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
47874400000030

第30章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对策建议

8.2.1 牢固确立农户的市场经营主体地位

农户是农民组织化的微观基础,农户家庭经营将来仍是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主体形式,既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又适合我国的国情。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户家庭经营面临巨大的挑战,参与市场交换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有效保证,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应该牢固树立农户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

(1)当前最重要的是将宪法规定的公民权落到实处,保证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真正享受应有的“国民待遇”。尽快取消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各种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制度安排,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和城乡壁垒。

(2)界定和保护农民的产权和利益,帮助农民依法维护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组织化过程中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以及自由流动、平等接受教育、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

8.2.2 强化组织是资源的观念,加大力度整合各类农村经济组织

(1)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资源整合。

尽管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存在一系列问题,但它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我国目前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并预计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市场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功能将逐渐衰退,最后退化为仅仅从事协调社区内农民的关系、兴办公益事业等活动,从而演变为单纯的社区组织。其经济职能则将由各类专业性的农民经济组织取而代之。另外,理论界还有关于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存废问题的争议。虽然,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政治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本书认为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将长期存在。至于社区合作组织经济功能剥离的可能性在短期内并不存在,即使可能也是十分遥远的事情。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如何进一步完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目标即在现有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有的双层经营体制,其着眼点即在于恢复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性质,增强其为农户服务的职能。在经济发达和集体资产较多的地区进一步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改革的重点是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

(2)农村信用社的未来走向应该区别对待。

将农村信用社全部改为商业银行,不符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将农村信用社归并到国有商业银行,一是成本过高,给国家带来更沉重的负担,二是更易脱离农村和农民,加重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将农村信用社全部取消,重新构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是容易造成农村金融秩序的混乱,二是新组建的机构能否办成真正的合作组织,也值得怀疑,农村合作基金会就是很好的反证。本书认为,除了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率先走上商业化改革的之外,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看,农村信用社仍应坚持办成农民群众的合作金融组织。绝大多数地区农民仍然需要有深入农村、贴近农民、为农民提供及时方便服务的金融机构。这类机构的基本特征应当是:由农民入股组成,由入股农民管理,主要为入股农民服务。农村信用社只要体现了这些特征,就是农民群众所需要的合作金融组织。

(3)供销合作社改革的目标。

县级以上联合社的改革目标是精简转型。在恢复供销社的“民有、民营、民享”的特性的基础上,供销社要按照政府赋予的职能,本着精简、高效、务实的原则实施精简,地州市联合社定编20 人左右、县联社定编 10 人左右,人员参照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社企分开原则,使供销社由传统体制下的企业主管部门转变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部门。

基层社改革目标是还基层社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的本来面目,以多种形式改造基层社。将有条件的基层社真正办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没有生存、发展条件的基层社和下设门店,将供销社资产全部退出。

社属企业改革目标是以产权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为核心,实现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经营机制创新、经营业态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运作的主体。

(4)另外,充分重视农村经纪人和产地批发市场的重要作用。

8.2.3 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和经营效果

前面提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利益机制不合理。本书认为,让农民充分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利润,是推行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变成在生产、加工、销售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问题,从而创新农户与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联结方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一般应具备以下几点:农户与龙头企业权益平等;正确处理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让农户合理得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部分利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政策。

利益分配机制需要通过具体的运转约束机制来实现。从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关系和要素组合来看,农业产业化的运转约束机制主要有:① 市场约束机制。市场竞争环境迫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日益紧密的利益机制。包括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资金扶持,无偿低偿服务,低价赊销生产资料,保护价收购农户产品。② 法律约束机制。合同或协议一经签订就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认真履约,违约必究。③ 管理约束机制。无论是股份制还是合作制,都要建立民主管理体制。企业决策要体现多数职工的意愿,并符合章程的规定。

8.2.4 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当前,迫切需要政府加快体制创新,为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推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为农民组织化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我国农业管理体制是由各级政府及其涉农部门组成的一个复合网络。我国现行的分散、分段农业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农业政策法规体系、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体系以及农产品贸易政策与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在过去农产品短缺时期形成的,很难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难适应加入W TO后,对农业生产、流通、贸易进行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目前,中央政府的涉农部门主要包括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财政部农业司、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司、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动植物检疫监管司和进出口食品安全局,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部门也涉及农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地方农业管理体制的部门组成和职能分配结构基本上类似于中央农业管理体制,突出特点是上下对应,即下一级政府农业管理体制基本与上一级政府农业管理体制相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我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这种多部门分立的农业管理体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

纵观各个市场经济国家农业管理体制的设置和改革,都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力求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二是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农业发展又有其特性,因此,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在建立和完善农业管理体制上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健全的法制、统一的宏观调控、一体化的管理、完善的服务体系、半官方化机构的协作等。

我们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既有农业管理体制进行适当调整。第一,强化农业部的职能,涉农事项均由农业部牵头负责,其他部门给予指导和支持;第二,增加农业部门管理涉农事务的必要权利和资源,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协调性;第三,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策拟定的总体协调机构;第四,因地制宜设计地方农业管理体制,将县级水利局、畜牧局、中小企业局归并到农业局,整合或撤并乡镇的“七站八所”。

(2)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组织化扫清土地流转的障碍。

目前,我国的“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显示出巨大的制度缺陷:土地产权界定不清,主体不明确,集体所有权虚化;农地经营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土地流转十分困难,资源配置效率低。因此,我国的土地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农民是耕地保护的主体,但土地是集体的,承包是有期限的,这使农民缺乏稳定的心理预期,缺乏维护自己土地权利的自信。针对这些弊端,相继出现了以土地股份合作制为特征的“南海模式”、以土地换社保为特征的“嘉兴模式”以及以农村建设用地入市为特征的“芜湖模式”。在现有的农地制度创新中,本书认为土地制度的改革应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将“承包制”改为“永佃制”。实行“永佃制”,农民作为土地的真正主人,可以改变其短期投资的心理,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增加对土地的长期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潜力;可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流转制度,发育土地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总之,把土地使用权永久性地交给农民,这无疑远胜于一次次延长承包期的权宜做法。实行“永佃制”,既不涉及土地的终极所有权(因此无意识形态的障碍),又切实解决了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是土地制度创新的有效形式。农民是最讲实际的,决不会轻易出让土地,农民脱离土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是盲目性、突发性的,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农民是最讲道理的,国家为了公益事业需要征地,只要做好工作,农民是乐意接受的。二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缩小征地规模,调整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应有的权益。

(3)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农民组织化主体提供及时、充足的资金。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投融资体制改革要以强化市场导向、突出企业主体为目标。其核心是建立对政府投融资行为的市场化约束激励机制,建立权责清晰的出资人制度。其目的是将全社会资金引入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将市场机制运用到投资、融资、退出、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全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依据“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这主要是指国家在宏观调控层面上的改革和创新,具体到农村领域,本书认为应从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确定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市场机制在合理配置农村资源、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受农业弱质性和农村投资低报酬率的约束,若仅凭市场机制自发配置资源,容易造成对农村投资的大起大落。鉴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长期目标,本书认为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政府应承担起义不容辞的投融资主体责任,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引导其他市场主体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

(4)加快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改革,为农民组织化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户口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有的户籍制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流动,是形成二元结构的基础,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是由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过渡和改革为城乡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使公民获得统一的身份,充分体现公民有居住和迁移的自由权利,剥离依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功能,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

主要参考文献

[1]D.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2]D.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4]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5]V.W.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6]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韩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8]张晓山,苑鹏,合作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9]徐旭初,黄胜忠,走向新合作: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0]陈锡文,赵阳,罗丹,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张晓山,赵江涛,钱良举,全球化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2]刘禹宏。中国农业产业化,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13]陈昭久,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4

[14]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5]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6]杜吟棠,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7]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8]郭红东,郭占恒。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9]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0]洪远朋。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1]科斯·诺斯·威廉姆森:制度、契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2]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3]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4]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5]刘少奇,刘少奇论合作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26]鲁篱,行业协会经济自治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7]罗必良,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28]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

[29]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0]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1]幕永太,合作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2]牛若峰,夏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33]牛若峰,中国的“三农”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4]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5]王景新,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6]魏道南,张晓山。中国农村新兴合作组织探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7]吴志雄等,农产品行业协会调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38]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9]夏大慰,产业组织:竞争与规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0]余晖等,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1]曾令香,农业微观基础的组织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2]翟鸿祥,行业协会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3]张晓山,联结农户与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4]赵凯,中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4

[45]周维宏,中日农村经济组织比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46]孙翠荣,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莒南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调查[J]。经营管理者,2009,(12)

[47]王芳,过建春,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评价与建议[J]。中国热带农业,2009,(2)

[48]莫光辉,吴惠红,祝慧,北部湾经济区农民组织化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49]丁涛,关于农民组织化的几点障碍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9,(3)

[50]骆建建,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组织化问题[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1]莫光辉,吴惠红,祝慧,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发展空间研究——以北部湾经济区农民组织化为例[J]。经济与管理,2009,(7)

[52]陈俊梁,农民组织化:农村改革和发展第二次飞跃的关键[J],农业经济,2009,(1)

[53]陈俊梁,陈洁婷,农民组织化:反思与展望[J],乡镇经济,2009,(3)

[54]王勇,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回顾与反思:1978~2008 年[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5]李桂丽,霍学喜,我国农民组织化模式探索与创新[J]。农村经济,2009,(3)

[56]梁德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辽宁抚顺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J]。党政干部学刊,2008,(4)

[57]杨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与绩效评价[J]。管理科学文摘,1999,(9)

[58]王玉斌,于博然,家庭承包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基础——兼论粮食产业化[J]。农村经营管理,2008,(11)

[59]王立平,张娜,黄志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绩效评价研究[J]。农村经济,2008,(3)

[60]邱梦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合作的启动——兼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一条途径[J]。农村经济,2009,(2)

[61]高启杰,蔡志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与制度创新——兼论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的流转[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2)

[62]罗必良,吴晨,刘成香,两种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选择逻辑——基于交易费用的视角[J]。新疆农垦经济,2007,(3)

[63]冯飞,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产权界定[J]。农业经济,2008,(1)

[64]邢晓燕,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发形成模式——基于“智猪博弈”的视角[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5)

[65]吴德礼,胡象明,李惠彬,任晓刚,公司 公司: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新模式[J]。探索,2007,(5)

[66]阿尔弗雷德·哈内尔,合作社纵向一体化[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1,(8)

[67]蔡秀玲,对WTO 框架下完善农业行业协会的思考[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2,(7)

[68]曹利群,农村组织形态创新:现状与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0,(10)

[69]曹晔,农民组织化的理论依据[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0]曹晔等,中国农民组织化形式探析[J],农村经济,2002,(4)

[71]陈剑波,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J],经济研究,1994,(7)

[72]陈世雄,曾令香,农户家庭经营组织创新研究[J],乡镇经济,2001,(10)

[73]陈昭玖等,发展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政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5)

[74]成学真,农业中介组织节约市场交易成本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2002,(7)

[75]程同顺,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7)

[76]程同顺等,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共识与分歧[J],教育与研究,2003,(3)

[77]邸焕双,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道路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6)

[78]董利娟,反倾销,行业协会作用重大[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2,(7)

[79]杜红梅,应对 WTO 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9)

[80]范小健,关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9,(4)

[81]冯开文,论中国农业合作制度变迁的格局与方向[J],中国农村观察,1999,(3)

[82]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5)

[83]郭红东,充分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J]中国农村经济,2002,(5)

[84]郭红东等,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1999,(3)

[85]国家工商总局市场规范管理司,充分发挥职能 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J],工商行政管理,2005,(17)

[86]国鲁来,合作社制度及专业协会实践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中国农村观察,2001,(4)

[87]韩俊,关于农村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若干理论与政策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1998,(12)

[88]韩晓翠,陈盛伟,张秀芳,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组织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2)

[89]韩晓翠,李俊丽,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初步探讨[J],新疆农垦经济,2005,(5)

[90]韩晓翠,李俊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J],经济前沿,2003,(2)

[91]韩晓翠,史建民,试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完善[J],生产力研究,2006,(5)

[92]韩晓翠,对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J],合作经济,2005

[93]何忠伟,论传统合作社的组织创新[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2,(4)

[94]胡俊生,关于组建农民自助合作组织农民协会的可行性探讨[J]。市场经济研究,1999,(5)

[95]黄泰岩,美国的农业合作社[J],经济纵横,1996,(5)

[96]黄祖辉,Olof Bolin,徐旭初。农民合作组织认识误区辨析[J]。经济学家,2002,(3)

[97]黄祖辉,胡剑锋。国外农业行业协会的发展、组织状态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

[98]黄祖辉,农民合作:必然性、变革态势与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0,(8)

[99]黄祖辉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2,(3)

[100]李炳坤,努力提高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J],经济研究参考,2000,(10)

[101]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9)

[102]李平,澳大利亚农民联合会及其对我国农业合作组织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2,(6)

[103]李学兵,农民中介组织发育的方式、特点及具体途径[J,乡镇经济,2003,(3)

[104]刘宝龙,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2,(7)

[105]刘同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正确引导农民进入市场[J],科学·经济·社会,2000,(2)

[106]刘文璞,张庆忠,芬兰的农民组织和农业合作组织[J],中国农村经济,1996,(9)

[107]刘文璞等,芬兰的农民组织和农业合作组织[J],中国农村经济,1996,(9)

[108]罗必良,王玉蓉等。农产品流通组织制度的效率决定:一个分析框架[J],农业经济问题,2000,(8)

[109]牛若峰,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正确方向[J],牛若峰工作室通讯,2003,(2)

[110]牛若峰,农民组织化——当代中国的一个战略问题[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0,(4)

[111]牛若峰,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理论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1997,(5)

[112]牛若峰,也论合作制(上)[J],调研世界,2000,(8)

[113]牛若峰,也论合作制(下)[J],调研世界,2000,(8)

[114]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2,(5)

[115]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课题组,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5,(7)

[116]潘劲,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与评价[J],中国农村观察,2002,(2)

[117]彭军,办好农民专业协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调研世界,1999,(4)

[118]秦庆武,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合作制的结合[J],中国农村经济,1999,(2)

[119]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中国农村观察,1997,(11)

[120]山河,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农产品行业协会问题调查[J]。中国合作经济,2003,(10)

[121]沈志华,中国行业协会沉浮录[J]。税收与社会,2003,(6)

[122]石敏俊,金少胜,中国农民需要合作组织吗?[J]。浙江大学学报,2004,(3)

[123]孙宝强,罗海胜,浅议我国农业行业协会立法问题[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124]孙强,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2,(11)

[125]王东炎等,试论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机制改革[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126]王礼力,农村合作经济理论与组织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3,(6)

[127]王勇,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5)

[128]王智军,当前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J,江海学刊,2000,(3)

[129]温家宝关于农产品行业协会的重要批示[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2,(9)

[130]吴钢,创新经济组织模式,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3,(7)

[131]夏英,农村合作社——21 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调研世界,2001,(9)

[132]夏英等,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和发展的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2,(9)

[133]咸春龙,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组织化问题[J],农业经济导刊,2002,(5)

[134]向国成,肖国安等。论我国农业组织模式发展的阶段性及当前的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2,(6)

[135]项生华,当前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6)

[136]项英辉等,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的概况和启示[J],农业经济,1997,(3)

[137]熊健等,台湾农民组织与农业现代化[J],乡镇经济,1999,(1)

[138]杨明强,关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探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139]姚文英,时彦民译。美国的合作社[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10)

[140]叶国灿,WTO 背景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功能与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2004,(8)

[141]应瑞瑶,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J]],江海学刊,2002,(6)

[142]于仁竹,当务之急:把农民组织起来[J。经济纵横,1994,(2)

[144]苑鹏,刘惠,潘劲。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69)

[145]张德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1996,(7)

[146]张梅,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2,(5)

[147]张素罗,日本农协的发展经验、改革趋势及其对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化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2,(4)

[148]张晓群,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J],农村经营管理,2003,(8)

[149]张晓山,苑鹏,潘劲。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行为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7,(10)

[150]张晓山,中国农村的社区合作组织——历史沿革、功能及制约因素[J],改革与理论,1995,(6)

[151]张晓山,《走向市场》讲坛(十一)市场经济下的社区合作[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4,(3)

[152]张晓山,国际合作运动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农民,1997,(3)

[153]张晓山,合作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J],中国合作经济,2005,(4)

[154]张晓山,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及有关的几个问题[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8,(2)

[155]张晓山,中国加入WTO 与中国农民的组织化[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0,(1)

[156]张颖,中东欧国家当前的农业组织结构[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0,(9)

[157]郑传根,杨雪山,加入WTO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思考[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2,(3)

[158]周立群,曹立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J],经济研究,2001,(1)

[159]周立群,组织理论与组织经济学[J,经济学动态,1998,(5)

[160]周兆生,流通型农业合作社的交易效率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1999,(3)

[161]朱信凯等,关于我国农村中介组织体系的理论构想[J],调研世界,2000,(2)

[162]朱玉良,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2,(7)

[163]Ames,J.W.Co-operative Sweden Today。Co-operative Union Limited,1952

[164]Berman,Kafrina.Worker-Owner Plywood Companies:An Economic Analysis.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9

[165]Blum Barton.Composting and the Roots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J].Agriculture History,1992,(66):171~188

[166]Boleman SJ,Boleman SL.Consumer Evaluation of Beef of Known Categories of Tendmess,Animal Science,1997

[167]Brander James A,Spencer Barbara J.Export Subsidies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Rivalr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5,(18)

[168]Bruce Thordarson.Grassroots Co-operativ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s.from North-South Institute Briefing Paper,1990

[169]C.Bramall.The Quality of China’s Household Income Surveys[J].China Quarterly,2001,167

[170]Dong X,P.Bowles,S.Ho.The Determinants of Employee Ownership in China’s Privatized Rural Industry:Evidence from Jiangsu and Shangdong[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415~437

[171]Eaton Honathan,Grossman Gene M.Optimal Trade and Industrial Policy under Oligopoly.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6,(51)

[172]Emelianoff.I.V.Economic Theory of Cooperation.Publisher:Ann Arbor,Edward Brothers,1942

[173]Enke,S.Consumer Cooperatives and Economic Efficien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5,35(1):148~155

[174]Gifford D,Hall L.and Ryan W.Chains of Success:Case Studies on International And Australian Food Business Cooperating To Compete In The Global Market,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Canberra,1998

[175]Glaser.L.K,Thompson.G.D.and Handy,C.R.Recent Changes in Marketing and Trade Practices in the U.S.Lettuce and Fresh Cut Vegetable Industries.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Bulletin number 767,May 2001,ERS,USDA。

[176]Griffin K.,A.Saith.The Pattern of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Oxford Economic

[177]Gustafsson B,Li Shi.Inequality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1980s:Locational Aspects and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J].Asian Economic Journal,1998,(3):35~63

[178]Hardin.G.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1968,(162)

[179]Harris.A,B.Stefanson,and M.Fulton.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 and Cooperative Theory。Journal of Cooperatives,1996,(11)

[180]Hendrikse.G.W.J.,C.P.Veerman。Marketing Cooperatives:an Incomplete Contracting Perspectiv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52(1):53~64

[181]J。Van Riemsdijk。A System of Director Compensation Payment to Farmers[J]。European

[182]Jones.J.Consumer Trends:Future Challenges。Journal of Food Distribution Research,2000,(3)

[183]Justin Yifu Lin.C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Crisis in 1959—1960.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89)

[184]K.Sylwester。Income inequality,education expenditures,and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0,(63)

[185]Karin H.Farmer Co-operatives in the 21st Century。The Journal of Rural Co-operation,1999,(27)

[186]Kohls,Richard L.and Uhl Joseph N.Marke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Seventh,1990

[187]Lohr.L.Factors Affecting International Demand And Trade in Organic Food Products。In Changing Structure of Global Food Consumption and Trade,2001

[188]Louis A.Thomas.Incumbent Firms Response to Entry:Price,Advertising and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9,(17)

[189]Louisw Sterm and Adel I。Elanary。Marketing Channels。Prentice Hall,1996

[190]Lu Feng.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Good Grain Imports in Chin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93,(5)

[191]Munker,Hans-H.Review of Priciples and Role of Co-operative in the 21st centur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1995,(88)

[192]North,D.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93]Ollila.P.Farmers’Co-operatives as market Co-opdinating institution。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1994,(65)

[194]Olson.M.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195]Russell,Raymond and Rosert Hanneman.Loopertives and Business Lycle;The Israeli Lase。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1992,(16)

[196]Sexton.R.J.Imperfect Competition in Agricultural Markets and the Role of Cooperatives:a Spatial Analysi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0,(72)

后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是关键。培养造就具有较高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驾驭能力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必然要求新型农民经济组织形式、性质和功能上进一步创新。

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修改后的正式出版。首先,我要向敬爱的导师史建民教授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史建民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本文从选题、开题到修改定稿,每个环节无不凝结着史老师的心血。在论文初稿完成后,史老师对论文的结构、学术观点、语言措辞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仔细地斟酌与修改,严格把关,对论文进行了多次修改。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光阴易逝,师恩难忘;谆谆教诲,铭记吾心!

其次,感谢山东农业大学的胡继连教授、王家传教授、杨学成教授、薛兴利教授、葛颜祥教授、陈会英教授、岳书铭教授、陈盛伟副教授、张吉国副教授,感谢他们无私的言传身教,在我的求学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再次,感谢山东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会计学院学术氛围浓厚,学风严谨正派,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王爱国院长、张红旗书记、王翠春教授、翟琳副院长、孙文刚副院长和各位同事在我参加工作三年多的时间里及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感谢家人多年来给予我的鼓励、关怀和默默无私的奉献!

我深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限,本书可能存在不妥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韩晓翠

2009年8月于山东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