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军事思想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46199400000048

第48章 成吉思汗军事思想的丰富性和掠夺性

成吉思汗(1162~1227)即元太祖,蒙古国的创建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生于斡难河(今鄂嫩河)畔、蒙古乞颜·孛儿只斤氏贵族家庭,名铁木真。成吉思汗是他建立大蒙古国后的尊称,意为“强大的皇帝。”其祖先世为乞颜部首领,粤后兼并四旁部族。到其父也速该时,进一步吞诸部落,势力愈盛大。

金泰和六年(1206年),他建立大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他称汗后,将怯薛军扩充至万骑,令他们保卫汗廷和分管汗廷的各种事务。他亲自统领这支精锐部队,称其为大中军。成吉思汗三年(1208年),他率军攻西夏,相持5月余,然后退兵。四年,又亲征西夏,连战连捷,遂围西夏都城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迫西夏国王纳女求和,扫除了攻金的牵制力量。六年,分蒙古军为两路,自己亲率东路,大举攻金;一路袭堡攻城,进抵金中都(今北京)城下。攻城失利,遂回师,一路掳掠人口、财物和牲畜。七年,率主力攻金西京(今山西大同),曾设伏歼金援兵,后因中箭而撤兵。八年,率主力再攻金中都。九年,回师攻中都,逼金帝求和。不久,金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成吉思汗乘其人心浮动之机,遣将再围中都。次年,逼守军开城投降。中都一得,蒙古军遂大肆攻掠河北、山东等地。他注重吸收中原的先进技术,改进兵器,增强了蒙古军的攻坚和远征能力。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亲统近大军,远征花剌子模国。次年,占其新都撒马尔罕。旋又攻克戒耳迷(今乌兹别克捷尔梅兹)等城。十六年,逼花剌子模国王札阑丁渡过申河(印度河),逃入印度。十九年,班师回漠北。二十一年春,率兵10万亲征西夏,一路攻城夺地,深入西夏腹地,歼其主力。

二十二年,留部分兵力攻围夏都中兴府,亲率主力进入金境,先后攻克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临洮(今属甘肃)等州府。七月,病卒于今甘肃清水县行营。他临终遗嘱,要其继承者利用金、宋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几乎与此同时,蒙古军灭西夏。金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军与宋军联合灭金。

成吉思汗少年历尽艰难,后领导部落兼并战争,统一蒙古诸部,攻夏伐金,进军西域,戎马生涯40余年,经历过重大惨败,更建树了煌煌的战功。他指挥的蒙古军队作战次数之多,战线之长,征服对象之广,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他能创造震撼世界的业绩,固然有多种因素,但卓越的军事领导艺术和指挥才能,在长期军事生涯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无疑是其创造伟业的基本条件之一。他发布过大量训言、宣谕和律令,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可惜只有一部分保存于传世文献中。

战略分阶段,治军兴铁骑

成吉思汗的早期战略和后期战略有着明显的不同。早期,他的战略目标是发展自己的力量,在蒙古高原的部落战争中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以灵活应变、争取支持、分化瓦解敌对势力为基本方略。建立宫帐之前,他委曲求全,依附于强大的部族,采用认义父、结安答等形式,实现自己力量的初步聚积。立宫帐后,他坚持利用敌对势力内部矛盾,分化瓦解其力量,吸纳与敌对势力不和的部族。为争取民心,他采取了两个重要策略:一是强调师出有名。有时以复仇为由出兵,有时以对方毁约为名兴师。这样,在声势上迎合蒙古部民的是非观念,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二是发扬蒙古部落的军事民主制传统。在发动军事行动前,充分听取诸部首领的意见。建立大蒙古国后,又形成召开忽里台(大聚会)商决军国大计的制度。后期,成吉思汗的战略目标是攻灭西夏和金,向西域发展势力。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他以先击弱后攻强为基本方略。先三攻西夏,逼其请降;然后攻金,令西夏随征。临终之时,他又根据金的地理形势,得出其难以迅速击破的结论,因而提出联宋灭金的战略构想。他的构想是:利用宋、金世仇,假道于宋,绕过金在西北的重要防线,直捣其腹心。金军情紧急,必然调西北重兵东向赴援,其兵奔波千里,必然疲惫,我方可迅速破之。这一构想后来为其继承人付诸实施。在西征战略上,他先征伐称雄于中亚、波斯(今伊朗)的花剌子模国,然后顺势征服花剌子模以西诸国。这一构想,他实施了一部分,后由其子孙完成。

成吉思汗在作战指导上显示出高超的领导艺术。首先,他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兵力,以骑兵击敌要害,或远程奔袭,或近战奔突,对敌人造成难以遏止之势。其次,他善于避实击虚,迂回制敌。在他第三次攻金时,金军在兵力和防御设施上都充分加以强化,使居庸关显得格外坚固。成吉思汗临时决定,以少数兵力在居庸关北口牵制金军,另以一部走小道袭居庸关南口,南北夹击以取关。他自率主力,迁回南下,奇袭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取关之后又北上攻金中都。第三,他在兵败之后能迅速振起,击敌不意,扭转败局。在合兰真(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北)与王汗的大战中,他严重失利,仅余数千骑。他败不气馁,不久就通过夜袭王汗大营扭转了局面。

成吉思汗在治理军队和提高军队战斗力上,也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他夜袭王汗大营后,总结合兰真之战惨败的教训,得到两点重要启发:第一,必须有一支特殊的精悍的卫队,以应付任何突发的险恶局面;第二,必须对各部首领加强控制,以解决诸部用力不齐等问题。不久,他建立了“怯薛”(护卫)军,怯薛来自于各部首领、头目的子弟及平民中身体强壮、弓马娴熟者。建国以后,又扩充怯薛为万人。怯薛成为最具战斗力的常备军,同时又作为“质子”,从而实现了成吉思汗对蒙古各级官长的有力控制。他还建立军政合一的统治机构,以“千户制”编组民众,实行兵牧结合,并以其为基本军事单位,使兵役调发、军队管理及征集作战在手段上有了长足进步。他注意将战争中招降和掳掠的异族丁壮编入蒙古军中,以补充兵员,适应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他还注意吸收别国别族的先进技术,用来改进军队装备,提高战斗力。他采纳“攻城以炮石为先”的建议,组建炮手军。他注重冬初举行大猎,通过田猎演兵,并要求将士以“不感到远征之苦,不知饥渴”为训练目标之一。

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内容丰富,但其中残忍的成分也很浓重。他曾说:“人生最大之乐,即在胜敌逐敌,夺其所有,见其最亲之人以泪洗面,乘其马,纳其妻女。”这些是其军事思想中夹杂着的糟粕。但这些并不影响他在世界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应该是实践型的兵家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