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
47874400000009

第9章 农民组织化的指标体系

2.3.1 设计指标的原则

(1)科学性。

选用指标既要立足于现有条件,科学、客观地反映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的农民组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到指标发展的超前性和不同地区间的可比性。一般采用全国通用的指标,使各地统计数据易于取得,且有较强的可比性。

(2)层次性。

确立指标时要分别确定总体指标、主体指标和群体指标等不同层次的指标,且群体指标数据之和应能表达上一层主体指标的综合发展水平,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

(3)阶段性。

农民组织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经历相当长的非均衡渐进演化过程。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其农民组织化的阶段也不同,一般分为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实现阶段。这样不仅符合不同地区农民组织化的发展过程,而且便于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阶段组织实施。

(4)可操作性。

指标体系的设置要考虑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数据和便于收集到的数据,不能过分追求理论上的完善而忽视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2.3.2 指标体系

农民组织化衡量指标的基本框架包括基础指标、程度指标和效果指标三个方面。

2.3.2.1 农民组织化的基础指标

(1)农民素质指标

①有合作意愿的农户比重(=有合作意愿的农户数/农户总数×100%)

②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6X1+9X2+12X3+15X4,其中,6、9、12、15分别代表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的学年数,X1、X2、X3、X4代表相应的农业劳动力人数占农业劳动力人数的比重)

(2)农民生活环境指标

①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已通公路的行政村/行政村总数×100%)

②安全卫生水普及率(=饮用安全卫生水农户数/农户总数×100%)

③用电户比重(=用电农户数/农户总数×100%)

④电话普及率(=拥有电话的农户数/农户总数×100%)

⑤电视机普及率(=拥有电视的农户数/农户总数×100%)

⑥电脑普及率(=拥有电脑的农户数/农户总数×100%)

⑦农户占有机械的比重(=农户机械总数/农户总数×100%)

⑧科技报纸、杂志普及率(=订阅、购买科技报纸、杂志农户数/农户总数×100%)

⑨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有卫生室的行政村数/行政村总数×100%)

(3)农民经济能力指标

①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总收入-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缴纳税款-上交集体任务款项)

②恩格尔系数(=农户家庭食物支出额/家庭生活费用总支出×100%)

(4)农民组织本身的基础指标

①农民组织的个数、组织的成员个数、组织成员的区域分布

②组织的资金实力(=组织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成员缴纳会费数额+组织有偿服务收费+接受捐助数额等)

③组织章程的完善程度及有效实施强度(组织管理体制的规范程度、运行机制的健全程度、利益分配机制)(=有完善章程并有效实施的组织数/组织总数×100%)

④政府对组织的支持力度(=政府支持前的组织的收益/政府支持后的组织的收益×100%)

2.3.2.2 农民组织化的程度指标

(1)生产组织化指标

①连片种植率(或集中养殖率)(=连片种植农户数/农户总数×100%或集中养殖农户数/农户总数×100%)

②合作灌溉面积比重(=合作灌溉面积/灌溉总面积×100%)

③合作机耕面积比重(=合作机耕面积/机耕总面积×100%)

④合作收获农产品产量比重(=合作收获农产品产量/农产品总产量×100%)

(2)农产品加工组织化程度指标

①农产品加工综合增值率(=加工后的价值增加值/加工前的价值×100%)

②成员获得加工增值的比率(=成员获得的加工增值量/总的加工增值量×100%)

(3)仓储服务组织化指标

①合作仓储的利用率(=合作仓储量/合作仓储的总容量×100%)

②合作仓储的比重(=合作仓储的农产品量/仓储总量×100%)

(4)运销服务组织化程度指标

①合作销售农产品的农户比重(=合作销售农产品的农户数/农户总数×100%)

②农户合作销售农产品的价值比重(=农户合作销售农产品的价值/农产品的价值总量×100%)

③农产品批发市场吞吐能力(=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同类产品交易总额×100%)

(5)购买服务组织化指标

①合作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农户比重(=合作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农户/农户总数×100%)

②农户合作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值比重(=农户合作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值/生产资料总价值的比重×100%)

(6)农机服务组织化指标

大型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共同利用率(=共同利用大型农机具的数量/大型农机具总数量×100%)

(7)技术、信息服务组织化指标

合作技术推广面积比重(=合作技术推广面积/技术推广总面积×100%)

(8)社会组织化程度指标

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化输出率(=组织前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量的增量/组织前输出劳动力的数量×100%)

2.3.2.3 农民组织化的效果指标

① 单个成员参与不同组织的个数

② 组织化服务农户覆盖率(=受服务农户/农户总数×100%)

③ 成员对组织活动的参与度(=成员参与组织活动的人次/组织举办活动期望参加的总人次×100%)

④ 成员对组织的认可度(=对组织认可的成员数/成员总数×100%)

⑤ 良种普及率(=良种的播种面积/播种总面积×100%)

⑥ 配方施肥率(=配方施肥面积/施肥总面积×100%)

⑦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提供农业贷款比重(=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提供的农业贷款额/农业贷款总额×100%)

⑧ 劳动力就业增长率(=组织前后就业增长率的差额/组织前的增长率×100%)

⑨ 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组织前后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量/组织前农业生产总值×100%)

⑩ 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组织前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额/组织前农业劳动生产率×100%)

11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组织前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量/组织前农民人均纯收入×100%)

2.3.2.4 补充说明

农民组织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差别,如农民组织化的初级阶段,应该侧重农户加入合作组织的普及率和合作组织的数量等方面;农民组织化的发展阶段,应该侧重农民组织的规模大小、联合程度、农户获得服务的质量、通过组织节约的成本、获得的超额利润等。农民组织化的成熟阶段,应该更加注重农民组织的内部管理的规范程度以及农民和组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