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学思集
47551300000067

第67章 1993年浙江农村改革与发展出现新态势

1993年,浙江农村经济已全面进入市场轨道,是取得快速发展的一年;农村改革已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深化,是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746元,是历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浙江农村经济在农村现代化道路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农村经济在市场化轨道上快速发展

(一)农业“一优两高”步伐加快

1993年,以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为契机,广大农民按照市场要求,以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一优两高”(注:是指发展优化组合、高产出、高效益农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表现在:一方面,粮食生产在优化结构与品质的基础上,产量基本稳定。1993年虽然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调减了9 .8%,全年粮食产量仍有287亿斤,达到预期目标。这年减少的主要是市场滞销的早稻谷,而市场适销的晚粳、杂交稻谷则基本持平,市场紧俏的杂粮则有较大增加,特别是大豆和春玉米的种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21 .1%和40 .3%,粮食品种结构性矛盾开始缓解;粮食品质进一步优化,早稻中优质率已达到85%以上。一年来,粮食市场基本稳定,供应品种增加、数量充足、质量提高,流通活跃,群众买粮方便,1993年3、4月间和12月份曾两度出现的粮价波动,并非由于供求关系的失衡造成的,而是因为政府对粮价的宏观调控缺乏经验和一些人为因素所致。另一方面,非粮食物大幅度增加,农业效益有所上升。调减下来的粮田面积大多用于扩种蔬菜、瓜果、药材等一年生或一季生作物。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452万亩,比上年增长20 .5%,特别可喜的是高科技投入高效益的农业发展很快,全年大中小棚蔬菜栽培面积达7万多亩,占常年蔬菜基地面积的40%,比上年增长36%。如:嘉善县就达5000亩,比上年增加3000亩,慈溪市许多农民通过大棚栽培茄子、草莓、名优蔬菜,一般亩均收入5000元以上。名特优新蔬菜发展较快,龙游的小黄瓜、小辣椒、小荞头、小莲子等“四小”产品发展超快;慈溪市除种好传统菜外,大力开发荷兰豆、白毛豆等新品种,在主要的27只蔬菜品种中有19只增收,总收入达2 .77亿元,比上年超出21 .2%,在10只水果品种中有8只增收,总收入达1 .4亿元,比上年增长19 .7%。作为一类重要非粮食物,去年各地普遍重视渔业生产,水产养殖面积达340多万亩,比上年略有增加,特别是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发展较快,面积已占总养殖面积的30%。其中海水养殖基本上实现了名特优新,淡水的名特优新面积已占到淡水总养殖面积的19 .3%。工厂化养鳖场由12家发展到30家,年产成鳖30万只以上;罗氏沼虾发展到2000亩,比上年增加1倍以上,育苗量居全国首位;牛蛙养殖首次突破3万亩。全省名特优品种已达60余种。全年水产品总量达189 .2万吨,比上年增长11 .46%,其中捕捞产量为137 .02万吨,比上年增长11.53%;养殖产量为52 .19万吨,比上年增长11 .33%。此外,畜牧生产也略有增长,肉类产量在猪肉产量略减情况下,达到112 .6万吨,略有增加;家禽出售首次突破1亿羽,比上年增长12 .3%;蛋类产量达到26.1万吨,比上年增长4%。

(二)乡镇企业多轮驱动,高速发展,外向型经济异军突起

199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700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比上年增长72 .9%。乡镇工业总产值达2552亿元,增长74 .9%,占全省工业产值的65%,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产销率达94 .09%,创利税130亿元,比上年增长22 .6%。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个体私营和联户企业发展的速度快于乡村两级集体企业的发展速度,它们的产值分别为787亿元(个私)和1765亿元(联户),增长率分别为146 .7%和55 .5%;二是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快于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温州、金华、丽水、衢州、台州、舟山等欠发达地区发展速度平均为96 .54%,而发达的杭、嘉、湖、宁、绍等地区的发展速度平均只有67 .34%;三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速度高于整个乡镇工业的发展速度,1993年全省乡镇工业出口交货值为286亿元,增长率为92 .6%。

(三)农民收入增加额超历史上的任何一年

据省统计局农调队对全省2700多户调查,1993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1745 .94元,比上年增加386 .81元,增长28 .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收入增加140 .24元,增长10 .3%。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非农业收入占主要比重,收入来源多元化。这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在各种企事业单位得到的人均收入为610.66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4 .97%,比上年增长33 .5%,其中人均从乡村集体企业直接得到的收入为309 .95元,占人均总收入的17 .75%,增长38 .6%。二是家庭工商业和建筑、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农户家庭经营的第二、三产业收入,人均为464 .26元,占人均总收入的 26 .95%,比上年增长48.9%,其中来自第二产业的有153.64元,比上年增长30 .7%;来自第三产业的有310 .62元,比上年增长59.9%。以上两项均第二、三产业的非农业收入共计1074 .92元,占人均总收入的61 .106 .83元,占人均总收入的6 .1%。

二、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有突破性进展

(一)推进股份合作制的步伐加快

1993年,以乡村集体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乡村集体企业经营机制正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始转换。同时,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下有效的运行机制正逐步向农村经济各个领域渗透。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全省有3000多家乡镇集体企业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仅绍兴县就有375家;有近3000家“小微亏”企业,通过拍卖、租赁、兼并等途径,搞活了机制,盘活了集体资产存量,其中被拍卖的有1000多家,收回集体资产达2亿多元。与此同时,开发农业、海洋捕捞、水产养殖、经济特产种植和粮食规模经营等领域也涌现了一批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特别可喜的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小水电建设,山区公路建设等方面也出现了股份合作的势头。温州市全市有各类农业股份合作企业1 .08万家,其中种养业和农业服务业有445家,水产9206家,林业1100家,小水电58家。绍兴市有各类农业股份合作企业1900多家,经营耕地、水面19 .2万亩,饲养畜禽24 .8万只(头)。武义县引入股份合作制,开发农业搞得很有起色,在近两年新开发的7.9万亩经济特产基地中,其中股份合作开发的就有7.1万亩;沿海地区实行股份合作的渔村已占90%以上,台州地区189家集体渔业公司,已有161家转为股份合作制经营;38个山区县林业股份合作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杭州市股份合作制的山林面积已有24万亩,占总面积的24%。

(二)以“龙头企业”为重点,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连线

针对粮食放开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接轨,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政府通过重点支持和带动“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民走向市场,实现生产与市场联结的有效途径。全省“龙头企业”有四类:一类是以流通为龙头的企业;二类是以加工为龙头的企业;三类是以市场为龙头的企业;四类是产加销综合经营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自身的服务,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并逐渐形成规模生产,实现了与市场的初步衔接,健全了市场经济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发展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必由之路

1993年,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主要途径,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不少地方也已逐步建立起来。在一些第二、三产业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充分、农民非农收入较稳定的地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步伐大大加快。据温州市的不完全统计,全市经营耕地10亩以上的农户有9800户,达17 .7万亩,100亩以上的农户有9户,达1 .42万亩。乐清市已有 16%的水田实现了规模经营,比上年增长24 .9%,经营耕地10亩以上有3329家,100亩以上已有33家。嘉善县仅经营耕地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就有120户,面积达1 。1万亩。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促进了专业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省涌现了一大批种养基地及大户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乡、村。同时,在当地财政和集体的补助下,农业机械化程度正在提高,乐清市大小农场拥有各种农机6000余台(套),固定资产达亿元,亩均占有机械资金比一般农户高出5倍,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大棚蔬菜、网箱养殖等设施发展快,农业科技含量也正在提高。

与此同时,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在“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下,涌现了“两田”分离、农业承包、村办农场、集体承包、土地入股、有偿转让、自由流转、风险抵押、招标承包、公开拍卖、鼓励开发等多种因地制宜的流转形式。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使土地这一生产要素正与其他要素实现优化组合。

(四)“农民城镇农民建”路子越走越宽广

自苍南龙港走出“农民城镇农民建”路子10年来,浙江农村在城镇化道路上迈出可喜的一步,小城镇群星璀璨,发展势头强劲,农村生产力布局不断变化,广大农民生产和生产环境日益改善。如温州农村人口有150万人从事非农产业,其中有三分之一在城镇。又如义乌稠城走“兴商建市”路子,发展成为“中国小商品城”,至今已吸纳农村劳动力11万个。全省农村城镇建设每年投资达100亿元,新建住房4000万平方米,新建公共设施建筑和生产性建筑1200万平方米,城镇交通、通信、流通、金融、房地产和能源等服务业和基础产业得到发展。

(五)加快了市场体系建设,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越来越得到发挥

浙江商品专业市场发展较早,建立较快。到1993年底止,全省已有各类商品专业市场4127个,年成交额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 .03倍,居全国首位。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有107个,比上年增长1 .5倍;新建137个专业市场,改建和扩建390个专业市场,总面积达617万平方米,共投资18 .3亿元。

同时,生产要素市场也开始发育。1993 年底,全省有劳动力市场31个,各类职业介绍机构500余家,累计为73 .6万多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特别是值得一提的是温州市劳务中心市场,将该市各县和外来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用工均纳入管理和服务范围,同时,还实行养老保险,被国家劳动部誉为“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全方位、多层次、大容量的劳动力市场”。此外,全省以农村合作基金会为主体的农村金融市场正在得到规范和发展,全省有农村合作基金会5000家,融资总额达6亿元。这必将促进农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此文系1994年1月在浙江省农业改革和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