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军事思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46199400000073

第73章 颐和园

康熙至乾隆年间,我国园林建造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如承德避暑山庄、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园这样的优秀园林。清漪园及其后身颐和园正是这些园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处。

它的建造,成功地把我国北方山川雄浑开阔的气魄与南方水乡婉约多姿的自然景色溶为一体,将帝王宫殿的宏伟豪华与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兼收并蓄,同时又渗入宗教寺宇建筑的庄严神秘气氛,从而形成一所山水秀丽、景色万千的皇家宫苑。它的每一处景物,都是研究我国造园艺术史的宝贵实物资料。

今天的颐和园,总面积约四千三百亩,在自然地形上主要由北面高耸的万寿山和南面广阔的昆明湖组成,其中水的面积占全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在风景点和建筑布局上,全园大致可以分为东宫门内宫殿区、万寿山前建筑区、万寿山后风景区和昆明湖区这四大部分。

颐和园的正门叫东宫门,是一座端庄厚重的古建筑。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出绚丽的图案,六扇大门呈耀眼的朱红色,上面嵌以一排排整齐的黄色门钉,一块高悬在门前的大匾题着“颐和园”三字。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进出,今天则是游人进园的主要入口。

进了东宫门,便是一大片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主要由仁寿殿、乐寿堂、玉澜堂和德和园等组成,这是慈禧和光绪帝后在园内的主要活动场所,即政治活动和生活居住区。

仁寿殿是这片宫殿中第一处,也是最大的一处建筑,是慈禧处理日常政治事务的地方。宫内的设计都仿照宫内帝王的仪仗,如宝座、御案、鹤灯、鼎炉、掌扇等,室内还陈设着许多精美的文物和外国人送的礼品。因为仁寿殿是园林中的宫殿建筑,所以庭院里还点缀了各种铜铸的奇珍异兽,以及自然的山石花木等,而没有像宫内的大殿那样呆板谨严。

由仁寿殿南侧向前走,穿过几曲迂回的游廊,便可以到达玉澜堂。玉澜堂是当年光绪在园内的住所,是一处大型的四合院落,坐北朝南的正室称玉澜堂。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封闭了玉澜堂前后的通道,连住在堂后宜云馆中的光绪后妃也不能进去,使这里成了一具囚禁光绪的活棺材。现在堂后仍保留着一道当年所砌的砖墙,它是慈禧扼杀戊戌变法运动的罪证和见证。

沿着仁寿殿北边的路向里走,就到了德和园,这里是专门为慈禧演戏的地方。园内的大戏台就是慈禧六十岁生日时花了一笔巨款修造的,它是我国现存古式戏台中最高大的一座。戏台通高二十一米,分上中下三层,每层的舞台都有活动的地板。演出时,根据戏文内容的需要,演员既可以“从天而降”地从上层跳到下层,又能够“破地而出”的由下层钻到上层,效果十分形象逼真。据记载,慈禧过生日时,还常常别出心裁地要三套演出人马在戏台的三层分别演出同一剧目,同一时辰开演,唱腔打做完全相同,以取热闹吉祥的意思。慈禧如此喜欢看戏,演员们便自然受到赏识,如着名演员谭鑫培就很得慈禧器重,红极一时,被称作“谭贝勒”(“贝勒”是清王室贵族的高级封号)。

出德和园向西,进“水木自亲”门,便是慈禧的寝宫--乐寿堂了。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可达仁寿殿,西可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乐寿堂在清漪园时期原是一座两层楼阁的建筑,光绪年间重修后改成单层殿堂。

堂内的西暖阁是慈禧就寝的地方,她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堂内的布置十分豪华,有各种名贵的瓷器、漆器以及精雕细刻的玉雕和牙雕等工艺品,还有各式贵重木材制成的家具,这些都突出地反映了慈禧当年穷极骄奢的腐朽生活。乐寿堂周围还有许多珍贵的花木山石,如堂南面的一块巨大的青石点景--青芝岫,就是明代着名的勺园(在今海淀北京大学内)的旧物。

乐寿堂西边一道小门叫“邀月门”,出了这道门,就可看到着名的游廊--长廊。游廊,是我国古代园林中常常使用的建筑形式,它既能遮蔽烈日和雨雪,又可以为园内景物增色。颐和园的这条游廊,是国内现存同类建筑中最长的一处,它由邀月门到石舫岸边的石丈亭,全长七百二十八米,共合二百七十三问(两柱为一间)。它时而笔直,时而弯曲,宛如一条环绕在昆明湖北岸的七彩锦带。

面临昆明湖的万寿山前山,是一组与东宫门内宫殿区不同形式的建筑。因为这里是清代最高统治者举行盛大典礼和朝神拜佛的地方,所以殿宇壮丽,高阁凌空,加以石壁陡峭,气势庄严,在构图上处于全园的制高点,是园内最为宏伟豪华的建筑群。它由昆明湖边的云辉玉宇牌坊起,依次为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到山顶的智慧海,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

居于这条中轴线中部的排云殿,是慈禧过生日时接受皇帝和群臣祝贺的地方,也是这组建筑中最为堂皇的殿堂。它的前身,是清漪园时期乾隆为他母亲庆寿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的大雄宝殿,1861年毁于英法联军的炮火,1887年重修后改称排云殿。

排云殿建在宗教性建筑--佛香阁之下,也正是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君权神授”的思想。

排云殿后面,是一座高达六十多米的台基。它以削平的巨石依山而砌,给人以拔地而起,突兀壮丽的感觉,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就坐落在这台基上面。它的周身飞金走彩,顶部八角攒尖,在色调和形体上都突破了一般宗教建筑的刻板规范。站在佛香阁前凭栏四顾,可以尽情欣赏那波光粼粼的湖水,层峦叠嶂的远山,如果遇到好天,甚至连东南方向北京城的景物也依稀可辨,真让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如果说万寿山的前山是以气魄宏大的建筑取胜,那么它的后山就是以清雅幽静的风景见长。这里,山路盘桓,古松挺立,清澈的苏州河水曲曲弯弯流过山脚。沿河漫步,时而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这条河边,原来还有买卖街、苏州街等沿河建筑,构成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格。当年慈禧来这里游玩,曾让太监们扮成商贩,临河叫卖;她高兴时也会坐在小凳上与这些假扮的店家讨价还价,真真假假地买点什么。这些建筑经过1860年和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军的两次破坏,大都已不存在了。

万寿山的南面,是令人神往的昆明湖。昆明湖碧波荡漾,景色如画,它不但以自己自然的美给这里的景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而且在北京水利开发史上曾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十世纪初,昆明湖的前身,即由西山诸泉汇集而成的瓮山泊,就是北京西北郊储量最大的水源。但由于地形的影响,这里的水经东北流入清河,和北京城并没有关系。后来,封建帝王在北京建都,城市用水的需求越来越大。金朝曾开凿了一条渠道,把水由瓮山泊引向北京(时称中都),但水量有限,作用不大。到了元朝,着名的学者、大科学家郭守敬经过实地勘测,设计修筑了一道名为白浮堰的人工大堤,先将北京西北所有的山泉汇合到一起,引入瓮山泊,然后再把泊中的水引往北京城,成功地解决了城里的用水问题。可见,如果把昆明湖称作北京城最早的人工水库,也是并非过誉的。当然,作为解决北京水源的措施,昆明湖早已不能满足今日的需要,但是从风景游览的角度看,它仍然是游人们最喜爱并为之流连忘返的景色之一。

昆明湖沿岸的景物,也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布局十分别致得体。特别是湖西岸那条横贯南北的西堤以及堤上的六桥,全部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其中最负盛名的玉带桥,通体洁白,高耸的弧形桥身突起于丛荷翠柳之间,远远看去,犹如青玉盘上的一颗明珠。整条西堤上杨柳成行,阳春三月,人行堤上,可见垂杨拂水,绿柳含烟,真有置身于江南水乡之感。西堤和堤上的柳枝,还巧妙地遮住了颐和园西边的围墙,这样就给人一种感觉,仿佛全园的景物并没有尽头,西部的层层远山和玉泉山上的塔影都可纳入视野和画面之中。而这,正是我国传统造园艺术中“借景”

手法的成功和独到之处。

在昆明湖西北岸边,有一只用汉白玉石制成的大船--石舫。它本是乾隆时清漪园的旧物,慈禧重建颐和园时在原船台上加盖了两层西洋式的楼阁,成为现在的样子。慈禧还给改建后的石舫取了个吉祥的名字,叫“清晏舫”,意思是冀望大清朝的江山永远安定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