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万事由来
46938900000019

第19章 名句由来(2)

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相差只有一百多年。所以,孟子并不是自命为新兴的“王者”,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夸。不过,名言后一句说“其间必有名世者”却有指自己的意思。

“名世”,就是闻名于当世,以仁德的学行在当代享有大名。这对孟子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这一名言的总的意思是:历史每经过五百年,一定会有一位能够阐发仁德观点、行施仁政的伟人兴起,在这五百年中间,也还会有以仁德闻名当世的人产生。

这话似乎绝对了一点。但“仁”的概念,不同时代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说五百年间总会有一个或一批伟人产生,这话也有一定道理。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由来

这句话是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以自然物性现象作比喻,来阐明他对学生、青年的厚望。

染料中的靛青,是从蓼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它的颜色比蓼蓝还要青;冰,是水的凝固体,但它比水还要冷。

在这两个比喻后面,荀子没有点明所喻指的是什么,但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学生会超过老师,下一代将比上一代更强。

这正是荀子所期望的,也是普天下的老师和上一代的期望。

但是,靛青的青,要有蓼蓝草提供的原料和制作的条件;冰的冷,也必须有水来凝固和冰点以下的气温。青年、学生要取得超过前代的成就,更不能缺乏前一辈的指导教育和本人的刻苦努力。

现在取这一名言的精神而引用的句式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如:“他在光学上的研究成果已经超过了他的美国指导老师,正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的由来

这句名言很值得我们深思。泰山又高又大,人们在它面前,一眼就能看见;天空打雷的声音极响,除了聋子都能听到。但是只要有一片薄薄的树叶遮蔽住眼珠,就看不见偌大一个泰山了;只要用两颗小小的豆子塞住耳朵,就听不见隆隆的雷声了。

这显然是两个比喻,它说明什么问题呢?

有时,人们不常会被眼前一点点小小的利益所遮蔽而看不见更重大的问题么?

几句轻描淡写的奉承活、挑拨语,不也时常会塞住人们的耳朵,再听不进正直的、合理的话了么?

那正是这一名言所要揭示的真理:不要被细小的、无价值的东西遮住了耳目,不要做用树叶遮住眼珠、用豆子塞住耳朵的人。

”士为知己者死“的由来

这句名言出自晋国义士豫让之口。

豫让原为大夫范氏、中行氏的门客,因为两家主人都不重视他,便投到大夫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器重。但不久,由于内乱争权,智伯被大夫赵襄子杀掉。豫让于是发誓要为智伯报仇,并立下”士为知己者死“的誓言。

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没有成功,反被抓住。赵襄子认为这是个义士,便放了他。但豫让不为所动,决定再次刺杀他。

为防赵襄子认出自己,便”漆身吞炭“,即用漆涂在脸上身上,又吞炭使嗓子变哑,使自己改变了形貌。但第二次行刺时,又被抓住了。

襄子亲自审问他,责备他。豫让说:智伯是我的知己,把我看成是国内才德超群的人,因此我立誓以死相报。你放过我一次,这回我不指望你再放我--放了我,我还要来行刺。我请你把你的袍子赐给我,我要把它作为你的象征刺穿它,然后为智伯而死。

赵襄子感于豫让的义举,将袍服给了他。豫让跳起来对着袍服连刺三剑,然而伏剑自刎。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义士对别人的恩义是那样地看重,在必要的时候,他们敢于为自己的知己献出生命。这种义举确实是十分壮烈和感人的。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由来

这句名言是秦国灭楚、秦王嬴政称始皇帝之后,楚国一位隐士的预言。项羽的叔父项梁起兵反秦以后,谋士范增曾向项梁提到过这句话。

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三户“一词,历来有三种不同解释。

一种是说,楚国人痛恨秦国,即使被杀戮到只剩下三户人家,使秦国灭亡的也必定是楚国人。

第二种说”三户“是指一向在楚国掌握最高权力的昭、屈、景三家公族,秦国最后将被这三家公族号召起来的楚人消灭掉。

第三种说”三户“是楚国在相州地区的津、峡名称,那里有三户峡、三户津,地势十分险要,足以成为反攻秦国的基地。

无论是哪一种解释,反正说明楚国人对消灭秦朝是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的。凑巧的是,攻进咸阳,一把火烧掉阿房宫的,是楚霸王项羽;而项羽出击秦国大将军章邯获胜,决定秦国覆亡命运,其进军道路恰恰是首先度过三户津。

现在用这句话,往往是表示报复深仇大恨的决心。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由来

楚汉相争还没有分胜负,汉王刘邦拜淮阴人韩信为大将军,率大军辅佐刘邦与项羽争天下。

当时的赵国,由成安君陈馀掌政,倾向项羽。刘邦派韩信征伐。

陈馀手下有个著名的谋士李左车,他建议陈馀坚壁清野,由李左车自己率奇兵断韩信粮道,使汉王大军不战自溃,十天可破。陈馀不听,结果被韩信用计大破赵军,赵王被俘,陈馀死于阵上。

韩信立即悬千金重赏要追擒李左车,擒获后以见师礼接待李左车,向他请教下一步打算攻打燕、齐两国,该怎样进行?

李左车在进计前,先说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谦逊话,然后提出他的看法:汉军长期行军作战,已很疲劳,不能再驱使他们去攻打燕齐,而应该驻扎休息,努力去做安定赵国人民的工作,同时派使者去说服燕国投降。

燕国力弱,估计会顺服。到那时再去齐国较量不迟。

这里,李左车把韩信连续去打燕齐称做”智者千虑“中的一失,把自己的不同主张作为”愚者千虑“中的一得。结果韩信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得到了李左车所预料的成效。

这句原本用来婉转地批评别人同时又表示自谦的话,并不完全是一种外交辞令。确实,智者并非时时处处都显得聪明,愚者也并非时时处处都显得愚蠢,这个道理是不难明白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由来

这句名言,已经流传国外,成为世界人民所承认、赞赏的我国道德传统的精华。

这话是孟子在访问魏国时对国君梁惠王说的,孟子劝梁惠王实行王道仁政,梁惠王感到自己不能做到。

孟子就以比喻来辨别所谓”不能“和”不做“这两种情况。

孟子说:有个人,如果叫他挟着一座泰山去跳越北海,他说”我不能做到“,那是真的不能。如果叫他替老年行走不便的人折个树枝,他也说”我不能做到“,那就不是不能而是不做了。大王你不实行王道仁政,恰好是”不做“而不是”不能“。

孟子接着就谈了王道仁政的基本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且说,如果一切政治都符合这一要求,要统一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物件一样容易。

这句名言的前后半句,第一个字都作动词用:尊敬我的长辈,进一步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儿女,进一步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关键在个“及”字即推广。把爱自己推广到爱一切,把自己所爱推广到一切人所爱,天下不就太平了么!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由来

司马迁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同情的话,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腐刑”。司马迁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几次要自杀,但想到自己的著作(即《史记》)还没有完成,就含羞忍辱活了下来。

后来,司马迁在给友人的一封覆信《报任安书》中,详细而坦率地叙述了自己受刑后的态度和心情,“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千古名言,便是出在这封书信中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固然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司马迁认为,自己如果因遭冤屈受刑罚而死,就“轻于鸿毛”,因为重要的事业尚未完成。

这句名言,二千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选择了“重于泰山”的壮烈道路,毛泽东在追悼革命烈士张思德的讲话中,还引用了这句话。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由来

宋代哲学家朱熹一生勤于学习,读书极多。

这里提出的“三到”,是他读书多年的经验之谈,对我们是很好的启发。

读书的目的是认真借鉴前人经过实践所得到的经验。这是我们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要读书,就得读进我们的脑子里去,否则便是浪费精力和时间。怎洋才能读进去,使书本上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呢?朱熹提出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且他强调过一句话:心到最急(最重要)。

读书当然要用眼,所谓眼到,是指必须眼睛不放过一个字;既然是“读”,就要用嘴、要读出声。至于最重要的“心到”,是指在读书时必须用脑子来想、来思考,要边读边作分析研究。

朱熹所指,当然是读正规的、重要而有用的书。现在知识范围比过去多而复杂了,一般的阅读浏览就不一定要这样了。

“差之毫厘,缪以千里”的由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开始时只相差了一点点,但最后造成的错误却极大。这种情况生活中并不少见。以走路为例,在一万公尺外标定一个和出发地点成直线的记号。如果起步时只稍稍偏离一公分,到目的地时就会跟预定的目标相距很大。我们用尺画横线时也是一样,开始时稍稍歪斜一公厘,到最后就会歪斜很多。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这句话意在指出,做任何事情起头一定要谨慎持正,如果差了一毫一厘,结果会发现错了许多许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由来

这句话是南宋洪迈在他的《容斋续笔》中记录的一句俚语,是就汉初大将韩信的一生遭遇而言的。

韩信有大将之才,但他在汉王刘邦营中得不到重用,决定离营出走,别求出路。丞相萧何深知韩信之才,星夜追赶并力劝韩信回营,然后反覆向刘邦推荐。刘邦终于设坛拜将,让韩信领导军队和项羽作战,最后打败了项羽。

刘邦做了皇帝后,怀疑韩信造反,革去王爵,封为淮阴侯在京城闲居。后来,吕皇后趁高祖出征,与萧何密谋杀韩。萧何设计将韩信骗进未央宫害死。所以说韩信成功是萧何之力,后来被害也是萧何之谋。

后人用这句话来比喻某事的成败或好坏都是由于同一个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