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47574900000027

第27章 劳动与人的解放(4)

由于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支配下进行生产,这造就了动物几乎是一辈子几十、几百年如一日地进行所谓的生产。动物的需要与它的环境之间仅仅只是一种定势而已,不需要变化,也不会变化;它们的一辈子就是它们的一天而已;而它们的一群就是一个;反过来也是一样,它们的一个也就是它们的一群;它们的整个种族都在重复同样的故事。所以马克思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简洁地道出了动物活动的根本特征:“一窝蜜蜂实质上只是一只蜜蜂,它们都生产同一种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7页。也就是说,同一种类的动物活动是一种没有个性的活动,而且是一种没有历史,没有属于它自己的历史变化的活动。对它们而言,它们的个体和群体的所有活动,似乎只是自然时间在它和它们身上不停地流淌着,却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变化的历史,因为一切需要都似乎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都只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罢了,如有历史,大概只有这个种族的灭亡史。

而人的生活历史与动物的历史截然不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当然,物质生活的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每次都取决于已经发达的需求,而这些需求的产生,也像它们的满足一样,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这种历史过程在羊或狗那里是没有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3页。人类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所面临的问题从形式上讲是一样的,无不是吃穿用住行玩乐等问题,但人的需要的内容却是在不断变化的。同样的这些吃穿用住行玩乐,今天的与昨天的就不一样,现在与过去就不一样,明天的也会与今天的不一样。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的生活恰恰是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与动态变化性的体现。

把满足人的需要的这个过程串起来也就形成了人的历史,它不仅是自然时间的自然流逝,而且是人自己创造的属于人的社会时间的过程,因而人有了自己的历史。我们应该重新理解自己所创造的历史。在此,马克思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人的历史不能简单地视为是一个时间概念,历史不过是由人的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的表现。”林剑:《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思与辨》,《哲学研究》,2007年第5期。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什么是人的历史,人又是怎样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的历史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自然时间自然地流逝的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的本性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是一部人的需要发展的历史。因此,读懂了人的需要的历史也就读懂了人的历史。

总而言之,人的生活问题、生命活动问题总是体现于人的需要这个问题上,并且通过人的需要问题的解决而得到相应的解决。劳动、实践以及人的其他任何问题及其任何回答都必须考虑到这一事实。需要产生了,满足需要的各种生产活动伊始,需要满足了,(此项)生产活动终结。一个需要的满足总是孕育着一个新的或更高级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新的生产活动过程,以至无穷。

§§§第三节异化劳动与人的解放

一、马克思的异化概念

异化这里主要参考了[英]雷蒙·威廉斯著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中的“Alienation(异化、疏离)”词条(第4—9页)和蒋永福、吴可、岳长龄编著的《东西方哲学大辞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中的“异化”词条(第905—907页)。一词,英文为alienation;德语为entfremdung,也译作德语的estrangement疏离,源自拉丁文alienare,意指疏远、疏离。最早使用alienatio一词是在中世纪神学著作中。主要有三层含义:人在祈祷中使精神超脱肉体,与上帝神交;圣灵肉体化为圣子,具有人格性而丧失某种神性;罪人与上帝的分离和疏远。在成为哲学范畴之前,从alienation一词使用的领域来看,大致有以下意义:一是表示一种疏离的状态,如切断或被切断与神的关系,或是一个团体或个人与当时所接受的政治权威关系的决裂;二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转让,主要表示非自愿被强迫转让;三是指损失、或心知错乱(疯狂);四是人变成自己制造物的奴隶(卢梭在《爱弥儿》中用来表示文明社会里异化的消极后果),自己的东西成为异己的东西。

作为哲学范畴最先是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使用。马丁·路德首次把《圣经》中的异化思想表述为“自身丧失”。费希特使用的是“外化”entusserung概念,主要用来揭示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也就是自我外化为非我,并使与自我同一的非我成为自我的异己力量。真正将异化范畴转变为哲学范畴的是黑格尔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异化有几种含义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01页。:一是指精神实体作为主体的对象化或外化,即主体自身一分为二或产生自己的对立物,异化的克服就是外化而返回到自身;二是用来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中介,具有“否定性辩证法”的含义,对黑格尔而言,绝对理念的发展是使理念异化或外化为自然界,在更高阶段扬弃异化而返回自身的过程;三是在社会历史中有其特定的含义,在社会历史中,异化是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物,它是从自我意识产生出来,又同自我意识相对立的“异己的陌生的现实”,从而产生一种对抗性质的社会矛盾。费尔巴哈则用异化理论来批判宗教,认为上帝无非是异化的人类自我。在宗教异化中,人越是肯定上帝就越是否定自己,是人性的丧失。与黑格尔精神主体的异化概念不同,费尔巴哈的异化是感性的人的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劳动异化的理论。首先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使马克思逐步走向了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指出宗教是人自己的产物,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形象创造了上帝,把自己类的最高本质异化为神。宗教颠倒了主体和宾词,也就是颠倒了人和神的关系,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费尔巴哈“改变了宗教异化的含义和本质。异化不再像黑格尔和鲍威尔所认为的那样,是神以绝对观念或普遍自我意识的形式外化自己的本质,从而决定世界的那种创造活动;费尔巴哈把这种创造活动归还给了人,而把异化看成是从人身上攫取了人的本质、使人同自己相异的那种活动。”[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王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56—57页。对宗教异化的批判使费尔巴哈彻底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神秘面纱,正是费尔巴哈惊醒了马克思。有人据此以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思想主要是费尔巴哈意义上的,仅是一个“道德批判”的概念。鲁克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历史目的论》,《河北学刊》,2009第11期。这里,对这些误解误读有必要再批驳一次。

马克思无疑受到了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但现在看来这种影响无疑也被一些人无限放大了,以致马克思成了费尔巴哈。即使在没有接触赫斯的异化理论和政治经济学之前,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思想与费尔巴哈也是有区别的,始终有费尔巴哈所没有的社会维度和历史维度,因为马克思在那里始终强调了现实的人,强调了人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马克思仍然不过是热衷于道德批判的费尔巴哈,这显然是不符合崇尚武器批判的马克思的性格和理论旨趣的,并且这种说法,还意味着已经从哲学转向政治再转向经济即转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这时候其思想还不及《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的思想。不由得让人产生重大疑问——为什么马克思思想退步了呢?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革命斗争意识和精神早在博士论文中就暴露无遗,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批驳鲍威尔把政治问题消解为神学问题,并且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政治解放只是实现资产阶级的经济自由的条件,实质上体现为资本的解放,而不是人的解放。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改造,否定私有制。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打着普遍利益旗帜从事着所谓的普遍解放,只不过是用特殊代替了普遍,因此他只是解放了他自己。而无产阶级才是能够真正实现人的普遍解放的那个“特殊等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页。无产阶级通过否定私有制宣告奴役人的旧制度的死亡,从而实现普遍人的一切领域的解放。

人的解放一直是马克思从事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的主旨,而寻找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证明应该是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的,马克思就是要从经济上找到解放的途径和方式,寻求人的真正解放的真理。早就主张要向旧制度开火的马克思这时候显然不可能还会满足于和停留于道德批判层面,实际上,马克思从来没有满足于仅是道德层面的批判。由于宗教异化把人变成了利己主义的个体,所以在费尔巴哈认为人的异化问题的根本是把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在费尔巴哈看来,只有在集体生活中人才能摆脱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才能用人类的爱代替上帝的爱,从而实现人的最高本质。也就是说,费尔巴哈只是诉诸道德批判,其原因就在于他眼中的人仍然是一种抽象的人,他只是用“类、类本质”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仍然是一种形而上学。“他对黑格尔主义的克服,与其说是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不如说是在哲学方面。他的主要命题,即人类的本质在宗教中的异化,不是作为社会现象,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活动来解释和说明的。”[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王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59页。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批判道:“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页。马克思认为不能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去解决形而上学所缺乏的现实感的问题,“须要‘把哲学搁在一旁’,须要跳出哲学的圈子并作为一个普通人去研究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62页。也就是要冲破思辨哲学的牢笼,摒弃抽象的方法,从真正的具体的感性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角度去研究现实异化问题,而不仅是宗教异化问题。此时,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异化思想是不同的,与费尔巴哈的道德批判有本质的区别。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更为明显的是受到了赫斯异化理论的影响。与费尔巴哈不同的是,赫斯认为费尔巴哈所批判的宗教异化,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所以把异化理论推进了一步,用异化概念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由于他把人的异化问题与人的经济和社会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眼中人的解放就不是宗教意义上的,而是经济和社会意义上的。1844年的马克思异化概念,与其说是费尔巴哈的,还不如说是赫斯的。其实与赫斯也是有本质的区别。赫斯认为,以私有制和逐利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最大的法则是竞争,这导致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分离,整个社会普遍盛行利己主义,人的本质异化为他自己所生产的财富即金钱,并受其奴役。要根除异化现象就必须消灭私有制,用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既然人的生命的现实的异化仍在发生,而且人们越意识到它是异化,它就越成为更大的异化;所以,它只有通过付诸实行的共产主义才能完成。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个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实际上将经历一个极其艰困而漫长的过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从表达形式看,是费尔巴哈的“基督最初代表:(1)上帝面前的人;(2)人面前的上帝;(3)人面前的人。”从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看,则是赫斯的:“同样,货币按照自己的概念最初代表:(1)为了私有财产的私有财产;(2)为了私有财产的社会;(3)为了社会的私有财产。”“基督是外化的上帝和外化的人。上帝只有在它代表基督时才有价值;人也只有在他代表基督时才有价值。货币的情况也是一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异化与外化、对象化混为一谈,将之视为是相同的现象,因而只看到了人的实践、劳动对人的肯定的方面,而漠视与否定了实践、劳动对人的否定方面。确切地说,黑格尔只看到了劳动对人的本质的肯定,而否定了劳动的异化对人的本质的否定。”林剑:《论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实践范畴与唯物史观的逻辑结构》,《哲学研究》,2004年第12期,第3—7页。马克思把劳动对象化与劳动异化作了区分,劳动对象化是对人的本质的确证,而劳动异化则是人的本质的丧失。

二、异化劳动的表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精辟地阐释了异化劳动的各种表现,后来,马克思在《1845年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59-1861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以及《剩余价值理论》中都有异化思想。所以,不能认为,异化思想只是马克思的早期思想。马克思分析异化问题是从现象入手的,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入手,然后层层推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