕东、沈鸿、柴树藩等开会,听取对工程周期延长的意见,经过讨论,大家赞成陈云的意见,认为可以把建设周期拉得长一些。另一方面,主张立足国内,多分交一些设备,锻炼自己的机械制造能力,只进口关键设备,以便发展国内机械工业。陈云很重视这个意见。

不久,中央经过讨论,下了决心,要把宝钢工程搞到底。如何把这项国内外瞩目的重大工程安排好,而又不影响到调整方针的贯彻,成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5月底6月初,陈云在上海宝钢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听取了各方人士的座谈意见,6月6日,陈云结束在上海的调查,回到北京。从全盘考虑,他最终决定还是按有关部门的意见,设备要进口,也要有一部分在国内分交。技术资料要全部买下来。

6月16日,陈云在中南海主持召开财经委员会会议,讨论宝钢问题。在会上,他根据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和反复思考的结果,提出了八点意见:孙业礼、熊亮华:《共和国经济风云中的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03—304页。

一、干到底。这是先念同志也讲过的,举棋不定不好。

二、应该列的项目不要漏掉。是否还有没有想到的,预先预料到比事后追加要好。外部协作条件,如煤、电、运输、码头、机电等等,都要考虑周到。

三、买设备,同时也要买技术、专利。

四、要提前练兵。宝钢技术先进,各方面都要求很高,一定要抓好技术练兵,以保证产品质量,并可在国内推广先进技术。

五、由建委抓总。负责人第一是谷牧,第二是韩光,冶金部有叶志强,上海市是陈锦华。

六、对宝钢要有严格的要求,甚至要有点苛求。只能搞好,不能搞坏。宝钢是四化建设中第一个大项目,一定要作出榜样来。

七、冶金部有带动其他各部的责任。冶金部是重工业各部中一个重要部门,特别是壮大一机部机械制造能力,是冶金部应有的责任,冶金部应有这样的全局观点,各有关部门像煤、电、铁路、水运、一机部等,都必须同心协力,把宝钢的事情办好。

八、冶金部要组织全体干部对宝钢问题展开一次讨论,采纳有益的意见。对不同意见也要听取,目的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要组织全国的冶金建设专家讨论宝钢,让他们过问、接触、关心这件事情。宝钢是个新的现代化水平的工厂,外国专家要请,但最后还要靠我们的现有专家,把经验提高起来。

陈云最后提出:有关宝钢建设问题,“讨论定案以后,要拟一个财委的报告给中央政治局,请求专案批准”。同时,又明确交代:“从现在开始,对外的合同可以签了,工作可以做了,不要等待。”“总之,大家要同心协力,把宝钢建设好。”陈云还说:外界舆论,我来做工作。

陈云在财经委员会这次讲话中,还引申出他对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怎么化法这个根本问题的考虑。他说:“四个现代化怎么化法?当然,主要靠自力更生。就引进工作来讲,我认为既要买工厂,又要更多地买技术,买专利。四个现代化是一定能够实现的,要提高信心。但是现在往往把‘人民生活现代化’也一起提出,这样恐怕不行。当四个现代化实现的时候,人民生活水平必有提高,而且提高的程度不会小,但还不能同美、英、法、德、日等国相比,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其中大部是农民,那样比是办不到的。现代化应以最先进的工业为标志,这毫无疑问是可以完成的。”《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9—262页。

李先念赞同陈云的意见。在会上讲到要总结宝钢建设的经验教训时,他说:“同意陈云同志讲的,宝钢上马仓促了。这不是追究哪一个人的责任,如果要追究,应当是我负责,因为我主持国务院的工作。”陈云插话说:“搞四化没有经验,这是不可避免的。”讲到下一步宝钢的建设要集思广益时,李先念说:“陈云同志提出,找一些人谈一谈,我看有好处。讲不同意见的人,不一定心肠不好。”陈云插话说:“所谓全面看问题,就是要听不同的意见,你这样看,他那样看,综合起来就全面了。”讲到进口方针时,李先念表示:“今后买设备一定要同时买制造技术、图纸资料和专利。”陈云插话说:“这应该是一项大的政策。”

会议一致同意陈云的意见。会后,主要根据陈云和李先念的意见,形成了中财委关于宝钢建设问题向中央的报告。9月经陈云、李先念批准,上报中央常委,其他常委圈阅同意。其后,宝钢建设在总体上即照报告精神贯彻执行。

根据陈云的意见,宝钢一期工程继续干下去,二期工程延期,二期对外已签的合同按合同进行赔偿,已进口的设备进行了妥善保管。宝钢一期工程于1985年9月建成投产,一年后各项指标就达到和超过了设计水平。工程质量全优,获国家金牌。一期工程建成后产生巨大效益,为二期工程提供了资金。实践证明,建设宝钢的决策是正确的,党中央、国务院对宝钢建设的领导是强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