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学思集
47551300000011

第11章 试论统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浙江省统计学会正式成立,在座的都是统计战线的行家,统计学会是统计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互相结合的一个群众性学术团体,它的成立对推动统计科学的研究,推进统计工作的发展,必将起积极的作用。

统计的起源是很早的,就其实践活动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就其学说历史讲,也有300多年。统计这个词的含义,原来是指国家的意思,即把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实记录下来,表示国家的状态和状况。但最早提出“统计”这一名词的是18世纪德国的记述学派高特弗里德·阿亨瓦尔,他为“国家学”定了一个新名词即“统计学”。从此以后,各个国家都沿用“统计”这一概念,把它作为一门学问,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部门。统计即成为国家状况数量关系的总称。可见从统计一词的起源和沿用,可以说明它是记载国家状况的,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数量关系的。

统计在社会主义国家很重要。列宁曾经指出: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统计的职能除了认识社会之外,更重要的职能是核算与监督的职能。列宁认为,“核算与监督”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调整好”,使它能正确地进行工作所必需的主要条件。列宁所讲的核算是包括统计核算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他所说的监督是包括统计监督在内的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的监督。社会主义国家的统计,不论对微观经济或宏观经济都负有核算与监督的任务。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真正做到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地发展,统计核算与监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只有其他核算,如会计核算、业务核算,而没有统计核算;只有财政监督、银行监督,而无统计监督,那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核算与监督就成为一句空话。没有统计核算与监督,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正确制定,就没有可靠的基础。毛泽东同志对统计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历来都很强调统计的重要性。他指出: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

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统计的地位和作用。统计是我们制订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的主要依据。因为制订国民经济计划,要有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准确地、及时地、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速度、比例关系和人力、物力、财力情况,制订计划离不开这些客观情况和客观条件,而统计则是反映这些客观情况和客观条件的重要武器。同时,统计也是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比如说,如何反映以最低的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问题,这就需要有全面的统计。没有科学的数据,就不可能有科学的管理。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统计又是对计划执行情况检查的重要手段。所以,统计工作确实是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工作的基础,统计部门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基础部门,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是关系全局的工作部门。

我们通常讲的统计包含着统计资料、统计工作、统计学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作为系统论述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统计学,在社会科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和统计工作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统计理论来源于统计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着统计实践的发展。统计工作反映的不是单纯的数量关系,而在于从量的变化中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所以,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30年来的统计工作是取得很大成绩的,也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需要很好总结。对于这门科学的对象、理论体系以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很好地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很重视统计工作,恢复和加强了各级统计部门。今天,浙江省统计学会的成立在我省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为了进一步研究改进统计工作,提高统计科学水平和工作水平,我认为要重视统计学这门科学的研究,要把统计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当前根据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在统计理论和统计工作方面,如何清除“左”的影响,需要研究。前些年来,从领导的指导思想来看,“左”是主要的。在统计工作中“左”的主要表现:一是“取消论”。认为统计没有什么用处,因此在制订计划和政策时,不要基本的数据,单凭热情和主观愿望出发,甚至谁讲数据谁就是右倾,受到批判,最后连统计部门都被撤掉了。二是“服务论”。就是说,统计要为某种政治需要服务。当然,统计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是对的。但是应该怎样服务?为了符合某种政治的需要来搞数字,根据什么样的需要,就要什么样的数字,那是不对的。在这种“左”的思想指导下,统计数字可以随便增加或减少,完全违反了客观事实,由此而造成国家经济的重大损失的历史教训是很深刻的。三是“服从论”。那就是不按“我”的意见报,就是不服从党的领导。统计工作要受党的领导是无疑的。问题是凭某个领导人的意见办,领导上要统计人员报多少,就得报多少,若不服从,就被说成是闹独立王国,不要党的领导,甚至挨批挨整。显然,这种作风是极端错误的,它违反了统计科学性的原则。四是“鼓劲论”。提出统计要鼓“干劲”,不能“泄气”。因此报喜不报忧,人为地夸大成绩,弄虚作假,严重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这种所谓鼓劲,实际上是浮夸,“鼓”而不进,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五是“均衡论”。所谓均衡论,就是在统计数字上搞人为的“以丰补歉”,增产少报,减产多报,这种“均衡”,把建设的快慢和经济发展过程的真实情况掩盖了,把客观的数量关系变化掩盖了,这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综合平衡、按比例的均衡发展,是根本不同的。这种“左”的倾向,严重地损害了统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也使统计的真实性受到很大损伤,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极大危害。我们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要共同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清除“左”的影响,这对统计理论研究和搞好统计工作都是很重要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孙冶芳同志提到加强统计工作,改革统计体制的几个问题,很有道理。他提出四条意见:第一,要提高统计工作的社会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统计机关,应当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监督、检查机关。统计要发挥检查监督的职能,它是国家检查监督的机关,与监察机关具有相同的地位。第二,要改革统计工作的管理体制。要明确统计机关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目前,我们的体制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统计机关受计划机关的领导,不利于充分发挥统计部门作为一个检查、监督机关的作用。因为计划机关和统计机关的任务和作用不一样。统计机关不仅要为计划机关服务,提供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依据,还要为各级党政机关、经济机关、科研机关以及宣传机关等各方面提供统计资料;统计机关不仅可以检查国家计划的完成情况,也可以监督计划制订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存有缺点和错误。统计机关受计划机关领导,很难发挥检查监督作用。统计工作管理的体制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很好研究探讨,向政府提出建议。第三,要建立强有力的统计系统。目前,我国统计队伍的状况:一是人员严重不足;二是业务水平不相适应。以外国统计系统比较,苏联约有22万人,占总人口万分之八;法国约有7000人,占总人口万分之一点三;匈牙利约有7000人,占总人口万分之七;中国有1.6万人,占总人口万分之零点一六。许多国家统计机关的工作人员大都受过高等或中等的专业训练,而我国统计人员新手多,受过专业训练的很少。当前,为了加强统计部门的需要,大专院校应设统计专业,另外,应办些短训班、干校,采取多方面的办法来培养统计专业人才。第四,要完善统计法规。要尽快制定统计法,在宪法上要写上有关统计方面的条文。

我认为,召开统计学会开展学术研讨,同统计局长工作会议不一样。在现行体制规定未改变前,还是按现行体制规定办。我今天讲的一些观点是进行学术性探讨,百家争鸣,目的是呼吁各方对统计要引起重视,引起注意。学会开展学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和重要作用,就是在通过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向决策者提出建议,作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的参考,当好参谋。

(此文系1981年4月22日在浙江省统计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并刊于《浙江省统计学会成立大会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