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
47874200000005

第5章 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我们的总目标是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即已提出,要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最初的构想,指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毛泽东更明确地提出这个问题。1954年6月,他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9 月,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他又提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对四个现代化最早的表述,主要体现出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

1957年以后,这种理解有了突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增加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1960年初,毛泽东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时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个提法,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

1964年底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一定要在不太久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尽管这一时期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是肤浅的,但已开始根据本国实际设计中国的未来。

(二)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比革命更为复杂的问题。革命道路不能照搬外国,建设道路同样不能照搬外国。由于我们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而当时只有苏联可以借鉴,于是我们在“一五”计划期间毫不犹豫地照搬苏联模式。这种照抄,第一,在毛泽东看来,“抄”还是必要的,自己不懂,没有别的法子,只能“抄”;第二,毛泽东对“抄”不满意。

1953 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陆续暴露出来,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苏联经验并非十全十美。1955年底,他就在中央领导的小范围内提出了“以苏为鉴”的思想。特别是苏共20大揭露出苏联工作中的错误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纷纷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解放思想,努力寻求适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这就更加促使中国共产党按照自己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原则去寻求中国的建设道路。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调查研究和听取中央部门汇报的基础上,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要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论十大关系》体现了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探索任务的提出,就是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适合中国的路线”。

1956年9月召开党的八大。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索成果,这期间他们虽然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也力图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再次成功对接,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后来,他又明确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立起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生产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后,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但由于我国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能够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很清楚的认识。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没有能够坚持和得到进一步发展。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作出的严重错误的估计,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的盲目乐观情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意识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多的时间。”“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对混淆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的区别,对否认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等观点的批判,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2.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战略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他说:“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样就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同时,周恩来在报告中指出,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从而比较完整地阐释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两步走”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