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元素精英(科学新知丛书)
46684000000012

第12章 古今怪病之谜(4)

铜对肿瘤的影响与锌作用有关,多种肿瘤患者的血清铜/锌比值升高,这一有趣特点吸引不少研究者作进一步探索。如对5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检测结果显示,这一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因而认为该值增高是消化道肿瘤的特点。这一值也是评价食管癌、胃癌和肠癌病变过程的一个敏感和有用的参数。在对比36例原发肝癌和47例肝硬化病例之后发现,血清铜值对其鉴别很有用。血清铜水平可作为早期肝癌的筛选指标。观察显示,肝癌细胞含铜量显著高于正常细胞,且多数肝癌细胞含有大量颗粒。支气管癌、白血病、各种肉瘤及淋巴瘤患者血清的铜/锌比值常大于2.0,该比值及血清铜可作为判断各种恶性淋巴瘤活动、复发或好转的指标。癌患者血清铜多超过150微克/分升;高于160微克/分升时,鉴别诊断的灵敏度达80%;若高于170微克/分升,特异度达100%。1992年报道,转移性脑瘤和恶性神经胶质瘤患者组织中铜浓度及铜/锌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些说明微量元素铜在癌症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病情演变和治疗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在免疫方面,铜的影响很大。缺铜可引起体液性、细胞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吞噬能力,尤其是吞噬细胞后的杀伤能力减弱。在我们的体内,血红细胞负责营养即使体内有关物质运送到位,发挥各种有益作用;白细胞则负责抵抗外来异物如病毒的侵害,尤如卫士。红、白两种细胞功能互补,相得益彰。当细胞数减少或功能降低时,就表明体质衰竭了。人群和动物群中许多疾病也反映铜与免疫的密切关系:使用无铜的全营养液可导致铜缺乏和免疫失调,派生出各种特殊疾患;补铜可明显减少虚弱儿下呼吸道感染机会;先天性缺铜引起的墨克氏病患者常发生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苏格兰黑面羔羊由于遗传而缺铜,常发生致命的细胞炎症;20世纪初在澳大利亚西部曾出现的羊缺铜病,有严重的神经性异常病征。

在诸微量元素中,锌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最明显。无论是人或动物,体内含锌量的减少均可导致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一些与缺锌有重要关系的疾患,如肠病性支端皮炎、镰刀状红细胞贫血、伊朗村民症等都同时伴有严重的免疫功能低下症状。但是,随着锌的补充,免疫功能均得到提高。锌主要还是通过各种锌酶参与调节免疫功能的。例如,锌是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和DNA聚合酶的激活因子,这些酶是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的关键物质,对免疫功能有特异性作用,它们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这些酶活性的降低会明显导致周边淋巴细胞减少,它们是机体抵抗力的标志。

从微量元素硒的角度研究癌已成为引人注目的课题。流行病学考察表明,癌症死亡率和血硒水平或特定地区饮食硒水平呈负相关。目前已知至少有3项干预研究正在进行:美国对皮肤癌的干预;中、美联合在我国河南林县对食管癌的干预;我国在江苏启东县对肝癌的干预。启东是肝癌高发区,补硒对肝癌发病有预防作用。许多研究相继证明,硒对机体的自发性、移植性和致癌剂诱发的癌肿有保护作用,显示保护功能的硒量通常均超过营养需要量,提示药理水平的硒化合物可抑制机体癌症的发生。在乳腺癌的研究中,关于补硒的时效,结论较清晰。硒在致癌作用的启动和促进阶段都有抑制作用;欲达最佳抑癌效果,须持续摄入硒;在致癌损伤之后很晚才补硒,收效甚微。硒预防和抑制癌症的机制可能包括:减轻致癌物引起的氧化损伤;阻碍致癌物在体内的代谢,减弱其致使突变的活性;迅速分化细胞的选择性致毒;激活机体免疫防卫功能等。以此,硒得到了癌症克星的美名。

硒与艾滋病是20世纪80年代硒与免疫关系研究中出现的新课题。前面提到艾滋病即后天性免疫缺损综合症,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可患多种疾病致命,其中念珠菌感染最常见。由于观察到缺硒者易罹上口腔念珠菌病,启示了人们考虑硒与艾滋病的直接关系。1988年美国学者德瓦钦报道了初步研究结果,通过测定13名艾滋病患者、8名潜在患者和14名健康人的全血、血浆和红细胞的硒含量及含硒酶活性,发现艾滋病患者处于低硒状态,且显著低于对照组。于是就有人认为,艾滋病患者的一种常见恶性特征是体内硒的损耗,因而低硒是此病发展的结果;但也有人认为低硒是发病的原因。这种因、果的讨论表明,艾滋病和硒都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而且免疫系统是机体抗病特别是抗癌机制的重要部分或者核心,这就显得更加重要。

钼对肿瘤的影响研究很有我国特色。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河南林县是高发区,而且还有家鸡和牛患此病的报道。对大群人口30年(1941—1970年)食管癌死亡回顾调查发现,其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说明有环境因素在起作用。1971年在病因对比调查时发现,癌高发区饮水中钼含量仅为低发区的4%;广大地区的饮水和粮食中的钼含量与食管癌死亡率呈负相关。在内环境方面,高发区林县居民血清、夜尿及头发中钼含量明显低于低发区(禹县和信阳)。此外,考虑到铜是钼的生理拮抗元素,发现高发区不同年龄组居民发头发Cu/Mo比值为175.1~201.5,显著高于低发区的91.7~119.2。以上事实表明,我国农村居民多食用当地生产的粮、菜,环境钼的丰度与体内水平一致,低钼环境很容易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反映;高发区铜高、钼低,使低钼对机体产生的消极生理效应,由于铜的拮抗而更加突出,于是Cu/Mo比值高可能是高发区的特征参数。

钼对乳腺癌的影响研究也很有趣。我国钨矿区江西大余县的男性和女性乳腺癌死亡率为全国水平的13.2和2.5倍。钼钨对此的研究表明,钼能抑制乳腺癌生长,而钼的拮抗元素钨则有明显促癌作用。

锡的某些物种具有抗肿瘤活性。1965年曾报道,测定肿瘤组织中的13种元素发现锡量显著低于对照体。并确知肺肿瘤初期含锡仅为正常值的1/3,乳腺瘤及结肠瘤也有类似情况。在研究各种锡化合物对肿瘤的影响时,1972年发现乙酸三苯基锡有抗肿瘤活性,从此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对有机锡化合物的抗癌性能研究。在第二部分“庐山面目”中已提到仅考虑元素的作用是不够的,还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物种也就是该元素的特定化合物。锡的抗癌活性考察,在这方面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和启发。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观察证明,砷化合物与人类的几种癌症有关,砷是确认的致癌元素。早在1820年就报道,英国冶炼厂工人所患的阴囊癌是由该厂烟尘中的砷所致。1887年医学界提出“砷→掌蹠皮肤角质化→皮肤癌”的公式,描述了成癌过程,推动了砷致癌的研究。近年来列举的受砷致癌的职业达77种,认为砷可引起皮肤、肺和肝癌是肯定的;对口腔、食管、喉和膀胱的癌诱发是可能的。应当注意到,对人体癌症病因的调查常有一些困难。原因之一是因为所调查的人群往往不只接触一种致癌因子;原因之二是很难找到适当的对照人群。这样就需要研究更大范围的资料,用更完善的数理统计方法处理数据。尽管如此,对砷的大量调查证实,通过饮食和呼吸而长期接触砷化合物的人群,皮肤癌、肺癌以及前癌期的皮肤角化病的发病率确实提高了。已知从事砷杀虫剂生产的工人、金矿工人以及铜、锌等金属冶炼工人通过呼吸摄入砷粉尘,可引起皮肤癌、支气管癌和肺癌,还可引起淋巴瘤和白血病。饮用砷污染的水和啤酒可引起肝癌、肺癌。后者的发生率还与大气砷水平呈正相关。

微量元素的免疫功能研究是一个热点课题。有些微量元素化合物可作用于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影响免疫功能。如果引起的免疫反应强度属于正常范围,一般情况下机体能恢复内在平衡,不引起明显的组织损伤和机能障碍。如果免疫反应强度和后果超过正常生理范畴,造成异常的免疫反应,称为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有的可引起机体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降低,有的可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的细胞,导致细胞毒性。砷的表现值得注意,其作用与浓度有密切关系。早就报道过,砷化合物在较高浓度下能抑制人血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甚至引起细胞死亡,这表明砷可引起细胞毒性变态反应。此外,许多砷化合物还可引起肾细胞和蛋白质改变,导致血管炎型变态反应,造成过敏性肾病综合征以及皮肤病变等。慢性砷中毒引起皮肤角化。

但是,从古代就知道,极小量的剧毒物亚砒酸服用后可使皮肤亮泽,含硫化砷的雄黄酒可杀菌消炎。1994年的研究发现,亚砷酸钠和砷酸钠在较低浓度下可刺激人血淋巴细胞转化,这种刺激在作用时间和方式上与抗原相似。而且砷的这种作用有普遍性,不需事先预告,可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操作更简易。低浓度砷对细胞DNA合成有促进作用,因而也能促进损伤者的修复。这些已在大肠杆菌及人体细胞的DNA修复中得到证明。最近曾报道称,适量服入砒霜可治白血病,真是推陈出新,化古老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