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为了一湖清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47755700000016

第16章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在鄱阳湖沿岸,龙王庙遗址比比皆是。在物质文明匮乏的千年时空里,面对捉摸不定的鄱阳湖,人们只能通过缭绕的香火,寄托安湖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横空出世,将使赣鄱儿女的千年安湖梦想变成现实。

1.生态与贫穷的困扰

鄱阳湖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及清丰山溪、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的湖泊,也是一个季节性湖泊,高水湖相,低水河相,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景观。鄱阳湖水位变化受五河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每当洪水季节,水位升高,湖水漫滩,湖面宽阔,碧波荡漾,茫茫一片;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湖水落槽,湖滩显露,湖面变小,蜿蜒一线,与河道无异。洪水、枯水的湖体面积、湖体容积相差极大,湖口水文站历年最高水位22.59米(为1998年实测最高洪水位,吴淞高程系统)时,湖面面积约为4500平方千米,相应容积为340亿立方米;湖口水文站历年最低水位5.90米时,湖平均水位为10.20米,其相应湖体面积仅约146 平方千米,相差31倍,湖体容积仅4.5亿立方米,相差75倍。

千百年来,作为江西的母亲湖,鄱阳湖的博大与浩瀚孕育了灿烂的赣鄱文明。与此同时,它安详的表象背后——捉摸不定的洪旱交替与如影随形的贫困,生态环境的退化,挥之不去的血吸虫病困扰以及水运交通的严重受阻,也隐藏着福祸相生的困顿和迷局。

(1)洪旱交替以及随之而来的贫困问题

由于鄱阳湖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以及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湖区水旱灾害频繁。据统计,在1949~1983年间,鄱阳湖流域有23年(近70%时间)是在与大水、大旱抗争中过来的,且这些重大灾害基本上都是大范围的、全流域性的。20世纪90年代,鄱阳湖区年年有水灾(其中4次大水灾),外洪内涝频繁,特别是1998年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进入21世纪后,鄱阳湖区的灾害以旱情为主,特别是近年来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枯水位偏低且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湖区的工农业生产和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滞后。湖区内的余干、鄱阳、星子、都昌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2008年这4县的人均生产总值只有4437元,仅为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1/3.

(2)生态环境日益退化

从2005年开始,鄱阳湖持续出现低枯水位现象,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水量的减少直接导致鄱阳湖自净能力的退化,致使秋冬季后鄱阳湖局部水域出现富营养化趋势。鄱阳湖枯水位偏低且持续时间长,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影响湿地生态功能系统,威胁水生动植物(如鱼类、水生植物等)的生长与生存环境,造成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候鸟栖息地和水生动植物等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逐渐衰退,使鄱阳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常见的水生、湿生和沼生植物正在严重退化,面临消失的威胁;氏栖动物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草地动物河麂濒临灭绝;珍稀水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洄流性水生动物和鱼类严重衰退,长江白鲟、鲥鱼等珍稀鱼类甚至灭绝;鄱阳湖越冬候鸟数量大幅下滑,由于多数湖泊干涸,候鸟没有足够的食物保障,近几年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已经从往年的100万只减少到50万只左右;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且其危害范围和影响程度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

(3)血吸虫病的阴影挥之不去

鄱阳湖“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干湿交替环境非常适于钉螺孳生繁殖。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采取了围湖造田、堵汊水淹、飞机撒药等办法灭螺,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直到现在鄱阳湖沿湖11个县(区、市)依然是血吸虫流行区域。江西99.9%的有螺面积在鄱阳湖草洲上,经过多年的防治努力,至2007年,鄱阳湖区仍有血吸虫病人约10万人,占江西省病人数的97%。湖区血吸虫病流行乡镇尚有2232个,流行村数为1776个。因血吸虫病流行,鄱阳湖区域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到严重影响。

(4)湖区供水、灌溉发生困难

鄱阳湖地区是江西降水低值区与蒸发高值区,汇入鄱阳湖的过境水量是沿湖地区重要水源之一。沿湖生产、生活用水均来自鄱阳湖,沿湖农田灌溉用水也来自鄱阳湖。当鄱阳湖水位偏低时,将给沿湖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的连续低枯水位,已使近300亩农田灌溉用水不足,部分农村水井干涸,沿湖近百万人口饮水困难。

(5)航运、渔业发展受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江西省内河运输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这对航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鄱阳湖枯水期的低水位造成航运不足、航道堵塞,导致通航环境恶化,大型船舶无法通行,碰撞、搁浅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江西的水运交通。

由于枯水期湖泊水面减少,洲滩裸露时间长,鱼类种质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对沿湖渔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面对日益恶化的鄱阳湖生态环境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救救母亲湖的呼声越来越高。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更成了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内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作为一项以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鄱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湖区人民健康安全等为主要开发目标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更是显得刻不容缓。

2.几代人的不懈追求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虽然尚未破土动工,但安湖的梦想却由来已久。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提出要在鄱阳湖建坝(当时他提出的目的是为连通赣粤水路航运交通),然而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国父的设想只能成为遗憾。

进入现代,随着水利技术的发展,安湖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1946年,当时的《赣江流域水利建设计划》提出建闸方案。

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式平也提出在鄱阳湖建坝,他的想法是建坝挡长江洪水倒灌。1979~1984年,着眼于抗御1954年规模洪水,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对湖控工程开展全面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江西省科学院牵头,江西17个厅局、39个科研单位组织了大型鄱阳湖科学考察,《鄱阳湖控制工程研究》被列为战略主课题,并最终形成了《人工湖控综合报告》。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后,江西师范大学提出了以满足长江及鄱阳湖区防洪调度需要为主,非汛期则考虑湖区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湖控方案。因当时御长江水于湖口之外的方案可能加大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防洪压力,国家有关部门主张湖控工程缓行。

2000年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湖控方案有了改进,设计人员提出了“控枯不控洪”的理念,即汛期保持江湖相通,发挥鄱阳湖分洪作用,在枯水期则放闸蓄水。这个方案解决了国家及下游省市的防洪担忧。

2002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江西40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要求开展鄱阳湖控制工程项目建议书加快立项进程的建议》的“一号议案”。

2008年年初,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江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2008年底,江西成立了“鄱阳湖湖控工程”推进工作小组,湖控工程开始了新一轮的推动。

为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生态经济区发展理念,江西省水利厅对以前的湖控方案又进行了修改,把鄱阳湖建闸思路,由此前的“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即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采取“调枯不调洪”的运行方式。考虑到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调控水位从21米降到了16米,大幅牺牲了防洪功能;为了保护洄游鱼类,发电功能也取消了。为保护候鸟保护区,还将现在鄱阳湖(吴城)国家级保护区及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长达38千米的堤围起来,当冬季蓄水时,用电排方式保障保护区内水位适合候鸟栖息。

根据该方案,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将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血吸虫病防治等方面发挥巨大的效益。

(1)生态环境效益

保护水质效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能保证鄱阳湖枯水期维持一定的水面及水体(吴淞高程控制水位16米,相应湖面面积约3000千米,水体约80亿立方千米),以达到保护和改善鄱阳湖水生态环境,维持“一湖清水”的目的。

湿地保护效益:工程的实施将使枯水季的湿地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改变因枯季湖泊干涸而导致的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使鄱阳湖湿地面积及环境得到充分的保护。

(2)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水资源综合利用效应: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大大改善沿湖圩区的灌溉水源条件。可增加湖区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为扩种双季稻50万亩提供灌溉水源,增产粮食15亿千克以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施,还将在一定程度上抬高鄱阳湖枯水期湖的水位,使沿湖城市、乡镇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更加方便,也为江西规划的鄱阳湖城镇群的建设创造条件。

长江干流补水效应: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按补偿三峡水库蓄水的调度原则,在10月三峡水库蓄水期间,为长江下游补充枯水流量1000~1600立方米每秒钟。在满足自身供水、灌溉、通航等要求基础上,在枯水季节的特枯时段,可为长江下游增加约54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资源,有利于增加长江下游遭遇突发水环境事件的水资源调度的灵活性。

(3)水面资源利用效益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鄱阳湖及五河尾闾区将拥有较大面积的水面资源,为湖区航运、水产养殖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改善湖区航道条件:工程将新增湖区Ⅲ级航道200千米以上,使滨湖地区的各个县(市)都有Ⅲ级航道贯通。由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湖水位变幅较小,为湖区和五河尾闾区的港口码头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由于水深大、落差小,便于货物装卸,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将为江西的水运交通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水产养殖效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使鄱阳湖多年平均新增浅层水面290万亩。由于内湖水位较为稳定,上百万亩被水淹没的堤外洲滩是发展水产养殖的良好场所。

(4)其他资源利用效益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还为利用沿湖岸线,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发展湖区旅游事业,开发利用沿湖地区矿产资源(如星子县的花岗岩、板岩,都昌、永修县的型砂、建筑砂石材料等)创造了条件,为湖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枯水季较为稳定的湖泊水面为沿湖城镇提供了优美的水环境与景观水面,为城镇景观环境建设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血吸虫防治效益

根据我国目前灭螺实践经验,蓄水灭螺是鄱阳湖区最经济环保的有效灭螺方法。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后,可减少湖区有螺洲滩面积72%以上,具有巨大的湮灭钉螺效益,辅以其他措施,可基本消灭鄱阳湖洲滩钉螺,基本消灭湖区血吸虫,从而改善湖区人民生活生产的环境,保障湖区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3.圆梦终有期

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这个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工程、关键工程、头号工程,终于露出了胜利的曙光。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重点研究、适时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按照调枯不调洪,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保护湿地,控制血吸虫的原则,在科学评估论证工程对湿地、候鸟(尤其是白鹤等珍稀濒危鸟类)、鱼类洄游、防洪、水质、泥沙淤积等影响以及江湖关系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工程特征水位、调度运用方案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行物理模型试验,为工程立项建设创造条件。

2010年2月,水利部在审查《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2009年修订)》时,已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列为《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2009年修订)》重大规划项目。

国内一些著名的水利问题、环境与资源问题、生物问题专家也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水利部原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已亲自牵头为鄱阳湖水利枢纽进行咨询论证,开展“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关键技术专题研究”工作。

2010年1月19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与江西省委、省政府签订协议,就鄱阳湖水利枢纽“六大研究课题”(《鄱阳湖水生动物资源现状及其水利枢纽对水生动物影响与对策》、《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湿地、候鸟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水质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泥沙冲淤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防洪影响及对策研究》)开展研究。

与此同时,江西正积极争取国际湿地组织、鹤类基金会等相关组织的支持认可,已以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名义正式发函邀请国际湿地组织成员来赣考察。2010年4月,江西省相关领导率团赴国际湿地组织驻地访问、沟通,以求共识。5月,在北京召开“六大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2010年6月底前,根据“六大课题”研究成果,修改、完善衔接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及时上报国家发改委。力争2010年底前,由国家发改委报请国务院批准立项。

六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几代人的呕心沥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这个承载赣鄱儿女千年梦想的巨轮正等待扬帆起航。

四千万赣鄱儿女正在等待梦圆的那一刻,我们坚信这一梦想终会成真,我们祈盼着这一日的早日到来!

链接:水利部部长陈雷在江西考察水利工作

2010年1月21日至22日,水利部部长陈雷在江西考察水利工作,并冒着严寒乘船深入鄱阳湖区就鄱阳湖水利枢纽前期工作进行调研。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一同考察。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长陈达恒,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随行。

陈雷指出,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四大战略定位,即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要保障鄱阳湖枯水期供水安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与水质,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扩散,有必要考虑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

陈雷强调,任何水利工程总是有利有弊,我们的目标是兴利除害,把利益追求最大化,把负面影响减到最小。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的论证和前期工作,坚持调枯不调洪,努力做到“江湖两利”,兼顾防洪、供水,从有利于改善生态、保护环境、防治血吸虫病以及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顺利实施出发,积极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前期工作,争取工程论证早日完善,早日开工建设。当前,要抓紧做好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鄱阳湖流域综合规划的审批工作,这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前提。要抓紧深入论证,加快开展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湿地、候鸟、水生物、防洪、泥沙淤积、水质富营养化、江湖关系和对下游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影响与对策,以及鄱阳湖水利枢纽控制水位和调度方式的研究。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省市的沟通协调;加大研究成果和结论性意见的宣传力度,做到增信释疑,解疑释惑;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推进立项审批进程。

参考文献

刘勇,鄱阳湖控制工程:安湖梦想待成真。江西日报?2009-08-26

江西省科协学会部,江西省生态学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认知与展望,江西省科协科普读本(内部资料),2010年1月。

李晚成,郑荣林,彭泽核电项目前期建设展开 江西核电在崛起中裂变,江西日报

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综合交通规划(送审稿),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