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学思集
47551300000039

第39章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内涵

20世纪以来,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然而,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又严重地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不得不努力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们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最早是由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们提出来的。198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文件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中重要范畴,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追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潮流。

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关注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1992年6月,李鹏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庄严承诺要认真履行会议所通过的包括全球《21世纪议程》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文件。同年7月,国务院环委会决定,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成立了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牵头,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编制———《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简称《中国21世纪议程》)。历时1年5个月,到1994年1月,《中国21世纪议程》编制完成,并报国务院审批同意。该文件指出: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在未来和21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1995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奋斗目标,作为对全球《21世纪议程》的承诺和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次被写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国务院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说明》中也指出:“九五”计划和15年远景目标,一定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这是造福当代、涉及子孙的大事。”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战略也被写进浙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那么,怎样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口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是消费者,包括全部人口,而人的消费是无限的;另一方面,人又是生产者,然而,不是全部,只是人口中的一部分成为社会生产劳动者。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不可再生资源;另一类为可再生资源。渔业资源属于后一类。环境保护主要优化生态环境。在三者关系中,人的全面发展处于中心地位。资源的保护和再生及其合理利用开发,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资源的保护和再生又离不开人类的劳动创造。环境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资源保护和再生的重要保障。所以,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资源合理开发为基础,环境保护为保障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二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1)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以达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展是硬道理。对于我国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任务是发展。掠夺资源和破坏环境的发展不是真正发展,低水平、低效益地利用资源的发展,也不是现代经济的真正发展,大起大落式的发展更不是真正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才是真正发展。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因为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基础,也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以及资源、环境的支持。高素质的人、丰富的资源和优化的环境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要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否则,经济发展难以持久,甚至人类生存将受到威胁。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才能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达到可持续发展。(2)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这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人的需要。在我们这一代要为子孙后代追求更高水平和更多方面的需要奠定稳固的基础。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和最终的目的。

三是可持续发展具有如下三个特性:(1)长远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经济和社会良性发展,而且更着眼于实现未来几十年以至跨世纪的经济和社会良性循环。因此,要切实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兼顾当前与长远,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要着眼于未来,从长远观点处理各种矛盾,当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有些事情,从短期看是有利可图的,但从长远来看,却是急功近利的行为,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种事情我们就坚决不要做;有些事情,短期看不会获利,甚至需要投入,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可持续发展的,十分有利于长远经济和社会更大发展,这样的事情我们要坚决去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时间,需要努力和坚持。这是一本万利、兴千秋大业、为子孙万代造福的大事,要坚定不移地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宏观性。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宏观战略和总体战略,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宏观经济处于良性状态,才能使微观经济具有充满机遇的良好发展环境。反之,宏观经济发展处于恶性循环,微观经济最终将会陷入困境。因此,要切实正确处理宏观经济和微观的关系,要着眼于宏观,力求兼顾宏观和微观,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微观利益要服从宏观利益。凡是从微观出发暂时获利,而对宏观发展有害,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事,就坚决不要做;凡是从宏观出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而暂时不利于微观发展的,要积极调整微观经济结构,适应和服从宏观经济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微观经济在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得到更大的发展。(3)全面性或综合性。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它囊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不论是全球范围,还是一个国家和区域的范围,其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个相互不可分割、密切相联系的大系统。因此,要切实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关系,力求把局部与全局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统一。然而,要着眼于全局,从全局观点来处理各种矛盾,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凡是从局部出发获利,而损害全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事,坚决不要做;凡是对全局可持续发展有利,而暂时影响局部利益的事,要积极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改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维护全局利益,适应全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是可持续发展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全球层次。它覆盖全球范围,是世界共同的发展战略。这集中体现在由联合国主持召开国际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对此,各个国家都要承诺实施的,谁违反了有关国际关系,是要受到国际制裁的。第二,国家层次。它覆盖全国范围,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战略。我国主要体现在1994年编制的《中国21世纪议程》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区域层次。它覆盖全区域范围,是一个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总战略。它既要贯彻执行全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又要根据本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具体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四,产业层次。它覆盖一个产业,是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它主要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和本产业的特点,制定符合本产业发展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同的重点和内容。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同、经济和社会的结构不同、区位的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其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侧重点有所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途径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要正确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本国、本区域、本产业的实际紧密结合,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规律,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次省渔业经济研讨会,根据中央提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针对渔业的特点和实践,围绕渔业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心议题研讨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反映了我省渔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渔业经济发展上新台阶的大课题,也是针对渔业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的紧迫课题。这次会议研讨的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主题,与会同志提交的论文和发言,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目标、重点以及对策措施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这不仅对制定我省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对我省渔业经济更大更好发展必将产生重大作用。

(此文系1996年10月在浙江省渔业经济学会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刊于《浙江渔业》199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