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名师范志
4727400000016

第16章 学校沿革(1)

邯郸学院大名分院的前身是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创建于1923年7月。1928年10月18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学校易名为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33年10月15日,奉河北省教育厅令,遵照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更正校名,改名为河北省立大名师范学校。1937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后,学校迁到河南。11月12日,大名陷落,学校也被夷为平地,变成一片废墟,被迫停办19年之久。1956年7月,经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学校在大名七师原校址重建,定名为“河北大名师范学校”。2003年3月,学校改称邯郸师范专科学校大名分校,2004年7月,邯郸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定校名“邯郸学院”,学校随之改名为“邯郸学院大名分院”。

校名、校址及专业设置

邯郸学院大名分院位于大名县城育才路43号。大名地处直、鲁、豫三省交界,20世纪20年代为直南地区37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南道尹公署、直隶省高等法院均设立于此。该地水路交通方便,地饶物丰,早在1903年就开办了中学堂。到20世纪初,旧式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的实际需要。为此直隶省参议员谢台臣首倡在大名创办师范学校,同时直南的开明士绅和教育人士也群起响应。在此背景下,直隶省教育厅决定在大名设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23年7月18日,直隶省教育厅委任谢台臣为校长。8月15日,暂借大名县城西街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前院为临时校址,招收四二制高级师范30人和三三制初级师范50人。11月购买大名县城北关外土地99亩6分,为该校校址。1924年7月1日,学校由大名城内迁入新校址,以后逐步扩充。招收仍为四二制高级师范生和三三制初级师范生。四二制是招收初中毕业生,在学校学习两年后毕业。三三制是招收三年制高级小学毕业生,考入师范后学习六年毕业。按照师范规程的规定,设有公民、国文、历史、地理、算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卫生、军事训练、劳作、美术、音乐、伦理学、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育测验统计、小学教材及教学法、小学行政实习等科,并应合地方需要增设农业、医药等科目。

1956年重建后,学校位置是原大名七师校址,是一所普通师范学校,培养目标是小学教师。文革前主要招收三年制普师班和二年制速师班。三年制普师班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主要课程为政治、文学、汉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育、历史、音乐、体育、美术等。从1972年至1980年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二年制,分文理两科,培养初中教师。1981年后恢复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三年制普师班,培养小学教师。1986年根据地委和行署文件精神,学校首次招收一个体育班,1987年和1988年又分别招收一个体育专业班。其他均为普通师范专业。到1998年又招收一个体育班。1999年招收体育和美术专业班各一个,专业班开始增多。2000年随着河北省师范体制的改革,师范学校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学校不再招收普师班,大都变为专业班,该年招收了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各一个班。2001年招收的全部为专业班,有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各两个班,英语专业四个班。2002至2004年,招收的均为专业班,专业设置同2010年。2005年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大名台臣中学”,开始招收高中学生,同时增设幼儿教育专业。2006年不再招收师范类专业,改为普通中专、中职专业,仍是英语、幼教与管理、计算机应用、美术等专业。2007年开始招收大专班,属于邯郸学院的指标,由大名分院培养,专业有英语教育、计算机应用。2008年增加初等教育专业,仍是邯郸学院招生计划名额,毕业后颁发邯郸学院毕业证书。2011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开始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属师范类。2012年开始招收“3+2”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属专科层次。

历年招生及毕业生

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河北省立大名师范学校从创办到抗战前夕,共招收20个班,915名学生,其中毕业615人。1923年8月,招收二年制师范班学生30人,定为第一班;六年制初级师范班学生50人,定为第二班;此时共有学生80人。1924年7月招收第三班学生43人,在校生共计123人。1925年6月,第一班学生毕业25人;8月招收第四、第五两班学生80人,在校生共计173人。1926年7月招收第六班学生42人,在校生5个班计215人。1927年5月,因红枪会暴动,学校屡遭流弹袭击,被迫放假。12月开学后,由于校舍大部分被军队强占,仅让第二、第三班学生到校,新招收的第七班37名学生,未令入学。1928年1月,因经费不支,提前放假,停学一年。1929年2月,学校开学,第七班新生入校;6月第二班学生30人毕业;7月招第八班及四年制学生两班88人,是年在校学生7个班290人。1930年6月,第三班学生毕业25人,8月招第九班学生60人,在校学生7个班计307人。1931年6月第四、第五两班学生42人毕业,8月招收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班3个班学生163人,在校学生8个班计390人。1932年5月,第六班学生毕业29人,7月招第十三、第十四班两班学生86人,在校学生9个班计434人。1933年6月,四年制班学生毕业27人,7月招第十五班学生58人,同时奉河北省教育厅令,招初中班2个100人,在校学生11个班计555人。1934年6月,第七班学生毕业31人,本年度没有招收新生,在校生10个班计514人。1935年6月,第八班学生毕业42人,四年制二班学生毕业39人,7月招收二年制速成师范班学生40人,在校学生9个班计462人。1936年6月,第九班学生毕业48人,初中两班毕业100人;7月招收一年制简易师范班学生38人,在校学生7个班计340人。1937年因抗战爆发未招生,毕业的有第十、第十一班学生99人,二年制速成师范班40人,一年制简易师范班38人。未毕业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班学生144人。尔后,学校南迁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