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47574900000052

第52章 人的解放的历史发展形态(5)

这里的“市民社会”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从经济运行形式来看是从属于商品经济形态的。马克思指出在商品经济中,在发达的交换制度中,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养差别等等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从此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所构成的互相的、全面的社会依赖联系就占住了主导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6页。商品经济中人的活动不同于自然经济中人的活动。商品经济中的生产“活动的社会性,正如产品的社会形式以及个人对生产的参与,在这里表现为对于个人是异己的东西,物的东西;不是表现为个人相互关系,而是表现为他们从属于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是不以个人为转移而存在的,并且是由毫不相干的个人互相的利害冲突而产生的。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单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互相关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独立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商品经济决定了人的“活动和产品都是交换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劳动的个性、特殊性都被否定为一般性,即必须成为社会的有用性,而不是像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活动和产品表现为个人的直接有用性、特殊性。所以马克思说:“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随着价值形式发展产生了货币,对物的崇拜就发展成为对货币或金钱的崇拜。

在第一大社会形式的人类社会里,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人的限制即个人受他人限制”;在它之后,社会关系则表现为“物的限制即个人受不以他为转移并独立存在的关系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4页。。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单个人由于可以克服和控制外部关系,个人的自由、独立看起来就比以前大些。人虽然受物的限制,但人却较之以往获得了应有的自由与解放。所以马克思认为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第二大社会形式,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

人的依赖关系是社会关系,这我们很容易理解它,但实质上反映的却是人从根本上受自然束缚、控制、统治,这体现的恰恰是人对自然物的依赖关系,所以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联系。而对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人们则很容易照字面去理解,好像就是物统治着人束缚着人,这样理解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其中真正体现本质的社会关系被人们忽视了。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由这些“纯粹人的关系”“没落而转变成物的关系,其本身具有狭隘的、为自然所决定的性质,因而表现为人的关系,而在现代世界中,人的关系则表现为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纯粹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5页。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一种表象,拜物教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但是我们必须弄明白的是这里的物已不是第一大社会形式中的那个自然物,而是人自己创造的物,是人劳动的结果,物的关系背后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因此,人对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这就是马克思思想深邃和独到之处。

马克思批判了李嘉图和斯密把资本只看作是物质,是生产工具的错误观点,马克思认为他们把资本的形式即社会关系抽象掉了:“资本被理解为物,而没有被理解为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4页。,因为“物的依赖关系无非是与外表上独立的个人相对立的独立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与这些个人本身相对立而独立化的、他们互相间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4页。。在商品生产中,“人的关系则表现为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纯粹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5页。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我们就不能把资本仅仅理解为是一种物的东西,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0页。,马克思这是从资本的本质,从资本的社会规定性角度来说明问题的。

资本生产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马克思分析指出:“劳动者同土地和土地所有权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生产的基本条件”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5页。。这个条件的确立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但是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过程的基础”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84页。。也就是说劳动者和土地的分离是原始积累的基础,也是资本关系产生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促使了在它之前的所有的各种共同体中劳动关系的全面解体。在详细论述了这个解体的过程之后,马克思进一步分析:“这种历史上的解体过程,既是把劳动者束缚于土地和地主而实际又以劳动者对生活资料的所有权为前提的农奴制关系的解体,因而这实质上是劳动者与土地相分离的过程;也是使劳动者成为自耕农、成为自由劳动的小土地所有者或佃农(隶农)、成为自由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解体(公有制和现实共同体的更古老形式的解体,就不用说了);也是以劳动者对劳动工具的所有权为前提的、并且把作为一定手工业技能的劳动本身当作财产(而不仅仅是当作财产的来源)的那种行会关系的解体;同样也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保护关系的解体,在这些关系中,非所有者作为自己主人的仆从表现为剩余产品的共同消费者,并且以此为代价,穿着自己主人的仆役制服,参加主人的争斗,从事想象的或实际的个人服务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6页。。通过这些关系的解体,完成了“劳动者同劳动条件的分离过程”,从而创造了资本生产所需要的生产条件,即劳动条件最终归资本家所有,失去一切的人变成了雇佣劳动者。

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这种解放“表现为生产者从隶属地位和行会束缚下解放出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83页。,但新被解放的人却被资本无情地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和一切生存保障。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资本产生的残酷:“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29页。因此,“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83页。

关于资本生产的巨大的历史进步我们在第七章《资本生产和人的解放》中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章侧重于分析资本关系最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把人从生产条件中解放出来了,使人摆脱了血缘的、宗法的自然关系的束缚,使人的本质向他的社会本质回归。资本生产是从商品生产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应首先了解一般商品生产中人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然后再分析资本关系。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关系该如何去解读呢?只要考察经济形式的规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这种形式规定是经济规定,是个人借以互相发生交往关系的规定,是他们的社会职能或彼此之间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5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首先生产者是独立的主体。马克思说单个人是“独立生产”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他作为独立的私人而生产,自己主动地进行生产,只是取决于他本身的需要和他本身的能力,从自身出发并且为了自身,既不是作为某个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成员,也不是作为直接以社会个人的身份去参加生产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52页。“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5页。“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作为独立生产者的私事而各自独立进行”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6页。各种有用劳动,即商品生产。因此,自主性、独立性是商品生产者的首要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