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万事由来
46938900000012

第12章 名词术语(6)

“目不识丁”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旧唐书·张弘靖传》:“弘靖……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后来宋朝宋祁编的《新唐书》也是这么说的,于是“目不识丁”就传开了。

其实原文中的“丁”字,是“个”字,意思是不识一个字。但是,由于篆文的“个”字与“丁”字十分的相似,因此,当对人们抄写时便将“个”字误写为“丁”字。从而以讹传讹,延用至今。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在入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得杨震来到,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并说道:“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知者。”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这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一语的最初出处。

然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以后却被人们反其意用之,成为订立攻守同盟的常用语了。这种现象被称作词义反向引申。

横行

关于螃蟹的得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这样解释:

“以其横行,则曰螃蟹。”古人把横行叫作旁行,在“旁”字边上加上一个“虫”,便成了“螃”。

后来,“横行”一词逐渐演变成仗势欺人的意思,于是也就祸延螃蟹,把它当作横行霸道的象征了。这其实是冤枉的,古代文人称它为“横行介士”,原本是一个很雅致的别号。

“横行”一词,在古书里最初只是不走大路而在田中乱走的意思。如《礼记》,“禁野之横行逾径者。”《荀子》有也“横行天下”的话,是说做学问的人应当到处周游。

《史记》说:“盗跖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又记樊哙的话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这两处的“横行”都是纵横驰骋的意思,并无贬义。唐代高适的《燕歌行》有“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横行”则是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意思了。

破天荒

唐代的科举制度规定,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解送入试。

每当京城会试(中央一级的科举考试),地方上总要解送一批考生赴京应试。当时荆州南部地区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解送的考生称作“天荒解”。

天荒,本指浑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或是指荒远落后的地区。把荆南地区称作“天荒”,是讥笑那里几十年没有考上一个进士。

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有个叫刘蜕的终于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

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定心丸

人们在谈笑之中,经常用“定心丸”一词,恐伯许多人都把它视为戏言。殊不知“定心丸”古已有之,它还是明代军中的必备之药呢!

古代的战争是很残酷的,刀光剑影,人叫马嘶,一场激战下来,伤员很多。受了战伤,痛苦自不必言,那生死博斗的场景,亦足以使人心有余悸,所以要治好战伤,有个起码的条件,首先要恢复心神的安定。于是人们就专门配制了用于安定心神的丸药,取名“定心丸”。

明朝末年茅元仪所辑的《武备志》中,记载了一种定心丸的配方,为:“木香、硼砂、焰硝、甘草、沉香、雄黄、辰沙各等分,母丁洋减半。”其中的木香可解痉、抗菌;硼砂可解毒、防腐;焰硝可解毒消肿,沉香可治呕吐呃逆、胸腹胀痛;甘草可镇痛、抗惊厥;雄黄可治破伤凤、惊痫;辰砂可治癫狂、惊悸、肿毒、疮疡。把这几味药合炼为丸,其功效可想而知。

签名画押

宋欧阳修《集古录》收有五代时帝王将相等署字的真迹一卷,可见画押在五代时已盛行。《唐书》云:“董昌僭位,下制诏皆自署名,或曰:’帝工无押诏。‘昌曰:’不亲署,何由知我为天子?‘”这表明帝王公开在诏书上签名画押。由此可知画押在五代以前的唐朝已通行。而《程史》则云:“押字之制,世以为起于唐韦陟五朵云,而不知晋已有之。”而《三国志·魏志·齐王曹芳传》载,嘉平六年九月大将军司马景王(司马师)将谋废帝(指曹芳),条下裴松之引《世语》及《魏氏春秋》并云曰:“此秋,姜维寇陇左,时安东将军司马文王(司马昭)镇许昌,征还击维,至京师,帝于平乐观以临,军过,中领军许允与左右小臣谋,因文王辞杀之,勒其众以退大将军,已书诏于前。文王入,帝方食栗,优入云午等唱曰:’青头鸡。‘青头鸡者,鸭也。帝惧,不敢发。’顾炎武认为:“鸭者,劝帝押诏书耳”。

是则以亲署为押,已见于三国时矣。”如按顾炎武此说,至少在晋以前三国的魏国末年,在帝王一级已开始有押字之制了。

敲竹杠

人们常说“敲竹杠”,意指讹诈财物或抬高价格。说起它的由来,是十分有趣的。

相传清代末年,各地查禁烟土甚严。某水运客商将烟土密藏于竹杠和船篙之中,以防稽查。一天,商船行至浙江绍兴码头,检查官上船盘查,未发现其中的秘密。当时,该关卡的一名文书,是一个内行,他吸着长筒旱烟,步上船艄,信手在竹杠上敲了几下烟灰,敲得竹杠“咯咯”响。客商当时面如土色,以为他看出了破绽,慌忙掏出银子数两,悄悄塞给他,以示请求包涵,不要再敲竹杠了。

从此,“敲竹杠”一词便在人们中流传开了。

三不知

“三不知”一词最早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帅师围郑,荀文子认为未了解敌情,不可铤而走险,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终、中,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不亦难乎?”荀瑶终因不听劝阻而失败。由此可见,所谓“三不知”是说对一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

明代江宁人姚福对此作过一番改正,在《青溪暇笔》中写道:“俗谓忙豦月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

其言盖本《左传》。”他既对“三不知”的含义作了明确的解释,也指出了它的出处。

莫须有

今天许多人把秦桧强加给岳飞的罪名“莫须有”作为一个成语,用来指故意捏造出来的罪名。清代乾嘉时期历史考据学家俞正燮的笔记文集《癸已存稿》,对“莫须有”三字另有一番解释:(秦桧)为韩世忠所诘。桧言,其书已焚,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此事桧言其事体莫为一句,须有为一句。盖桧骄蹇反诘(韩)世忠,谓其事体莫,示若迟疑审度之,而复自决言须有。“我国的古籍文献没有标点,文章的断句要看读者的理解了。俞正燮对于”莫须有“的诠解很有道理,”其事体莫须有“六个字,当由莫字断开。以秦桧之凶顽,在和韩世忠激烈争辩时,绝不会说”莫须有“--”也许有“,必然是强硬地说:“其事体莫,须有。”--“岳飞的罪行嘛,一定有。”古文上许多“莫”字都是现代汉语“嘛”的意思。俞正燮也曾举例说明这种观点。譬如《论语》上的“文莫,吾犹人也。”意思是说,作文章嘛,我也同别人一样。《左传》中的“阳不克莫,将积聚也。”就是说:阳(地名)攻克不下来嘛,因为将领大多了。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露马脚

相传,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年轻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从未经缠过的“大足”。这在当时是一大忌讳。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但是“龙恩”虽重,而深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脚过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敢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忽然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金陵的街头。有些大胆者悄悄瞧上两眼,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就轰动了整个金陵城。从此,“露马脚”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谚语。这一谚语由来已久,如宋代诗人黄庭坚在《长句谢陈适用惠送吴南雄所赠纸》的一首诗中就写道:“千里鹅毛意不轻。”相传唐朝贞观年间,回纥国王命令他的部属缅伯高当使臣,带着珍珠宝物和一只白天鹅来朝见唐太宗。那只白天鹅长得十分美丽可爱,缅伯高一路精心照料。到了沔阳地方,白天鹅非常口渴,缅伯高把它放到湖里去喝水。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冷不防冲天飞去。缅伯高紧扑上前,只捞得了一片鹅毛。这一下,可把缅伯高急坏了。想来想去,最后把那一片天鹅毛用锦缎包起来,并附上一首诗,去见唐太宗。

缅伯高的诗这样写道:“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唐天子,请饶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毕竟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他看过诗后,高兴地收下了天鹅毛,并回送了丝绸、茶叶、玉器等中原土特产,热情款待缅伯高。缅伯高深为感动,回去后,连连称赞唐朝的友好之情。从此,大唐与回纥之间进一步发展了友好往来。

消息一传开,“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便成了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一直沿袭至今。

姜太公封神

广州人常用“姜大公封神--忘记了自己”这句歇后语,对一些只管别人、忘掉自己的人作为戏称,它既可作褒称,又可作贬义,因人而宜。例如一心为人民服务,并不顾个人利益的人,可以这样比喻;对只管批判别人,而不说自己缺点的,也可以移用。

这句譬语,出自神怪小说《封神榜》。

《封神榜》写于明代中叶。该书故事末尾,姜尚秉承如来佛祖、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的旨意,对周王、商纣双方战死者,不论生前是善是恶,逐一给以“封神”、“归天”,使其各得其所。唯独姜太公自己却忘记给自己留一个封号,成了“无任所大臣”。嗣后,老百姓只好用“姜大公在此”这个无官衔的纸条,作为镇压邪恶,百无禁忌的象征。

一亩三分地

只注重个人的小天地,利己主义比较严重的人,常常被大家讥刺、批评为“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什么个人的小天地面积为“一亩三分地”呢?这当然是个比喻,但究其缘由还得从封建社会皇帝的“亲耕”说起。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自古来就有“以农立地”之说,然而,封建统治者又是从来不稼不穑的,但为了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住在深宫高院里的皇帝也不免要在皇宫的小院里演试一番,做个“样板”。在中南海内有一块一亩三分地的田园叫丰泽园,就是当年清朝皇帝每年演试“亲耕”的地方。

因这一亩三分地是皇帝世袭的,他人不得动用的,故以后便推而广之,称其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为“一亩三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