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出精彩人生
47593200000027

第27章 等待机会,更要创造机会(3)

而真正的弄潮儿,在很多时候却是反潮流行事的。就像服装,当夏天你好不容易跟上潮流买了一条纱裙,你却在电视上看到T型台上走的都是围着皮草的模特,你很纳闷,夏天可以穿皮草吗?周末逛逛街,商店里卖的,大街上穿着的,都是皮草制成的衣服。服装设计师们就是典型的逆流而上的人,因为他们知道潮流也是某个人引发的,如果你不是引领潮流的人,你就永远追不上潮流,所以他们的设计总是王花八门、异想天开,只有跟人们的想法背道而弛,就可以引领时尚。

机会也是一样,人人能看见的机会就不叫机会,只有出奇招,所有人都反对时,也许这就是真正的机会。

张涛是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回到还是农村的家乡发展。当时,村里的人们都很费解,好容易从村里考了出去,不在外面挣大钱,还跑回家养猪不成?

当时张涛还真没想好做什么,听了这话,张涛做了些调查,就还真养起了猪,连父母都不能忍受,天天说他:“我们花钱供你上大学,不是为了让你回家养猪的。而且你会不会看行情?头年很多人养猪,以为能挣些钱,结果猪肉便宜的不得了,能拿回本就不错了,今年家家都不养猪了,你却要养猪,等着赔吧。”父母亲戚都坚决反对张涛养猪。

张涛忍受着所有人等着看笑话的眼光,也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和冷嘲热讽,毅然养起了猪。几个月的时间,张涛养的十几头猪已经长的很大了,这时,猪肉的价也有点回升,父母就劝他赶紧卖了,能挣点是点。

张涛不为所动,到了年跟前时,猪肉的价已经翻了一倍多,十几头猪一出手,张涛光净利就赚了七、八万。父母高兴的合不拢嘴,就问他怎么会知道猪肉要涨价。张涛说,他做了调查,因为头年养猪的人多,市场供大于求,所以猪肉卖不上价,今年人们都不养猪了,年前又是卖猪肉的最好时机,肯定会供不应求,猪肉价就会上涨。

村里人看张涛赚了钱,又纷纷养起了猪。而这时,张涛拿着养猪赚来的钱买了些野猪仔准备开发野猪的市场了。

追潮流的人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没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经济低潮了,生意也不好做了,他们或者选择随波逐流,等待形势好转,或者干脆放弃,到最后,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而只有不顺应潮流的人,甚至是逆流而上的人才能看到机会,进而去创造和抓住机会。他们能不为大众的想法所左右,敢于突破世俗的眼光,在顺境中看到危机,从逆境中看到机遇。从而才能做潮流的引领者,去创造潮流。

社会就如同浪潮,后浪推前浪,每一浪都会淘汰一大批人,这些人就是跟随浪潮的人,而有些人始终主宰着浪潮,就是因为这些人正是先于潮流甚至是逆潮流而动的人。

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是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不过是为失败找了一个很冠冕堂皇的理由,因为这样一说,大部分人包括自己都会认为,只是“时机未到”,没有人会再追查失败的原因到底时什么。

不否认,有的时候计划好的事情,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而功亏一篑。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都归咎于“天”,认为是“天”不成事,其实仔细分析,也许很多细节的问题没有做到,也许不够了解对手,也许考虑的不够周全……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

真正想成功的人,不会埋怨“天”,埋怨运气不佳,他会把运气搁在一旁,腾出手来去抓住每个可以帮自己更进一步的机会,也不放过任何让自己成功的可能。等待运气的降临不是他的作风,也许开始他会遇上各种困难,会犯错,会失败,但是他会检讨自己,并给自己足够的信心和希望,然后再接再厉,就算狂风骤雨、地陷天塌,也不能阻止他的决心。

另有一句话叫做“事在人为”。命运是一种选择而不是机遇,它是需要你去完成的,而不是可以等来的。人在事情或者说事件里占了绝对的因素,所以不论是谋事还是成事,都是人的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这就得要求人能够审时度势。时是时机,要把握机会乃至成功的最佳事机。势则是力量综合借助外在条件发生最佳作用。创势、造势、依势才能造就自己的事业。势不是一天造成的,而是通过一点一滴逐渐累积而成的,一旦形成,就如潮水般,势不可挡。善于创造机会的人就能及早发现趋势、并加以运用,从而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学会借势也是成事的关键之一。借势就是借助各种综合起来的有利条件,来壮大自己。它可以从权贵那里借,也可以从对手那里借,还能借助外力等,只要你有成事、有成功的欲望,你就能想到办法,就能创造新的机会。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流传于营销界的故事。

一个出版商手里压了一批滞销书,因为久久不能脱手而忧心忡忡。他绞尽脑汁想着怎样能让书卖掉,一天他看到一则画报上是一个名人在做广告,他灵机一动,就给总统寄去了一本书,并时常写信去征求意见。总统因忙于政务,根本没有时间看他寄来的书,但又不好拒绝人的好意,便回了一封信,只有一句话:“这本书不错。”出版商因此大做广告,“现有总统认为不错的书出售。”当天,这些滞销书便被一抢而空。

没多久,又有一批书卖不出去押在了出版商的手里,他于是又送了一本书给总统,总统因上次上了他的当,便想奚落他,就回信说:“这本书糟透了。”出版商看到后,知道是总统对此不满,但是他依然大做广告,“现有总统认为糟透了的书出售。”人们好奇什么书能让总统感觉糟透了,便纷纷购回去看,书又一销而尽。

第三次,出版商又将书送给了总统,总统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没有理会。没想到出版商又大做广告,“现有令总统难以下定论的书出售。”居然又一销而尽。

总统闻知,哭笑不得,出版商却借总统这个权势大发其财。

当然,故事只是故事,它说明你要想成功,一定不能靠天、靠运气,如果出版商只是靠天意,那书一定是堆放在仓库的某个脚落,落满了厚厚的灰。但是他却用自己的智谋为自己成了事,达成了愿望。

“人生能有几回搏”,不要把事情的成败都归于上天,那样做事,只能是做一件败一件。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肯从错误中学习,机会终究会青睐于你。要让事情把握在自己手中,让自己说了算。

到有机会的地方去

李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一个国营单位工作。上班的第一天,他就失望了,因为这与他想像的差远了,他以为会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每个人都忙碌着,开会、研究方案、探讨等,每个人都很充实。但现实却不是这样,办公室里的每个人都一杯清茶、一张报纸,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除了去厕所,几乎都没有挪动过地方。

李梦心里失望到了极点,他认为自己在这样待下去,就会像他们一样,也是一杯清茶、一张报纸地过一天,那他这一辈子就毁了。他决定离开这里。

亲朋好友们听到了这个消息,纷纷来劝他,说:“像这种国营单位,别人想进都进不去,不管怎样,这里还旱涝保收,你出去后,外面的辛苦你受得了吗?到时候,后悔了,想再回来可比登天还难。”每个人都是大道理小道理地,李梦一概不听,任凭他们说的天花乱缀。

最终,亲朋好友们还是没有劝得了李梦,李梦离开了人们所谓的“金窝”,进入了一家私营企业,在这里,虽然累,但是每个人都努力地工作着,李梦觉得这才是他要的地方。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奋斗,李梦被升为了经理,亲朋好友们又来恭喜他,说:“还是上过学的人有眼光。”李梦笑了笑,他说:“如果我听了你们的话,那我现在也许还过着一杯清茶、一张报纸度一天的生活,那里的环境已经形成了,我无力去改变,只能去寻找自己的机会。”

很多时候,人影响环境是很不容易的,能做的只是适应环境。

但是同样是适应,却各有各的方式和结果。如动物界,寒冷的冬天来临,蛇、刺猬选择吃饱后冬眠,找一处洞穴,睡一个冬天,直到春暖花开;而燕子、大雁等候鸟却选择离开家园,向温暖的南方飞去,冬天过后,再重返家园。

这就是对环境、对生存的两种不同的智慧,冬眠是一种忍耐,用时间来证明一切;南飞是一种创新,不能改变,就换一个地方。

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有的人在一个环境里一待就是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而有的人背井离乡,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这两种做法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就。如果一个人能在一个行业里长期坚守着,这份执着就足以让他成为一个佼佼者。而奔波的人,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也许就会挖掘出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潜能,成就另一番事业。

当然,所有的事情都得因人而异。

如果你是一个在寻找机会的人,不妨尝试一下候鸟式的生存方式。如果过多地依赖于环境,就会错失很多能发展的机会,有的人个性鲜明,与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却不肯离开,也许直到死都不会被认可,但是他也许只需动动腿,所有的一切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是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说明白却没有勇气离开自己所熟悉的这个环境,哪怕这个环境让他郁郁寡欢,让他感叹怀才不遇、没有机会,却不肯挪动一步。在这个开放的现代社会,路途的远近已不是问题,只是要看你是否是积极的、主动的。

你可能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什么样的人,他的朋友也是什么样的。穷人的朋友都是穷人,富人的朋友也都是富人,在工厂没待多长时间,你也会学会打牌,跟一个老外朝夕相处两个月,你也许从来没学过外语,这时也能说几句了。这就是环境带给人们的,也许是消磨时光,也许是奋发图强。

一群相同的人生活在一起,心态、思维都差不多。比如你是一个穷人,生活在穷人堆里,每天的话题就是哪能省点钱,哪能节约点,一旦你有了新的、有些冒险的想法和目标,他们就会用他们的谨慎的思维方式劝你再三考虑,并告诉你一旦失败了会有多么多么的惨。也许你的转机也因此而失去了,你又融入到了他们的大家庭中。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环境打下的烙印,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不是通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而是随着别人的态度而发生改变的。别人认为你是优秀的,你就觉得自己很优秀,别人认为你是无足轻重的,你也会觉得自己有没有都一样。

想要有发展,就要先看你所处的这个环境是否能让你发展,如果它不能满足你的需要,或者它制约了你的发展,那就毅然地离开它。有可能这就是你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到有机会的地方去,去成就你的梦想,去成就你的事业。”要勇敢地为自己的目标奋斗。“条条道路通罗马。”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当一条路行不通,就该有勇气去寻找另一条路,也许你就能发现,另一片天地正等着你去开拓。

机会与风险同在

机会与风险就如同一对连体婴儿,谁也不能离了谁单独存在。机会中藏匿着风险,而风险中又蕴含着机会。关键是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眼光去看待。

在什么事情还没开始做之前,就认定自己一定是个悲剧角色的人非常多,他们总是用消极颓废的心态去对待问题,凡事从来不想正面的,就是给他一个绝好的机会,他也会说:“哪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就是有也不会掉在我头上,就是真掉在我头上了,那万一做不成功呢?万一全赔了呢?”这样的心态,只有错失机会。

但也有些人,盲目的乐观,什么事只往好处想,也从来不会去考虑这件事是否合理、是否自己能承担的了。只要是机会就一概抓住,不去分析风险所在,不考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结果只能是让自己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伤。

这两种人的做法都不对。任何机会都会伴随着风险存在,而风险也有大小,选择机会应考虑到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地认为机会中全是风险,或者没有风险。

容易攀越的山,也许很低,也很安全,你也许只能看到人工的痕迹。而难以攀越的山,可能需要你有勇气爬上断壁悬崖,你可能会为此丧命,但是一旦站在山顶,你就会看到你所不能形容的、令你窒息的美景,你会觉得即使为此丧命也值得。这就是机会和风险,风险越大,回报就会越高,相反,风险越小,回报也就会越低。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担心和犹豫不决只能使机会很快地溜走,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敢于最先伸手的人。很多人在机会来临时,总是先抱着观望的态度,等着别人做,以此来测定风险的大小,一看到别人赚钱了,就立刻开始跟着做,结果却什么也没得到。就如,北京头两年很是火了一把的“掉渣”烧饼,刚开始做的都赚了钱,有些人只看到了赚钱,觉得没有什么风险,也跟着做,似乎在一夜之间,北京大街小巷都开起了“掉渣”烧饼的店。但是没有多久,又都关了门,因为似乎不存在风险了,但赚钱的机会也没了。

机会除了好的机会,还有一种是危机。人人都会遇到危机,当危机到来时,人们总是感觉在遭受苦难,觉得无力应对。所以人们总是避免危机降临。

但是看成功人士的历程,你会看到,他们的转机大部分都是在危机中展示出来的。他们似乎更愿意从危机中寻找机会,他们懂得在别人为此忧心、困惑时期,理智看待问题的前因后果,当从中找到一线有转机的机会,他们就会把这个机会的成功与风险进得权衡,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大胆出击,这必须有冷静、清晰的头脑。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只会害怕失去自以为很重要的东西,而不会冷静地分析问题,机会就这样错失了。

每一个困难处境都蕴藏着一个机会,机会只有在风险的陪伴下,才能显得珍贵,才能让抓到他的人激情四射,才会产生更大的自信,才能发现自己的潜力,并激发自己挑战的勇气,在面对下一次更高的目标时才能更加从容。

同样,机会也会面临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风险的一种,当遇到问题时,很多人总是感觉非常麻烦。但是有一类人就喜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是成功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的机会,也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满足,问题越大,你所经历的挑战就越大,你可以检测自己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然不能抛弃风险而单独拥有机会,那就不要畏惧风险,风险的存在为你的机会增添了更大的价值。正确看待机会与风险,你才能更好地发现和运用机会,在创造机会的同时也知道应该规避什么样的风险。

拿破仑·希尔说:“不要等到万事俱备之后才去想着做某件事,世上永远都不会有绝对完美的事。如果要等所有条件都齐了以后再去做,那就只能是永远地等待下去,最后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