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基层工会日常工作手册
46529900000048

第48章 基层工会的社会保障工作(4)

(5)做好职工生活福利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经常向职工宣传党关心群众生活的方针和政策,教育职工正确对待和处理改善生活问题,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6)切实了解职工群众生活福利方面的愿望和要求。搞好经常性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职工生活状况,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需要与可能,有计划地解决问题,尽可能地满足职工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保障

进城务工人员是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中的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

(1)用工单位不签劳动合同,使不少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得不到保障。

(2)工作条件差、劳动保护措施基本没有,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

(3)子女受教育问题难以解决。有的因为没有当地户口,城里的幼儿园小学进不去;有的因支付不起高额的赞助费、借读费而上不了学。

(4)不能加入工会组织,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问题,关键是要创造条件,使进城务工人员尽快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目前要把进城务工人员尽可能都组织到工会中来,与此同时,企业工会要抓住拖欠克扣进城务工人员工资等突出问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和经济权益。抓住进城务工人员反映意见缺少渠道等问题,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劳资协商会等多种形式依法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民主权利。抓住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和生活环境差等问题,通过开展各种有效的活动帮助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劳动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抓住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意识较差、文化技能水平较低等问题,通过培训等办法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自我维护能力等。

6.做好困难职工群体帮扶工作的方法

困难职工群体需要工会帮扶

所谓困难职工群体,包括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和破产企业中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职工群体,下岗、失业人员中再就业困难的职工群体,被长期拖欠工资、医药费的职工群体,劳动安全卫生无保障的职工群体等等。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仍然是困难最突出的一个群体。

困难职工群体出现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时期,其特征是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等等。对于这一弱势群体,需要强势帮扶。各地工会的具体做法是:抓帮扶。许多企业工会建立困难职工动态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建立“送温暖工程”基金,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制度,开展“走千家,访万户,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送温暖”的活动。各地企业工会开展了许多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同步、一时帮扶与经常帮扶共济的活动,使工会帮扶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使送温暖活动既为社会保障制度拾遗补缺,又为特困职工雪中送炭。

各地企业工会协助政府和企业对生活困难的职工,在维持基本生活和进行生产自救时给予资金和物质上的帮助。许多企业工会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庭院经济、小门店、小服务、种植、养殖等多种形式的职工扶贫帮困活动,变输血为造血,组织职工开展生产自救。同时,积极推动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帮困政策,尽可能对困难职工、下岗职工在缴纳房租、水电费、就业、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照顾,促使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各地各级工会还协助相关部门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做到应保尽保。

送温暖工程及帮扶解困活动

工会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不断加强对困难职工群体的救助。改革初期,不少国有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导致部分职工出现生活困难。1991年全国总工会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下,组织各级工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送温暖活动。1992年各地正式启动这项活动,此后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各级工会与党政领导都要深入到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家庭,开展大规模的慰问活动,使各地工会把为职工送温暖、办事实视为己任。1994年,根据形势发展和职工群众的需要,全国总工会将此项活动拓展为送温暖并与后来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推动工会对特困职工的帮扶救助,促进“低保”制度应保尽保,推动国家救助体制的完善,进一步增强了救助功能。

实施送温暖工程,为职工办实事是各级工会积极推行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困难职工制度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国工人阶级互助友爱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工会十五大要求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大中城市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全国总工会十五大提出,要充分发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窗口和载体的作用,并通过多种形式,推动送温暖工程的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

建立职工补充保障体系

经济转型期使人们面临新的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职工的失业、养老、医疗、住房、福利等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而新的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保障水平低,光靠国家举办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是不够的,为此全国总工会1998年下发文件要求建立职工补充保障体系。该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就业、帮困救助和开展以基层为重点的互助合作。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工会参与改革、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送温暖工程实现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几年来,职工补充保障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其具体内容如下:

(1)帮困救助——建立困难职工动态档案;建立送暖工程基金;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制度,协助政府维持其基本生活;建立帮扶中心等。

(2)互助合作(以基层为重点)——职工互助补充保险;职工消费合作社;职工住宅合作社;互助储金会;退休职工服务管理,推动管理服务社会化;开展对特殊群体(鳏寡孤独及伤残职工)的生活服务等。

(3)促进就业——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机构;兴办解困贸易市场;兴办工会企事业等;协助政府和企业分流安置下岗失业人员。

做好退休人员及伤残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

工会组织一贯关心退休职工的生活,并努力做好对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国总工会多次印发《关于加强退休职工管理服务的通知》,并多次召开有关退管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会议,并率先提出“实行社区化管理是退管工作的发展方向”的主张,要求各级工会积极推动政府建立专门组织,加强对工作的具体组织和领导。各地退管组织通常由政府主管领导或同级总工会主席担任,成员由工会、劳动、财政、民政、卫生、税务等有关部门组成,办公室大都设在总工会。他们遵循“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工作方针,按照“政群结合、条块结合、专兼结合”的原则,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发展,今后工会还应积极协助政府、企业和社区做好退休人员、伤残等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大力发展贴心人服务队、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等群众互助组织,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经济互助,对鳏寡孤独者、伤残职工和高龄退休职工给予生活上的关照,并推动这些管理服务工作的社会化。

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低保”工作

企业工会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争应保尽保。目前一些企业特困职工应保未保问题突出,例如某省企业特困职工享受“低保”面仅达20%,大部分未能纳入“低保”范围;一些地方财力紧张,无法单列“低保”预算;有的地方按年龄划线,按一定比例分配“低保”名额;有的困难企业因不了解政策或嫌程序繁琐没有申报。工会干部应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到凡是生活水平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职工都能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做到“以线定人”,纠正“以钱定人”的做法。同时制定各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指导性低保标准,并逐年调整,逐步提高,解决因标准不当而使大量事实上生活困难的特困职工被排出低保线之外的问题。

开展医疗帮困

工会应对职工大病重病对象实施医疗帮困。如实施在职职工特殊重病、住院和退休职工住院几项互助医疗保障计划,配合政府建立和构筑多层次的职工医疗保障体系,并开办公惠医院,主要向社会低收入就医困难群体提供收费低廉、服务优质的医疗服务。医疗救助措施包括:所有就诊者免收挂号费;二级医院实行一级医院的收费标准;享受民政部门最低生活补助的对象药费再下降10%;对本市患大病、重病的困难职工发放医疗救助卡(每张500元),补贴个人自负的医疗费用;设立特困病床,对部分特困人员减免床位费及部分诊疗费用。医院要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新的医院领导体制、管理机制、补偿机制、援助机制,努力降低运作成本,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实现“一级医院收费、二级医院设施、三级医院服务水准”的目标。

发展职工劳动福利事业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工会十三大以来,各级工会围绕十三届二次执委会提出的建立职工互助合作保障体系的目标,在发展职工劳动福利事业时加强管理,使职工劳动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工会以此为依托,为职工办实事,创造了帮困解困的新机制。各级工会把下岗职工组织起来兴办扶贫市场、再就业基地,在集体创业中实现再就业,安置下岗职工。职工消费合作社为职工提供质优价廉的生活用品,让利给职工。职工住宅合作社以低收入职工为服务对象,通过合作建房,为职工解决住房困难。

7.举办职工互助保险事业的步骤

职工互助补充保险的性质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